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职场指南 > HR管理

警惕“管理疲软”

HR管理1.05W
警惕“管理疲软”
前两年,在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中,一些经理人利用“管理层收购”(MBO),在“国退民进”中大肆攫取国有资产,有学者把这称之为“盛宴的狂欢”,这固然令“愤青”们愤然;但是,一些经理人在“规范”的力度加大之后,对产权改革消积应对,放慢节奏,使国有企业怠速、带病运转,由此造成的国有资产有形或无形的损耗,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各项规范措施的逐步到位,一些企业的“老总”们创业热情反而在逐渐消失。过去的老总们到处“跑部攻关”,大谈包括产权在内的各种改革的好处,向人们描绘着企业改革的美好前景,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规模经济、集团运作、名牌战略不离口,大有“舍我其谁”的气度。可在不经意中,老总们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处处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今官不问前朝事”,对历史债务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或者拿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眼下的日子得过且过,采取收缩退却的经营方针,或者将现有资产修修补补、变现出租,或者化整为零、各奔前程,为了维持当前的运营,颇有“医得眼前疮,捥却心头肉”的气氛。相对于企业的“愿景”,这就是管理的疲软。
管理的疲软如果是一种务实的低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至少包含有对盲目攀比铺摊子、上项目、瞎折腾、搞重复建设的冷思考。更为严格或自觉的接受市场规律的规制,而非哗众取宠、好大喜功,可以减少新的重大决策失误,减少对资源的滥用,预示着宏观经济结构渐趋合理。这对于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减少损失,减缓社会摩擦,直至“安乐死”,或许也是有益的。

但是,企业管理的疲软与深化体制改革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忧虑。具体分析一下管理疲软的的背景,不难看出,这并非全然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衰退,不可救药。而是在于管理阶层自身,他们因为不能顺利参加瓜分的“盛宴”,失去了政策“执行”权上的优惠,热情使一落千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的管理疲软与“MBO”的热情相比,所产生的结果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当然,随着市场经济“规范”作用的显现,企业自身资金紧张,失去了可用做抵押、担保,争取银行贷款的实力或资信;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压缩在建项目,人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向政府和上级要拨款、报项目,企业失去了政策上的优惠和保护,确实提升了经营管理上的难度。但是,如果经理人从反向汲取近年改革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付出不少而又不可能得到足够的多,或者认为个人资本己积攒的差不多,可以养精蓄锐,或者认为培育企业新的竞争力风险太大,而以企业的余力尚能维持到自己任期结束,那么他们这种“现实”的选择实际上是对“规范”力度的一种软对抗,只要他们感到不如意,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面对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他们就会“疲软”开来。

应当看到,国有资产确实不容在产权改革“盛宴的狂欢”中流失,而国有资产在管理疲软中所造成的流失同样是令人痛心的。无论是崇尚自由贸易或者贸易保护,企业运作要与世界接轨,虽然不能都到国外做生意,但是面对着外资咄咄逼人,“狼来了”的态势,我们必须具备更为严谨而强烈的进取意识,必须刻不容缓的促使自己的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服务水平,与巨人同行,与“狼”共舞。而与此相反的管理疲软,会白白浪费掉艰难的“入世”谈判所争取到的过渡时间,会加大保护的成本,也将使部分国有企业仅成的成果消耗殆尽,那就不仅仅是“国退”的问题,也会使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萎缩。另外,企业被管理疲软的阴影笼罩,使职工群众看不到明朗的前景,心理预期平淡,将会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会产生一种人心的流失。

管理疲软与企业正常的紧缩不同,因为在管理疲软中管理者的职务消费丝毫不会有所收敛和减损,势头可能更强。管理疲软是以管理者责任心的下降和逍遥自在为特征的。无论是盛宴的狂欢还是管理的疲软,很难说哪一种危害更小,后者也不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后者而要求重开盛宴的狂欢或者把它变成快餐。而两者共同的病灶却是我们必须找到的,我以为那就是管理者使命感的丧失和监督的乏力。管理者像一个被寄与厚望而又被放纵着的长子,从左右两个方面在威逼和要挟着这个家庭。对此,难道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吗?

答案应当是否定的,至少我们可以从找回管理者的使命感和加大督导力度这两方面做起。找回管理者的使命感或者建设具有使命感的管理者队伍,与精巧的制度设计同样重要,大家总不能在锱铢必较中进行无穷无尽的博弈。在继续依靠主要经理人这个“长子”的同时,需要考虑依靠企业中其它更多的相关“家庭成员”,不要把其中的弱者视为“负担”或者牺牲品。(张华强)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标签:疲软 警惕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