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泸州民间音乐风情:乡土芳香

原标题:【原创】让课程弥漫乡土音乐的芬芳

泸州民间音乐风情:乡土芳香

乡土芳香—亲近民风民俗

以教材为全部,照本宣科,是一件很无趣、也很没有成就感的事,但视教材为无物,也不是值得倡导的理念。因此,将国家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同时不拘泥于教材,根据每一届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增减一些内容,把本土民歌和音乐文化资源引进课堂,开发出独具特色的高中音乐欣赏课,是笔者一直在尝试的高中音乐鉴赏的课堂样态。

笔者根据自己编著出版的校本课程《江阳放歌》,设计的《乡土的芳香—民歌赏析》(此教案获全国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选用了教材中的纳溪民歌《撵野猫》、《这山没有那山高》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土音乐文化,吸纳了融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于一体的川南新民乐《槐花几时开》、老歌新唱《新康定情歌》、本校获奖作品《盛开的索玛花》等,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时尚共演。

教学设计《乡土的芳香—民歌赏析》:以“本土民歌”为主题,以《槐花几时开》为纽带,吸纳时代元素,融合本土音乐文化,采用“聆听—互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

引入(创设情景)——民歌欣赏、探究、创作,感悟和了解本土民歌的特点——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分析形成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延伸与拓展,体验本土音乐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民歌与地理环境、地方语言的密切联系。

将本土的纳溪民歌《撵野猫》作为引入部分在课前学生进入教室时播放,诙谐、幽默歌词和旋律、本土歌手的演唱,引发了学生的亲切感,将他们不知不觉的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老师范唱的川南民歌《槐花几时开》,更是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对歌曲的语言特点、情绪、表达的情感的提问争相回答,趁热打铁,我引导孩子们用四川方言、普通话、英语朗读歌词,体会不同语言对音乐风格形成的作用,进而引导孩子们尝试用说唱、速度变化主题变奏等方式,感受速度、节奏的变化对音乐风格带来的变化,再拓展到新民乐《槐花几时开》的欣赏,让学生充分体验民族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而欣赏本校获奖作品《盛开的索玛花》在人民大会堂的展示,则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体验到音乐是无处不在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在老歌新唱环节,我选用了《康定情歌》这首学生们基本人人会唱的四川民歌,引导孩子们齐唱这首老歌后,我将《新康定情歌》和孩子们边听边分析,让孩子们明白老歌新唱的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孩子们从这几首四川民歌的欣赏中,初步了解了四川民歌的基本特征:歌词语言丰富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音调与地方语言紧密结合,衬词衬句大量运用,极富地方特色。

接下来的“秀一秀”环节,首先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还有哪些民歌是我们听过的或了解的,在分组讨论后,由小组集体或推举一个同学为大家演唱,其余同学回答这首歌属于哪个地区和民族,孩子们各显神通,《茉莉花》、《青春舞曲》、师生互动,同唱、同舞,共同演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以分组或个体的形式展示自己民歌,其他同学则踊跃回答歌曲所属的地区或民族,课堂歌声与笑声齐飞,思维实践并进,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而我也在互动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形成不同民歌风格的原因: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地方语言与民歌风格的关系。

在延伸与拓展部分,我揉进极具泸州特色的《合江傩戏》、江阳《分水纸伞》、《叙永踩山节》、泸县《雨坛龙灯》等本土文化,让学生了解了本土民歌的风格特点,理解了人文、地理、语言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感受到本土音乐文化的厚重。这样,把泸州的酒歌、纳溪的山歌、古蔺的花灯等本土音乐文化和自己的原创歌曲融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既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也引导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更加热爱家乡,热爱本土音乐和本土文化。

“泸州民歌居然如此美妙,美好的音乐就在身边。”这是孩子们在民间音乐传承课中的感受。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中学课堂欣赏教学、艺术实践是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现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学习浸淫了四百年老窖醇香的泸州本土音乐文化,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美好的音乐就在身边”的感觉。

民族民间文化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是群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本土音乐文化根植于本土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问题不仅仅是音乐学与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更是维护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认识学校教育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生态视角下学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理论价值, 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进中小学课堂,大力推进中华民族本土音乐教育,推动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让他们在学校就认识、了解并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让民间文化事业后继有人,努力推动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荷叶田田

公众号:田田的行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