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泸州民间音乐文化:采编民歌民乐

原标题:【原创】让课程弥漫乡土音乐的芬芳

泸州民间音乐文化:采编民歌民乐

雨醉风香—采编民歌民乐

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称江阳,梁武帝大同年间取名泸州,这是历史上以"泸州"命名的开始。

泸州扼云、贵、川、渝要道,拥有河流之便的泸州便成了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原文化、高原文化、巴蜀文化及其它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泸州多元文化。

坐落长沱两江汇合处,拥有永宁河、赤水河等众多支流的泸州,有山有水,有水有船,有船就有船工,于是长江、沱江岸边就飘出不少渔歌,就有了一首首长江号子的产生。水边是山,山上有树,树上有叫不出名的鸟儿,山里人有什么隐秘和衷情,便唱起自编的山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泸州盛产美酒,有酒的地方自然也盛产酒歌,泸州民歌就是这片热土中迸发的高亢音符,代代相传,吟唱至今。

在学校合唱团训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在下县区采风的活动中,笔者接触到很多区县的音乐人,在田间地头、农家院坝聆听到民间原生态歌手的演唱,感受到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和魅力。

泸州叫卖音乐:泸州盛产美食,特有的小吃琳琅满目:白糕、黄粑、折耳根、烘糕等,于是催生出了叫卖音乐。

“白糖的烘糕嘛,鸡蛋糕呃,桂花糕……”

“黄粑热的,来抓侧耳根……”

叫卖音乐是小商小贩兜售商品时的一种具有乐感的叫声,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频临绝迹的传统叫卖音乐,是在一定年代、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种社会产物,颇具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方言特色。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外卖的兴起,走街串巷小贩的消失,叫卖音乐也随之消失,打捞和记录这些具有一定时代感的、带着民间智慧和烟火气息的叫卖音乐,是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泸州河”川剧:川剧“泸州河”, 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汉代巫师们的唱唱跳跳。明清时期,“泸州河”在川南各地广泛流行开来,巴蜀大地当时就流行着“要能跑得滩,泸州河去搭班”的民谚。在舞台上,“泸州河”以高腔艺术和器乐打击在川剧界独领先“河”,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讲白为主的剧本群体,如《巴九寨》、《水牢摸印》、《哭桃园》等,已成“泸州河”的保留剧目。

泸州纳溪民歌:滚板山歌就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所谓滚板山歌,即是以连续的短句,用连说带唱的方式,节奏明快地进行演唱。这里的连说带唱不是指说一段唱一段说唱分开,而是指“说”就是“唱”,“唱”寓于“说”中,这也成为纳溪滚板山歌的显著特征。滚板山歌一人唱,众人和,清唱无伴奏,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有感而发。滚板山歌《撵野猫》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和声结构和诙谐风趣的表演获得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金奖。

泸县雨坛彩龙:雨坛彩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原为古代设坛耍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由此得名。雨坛舞龙盛行于明末清初,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凸出能动,下颌开合自如,以热烈且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情绪”和“动作”,既有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气势。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龙体浑圆灵活,舞动时气势恢弘,造型精彩,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 它曾获得“神龙飞天奖”,囊括了编导、音乐、表演等单项奖。

泸州古蔺花灯:古蔺花灯,俗称“扭扭灯”,是自唐朝以来盛行于古蔺县境内的一种以民间舞蹈表演为主的民间歌舞,包括起灯、罢灯外、过路灯、插灯等程序,用油纸伞或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歌唱内容与题材来自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

泸州叙永踩山节:叙永县有许多苗族自治乡,苗家的踩山节是情感交流、爱情张扬的盛大集会和传统节日,人们吹起芦苼,载歌载舞,最初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交换信物的好日子,而今演变为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次盛会。

泸州合江民歌:山水孕育的歌唱,闪烁着个性的光彩。民歌的风格随着地域的不同在风格上也各有所异。不同的山水,不同的小区域气候,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歌唱,不同风格的原生态文化。

泸州合江傩戏: 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唐代,由于它保留着戏剧的一些原始形态,因而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总之,泸州各区县民歌和音乐文化资源,极具地方性,有着鲜明的个性,如同山野的花,朴素、野性、顽强,在时代的变迁中传承下来,但由于劳动方式的改变,有些民歌形式已没有传承的空间和平台。很多泸州民歌,是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继承、弘扬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已是当务之急。

如何传承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让现在的孩子们认识、了解泸州本土音乐文化,而本土民间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重要的基本资源,是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本土民间文化资源进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荷叶田田

公众号:田田的行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