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五篇:疟论(三)

‖SW36─C0101→C0510‖→‖SW35—Q1003‖SW36—C0101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五篇:疟论(三)

足太阳膀胱经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部发起,先寒后热,热如伤暑状,退热后汗还出,难以治愈。宜刺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出血。

C0102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少阳胆经之疟,令人身体、笨拙、松懈、无力,寒气不太重,热气不太重,厌恶见人,见人心存畏惧,热气多时汗更多。宜刺足少阳胆经。

C0103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阳明胃经之疟,令人先发寒,哆哆嗦嗦寒颤,发寒甚久就发热,热退汗出后,乐见太阳、月亮、星光、火焰,胃气就觉爽快。宜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穴位。

C0104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阴脾经之疟,令人闷闷不乐、好深长呼吸、无食欲、多发寒热而汗出,疟来就易呕,呕完才会疟衰,立即刺足太阴脾经。

C0105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少阴肾经之疟,令人呕吐厉害、多发寒热、热多寒少、要关门闭户静处,此病难以治愈。

C0106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足厥阴肝经之疟,令人腰痛、小腹撑满、小便不利,状如膀胱不利之隆起,却非膀胱不利。尿频,惊魂不定,肝气不足,腹内悒悒不畅,宜刺足厥阴肝经。

C0201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肺疟,令人心寒、太寒即发热、热稍缓解易受惊,如眼有见可怕幻象。宜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C0202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心疟,令人很烦心,想得凉水,反又多寒,不是很热。宜刺手少阴心经。

C0203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肝疟,令人面色青青、叹息,其状如死人。宜刺足厥阴肝经,出血。

C0204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疟,令人发寒,腹内痛,发热就会肠鸣,肠鸣之后汗出。宜刺足太阴脾经。

C0205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肾疟,令人冷得哆哆嗦嗦,腰部、脊椎痛,难于转侧,大便困难,视力模糊,手足发寒。宜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C0206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疟,令人将病时,易生饿感却不能进食,进食即两胁支满、腹部膨大。宜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络脉,出血。

C0301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疾发作身体刚热时,刺足背上动脉,开大针孔,刺其出血,立马降温;

C0302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疾发作刚要发寒时,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C0303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疾脉满、脉动洪大,急刺背部俞穴,用中等针,靠近五胠俞各刺一次,根据患者肥瘦,确定出血多少。疟疾脉动小、实,急灸小腿足少阴肾经,刺足太阳经指端井穴。

C0304【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疾脉满、脉动洪大,急刺背部俞穴,作用在五胠俞穴、背部俞穴各一次,根据肥瘦行刺,直至血出。

C0305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疟疾脉动迟缓、洪大,脉虚的,适宜用药,不宜用针。

C0401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凡治疟疾,在发作前约一顿饭时间,才可用于治疗,超时就失去了时机。

C0402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各种疟疾,而脉动不明,当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疟疾必愈;发现身上先有赤色小豆状血络者,尽量刺出血。

C0403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十二种疟疾,发作各不同时,观察疟疾症状,用于明确病之所在经脉。

C0404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疟疾发作前,约一顿饭时间针刺,一刺就会病衰,二刺就会好转,三刺就会病愈;如果不愈,刺舌下两脉之廉泉穴出血;如再不愈,刺膝窝内盛经出血,再刺项部以下、脊椎两边背俞,必能痊愈。

C0405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舌下两脉,是指廉泉穴。

C0501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刺疟疾,必先问明疟疾之初发病位,先刺初发病位:

C0502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先发于头痛及头沉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出血。

C0503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先发于项、背痛者,先刺项部和背部。

C0504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先发于腰脊痛者,先刺膝窝内委中穴,出血。

C0505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先发于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十指间穴位。

C0506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先发于足胫酸痛的,先刺足阳明胃经十趾间穴位,出血。

C0507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风疟,其疟发作就出汗、畏风,刺足太阳经背俞之血络。

C0508【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小腿酸痛剧烈,按之疼痛难忍,名为胕髓病。用鑱针刺绝骨处,出血,立即痊愈。

C0509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身体稍痛,刺足太阳膀胱经至阴穴、诸阴经之井穴,勿出血,隔日刺一次。

C0510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疟疾,不渴,隔日而发作,刺足太阳膀胱经;口渴且隔日发作,刺足少阳胆经;温疟,汗不出,施热俞五十九刺。

‖LS19—Q0102‖=→‖SW36—C0510‖→‖SW35‖LS19—Q0102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

温疟,汗不出,施热俞五十九刺。

SW35—D1101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黄帝问:疟疾不发,其相应特征如何?

Q1101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

岐伯说:疟疾,必定是寒热盛虚交替,正当疟气所在部位。病在体表,就会发热而脉动狂躁;病在体内,就会发寒而脉动沉静;

Q1102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疟疾至极就会寒热之气都衰,卫气离散,所以疟病得休;卫气聚集,就有疟病复发。

D1201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黄帝问:疟疾隔两日或数日发作,有的口渴有的不渴,这是什么原因?

Q1201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岐伯说:疟疾隔两日或数日发作,是邪气与卫气客居六腑,而卫气与邪气有时差,两者不得会合,所以是得休数日才发。疟疾,是寒热气交替胜出的结果,有的严重有的不重,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D1301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黄帝说:《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夏天伤于暑气,秋天必病疟疾。而今疟疾不一定应在秋天,为什么?

Q1301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岐伯说:这是四时病之规律。疟疾症状异常,是指与应四时病态不符。如秋天发病者太寒,冬天发病者不太寒,春天发病者畏风,夏天发病者多汗。

D1401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黄帝问:这疟病分温疟与寒疟,却都安于病位,藏于什么脏器?

Q1401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

岐伯说:温疟,得之于冬天,中于风寒,邪气藏于骨髓之内,到春天就温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发外出。

Q1402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因为遭遇酷暑,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或因劳作用力,邪气与汗液都被排出。此病是邪气藏于肾脏,疟疾先发体内,而后移至体表。

Q1403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如此情形,是体内热量少而体表热量多,热量多就要发热了;热衰之后就有寒气来复,寒气来复热量就少,热量少就要发寒了。所以先热而后寒,病名为温疟。

D1501帝曰:瘅疟,何如?

黄帝问:瘅疟,病理如何?

Q1501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

岐伯说:瘅疟,是肺部素有积热,热气遍布全身,厥逆上冲,体内热气实盛而不外泄。

Q1502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

因有劳作用力,腠理张开,风寒二气滞留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作。

Q1503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

发作就会热气旺盛,热气旺盛却不衰退就发病了。寒气不能到达体内,所以只热而不寒。

Q1504邪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热气入内藏于心脏,而在外滞留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所以定义为瘅疟。

D1601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