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关于孩子是否留恋学校和教室的感想

有没有一间教室让孩子留恋

关于孩子是否留恋学校和教室的感想

小金的爸爸跟我聊孩子的情况,金爸爸告诉我一个细节:期末考试期间的一天下午,正好轮到学生在校自主复习,他们家里有事,就帮小金请假并把孩子带回去了。可是,金同学在回去的路上一直不满爸爸的这个做法,因为他想留在学校,留在教室。

金爸爸提起这事,又让我忽然想起,那天下午,还有一位女生,也是家长跟我请假想带孩子回家自己复习的,我答应了,并告诉小凌,妈妈已在学校门口等,赶紧收拾书包回去吧。可是,小凌下去了一下,很快又回教室了,我惊讶地问:你不走了?她腼腆地并以她一如既往的微笑回答我:嗯。

我们班平常总是五点一到就准时放学,但我也发现,有好几个孩子,放学了就是不愿意赶紧回家,总喜欢呆在教室里,叽叽喳喳地谈论,或是班干们在商量班级活动,也有在学校里做会儿作业后回家的。说实话,我挺喜欢看着孩子们在肆无忌惮,开开心心地聊一会儿天的,毕竟一天的学习下来,绷得紧紧的弦也需要适当的放松。然而,为学生安全考虑,我又不得不“赶”他们回去。很多时候,看着他们有些失落的表情,我也有些于心不忍而又无可奈何。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背着个书包在教室外走来走去的,我问他怎么不回去,他说,妈妈要过会儿来接,教室里不肯呆,只好在教室外闲逛逛,我竟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想起了这些情节,作为老师,我顿生感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校恐怕是仅存的一个相对纯洁的地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场所,这里本该有知识,有快乐,有同伴,有成长,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时间和话语空间,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理想在这里播种,信念在这里萌芽,未来在这里起航。

毋庸置疑,学校和教室,应是学生最值得留恋的地方。

然而,在功利至上的应试教育滚滚洪流中,人们越来越看不清它的真实面貌,试卷代替了知识,竞争抹去了友谊,苦学驱散了快乐,升学冒充了成长,教育也不再那么令人肃然起敬,相反,过多地掺杂进利益、交易,以及泡沫、浮夸,原本应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教育,也迷失了自己的航向,违背了自己的本质,随波逐流,跟风盲从,沦为追名逐利的工具和政绩的点缀。于是,种种扭曲变态的措施、行为,最后都以种种动人诱人的名义毫无廉耻地加到孩子身上,社会动机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力量,扭曲了童年的价值,绑架教育走上了轰轰作响的战车,以至于很多人把渡河的舟楫当作了彼岸,也让师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不把孩子折磨成一个世俗附身的行尸走肉誓不罢休,让孩子“拿青春赌一个迷茫的明天”。

有报道说,孩子一听说上学就装病逃学,一考试结束就撕书发泄心中郁结已久的怨恨。君不见,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学生撕书,从高高的教学楼上“飞流直下三千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讲义瀑布”。对于“撕书吼楼”的高三学生来说,一直压抑的愤怒在走出考场的瞬间爆发出来,迫不及待要销毁课本是一种宣泄,是高三学生的一种宣告,发誓要与繁重的应试生活一刀两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当看到这种不寒而栗的画面,不管别人如何为之解读,我都会感到非常悲哀,这是对那些无视教育现实还要装模作样、涂脂抹粉、自我陶醉者极大的讽刺。中国古代就有敬惜字纸的良好美德,如今,撕书竟成了肆意宣泄的一种手段,实在是斯文扫地。甚至,有笑话说,孩子生病了怕打针,爸爸妈妈就吓唬孩子说:老师来了,校长来了。孩子吓得乖乖打针。20xx年高考前,湖北某市第一高级中学惊现“吊瓶高考预备班”。图片上,教室灯火通明,每张课桌上都堆满了书,教室半空拉上了铁丝,挂着许多吊瓶,不少学生正一边学习一边打吊瓶。图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有深刻的隐喻意味:是学生病了吗?不是!是整个中国教育生病了!

于是,孩子怕老师,怕教室。去教室,成了孩子的噩梦,战战兢兢,“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离开教室,成了孩子最开心的事情,如同飞出笼子的鸟儿般,呼吸自由的空气,振翅而飞。有多少孩子,在学校,在教室里,他们失语了,失笑了,压根就已经不敢说,不会说,不敢笑,不会笑。成天面对着白纸黑字,脸上写满凝重与老成,眼睛里只有公式字母。君不见,无边习题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君不见,枯燥乏味的耳提面命“我不想听还不得不听”;君不见,步步惊心的考试触动着多少个家庭敏感的神经。只有离开了教室,他们才敢放开嗓门,大声说笑,重新做回自己。

本该值得学生留恋的教室,因为它令孩子们不堪重负而仓皇出逃。

如此,放学后还留恋教室的,简直就是奇迹了。

但愿,这样的奇迹不再是奇迹,而是一种常态。

大约20多年前,美国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的东西。”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想创建的班级是一个“富有欢乐与吸引力的宇舍”。我希望,我们的教室,有孩子留恋的理由。在这里,孩子的内在生命能冲破禁区,挣断桎梏去做一次次创新旅行;在这里,教者能停住喝斥的教棒,收住规训的社论体言辞,让孩子们尽情地唱,驰骋地想,怡然前行;在这里,孩子可以通过窗户放飞自己的心灵,对湛蓝的天空有着无限的憧憬;在这里,孩子的时间,不是被功课表填满,没有人逼迫他赶考,没有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可以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可是,哪里有呢?

本文作者:梁增红

公众号:梁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