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六)

Q0111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六)

大肠经,上合手阳明经。出自商阳穴,商阳穴,在食指之端,为大肠经井金之穴;溜过本节之前,二间穴,为荥穴;注入本节之后,三间穴,为输穴;流过合谷穴,合谷穴,在大指、岐骨附近,为原穴;流经阳溪穴,阳溪穴,在两筋间、凹陷之内,为经穴;注入曲池穴,在手肘外辅骨、凹陷之内,弯曲手臂即可得穴,为合穴。这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六输穴。

Q0112是谓五脏六腑之输,五五二十五输,六六三十六输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这就是五脏六腑之输穴,五脏各五共二十五输穴,六腑各六共三十六输穴。六腑气血都发自足部三阳经,上合于手部三阳经。

Q0113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项】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缺盆之内,是任脉,名叫天突穴。第一次脉,任脉两侧之动脉,是足阳明经,名叫人迎穴;第二次脉,是手阳明经,名叫扶突穴;第三次脉,是手太阳经,名叫天窗穴;第四次脉,是足少阳经,名叫天容穴;第五次脉,是手少阳经,名叫天牖穴;第六次脉,是足太阳经,名叫天柱穴;第七次脉,是项部中央之脉,是督脉,名叫风府穴;腋内动脉,是手太阴经,名叫天府穴;腋下三寸处(6.9厘米),是手厥阴心包经,名叫天池穴。

Q0114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刺上关之穴,宜开口不能合口;刺下关之穴,宜合口不能开口。刺鼻窦穴,宜屈膝不能伸展;刺内外两关之穴,宜伸臂不能屈臂。

Q0115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足阳明胃经人迎穴,在咽喉两侧之脉动处,其腧穴在胸膺内;手阳明大肠经抚突穴,位次在人迎穴外侧,不到曲颊一寸处(2.3厘米);手太阳小肠经天窗穴,正当曲颊处;足少阳胆经天冲穴,在耳部下方、曲颊之后;手少阳三焦经天牖穴,直上出耳后完骨之上;足太阳膀胱经天柱穴,在项部两侧、大筋之内发际处。阴尺动脉,在手阳明经五里穴,是五输穴之禁刺。

Q0116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肺与大肠相合,大肠,是传道之腑;心与小肠相合,小肠,是受盛之腑;肝与胆相合,胆,是中精之腑;脾与胃相合,胃,是五谷之腑;肾与膀胱相合,膀胱,是津液之腑;手少阳三焦经归属肾系,肾上连肺脏,所以被肾肺两脏管制。三焦道,是体内沟渠之腑,水液流出之通道啊,归属膀胱系,是独孤之腑。这就是六腑与五脏之相合关系。

Q0117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春天刺络脉、诸经荥穴、大的经脉、肌群之间,病重者深刺它,病轻者浅刺它;夏天刺诸经输穴、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天刺诸经合穴,其余均如春天刺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要深刺且留针。这就是四时针刺之序,脉气所经之处,疾病所留之位,脏病所宜之法。转筋者,站立然后针刺,可令转筋消除。痿厥者,舒张四肢然后针刺,可令站立舒服。

SW50——《刺要论篇第五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50—D0101→Q0102‖→‖SW51—D0101‖(已迁至《刺齐论》)

‖SW50—Q0103→Q0108‖≈→‖SW51—Q0207‖(已迁至《刺齐论》)

LS45——《外揣第四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5—D0101→D0403‖→‖SW50—D0101‖迁移说明:

1、 原篇《外揣》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九《知要道》,独立成篇;

3、 《甲乙》置于卷五第七《针道外揣纵舍》前部,后接《灵枢.邪客》LS71-Q1101部份;

4、 《类经》置于十九卷十二《内外揣》,独立成篇;

5、所迁内容,为帝伯探讨如何将针道“浑束为一”, 主论针刺之重要性,在迁入本节而论针刺之要后,黄帝接着追问刺要,承上启下,义理相贯。

D0102浑束为一:“浑束为一”四字出现在《外揣》,既言六经脉诊,又言十二经终始。此为岐伯教黄帝,而帝在归纳之后,又在《禁服》教雷公。参见《禁服》LS48-L0101之注。

Q0301镜:《说文》:“镜,景也。”即镜像。

D0401蔽:《广雅》:“蔽,障也,隐也。”即遮蔽。

D0402桴:鼓之槌。

D0403揣:揣度、估量。

D0403阴阳之极:《太素.知要道》注:“是为阴内阳外感应之极理。”

D0403灵兰:《内经校释》注:“传说中黄帝藏书的地方。《素问》气交变大论王冰注:‘灵兰室,黄帝之书府也’。”

LS07——《官针第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7—C0117→C0119‖→‖LS09—C0126‖→‖SW50‖迁移说明:

1、 《官针》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 《甲乙》置于卷五第二;

3、 《类经》置于十九卷六《三刺浅深人,五刺五脏》;

4、 《灵枢悬解》置于卷一《终始》,接于LS09—C0126“泻须一方实……独出其邪气。”句后,并云:“此段旧误在《官针》。”从黄元御之迁移方向;

5、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二《三刺》篇首,接于《灵枢.终始》LS09-C0119→C0130段前,杨上善深明两节间关联密切,从之;

6、 所论脉气之刺,显见为《灵枢.终始》LS09-C0119→C0130“三刺则谷气至”句解论,镶嵌于此,与《刺要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C0117绝:隔断,言按绝经脉之气血。

C0117无令精出:《灵枢悬解》卷一《终始》注:“无令精出,无令精气出也(精气即正气),以逐邪气,阳邪也。”

C0118绝皮:姚春鹏注:“透过皮肤的浅刺。绝,透过。”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