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九篇:九针论(三)

‖SW54—Q01011→Q0114‖→‖SW54—Q0124‖→‖LS78‖SW54—Q01011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九篇:九针论(三)

岐伯回答:刺虚则实之,是指针下发热,热气多就会发热;

Q0102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满而泄之,是指针下发寒,热气少就会发寒;

Q0103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菀陈则除之,是指泻出瘀血;

Q0104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邪胜则虚之,是指出针勿要按闭针孔;

Q0105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徐而疾则实,是指缓慢出针而迅速按闭针孔;

Q0106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疾而徐则虚,是指快速出针而缓慢按闭针孔;

Q0107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所言的实与虚,是指寒气和热气之多少;

Q0108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若无若有,是指快得不可察觉;

Q0109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察后与先,是指明知病情之先后;

Q0110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为虚与实,是指医生勿要丢失补虚泻实之法;

Q0111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若得若失,是指偏离了补虚泻实之法;

Q0112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是指补虚泻实九针各有所宜;

Q0113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补泻之时,是指补泻与气之开合相符;

Q0114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是指九针深入病位,恰当地补泻。

LS03—C3801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是说邪气伤人时,部位高,所以邪气在上。

C3901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浊气在中,是说水谷都进入胃中,其中精气上注到肺部,乳浊物滞留于肠胃,是说寒温不适天时,饮食不节,从而病生于肠胃,所以定义为浊气在中。

C4001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清气在下,是指清凉、潮湿地气伤人时,必从足部开始,所以叫清气在下。

C4101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针陷脉,则邪气出,是指刺上部时,刺中脉,就有浊气泻出,是指刺阳明经合穴时。

C4201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是说皮层浅浮之病,不要深刺。深刺就有邪气乘机而入,所以称为反沉。

C4301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是说经脉、络脉各有主管器官。

C4401【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取五脉者死,是说病在内,脏气不足,却用针深至尽头,大泻五脏之脉。

C4501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取三阳之脉,特指尽泻三阳经之脉气,令病人怯弱不能康复。

C4601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夺阴者死,是说刺尺部之五里穴,五次用泻。

C4701夺阳者狂,【正言】也。

夺阳者狂,是正确说法。

‖LS01—Q0205‖→‖LS03—C4701‖→‖LS78‖LS01—Q0205【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误刺之危害:刺中病位而不出针,就有精气泄漏;不中病位而出针,就会导入邪气;精气泄漏,就会病情加重而怯弱;导入邪气,就会生成痈脓、溃疡。

LS03—C4801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是说上医深知观察目之五色,又知综合分析尺部、寸口脉动小、大、缓、急、滑、涩,用于阐述所诊之病。

‖LS19—Q0111→Q0112‖≈→‖LS03—C4801‖→‖LS78‖LS19—Q0111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是指根据患者目色、色部,用于判断病之存亡。

Q0112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一其形,听其动静,是指切脉气口、人迎,用于审察患者脉动;脉动坚实且盛且滑的,病情日渐加重;脉动柔软的,病情将会减弱;各经实的,疾病三日痊愈。气口考察阴经脉动,人迎考察阳经脉动。

C4901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知其邪正,是指明确论述虚邪与正邪之风。

C5001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是说持针而出入之法。

C5101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气至而去之,是说补与泻,脉气调和而出针。

C5201【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

调气在于终始一,是指调气要保持一心一意。

C5301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指络脉渗入、灌注之各个穴位。

C5401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指气口脉气入内闭绝不来,反补外部之病位,与阳经之合穴,又有留针而导入阳气。阳气旺盛至极,就会五脏之气双重枯竭,双重枯竭就要死了。临死之时,没有脉气用于驱动,所以经脉静止。

C5501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腧,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指气口脉气外出闭绝不来,反刺四肢之腧穴,又有留针而导入阴气。阴气旺盛至极,就会阳气返入,阳气返入就是异常,异常就要死了。临死之时,阴经脉气有余,所以经脉躁动。

C5601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所以察其目,是指五脏精气使五色循明,五色循明就会五声突出。五声突出,就是说五声与平常生活有异。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