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文秘 > 新闻报道

三年级评课稿(精选16篇)

三年级评课稿 篇1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通过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美好品质,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殷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教学成为多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

三年级评课稿(精选16篇)

一、“情感的课堂”——可贵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那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殷老师试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品悟,通过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外表美、心灵更美的品质,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课上,老师用充满激情的、饱满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通过读好“闪亮”“透明”“圆润”来感受小露珠美,通过读好“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笑盈盈”等词语来感受它的心灵美,从而产生对小露珠的喜爱。

二、“感悟的课堂”——充分的语言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主战场。这节课上,殷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评读的安排、想象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我们看到,朗读训练也好,想象训练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语言的形式,学生读得投入、说得动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

三、“对话的课堂”——充分的言语交际

“阅读是一种对话”,在本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老师和学生在这节课中以谈话式的语言,进行了一次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活泼的小青蛙、可爱的小蟋蟀、漂亮的小蝴蝶与小露珠进行对话,想象自己就是被小露珠滋润的一种植物,来夸夸自己的美貌。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懂得倾听,勇于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殷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小露珠的美丽,去感受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与小露珠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爬”“蹦”“落”三个动词的理解,殷老师忽略了。这里教师可以故意设置小小的陷阱,让学生从读中发现这些动词错位了,通过比较懂得词语运用要准确。

三年级评课稿 篇2

李老师执教的《航天飞机》一课让我收获很大。尤其是关于“卫星”这个词语的理解。李莉老师采用卫星自述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卫星,富有童趣,孩子们兴趣很浓。这种方式避免了科普知识的枯燥与难懂。以后在教学中,我也要多动动脑,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

下面重点谈谈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启示。

一.生字指导能抓住重点。例如:陶老师在书写“飞机”这个词语时,强调了“飞”这个字的第一笔为“横折斜钩”,“机”的最后一笔为“横折弯钩”。这两笔形似但名称不同的笔画,学生容易混淆。

二.词语教学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通过何种方式理解这个词语的,这种方法启发了其他的同学,以后他们也会学习用各种方法记住词语的。

三.朗读教学时,让学生加上自己的动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航天飞机》一课介绍航天飞机的有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最新成果。李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电教媒体的先进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播放录像,导入情境中

李老师在 教《航天飞机》一课时,我们一开始播放航天飞机在空中飞行的一幅动画,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随后适时听录音磁带的对航天飞机的介绍,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再现情境,弄懂关键词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最终要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提供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很有帮助。如理解《航天飞机》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有关航天飞机重点句子读一读,再用多媒体演示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气势,看过之后让学生畅谈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一声呼啸”、“庞然大物”、“无影无踪”。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字面的解释,学生往往就会感到印象不深,认识模糊。而当多媒体演示航天飞机的情景之时,特别是当航天飞机起飞的气势、飞行速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三、对比想象,激发发科学热情

在教“智慧”两个字时,教师启发学生说识记方法后,自己边说口诀“天天求知,日日进步”、“横山上边双丰收,人民心里乐悠悠”,非常形象地指导了写字。

三年级评课稿 篇3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算和用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计算教学更是不能只是简单的计算,要把计算和生活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本课从例题材料(分气球)到练习设计购买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为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好习惯是一位良师益友,有些学生往往很聪明,内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简单的计算中出错误。究其原因是做时只图快,做后不检查造成的。课堂上我经常表扬认真、仔细的同学,让同学友情提示,促使学生在计算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尽管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有许多不足。这是我头一次在这样大型的教学大赛中讲课,好紧张,有些细节未能顾及。如:8320,学生汇报算法时,忘了追问83为什么要估成80?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处理的不太完美。同时我也很少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和评价同学们,若课堂中多一点儿童化语言可能就会另有一番风景。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总会有收获、有感悟,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三年级评课稿 篇4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讲中非友好关系的课文。本课旨在告诉学生非洲人民的艰苦生活以及中国领导人和人民对非洲的大力援助,从而体会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木雕,而是两国人民的情谊。高老师在讲解这课时,我感觉有三点特别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1.词语的复习与运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词语时,方法多样且学生掌握的程度十分显著。教师先指名某些学生读文,让学生齐读两遍,这是简单的检测学生是否认识这些词语。之后是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夸夸图中的瀑布和木雕和填词语,这个过程不仅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帮助学生回忆词语意思,在知道意思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中的话夸图片,做到能把词语拿出来能把词语放回去。最后是让学生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说话的过程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情境,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如何运用,看似环节简单,可是却像台阶似得层层深入,由易到难,学生容易紧跟和掌握。

2.通过提示语告诉学生如何读文。

教师在讲解重点段落时,尤其在让学生有感情的读文时,不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探究,而是通过抓住课本细节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如果你在短时间内理解不了,体会不出其中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课本的细节之处,那儿就有你期待的答案。

3.教师的过渡语特别好,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可见教师的用心备课,认真备课。

建议:

1.在自由读,分角色读之后,再齐读体会会更好。

2.中非之间关系的资料特别齐,可是如果稍加整理,抓住自己想要表达的方面进行详谈,效果也许会更好。

三年级评课稿 篇5

在高新区小学语文“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校际教研活动中,毛老师执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关注文体,凸显语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着力突显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诠释,尤其在语用方面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在课前交流中,引入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未成曲调先有情,成语故事与课文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安排独具匠心,这样的课前谈话有实效,值得提倡。

其次,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准确,重点突出。本课在字词句的教学上,扎实有效,不流于形式。比如矛、盾的教学,通过图片了解字义,再从字形分析到汉字的书写。再如集合的教学、通过直观贴图达成对履带一词的`理解、通过动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挡、招架的理解等等,能够始终做到关注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完成学段目标的意识强烈。

再次,能够根据文本特点选择语用练习的落脚点。文章第2至4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段话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课堂的研读推进紧紧抓住这一特点。首先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遇到困难——怎么思考——怎么解决,接着通过演示、朗读、复述等方式整理这一逻辑关系,然后进一步拓展到其他类似发明的发展过程。这一语用训练主要集中在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层次、有实效,也凸显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本节课给了大家很多启发,也可见教者的用心。

三年级评课稿 篇6

评课日期:x年11月3日

地点:实验室

执教者:

课题:PEP1Unit3PartBLet'slearn

许老师执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只在前面两个单元学习了一些日常打招呼用语以及颜色单词,因此在单词和句子的积累上和在口语的表达上都非常有限。这一节课上的是PEP1Unit3PartBLet’slearn,关于身体部位的词汇课。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得枯燥乏味,并略显简单。在本课中,许老师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实践,把情境教学贯彻整堂课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值得学习之处:

1、活动的设计有趣味性

许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本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观看动画引出动画人物,创设情境,以主人公匹诺曹身体部位介绍展开,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结尾部分带头饰扮演各种动物激发了学生开口表达的兴趣。趣味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2、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性

在课堂活动设计上,许老师设计了Let'sdo,Let’spointandsay,doandsing,roleplay等活动环节,难度逐级递增的活动,巧妙化解课文难度,体现了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

二、有待提高之处:

1、课文let'sdo部分最好边说边做,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内化语言。

2、由于多媒体设备出问题,在播放音频视频时声音过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希望老师在课前做好设备调试,尽量避免各种小意外。

总的来说,许老师的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和鉴戒。以上是我对许老师整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的批评指正。

三年级评课稿 篇7

今天我听了刘芳老师执教的《恐龙》一课。这是一篇小小的说明文,介绍了多种恐龙的名称和特点、生活习性。恐龙虽然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却始终是人们探索的对象,更是许多孩子喜爱的动物,更是他们想了解的动物。

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本课教学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

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媒体创设,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营造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刘老师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再现了剑龙勇敢搏斗的场面和霸王龙的凶残,创设真实的情景,让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视频的播放,声音的渲染,让学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了解恐龙。如“望而生畏”“庞然大物”通过联系生活和图文结合,让学生进行体会,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节课读的形式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不够,如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课文语境来读,可能更能让学生读出对恐龙的了解和喜爱。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学习语文贵在“学”,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刘老师的课堂上,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法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指导教学完雷龙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

1.找出特点;

2.说明方法;

3.读读句子。

通过指导,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其余几种恐龙,并且渗透说明方法的指导,较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乐于并且易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统领全文,整体把握

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对于课文整体性的把握,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刘老师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二到四段,找出写了哪些恐龙,并且出示表格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恐龙和恐龙的亲戚,植食和肉食),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龙的种类特点和生活习性,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最后总结全文时,如让学生根据表格自主归纳所学,可能学生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五、积累迁移,练写内化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刘老师让学生以“我是某某龙”的句式进行自我介绍,注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个人以为,如能鼓励学生用个人语言来表述恐龙的形态、习性等特点,似乎更能体现课堂的语文味。

综上所述,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体会很深,我们相信只要不断的探索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展现一片美丽的蓝天。

三年级评课稿 篇8

莫老师上的这节是单词的新授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莫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小学英语课。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关于高矮、长短的单词。莫老师通过呈现各种不同人物及物品的照片来创造真实的情境,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让他们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真正达到语言的交际目的。

在课的开头,莫老师将英语教学融于一定的情境中,这也是我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特色。无论怎样变革,英语教学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这是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谢老师以学生喜欢的`动物开始到最后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学生始终处于动物这一情境主题下,并且所训练的内容能与学生本身已有的对动物的感受和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这也切合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一定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孩子在乐中学,在玩中学,通过表演,竞赛等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中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体现。莫老师每教授完一个单词就会用读起来朗朗上口chant来加以巩固,使学生进入愉快、兴奋的状态,既巩固了单词,提高了课堂实效,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回顾本节课,虽然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Lets环节,建议让全班学生站起来一起做动作,更能活跃课堂。

2、在玩Actandguess的环节,建议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来增加乐趣。

三年级评课稿 篇9

《南极风光》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三年级课文,观摩了昌邑小学杨翠红老师执教的《南极风光》课堂实录后,禁不住连连为之击掌叫好。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课堂教学效果教好:整堂课教学板块清晰;板书设计图文结合,很有特点;采取协作、互动学习方式,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信息量大,中国南极考察团等课外资料的补充拓宽了学生对南极的了解;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来优化课堂教学,南极光等媒体制作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但我觉得《南极风光》一课的教学最吸引人的还是独具匠心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正如杨老师在说课中所说: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语言因素,设计适合学生的语言训练环节,在落实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把握全程性和多样性原则,将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说这堂课是真正的姓“语文”的,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所收获!

杨老师是个有心人,她将整堂课的语文文字训练分为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四个层次,各个层次都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方法多样,对我启发很大。

我特别欣赏杨老师的南极光这部分的教学设计,这部分课文很有文才,适合让学生背诵积累,背诵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但现在的学生却大多害怕背诵,有时背诵练习中出现的加字、漏字现象令人咋舌。杨老师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当场便在课堂上完成了这一要求。她先是指导学生看录象,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熟悉课文;接着,让学生看图片,根据提示语进行背诵;最后是只看图片进行背诵训练。这样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充满兴趣,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举一反三!

《南极风光》一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亮点还有很多,如在学习南极冰雪的说话练习的教学设计也是水到渠成。学生熟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后,在师生配合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出示了“晶莹剔透”、“绰约多姿”两个词语,然后媒体展示南极冰雪的其他图片,四人小组合作模仿课文的形式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整个环节有条不紊,既加强了课文中“晶莹剔透”、“绰约多姿”两个词语的理解,又化解了说话训练的难度,一举两得,可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教材的重要性。

总之,杨老师在这堂课上所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收集资料等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听罢这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如何在课堂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每天备课时都需要思索的问题!文章来

三年级评课稿 篇10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今天聆听了郭越老师的《荷花》一课,我有如下感受:

一、巧用优美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出示多幅荷花图片,创造了优美的教学情境,把孩子引入了荷花仙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老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阅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教师让学生采用朗读、交流学习体会,说说荷花美在哪里。孩子们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抓住文中字眼,引领学生悟情。

“冒”的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其韵,都在一“冒”字。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像泥鳅一样从你的感觉之手滑落。但郭老师毕竟是大家,一句“我也来读个句子大家听一听”,将大家闺秀“冒”的红盖头掀了起来;又一句“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呼唤出一排以“长”为代表的小家碧玉齐刷刷地站到了学生的眼前;令人击节称奇的却是这一句:怎样地长出来才是冒出来?于是,风情万种的“冒”字在学生悟性和灵性的滋养下诞生了。

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在这里,郭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风情万种的“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这不仅仅是“冒”之内涵的领悟,更是师生生命智慧的闪亮展现。

四、有效拓展延伸,提高说、写能力。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课堂上的情感要把它延续到课外去,让学生去实践,使美好的情感、思想才能得以运用,这才是学语文的目的所在。读悟表达,释放学生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组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从荷花“初开”、“盛开”和“含苞欲放”的三种不同形态描绘荷花蓓蕾初绽、鲜花怒放、含苞欲放的娇美姿态进行小练笔。挖掘“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请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一句,想下去,想象还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会告诉我什么好消息呢?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象;让学生先把感悟到、想象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也体现了课堂上让学生手脑口眼耳等多中感官并用。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再精炼一些,点拨语、评价语再丰富一些,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三年级评课稿 篇11

听了这节课感受最深有两点。第一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段入手教会评赏方法。”采用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是很适度的教学方法。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评赏课文,教学时做到了扶放结合。从段入手,带领学生一块儿学习第二自然段做风筝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有了方法后,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做好了铺垫。

如:学习第二段指导学生赏读结合,体会作者和小伙伴的心情变化。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找到了这样的句子“通过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让学生交流体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带着憧憬和希望做风筝,和自由快乐的幸福体验。还有“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中的“依然”这个重点词,通过换词理解赏析,体会作者和小伙伴的心情。

下面放风筝、找风筝运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扶放结合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和感受与文中的孩子们一起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的快乐,感受那天真的童真童趣。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思中想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第二点:把握好了拓展延伸的合适度。这篇课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细致的心理描写,课文中孩子们的心情是变化的又是通过一些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来表现的,是很好的些写作范本,本课的拓展延伸,设计了读写结合的环节。先让学生回忆全文,读一读有关心情、动作、语言、心里的句子,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情景,“你考了100分,见了妈妈怎样表达你高兴的心情”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根据生活积累,让学生先练说,为学生的写作做了铺垫,拓展延伸适时适度。 但是在指导学生说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平时观察的不够细致,词汇贫乏、语句表达的不够流畅。今后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生活的能力。

三年级评课稿 篇12

本节课的教学中,邓老师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不同的统计图都有其使用条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一导入贴近生活。用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统计表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邓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三、邓老师注重学生操作时习惯的养成。再学生操作前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向学生做了明确指导,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

四、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内容突出,对比清晰。

五、问题导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在教学时,邓老师多次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建议:

1、对于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中出现的刻度问题,应放在课下作为探究。

2、更好的审视课件的内容,确保课件的准确性。

三年级评课稿 篇13

听了尚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后,那亲切自然的教态,那激情鼓湃的导语,那课堂上精彩的瞬间都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感受颇多。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讲述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旅行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和帮助。

上课时,尚老师首先以《红旗飘飘》这首歌引入,在洪亮的歌声中,引出课文的题目,让人耳目一新。在本节课中,尚老师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尚老师在上课时一直用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师生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共创优秀教学课堂。课堂的最后,师生共唱《红旗飘飘》,共同感受对国旗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维护国旗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救助他的事。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刘老师紧紧抓住留学生爱国的明线和面包店老板对我态度的改变的暗线,两条线相辅相成完成本课教学。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刘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另外,刘老师很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指导学生画句子,读句子,写体会。在体会留学生的爱国情感时,课文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刘老师不仅抓住这些重点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相机指导学生用描写人物动作的写作手法来学习写作文,这里还体现了写作手法的指导。

课堂的最后,刘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一首歌颂五星红旗的歌曲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也把学生的情绪带动了起来,在课后的小练笔中,学生写的很出彩,学生在读“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这句话中,读出了充分的爱国情感。

当然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1、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字词的教学;

2、在刘老师的课上,体现了目标引领教学,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不够准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三年级评课稿 篇14

自从刚毕业那一年教了三年级,我一直就徘徊在高段。今天,又十分有幸聆听诸葛老师的这堂《女娲补天》,看到新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然大方、引领自如和得心应手,着实让人觉得这不像是新教师,更像是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诸葛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天哪,太可怕了!”整堂课下来,借用“可怕”来说,我的感受是——可贵、可行和可观。

一、紧抓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可贵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里指出: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学语文。诸葛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接受能力,展开“由易到难”的教学流程——看图导入,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了解故事(补天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围绕“可怕”,品味词句;总结写法,拓展练笔。四个清晰的大板块,让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地进行学习,得到不错的效果。

二、落实词语理解,展开教学——可行

新课标对中段语文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节课最大的亮点乃在于诸葛老师对词语的教学。

1、解字解题结合,简单有效读题。

刚开始揭示课题“女娲补天”,诸葛老师对易错词“补”偏旁的强调,告诉孩子要注意这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这样的强调十分有必要,但又不会花很长时间,让学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个字。

2、字形词义结合,读出语境意味。

到品读板块,诸葛老师紧抓“可怕”一词,来延伸“塌下”“震撼”“熊熊大火”等词语的教学——无不看出教师课前文本解读的渗透,和试教过程中一次次地认真修改。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板书中出现的三个同偏旁的词语“燃烧”、“围困”和“挣扎”。诸葛老师板书“燃烧”,强调他的偏旁,然后引出:三个火真厉害啊!这样的“熊熊大火”,难怪让很多人都会被“围困”山顶上。然后,很自然地抛出一个问题:从“围困”这个词得偏旁,你来猜猜他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说的出来了!

3、借助词语理解,展开画面想象。

在理解“挣扎”时,老师并没有用视频或是图片来让学生直观去感受这个动词的意思,而是问学生:此时此刻,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进一步去理解“挣扎”一词的运用。

三、读写结合适度,展开练笔——可观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里指出: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至少安排10分钟在教师随堂练习写字。我们看到诸葛老师在最后一板块的设计,就是读写结合。

首先,诸葛老师总结了第一段的写法:在写可怕画面时围绕天、地、山岗、田野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让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写一写地震时可怕的情景吧!

接着,配乐图片出示汶川地震画面,老师旁白:20xx年xx月xx日,汶川发生了八级地震……引出:天哪,太可怕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堂练笔单进行练笔。从后来学生的反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也都能用上刚学过的词语进行习作。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又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加深了印象,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还要来提提我的一点疑惑。

我们知道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文章最后的题目讲到“这个故事真神奇”。那么,我们是否要在教学中凸显出神话故事本身的一个特点——神奇?或者说,可以在结尾来一个“天哪,这太可怕了!”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神话故事“神奇”的地方。还有,我们是否还要留给学生更多读与思考的时间,真正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学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

三年级评课稿 篇15

冯xx老师执教的是关于“三个数连加运算”的《捐书活动》,我感觉到这是一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节优质课,是一节上乘的好课,涵盖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她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浅谈我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快乐、有效。

这一切由老师的教学思想决定,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紧紧围绕学校倡导的“四环三查”模式和“深入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和本节课目标联系起来,严格施行。她所带的班已经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浓厚氛围。从一开始的4人小组交流小练习的学情调查开始,就引导学生进入了角色。

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质疑环节让生说信息,提有层次的问题,培养认真观察和提问题的能力,而老师则帮生提炼出合乎本节课目标的问题“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让生积极思考解决,一路引领下去先估算,再尝试解决的几种方法。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宗旨,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敢于放手,引导有法,引导得法,点拨到位。重点知识生成时,都给予了合理的语言点拨,帮生建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意识,只待学生百花齐放。

四、注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师生共同板书练习后。问“做完了没有?”生答:“要写答案”。有追问“再看,做完了没有?”生答:“好得在横式上写答案”。最后老师强调:“做题要注意完整性”。小组合作训练有素,自然而有效,不走形式。学生写得认真、工整,与老师一直强调有莫大的`关系。

五、最难能可贵的是数学老师的德育渗透很到位。

商榷之处:

1、教学过程有点太细腻,导致未拓展练习。

2、公开课要高标准,要想上成理想中的样子,时间要恰到好处,而效率还不减。学生仍要加强训练,力争上成一节很完整的课。

总之,我在冯巧玲老师的课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要选择性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三年级评课稿 篇16

《平行四边行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老师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了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们得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指导探究——电脑演示等”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拼、摆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由新课开始,如,卢老师用电脑演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行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随意拿一个平行四边行翦拼,看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证实学生的猜想。最后,老师又让学生动手去剪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行,一个剪拼,一个不动来比较,然后去转化,并组织学生讨论:平行四边行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基础上怎样去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剪、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剪拼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行的公式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又在课堂上通过学生选择清洁区时对此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教师素质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电脑操作演示熟练,提问率达到85%,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科学、凝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