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九)

LS02——《本输第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九)

‖LS02—D0101→Q0117‖→‖SW50‖迁移说明:

1、 《终始》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一《本输》;

3、 《甲乙》分置于卷三第三十四至三十五、卷一第三等篇;

4、 《类经》将LS02-D0101→Q0112置于八卷十六《五脏五腧,六腑六腧》,正接于八卷十四(即LS01-D0201→Q0201)、八卷十五(即LS01-Q0206→Q0213之后,张景岳对《灵枢》两篇间关系之判断,甚是;

5、所论实为刺法之要,即终始之论,迁入并置于终始论述最后,作为帝问终始论述之解论,与《刺要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101十二经络之终始: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十二经络之所终始,十二经之起止也。”

2、《太素.本输》注:“手之三阴,始之于胸,终于手指;手之三阳,始于手指,终之于头;足之三阳,始起于头,终之于足;足之三阴,始起于足,终之于腹。”

D0101络脉之所别处: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络脉之所别处,经别之十五络脉也。”

2、十五络别之临界位。《经脉》LS10-D0402→D0417之十五别络,即为本解。

D0101五输之所留:五输,即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所留之穴。

D0101六腑之所与合:《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六腑之所与合,六腑与五脏表里相配合也。”

D0101四时之所出入:本论LS02—Q0117句,即为解论。

D0101五脏之所溜处:

1、《太素.本输》作“脏腑之所流行。”并注:“脏腑出于营卫二气,流行于身也。”

2、《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五脏之所溜处,五脏之荥穴,经气之所溜也(所溜为荥)。”

D0101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阔数之度”作“阔狭之度”,并注:“阔狭之度,言其远近。浅深之状,言其浮沉。高下所至,言其上下也。”

2、《太素.本输》作“阔数之度,浅深之分,高下所至”,并注:“营卫所行阔数度量,络脉为浅,经脉为深,经脉高上于头,下至于足。”

3、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Q0101次:《太素.本输》注:“次者,井、荥、输、经、合等阴阳五行次第也。”

Q0101井木:

1、《内经校释》校:“《太素》卷十一本输、《甲乙》卷三第二十四并无‘木’,下同。”

2、《太素.本输》作“为井”,并注:“井者,古者以泉源出水之处为井也,掘地得水之后,仍以本为名,故曰井也。人之气血出于四支,故脉出处以为井也。手足三阴皆以木为井,相生至于水之合也;手足三阳皆以金为井,相生至于土之合也。所谓阴脉出阳,至阴而合;阳脉出阴,至土而合也。”

3、《灵枢悬解》卷四《本输》作“井木”,从之;从后四脏文例均作“井木”看,当从《灵枢》原作“井木”,后文六腑同理。

Q0101手鱼:《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手鱼,手大指根丰肉,其形如鱼。际,边也。”

Q0101输:

1、《太素.本输》作“输”,并注:“输,送致聚也。《八十一难》曰:五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2、《内经校释》与姚春鹏注本皆作“腧”;

3、从《太素.本输》作“输”。从文意看,此为井、荥、输、经、合中“输”位穴。

Q0101动而不居: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动而不居,不止也。”

2、流动而不居留。

Q0102方下:《内经校释》注:“是正当两骨之下的意思。”

Q0102手少阴:《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此手少阴心经之五腧。五腧皆手厥阴之穴,《逆顺肥瘦》:手少阴之脉独无腧,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是也。”

Q0108跗上:

1、《太素.本输》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也。”

2、《内经校释》注:“足背曰跗……郑注:‘跗,足上也。’疏:‘谓足背也。’”

3、似有“跗之”误录之可能,参见《针解篇》SW54—Q0126云:“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录以奉考。

Q0108下陵:

1、《太素.本输》注:“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为一里也。”

2、《百度百科》云:“鬼邪穴:有别名足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下三里穴。世人冠其为‘保健穴’、‘长寿穴’之称。”

Q0108三里:《针解篇》SW54—Q0125云:“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即为本解。

Q0108巨虚:《针解篇》SW54—Q0127云:“巨虚者,跷足胻独陷者。”即为本解。

Q0108下廉:

1、《内经校释》注:“侧边曰廉。”

2、《太素.本输》注:“上际为上廉,下际为下廉,以在胻骨外侧,故名为廉。”

3、《针解篇》SW54—Q0128云:“下廉者,陷下者也。”下廉,即下方凹陷处。由此可见,本经解论,对于去伪存真,至关重要!

Q0109 手少阳经也:前文之委阳穴,与手少阳经不合,不译待考。

Q0109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

1、《内经注评》注:“张隐庵:‘夫直行者为经,斜络者为络,此太阳之别络,间于足少阳太阴之间,故曰少阳太阴之所将。’张景岳:‘阳阴二字互谬也,当作少阴太阳。盖三焦属肾与膀胱也。’从文义分析,以及联系下文内容来看,三焦的制水功能和肾、膀胱的联系极为密切,所以张景岳的解释似更妥贴。”

2、《太素.本输》作“足三焦者,太阳之所将。”并注:“肾间动气,足太阳将原气,别使三焦之气,出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为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委阳,并太阳之正,入腹络膀胱,下焦即膀胱也。原气太阳络于膀胱,节约膀胱,使溲便调也。以此三焦原气行足,故名足三焦也。”

3、《灵枢悬解》卷四《本输》作“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

4、从黄元御、张景岳、《内经注评》作“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

Q0109输:《太素.本输》作“输”并注:“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三焦之气上下皆通,故上输在背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下输在此太阳之间出腘外廉足太阳络。三焦下行气聚之处,故曰下输也。”

Q0109腨肠:《内经校释》注:“就是足腹,俗称‘小腿肚’的部位。马莳:‘腨肠即足腹也。’”

Q0111岐骨:

1、《太素.本输》无“岐骨”二字;

2、姚春鹏注:“此指大指与次指本节后两骨分岐之处,即第一、二掌骨之间。”

3、原文不明,不译待考。

Q0112输:

1、《内经校释》按:“本篇所论五脏五俞中的俞穴,正是上篇《九针十二原》中所说的原穴,该篇将此五俞穴左右各一,合为十原穴,再加上膏肓各一穴统称十二原。其中根本没有六腑的原穴,本篇则提出六腑的原穴各一……后世所通称的十二原,实际上与上篇《九针十二原》所提出的不同,而是按本篇五脏的五俞穴(也即原穴)加上六腑的六原穴、再加上心经的神门。这样每脏每腑各一,而成十二,这就是后世通称的十二原。”

2、《太素.本输》作“输”,并注:“心不受邪,手少阴无输,故五脏各五输,有二十五输。依《明堂》手少阴有五输,总有三十输。六腑有原输,故有三十六输。皆是脏腑之气,送致聚于此穴,故名为输穴也。”

3、《灵枢.本输》作“腧”,此处当从《太素》作“输”,特指五脏井、荥、输、经、合中五输穴,六腑井、荥、输、经、原、合中六输穴。

Q0113项:

1、《灵枢.本输》作“颈”;

2、《太素.本输》作“项”,从之;因《广雅》云:“颈在前,项在后。”因督脉及风府均位项后。

Q0113手心主:

1、 姚春鹏译:“手厥阴心包经。”

2、 查《人体经络使用图册》,天池穴,位手厥阴心包经。

Q0114上关:《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上关,足少阳之客主人。”

Q0114呿:qu1。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呿,开口也。《庄子》:‘公孙龙口呿不合。’”

2、《太素.本输》注:“上关开口有空,刺之有伤,不得开口,故不能欠也。呿,丘庶反,张口也。”

Q0114欠:

1、 《内经校释》注:“合口。”

2、 姚春鹏注:“呵欠时张口复合。”

3、 《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欠,开口而即合也。”

Q0114下关: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下关,足阳明经穴。”

2、《太素.本输》注:“下关合口有空,刺之有伤,不得合口,故不能呿也。”

Q0114两关: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两关,手厥阴之内关,手少阳之外关,伸手取之,刺之则伸不能屈。此皆禁刺之穴也。”

2、《内经校释》注:“指内关、外关而言,《类经》七卷第十注:‘两关,内关、外关也,内者手厥阴,外者手少阳,俱伸手取之,故刺两关,则伸而不能曲也。’”

Q0115其俞在膺中:《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其腧在膺中,气户、库房之穴也。”

Q0115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即扶突也。”

Q0115当曲颊:《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当曲颊,即天窗也。”

Q0115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太素.本输》注:“手少阳上项侠耳后,故直上出耳上角;完骨在耳后,故上加完骨上是也。”

Q0115阴尺动脉:

1、《内经注评》注:“尺动脉,指肘上三寸之五里穴。张隐庵:‘尺动脉,手太阴之两脉口。五里,手阳明之经穴,在肘上三寸’。”

2、《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阴尺动脉,在五里,手太阴尺泽之后,手阳明之五里也。《小针解》:‘夺阴者死,言取之五里,五往者也’。《玉版》:‘迎之五里,五往而脏之气尽矣。’”

3、《太素.本输》注:“阳为寸,故阴为尺。阴尺之中,五脏动脉在肘上五里五输大脉之上,《明堂》云:五里在肘上三寸,手阳明脉气所发,行向裹大脉中央,禁不可刺,灸十壮,左取右,右取左。大脉,五脏大脉气输出,故禁刺不禁灸也。”

4、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Q0115在五里:《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在五里,手太阴尺泽之后,手阳明之五里也。《小针解》: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而脏之气尽矣。”

Q0116中精之腑: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作“中正之腑”,并注:“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太素.本输》作“中精之府也”,并注:“胆不同肠胃受传糟粕,唯藏精液于中也。”从之。

Q0116少阳属肾:

1、《内经注评》注:“张景岳:‘少阳,三焦也。’……《甲乙经》:‘此处少阳为少阴’。附此参考。”

2、《内经校释》校:“原作‘阳’,据《太素》卷十一本输、《甲乙》卷一第三、《灵枢略》六气论改。”

3、《太素.本输》作“少阴属肾”,并注:“足少阴脉贯入肺中,故曰上连也。肾受肺气,肾便有一,将为两脏。《八十一难》曰:五脏亦有六者,谓肾有两藏也。”

4、《灵枢.本输》原作“少阳属肾”,前后义理双通,无需改经。

Q0116故将两脏:所以被肾肺两脏管制。此即前文LS02—Q0109“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之解论。

Q0116中渎:中,体内;渎,《说文》:“渎,沟也。一曰邑中沟。”本义:水沟、水渠。中渎,即体内沟渠。

Q0116肺合大肠……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1、《灵枢悬解》卷四《本输》注:“《素问.十二脏之相使》:‘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仑廪之官,五味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脏腑相合,是脏腑之所与合者(答帝问六腑之所与合语。)”

2、《灵兰秘典论》SW08—Q0104→Q0112部份,即为本解。

Q0117冬取诸井、诸腧之分:

1、《内经注评》注:“冬天经脉气血趋向于内而深在里,刺时应取五输穴的井穴、俞穴及背俞穴之类。”

2、《太素.本输》作“冬取诸井、诸输之分”并注:“冬时足少阴气急紧,足太阳伏沉,故取诸井以下阴气,取荥以实阳气,皆深为之者也。”

3、《内经校释》注:“井即井穴。腧即脏腑之俞。冬天阳气深藏于内,针刺时应取井穴和脏腑之俞穴。《类经》二十卷第十八注:‘诸井者,十二经之井穴,如手太阴少商之类是也,诸腧者,脏腑之腧,如肺腧、心腧之类是也,非上文五腧之谓。”

4、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Q0117春取络脉……欲深而留之:

1、 本节与《灵枢.四时气》LS19-Q0101句部份相重,大义相同,均为岐伯刺法之论,可参;

2、 《类经》置于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篇首,不从。因本句乃伯答帝问“四时之所出入”,不可或缺。

Q0117可令遂已:据《说文》:“遂,亡也”、《广雅.释诂》:“遂,往也。”可知:全句即可令转筋消除。

Q0117张而刺之:

1、《太素.本输》注:“手足痿厥,开张即得其输,然后刺之。”

2、舒张四肢然后针刺。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