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三)

‖LS09—C0101→C0131‖→‖LS01—Q0126‖→‖SW50‖LS09—C0101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三)

所有针刺理论,须穷脉气终始。明确脉气终始,五脏作为标志,阴阳关系就确定了:

C0102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

阴经主管五脏,阳经主管六腑。阳经受邪在四肢,阴经受邪在五脏。所以泻法要迎脉气之来,补法要追脉气之去,明知迎气和追气,脉气可得调和。调和血气之方,必须精通阴阳,五脏主内为阴,六腑主外为阳。传给后代之时,要以歃血为盟。崇敬它即大昌,怠慢它便夭亡。不遵天道私传,必得天遣祸殃。

C0103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谨奉自然之道,谨让我谈谈终始:终始,经脉作为标志。切脉气口和人迎,以知阴阳十二经有余和不足、无病与有病,自然之道就完整了。

C0104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所谓平人,是指不病之人。不病之人,脉口和人迎之脉动,顺应四时;手足六经相应,而俱往俱来;阴阳六经血管,不阻结有脉动;春夏秋冬之寒温,脉动相互得印证。形肉血气状态,必是与其相称,这就叫平人。

C0105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少气,是指寸口、人迎脉动同少,而手部尺肤、寸口脉动不相称。如此情形,就是阴阳脉气同时不足,补阳气就会阴气衰竭,泻阴气就会阳气脱失。如此情形,可辅助服用甘味药,不可饮用急效药;如此情形,不可灸。不得治愈者,因为用泻,就有五脏之气败坏了。

C0106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人迎脉动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胆经;大一倍且躁动,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动大二倍于寸口,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大二倍且躁动,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动大三倍于寸口,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且躁动,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动大四倍于寸口,又大又密,名叫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

C0107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厥阴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寸口脉动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且躁动,病在手厥阴心主。寸口脉动大二倍于人迎,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二倍且躁动,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动大三倍于人迎,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且躁动,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动大四倍于人迎,又大又密,名叫溢阴。溢阴为内关阴气,阴气内关不通,不治之死症;人迎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动同在平常四倍以上,名叫关格。关格脉象,发出了将死信号。

C0108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脉动大一倍于寸口,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二分泻一分补,每天刺一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

C0109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脉动大二倍于寸口,泻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肾经,二分泻一分补,两天刺一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

C1010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脉动大三倍于寸口,泻足阳明胃经,而补足太阴脾经,二分泻一分补,每天刺两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

C0111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而取上,气和乃止。

寸口脉动大一倍于人迎,泻足厥阴肝经,而补足少阳胆经,二分泻一分补,每天刺一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针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才止。

C0112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寸口脉动大二倍于人迎,泻足少阴肾经,而补足太阳经,二分泻一分补,两天刺一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

C0113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寸口脉动大三倍于人迎,泻足太阴脾经,而补足阳明胃经,二分补一分泻,每天刺两次,必须切脉而验证,脉躁者刺上部经脉,脉气调和即止。之所以每天二次,是因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主管胃气,谷气太丰富,故可每天刺两次。

C0114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人迎与寸口脉动,同大平常三倍以上,定义为阴阳俱溢。如此情形,若不开泻,就会血管闭塞,血气无处流行,大量流窜于体内,五脏内伤。如此情形,因为使用灸法,就生病变,而成其它病了。

C0115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大凡针刺之理,脉气调和即止。补阴气泻阳气,声清气爽,耳聪目明。违反此理,血气不行。

‖LS09—C0132→C0135‖→‖LS09-C0115‖→‖SW50‖LS09—C0132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大凡针刺之法,必须考察身形、脉气。身形肌肉未脱、少气却脉动狂躁,狂躁异常的,必须使用缪刺法,散布的正气可得收回,聚积的邪气可得散布。

C0133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深居安静之处,观察患者神态;关门闭户,使其魂魄不散;专注意识集中精神,精气邪气得以分清;勿闻嘈杂人声,以收敛精气;必须集中精神,令思维集中在用针上。

C0134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浅刺而留针,微捻而浮针,以转移注意,得气才能终止。

C0135【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男精内入女液外出,坚决克制勿要泻出,固守正气勿要行房,这就叫得气。

‖LS01—Q0109‖→‖LS09—C0115‖→‖SW50‖LS01—Q0109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刺而脉气不来,勿问针刺次数;刺而脉气到来,即可去针,勿要再刺。脉气到来而有效,效果之可信,象风吹云散时,明朗得如见苍天。针刺之理就是这些了。

C0116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所谓气至而有效,是指泻就更虚。虚,是指脉动洪大如故,却不坚实;坚如其故,是指适才虽说舒畅,疾病并未消去。

C0117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

补就更实。实,是指脉动洪大如故,却更坚实。这脉动洪大如故,却不坚实,是指适才虽说舒畅,疾病并未消去。所以补就会正气充实,泻就会邪气虚少,痛虽不因针刺减轻,病情必将衰去。

C0118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必先精通十二经血管所生之病,然后就可传授《终始》了。因此阴阳不失平衡,虚实不相颠倒,针刺本经穴位。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