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爱莲说听课心得(精选5篇)

爱莲说听课心得 篇1

今晚听了20xx年安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中的《爱莲说》一课,加上前两天听的《马说》,感觉作为一次市级优质课竞赛的课,显得稍显欠缺。当然,这也是值得自己认真反思的。

爱莲说听课心得(精选5篇)

《马说》一课执教者是一名精明能干的女教师,应该说教学基本功还是不错,主要问题在于教学思想。老师太能干了,于是和学生的关系就疏远了。整节课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给人的感觉,教师是在表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脱节的。

今天这一节《爱莲说》除了和前一节课同样学生活动不够之外,还有这样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是教学内容太少,没有做到短文精教。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爱莲说》,竟然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这一个课时主要是分析品味写法,学生朗读背诵,但是因为教学环节少,文章比较简单,切入点也缺乏深度,所以感觉这一节课基本上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高潮。这节课应该安排一两个有深度的环节,特别是应该有课外拓展的环节。

二是教师讲得实在太多太多,本来课文的难度就不大,但是老师还要包办。比如朗读训练“予独爱……”,老师仍然要去范读,完全可以让学生读,评、再教读。感觉整节课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学习,不知所云地学习。

三、教师的基本功不够。这样一节市级优质课,老师开始的两句带,着浓厚河南味的普通话,接下来是不规范的课题板书,就有点失水准。再加上后面老师表现出来的慌张,还有对教案的生疏,对课文也不够熟悉,老师背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名句居然一下子卡住了。老师的范读水平也并不高,没有把味道读出来,所以后面学生的朗读也读得不太好。

看得出,这位老师还比较稚嫩,下一步,好好练练基本功,教学中注意环节清楚,注意把课堂还给孩子,一定会得到较快的成长。

爱莲说听课心得 篇2

听初中部老师讲授《爱莲说》一课,颇有感触,记之于下。

第一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本课任教老师安排了两个课时,所听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设计的是,体会莲的高洁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掌握衬托手法。这三个目标,分别通过解决“结合文中直接描写莲的句子,分析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作者借赞美莲表达了自身怎样的人生追求”,“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那么作者在文中提及牡丹和菊的用意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来完成。第二个环节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作者所托之志的问题,而不是托物言志这一手法。另外,从分析莲的高洁品质到分析作者的志缺乏过渡,课文处理的粗糙。忽略了学生思考二者相似性的问题,而解决二者相似性这一问题正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托物言志”这一手法的唯一途径,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从分析莲的特性得出莲具有高洁品质这一结论,然后启发学生莲的高洁品质和人有什么关系,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学生只有先明白了莲的特性与人的品质具有相似性,才会明白作者是要通过莲的特性来写人的品质这一托物言志手法的。其次,在处理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很明显教师不能够掌控课堂了,或者说对于课堂生成的环节,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衬托,有的说是对比,有的说是反衬等等很多。教师疲于解释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却没有讲清楚此处到底是怎么衬托的。而且,跟初中生讲解衬托对比的区别,明显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第二关于课堂细节的问题。学案上出示的是“学法指导”这一标题,但是下面的内容却是“托物言志”这一概念,并且对于“托物言志”这一概念的解释还是个病句,缺谓语。标点使用也不恰当,不能用顿号并列状语和定语。在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没有在讨论时就指定或者推举代表,而是等到展示时才推举,浪费了一些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问题设计没有目的性,比如“请同学们浏览大屏幕”,请同学们浏览大屏幕干什么?目的何在?对于学生的评价针对性不强,只是简单的说好,好在哪没有说明。学生展示完后再让别的学生评价,在评价第二个学生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即这个学生的展示,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缺乏思维展示这一点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在照搬教材详解而不是自己思考讨论得出的结论。不能满足于学生说出来“是什么”“不是什么”还应该让学生说出来“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不是什么”。关于课文的总结,准备好一段话,让学生填空,个人认为这样有固化学生思维的嫌疑,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新课标鼓励多元文化个性解读精神相悖。读的环节太少,按说可以当堂成诵的。两个课时有点多。

爱莲说听课心得 篇3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但总找不到一刻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时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凭着老底勉强的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昨天,全燕清老师提出要听我的课,很想好好准备一下,但发校服、开会、市运动会集训、布置食堂学生座位、晚上查查宿舍,实在是挤不出时间。算了,原滋原味吧!只好对不起我们的老师了。但咱也总不能让学校给我配的对子太受委屈,现抽空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一方面反省自己;另一方面,希望能对我的对子有所帮助,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按原计划我是想一课时上完的,但是只上了内容的三分之二。这篇文言文里,我想达到教学目标分别是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整堂课可取的地方应该是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还有三个知识点没能完成,菊花和牡丹花的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最后一段中议论、感叹、陈述三个句式的对比;拓展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在完成的内容里也有不少处留有遗憾。比如:有学生在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时指出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相近。我没能深入的让学生去区别它,只是认可学生有那么一点相近的意思。但不完全准确。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实顺着学生的理解未尝不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的是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却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说某人虽身处异乡,但心怀亲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敌营,心在自己的组织。从消极意义上讲,说某人身在此,心则在彼,或人在心不在。比如说有的同学身在教室里心在操场上等等。当时如果这么讲也许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应该不实际,但如果我能接着学生的话总决为“是的,莲花虽然从淤泥里长出来,但他的心不属于淤泥,依然是高尚纯洁的,而且给人的外表也是一尘不染纯洁洁净的。说明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许会更好一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思想教育,有些同学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咱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咱也去做等。另外,由于时间没把握住,一下课是课间操时间,打算结束时再让王程跃把三句排比句读一读,与先前所读的作个比较,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

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里有我的引导方向的问题,也有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深入,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我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另外还觉得自己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课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遗憾成为前车之鉴,不再成为大家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能和同事们共同进步!

爱莲说听课心得 篇4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赏 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爱莲说听课心得 篇5

听了杨老师执教的《爱莲说》,我受益匪浅,杨老师课堂设计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前交流。杨老师的课前交流可以说驾轻就熟,简单的几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不再陌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要善于提问、敢于提问。这就为整个课堂提供了一个学习活动的平台。

其次,理解文意。对于文言文教学,疏通文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使学生动起来,既学到知识,又锻炼能力?杨老师采取“提出问题——生生问答——师生互译”的步骤,达到了这一课堂效果。

再次,品味文本。杨老师从语言之美、手法之美、立意之美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提出问题——示范举例——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完成了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始终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解答,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暂时中断时,杨老师总能非常恰当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我十分佩服杨老师课堂语言的感染力,佩服他思维的机智灵活,佩服他对课堂极好的驾驭能力。学生们在自己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得到了莲花“君子”一样的品质这个结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旨——赞美莲花实则赞美像莲花一样的人,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

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导演,学生就是演员,演员的表演要靠导演去指导,要想使演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关键看导演的点拨,杨老师非常好地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