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二篇:刺禁论(二)

‖LS09—C0136→C0138‖→‖SW52—Q0132‖LS09-C0136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二篇:刺禁论(二)

所有针刺之禁忌:行房之后勿要刺,刺完之后勿行房;喝醉之后勿要刺,针刺之后勿醉酒;发怒之后勿要刺,刺完之后勿发怒;劳累之后勿要刺,针刺之后勿劳累;吃饱之后勿要刺,针刺之后勿饱食;饥饿之时勿要刺,针刺之后勿饥饿;口渴之时勿要刺,针刺之后勿干渴。

C0137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大惊大恐之人,必先定其情绪,方可针刺;乘车而来之人,要躺下休息,约一顿饭时间,方可针刺;步行而来之人,要坐下休息,约行十里路时间,方可针刺。

C0138【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所有十二刺禁忌,其脉动紊乱脉气发散、营卫二气异常、六经之气循行无序,因在此时针刺,就会外病深入五脏,内病波及六腑,就会邪气再生。庸医未能明察,这叫残害身体。身形粗笨、大量溢精,就会消蚀脑髓。津液不能消化,流失五味之精。这就叫失气。

SW52——《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52—Q0119‖→‖SW52—Q0132‖迁移说明:

1、 所论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移;

2、 《素问悬解》置于卷七《刺禁论》篇末,并云:“皆刺禁也。”从之。

D0101禁数:

1、 张志聪注:“数,几也,言所当禁刺之处有几也。”

2、 禁,禁忌,即针刺之禁忌;数,数量。禁数,禁刺部位之数量。

Q0101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1、《内经校释》注:“指人面南而立,左东右西的位置。肝主春,其气生,位居东方,故云肝生于左。肺主秋,其气降,居西方,故云肺藏于右。此指脏器之气化功能,非指脏器本体所在部位。”

2、《太素》卷十九《知针石》注:“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

Q0101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1、《太素》卷十九《知针石》注:“心者为火在夏,居于太阳,最上,故为表;肾者为水在冬,居于大阴,最下,故为里也。心为五脏部主,故得称部。肾间动气,内理五脏,故曰理也。”

2、《内经校释》注:“意谓心为阳中之阳,故布阳气于表。肾为阴中之阴,故主阴气于里。张志聪注:‘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肾为阴脏主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部,分布也。”

3、部,部署也;表者,皮肤也,经络之所居也;心主脉,血气部署于皮部,故云心部于表。肾主水,水居于内,为里,肾气主治于内里,故云肾治于里。

Q0101鬲肓:

1、 《太素.知针石》注:“心下膈上谓肓。”

2、 黄元御注:“心下膈上曰肓。”

3、 鬲,通膈,即横膈膜;肓,心脏与横膈膜间脂膜。

Q0101中有父母

1、 黄元御注:“中有父母,肺为父,心为母也。”

2、 《太素.知针石》注:“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也。”

3、 中者,内也,胸腔也;心为君主之官,为腰上之阳脏,故为父;肺为相傅之官,为腰上之阴脏,故为母。心气与肺气,均为维系生命所必需,故云父母。

Q0101小心:

1、《内经注评》注:“历代注家颇有争论,……其一为门,吴崑和张景岳等亦从之。其二为心包络(马莳);其三为膈俞穴(张隐庵)。我们认为应指膻中,详见后讨论。”

2、《内经校释》注:“历代医家之分岐,主要在于对‘七节’与‘小心’的理解不同……《甲乙》、《太素》均作‘志心’……详此二处,一为肾脏所属,一在横膈,心肺所居,究系何处,难以定论,待考。”

3、《太素.知针石》作“志心”,并注:“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 ,肾神曰志,五脏之灵皆名为神,神之所以任地,得名为心,故志心者,肾之神也。”

4、黄元御注:“肾居脊骨七节之旁,七节之旁,内有小心,肾间动气,心火之根也(自尾骶骨以上,七节两旁为肾俞穴,其中则命门外俞,是肾之位也。)”从之。

Q0102→Q0106刺中心……其动为吞:

1、《素问悬解》卷七《四时刺逆从论》云:“刺五脏中心至其动为吞一段,与《刺禁论》同。”黄元御所识,颇具慧眼。

2、《四时刺逆从论》黄帝之语,实引于《刺禁论》岐伯之论,即‖SW52—Q0102→Q0106‖=‖SW64—D0301‖。

Q0107胆:《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作“胃”,并注:“脾陷则为吞,胃逆则为呕,升降反也。”

Q0108跗上:fu1,足背上。

Q0109溜脉:

1、 姚春鹏注:“与目相流通的血脉。张介宾:‘溜,流也。’凡血脉之通于目者,皆为溜脉。”

2、 《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注:“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语),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语),溜,注也。面中溜脉者,脏腑精气所溜注也,刺之泻其精气,故不幸为盲。”

Q0110脑户:《内经校释》注:“穴名。位于枕骨上,强间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

Q0113郄:

1、《校内经释》注:“即腘中,指足太阳之委中穴。”

2、郄,xi4,腘窝。

Q0114气街:

1、《内经注评》注:“穴名,在鼠蹊窝中央,仰卧,从耻骨缝际上边外开二寸,归来下一寸曲骨旁取之。又名气冲,足阳明胃经穴。”

2、气有头街、胸街、腹街、胫街。依前后文例,此当言街,而非言穴。

Q0114鼠仆:王冰注:“今刺之而血不出,则血脉气并聚于中,故内结为肿,如伏鼠之形也。”

Q0116根:王冰注:“中有脓根,内蚀肌肤,化为脓水而久不愈。”

Q0121客主人:

1、《内经注评》注:“上关穴,属足少阳经。”

2、黄元御注:“客主人,足少阳经穴。”

3、GB-12346-90云:“上关,耳前,颧弓上缘,下关穴正上方。”

Q0121内漏:

1、《类经》二十二卷第六十四注:“脓生耳底,是为内漏。”

2、《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注:“刺其内陷中脉,经气损伤,故脓水流溢,闭塞不闻。”

Q0122髌:bin4,膝盖骨。

Q0122液:据《决气》LS30—Q0401“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可知:此液,独指髓液。

Q0124舌难以言:《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注:“足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灵枢.忧恚无言》语),《脉解》:‘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正是此义。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亦缘此故(足少阴脉循喉咙,系舌本)。”

Q0128掖下:即腋下。

Q0130刺腨肠:腨,shuan4。

1、 腨肠,姚春鹏注:“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名承筋。”

2、 《全本黄帝内经》译:“针刺人的小腿肚时。”

3、 《素问悬解.刺禁论》注:“腨肠内陷,足太阴之经也(阳明在骽外之前行,太阴在骽内之前行,内陷在胫骨腨肠之交)。”

Q0131匡:《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注:“匡,目匡也,刺匡上陷骨中脉。宗脉穿漏,故流泪不止,精气脱泻,故失明不见。”

Q0131为漏、为盲:

1、《类经》二十二卷第六十四注:“刺匡上而深陷骨间,中其目系之脉,则流泪不止为漏,视无所见而为盲也。”

2、黄元御注:“刺匡上陷谷中脉,宗脉穿漏,故流泪不止;精气脱泻,故失明不见。”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