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五篇:长刺节论(三)

SW55——《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五篇:长刺节论(三)

C0000关于《长刺节》篇名:

1、《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三《杂刺》篇;

2、《素问直解》高士宗云:“《灵枢.官针篇》云:‘刺有十二节’。《刺节真邪论》云:‘刺有五节’。‘长’,犹广也。长刺节者,即以病之所在,而为刺之之节。如头痛、寒热、腐肿、积疝、痹病、狂癫诸风,皆以病之所在,而取刺之。所以十五节十二节之刺,故曰《长刺节》。”

3、《内经校释》云:“本篇由于广论刺节问题,故篇名长刺节论,长犹广也。”

4、据《汉书.杜钦传》:“今汉家承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质,废奢长俭,丧实去伪。”可知:长者,推崇也,崇尚也;据《说文》:“节,竹约也。”可知:节,即竹节、层次,引申为境界。长刺节,即推崇用针之五节境界。

C0102为藏针之:

1、《类经》三十卷四十三《刺头痛篇》注:“藏,言里也,即深入其针之谓。”

2、《内经校释》注:“其意指头部皮薄肉少,刺这当深刺至肉下骨部,故云为藏针之。”

3、王冰注:“藏,犹深也,言深刺之。”

4、《太素》卷二十三《杂刺》作“为藏针之”,并注:“所刺之家,病人自知病之所在,不复须诊,更不为诊,即为针之,故曰藏针。藏针之法,刺至骨部,不得伤于骨肉皮部。”

5、《内经校释》注:“《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吴注素问》删‘藏’字 。”并译:“可取头部俞穴。”

6、“为藏针之”,似当作“为脏针之”,译作“视为脏病用针。”从《大惑论》、《解精微论》SW81-D0307、《脉要精微论》SW17-Q0105等与头脑相关论述看,脑为类脏。若果如此,则六脏正合六腑如: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膀胱、脑合三焦。然否?存疑待考。

C0102止:

1、《素问悬解》卷七《长刺节论》作“止”;

2、《内经校释》校注:“原作‘上’,连下句读。《太素》卷二十三杂刺无。《吴注素问》、《素问注证发微》均作‘止’。《内经评文》云:‘当是止字’,按:‘上’字义难通,今据改为‘止’字,连上句读。”从之。

C0102皮者,道也:

1、《素问悬解》卷七《长刺节论》注:“皮毛者,营卫输泄之道。”

2、《内经校释》注:“皮为针刺入骨肉的通道。”

3、皮肤,是针刺必由之路。

C0102阳刺,入一,傍四处:

1、《内经注评》注:“阴刺,应为扬刺。《灵枢经.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入一,中间取一正穴,即正内一也。傍四处,在正穴周围取四个副穴,即傍内四之义。”

2、《素问悬解》卷七《长刺节论》作“扬刺,入一傍四处。”

3、《内经校释》注:“原作阴刺,《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阴刺者,左右皆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也。《太素》卷二十三《杂刺》作‘阳刺’。《灵枢.官针》有‘扬刺’之法,而今本《甲乙》卷五第二同《新校正》,今据改。”

4、《太素.杂刺》作“阳刺,入一,傍四。”并注:“刺头病者,头为阳也,甚寒入脑以为头疾痛病,故阳刺之法,正内一,傍内四,疗气博大者也。本作阴刺者,字误耳。”

5、《太素.十二刺》“五曰扬刺”句下,杨上善注:“寒气博大之病,正一傍四,内针浮而留之使温,故曰阳刺。有作‘扬刺’,错也。”

6、从《太素》、《甲乙》、《新校正》、《内经校释》作“阳刺”。

C0103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

1、姚春鹏注:“深专者,指病邪深入,专攻内脏。”

2、《内经校释》注:“大脏,即五脏的意思。”

3、马莳注:“五脏为大脏,而刺五脏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4、《内经注评》引王冰注:“寒热病气深专攻中者,当刺五脏以拒之。”

C0103迫:迫近。

C0104痈:

1、《内经校释》作“痈”,并校:“原作‘腐’。”

2、《新校正》注:“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太素》卷二十三《杂刺》、今本《甲乙》卷十一九下均同《新校正》,据改。”从之。

C0104故:缘故、目标、原则。

C0105热下,已:

1、 高士宗注:“温热其下,则病可已。下,指小腹也。”

2、 《内经校释》译:“腹中热邪下行,则病可痊愈。”

3、 《素问悬解》注:“腹中热气下行而已。”

C0105【骨盾】:

1、 马莳注:“《内经》中有应用肉旁者,每以骨旁代之;有应及骨旁者,每以肉旁代之,故近有同文录膀有髈,【月囷】有【骨旁囷】,则【骨旁盾】可作腯。”

2、 《全本黄帝内经》译:“腹部皮肉丰厚处。”

3、 高士宗注:“腯,肥厚肉也。”从之。

4、 腯,tu2,《说文》:“腯,牛羊曰肥,豕曰腯。”段注:“按,人曰肥,兽曰腯,此人物之大辨也。又析言之,则牛羊得称肥,豕独称腯。”

C0105髂髎:

1、 马元台注:“髂为腰骨,两髂髎者,居髎穴也。”

2、 《素问悬解》卷七《长刺节论》注:“腰骨曰髂,两髂髎,谓足少阴之居髎。”

3、 髂,qia4,两侧腰骨;髎,liao2,髋骨,骨之空隙居髎穴。髂髎,即腰骨两侧居髎穴。

C0106髁骨:大腿骨。

C0106刺而多之:

1、 姚春鹏译:“针刺穴位要多。”

2、 《内经校释》译:“并多取腰髁骨间俞穴刺之。”

3、 《素问悬解》卷七《长刺节论》注:“刺而多之,令其少腹尽炅,而病已也。”

C0106炅:热。

C0108痹:

1、《说文》:“痹,湿病也。”

2、由风、寒、湿三气所导致的肢体麻木或疼痛,详见《痹论》。

C0108大分、小分:

1、 姚春鹏注:“肌肉会合之处称为‘分’,较多肌肉会合处为大分,较小肌肉会合处为小分。”

2、 《太素.杂刺》注:“肉之大分、小分之间。”

3、 大分,肉之大谷,大肌群之间;小分,肉之小溪,小肌群之间。大分、小分,即大、小肌群交会处。

C0108痈发,若变:

1、《内经校释》注:“意谓若发生病变,就要成痈。”

2、痈疡发作,或者变生它病。

C0109痠:《太素.杂刺》、《素问悬解》均作“痠”,从之。

C0109其道:

1、 高士宗注:“其道,骨道也。”

2、 黄元御注:“其内针之道。”从之。

C0110诸阳脉:

1、《太素.杂刺》注:“阳并阳明、太阳等,故曰诸阳脉。”

2、《甲乙》卷十一第二张玉萍注:“诸阳脉,指手足太阳、少阳、阳明经脉。”

C0110刺之虚脉:姚春鹏译:“用针刺泻除脉中的邪气。”

C0111其尤寒者:

1、《素问悬解》、《素问直解》、《内经校释》均作“其无寒者。”

2、《太素.杂刺》、《甲乙》卷十一第二作“其尤寒者”,从之,即其中尤其寒冷者。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