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通用21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

最近,一部强势霸屏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上至80岁老人,下至18岁少年,都会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反腐剧。我这个不热衷看电视剧的人也开始追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反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今天,“反腐败”这个话题从未离开舞台中央。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通用21篇)

这部带有强烈正剧烙印的电视剧因何能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呢?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小官大贪、官员外逃、拉帮结派、老虎苍蝇、司法腐败、官商勾结等等无不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对贪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便有了确凿证据,也是就事论事绝不牵连,就是对贪腐是一种纵容”、“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这些台词看得我是触目惊心啊!都说这部剧的尺度大,没想到是如此之大,以前不敢说、不愿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这次都说了出来。

以前上党课,不是讲党的光荣传统,就是说贪污腐败案例,再不就是按照《党章》上的内容学习,无不带有说教的意味。大道理谁都懂,可是放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就显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人民的名义》剧中最让我感触的就是汉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请汉东市检察院前副检察长陈岩石给省委们上的一堂党课,剧中陈岩石说的那句:“那个时候的战士一个个都想争当党员,目的就是党员有权利,党员的权利就是上前线能扛炸药包,把鬼子都炸死”,还说“有一个战士只有一天的党龄,比起他来,我能活到今天,是多么的幸福”……看到此时,让我眼泪情不至禁的流了出来。一堂党课不仅朴实,而且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说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这说明反腐不只是“打虎”,也意味着“拍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除了强化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是要惩治和预防“苍蝇式”的腐败。

古语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如果纪律意识淡薄,不讲原则,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甚至违法乱纪,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损害党的形象,也必将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树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形象,才能引领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行风,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遵纪守法,纪律严明,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既手握戒尺,也敬畏戒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利剑”作用。

看了《人民的名义》就像接受了一下党课的洗礼,如果每名党员干部都能经常对照党章党规规范自身行为,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2

最近号称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连续剧成为了追剧榜单的榜首,刷爆了每个人的朋友圈,占据了微博的热门榜单,各大新闻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与深刻剖析,《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 “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此剧成为了全民讨论的一个火爆点。本月,在单位的党小组学习会上,观看了此剧,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与深刻思考。

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 此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已退休的检察长陈岩石所说的话,“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 到现在这句话还是那么的时髦,在习执政以来,从群众路线到三严三实,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两学一做”,这无不体现党的宗旨,体现我党的传统优良作风。

腐败,只要环境、土壤、空气、水份合适就会茁壮成长。但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

将反腐进行到底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将反腐进行到底是对党的纯洁性的保证、将反腐进行到底是对权力的约束。我们党在立党之初就立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广大党政干部要时时自省,以为人民服为宗旨,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历史告诉我们,廉则昌,腐则亡。将反腐进行到底就是要从根本上肃清思想毒瘤,从而使我们党内成员人人向廉,人人爱廉,人人为廉。杜绝腐败,清廉执政,抵挡住糖衣炮弹的冲击才能拨开云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近几年来,在党内大力反腐的铁手腕下,不少贪官纷纷落马。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滥用权力的人终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任何以权谋私,不顾及人民权力的人都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坚决反腐必定为中国号巨轮添油加力,为社会主义征程提供巨大的引擎!

就像剧中所说“如今的社会不缺少聪明人,缺少的是忠诚的人”。在我看来,所谓的忠诚,就是忠守承诺,确切地说,是指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这个国家和人民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忠诚应该普及为国人的一种坚定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当今乃至今后的国家信仰。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3

据了解,《人民的名义》的主创团队是由曾执导过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的国家一级导演李路担纲总导演,著名编剧、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及多位在业内享誉盛名的制作人士共同组成,为这部反腐大剧的制作水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剧除了拥有强大无匹的主创团队之外,演员阵容更是堪称豪华。不仅汇集了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凯丽、高亚麟、冯雷等多位观众公认的荧屏老戏骨同台飙戏,而且更有侯勇、侯天来、周浩东、刘伟等国内知名演员作为特邀演员助阵,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老戏骨张丰毅反腐题材影视剧的荧屏首秀。荧屏戏骨齐聚一堂、精湛绝伦的演技互飙也使得这部剧还未播出便已先声夺人,吸引了大批群众的目光。

大约在20xx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的创作也趋于停滞。直至20xx年,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反腐、涉案剧回归黄金档,当年有极大群众基础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风云变幻的影视剧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反腐倡廉的潮流和趋势。而作为反腐剧回暖潮中最备受瞩目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故事剧情紧贴当下进行创新、创作,在尊重反腐事实,体现反腐主题的同时,又力争做到剧情丰富饱满,情节生动感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披露当下腐败的社会现实。本剧在人物格局上做出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剧的一大亮点,主演角色的职务均在省部级、厅局级层面,更有一位高级别的“大老虎”,尝试从艺术演绎的角度来为观众呈现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纠葛,政治揭秘的尺度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

大型现实主义反腐政治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拍之日起便备受关注,相信这部演员阵容强大、制作水准一流的反腐大剧,一定会给翘首企盼的观众朋友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剧享受。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4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一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感兴趣的可能是,在目前披露的剧情中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究竟有几分与现实的贴合度。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落马官员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落马官员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落马官员的出镜片段。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官员“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5

最近,一部强势霸屏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上至80岁老人,下至18岁少年,都会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反腐剧。我这个不热衷看电视剧的人也开始追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反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今天,“反腐败”这个话题从未离开舞台中央。

这部带有强烈正剧烙印的电视剧因何能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呢?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小官大贪、官员外逃、拉帮结派、老虎苍蝇、司法腐败、官商勾结等等无不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对贪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便有了确凿证据,也是就事论事绝不牵连,就是对贪腐是一种纵容”、“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这些台词看得我是触目惊心啊!都说这部剧的尺度大,没想到是如此之大,以前不敢说、不愿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这次都说了出来。

以前上党课,不是讲党的光荣传统,就是说贪污腐败案例,再不就是按照《党章》上的内容学习,无不带有说教的意味。大道理谁都懂,可是放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就显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人民的名义》剧中最让我感触的就是汉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请汉东市检察院前副检察长陈岩石给省委们上的一堂党课,剧中陈岩石说的那句:“那个时候的战士一个个都想争当党员,目的就是党员有权利,党员的权利就是上前线能扛炸药包,把鬼子都炸死”,还说“有一个战士只有一天的党龄,比起他来,我能活到今天,是多么的幸福”……看到此时,让我眼泪情不至禁的流了出来。一堂党课不仅朴实,而且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说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这说明反腐不只是“打虎”,也意味着“拍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除了强化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是要惩治和预防“苍蝇式”的腐败。

古语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如果纪律意识淡薄,不讲原则,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甚至违法乱纪,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损害党的形象,也必将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树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形象,才能引领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行风,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遵纪守法,纪律严明,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既手握戒尺,也敬畏戒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利剑”作用。

看了《人民的名义》就像接受了一下党课的洗礼,如果每名党员干部都能经常对照党章党规规范自身行为,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6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20xx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7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

最近芒果TV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口碑还不错,今天抱着看看的心里看了一下,尽然没忍住一口气看完了8集,这么样一部紧跟当代社会特色的电视剧尽然能够通过我们广电的审查,估计看过的人也是惊出一身冷汗。这完全就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纯属良心之作。我觉得应该在咱们cctv热播一番。

闲话少说,先说一说电视剧的名字,人民的名义,我个人觉得一箭双雕,正如剧中人,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而另一些人,踏踏实实工作,正直而不适原则的干一辈子工作,却对付不了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不自唱高调,却在埋头饯行着名义。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和熟思。

首先,说一说企业家蔡成功,我觉得这个老板投机专营的生存方式完完全全是被逼无奈,当前中国的实体经济确实太不好做,基本没有什么审批不用花钱来搞定的,就拿我们单位来说,想拿点项目,不花钱能从国企手里拿过来,那简直就是做梦,大到院长,小到科主任,只要手里有点权利的,基本没有不需要用钱来打点的,正如剧中所说,一个看车位的保安,都可以问你要不要发票,谋点私利。他做为企业家,为了生存,走行贿和投机的路子,为员工争取股权,当然也为自己,最后人财两空,还被通缉,被打。他能给烧伤员工给10万,至少说明他是有良心的,他走的路正是咱们的现在社会的多数企业家走的路。他们奸诈,官商勾结,但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呢?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8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之案件牵连甚紧的H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H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H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在H省政坛,以H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以H省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争多年,不分轩轾。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到来,注定将打破这种政治的平衡局面,为H省的改革大业带来新的气息。

这部剧展示的是贪官污吏他们是怎么走到这么一步的,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展示让更多人意识到,尤其是权力不愿受制约的官员们意识到,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对他们自己、家庭并不是什么好事,许多家庭可以用“集体滑落”来形容,让人扼腕叹息。

近期这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后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化解各种风险、应对各种挑战、适应各种考验、不断夺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呢?那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党员既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也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所以一切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人民服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复杂激烈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考验的是我们每个党员的党性修养意志和拒腐防变能力,而敬畏、感恩、知足是抵御腐败的内在因素。短片用事例阐述了从“敬畏、感恩、知足”三个方面加强自身内在修养的现实意义。启示党员干部修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心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党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负责,对法律极端负责。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从政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另一方面,短片运用大量正面典型和反面警示案例,阐述了党员干部要做到“七个正确对待”,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构筑抵御腐败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这“七个正确对待”分别是:正确对待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对待权力,牢记执政为民;正确对待利益,防止心态失衡;正确对待监督,切忌忘乎所以;正确对待家人,避免因爱生恨;正确对待社交,做到谨慎交友;正确对待生活,培养健康情趣。

此外,近几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国内治贪防贪、全球防逃追逃力度。余振东被成功遣返,许超凡和许国俊在异国受到审判,逃往新加坡的胡星回国自首„„一张有国际国内共同编织的防贪防逃天网正在形成。所谓“贪了就跑,跑了就了”只不过是一些贪官的一厢情愿,而事实注定他们都将是无路可逃。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9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0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画风严肃。首播吸引了这么多人的围观,与该剧强大的卡司不无关系。第一集播出之后,观众直呼“看不过瘾”。

卸下偶像包袱,陆毅要“秀演技”!

在《人民的名义》的庞大主演阵容里,陆毅无疑是其中的人气担当。他在剧中饰演的侯亮平,是一个手腕功夫和打太极能力极强的检察官。戏份最出彩的部分就是,走在反贪前线的他,常常要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斗智斗勇,在这个过程中,对方甚至猜不透他的底牌。在首集播出的内容里,陆毅的对手是侯勇饰演的贪官赵德汉,两人尬戏的地点从贪官家里到贪官的办公室,言语间的试探和博弈令观众大呼过瘾。

作为演员阵容里的人气担当,陆毅不甘心成为这部剧“正剧”的花瓶。据悉,在剧集开拍之前,陆毅就跟着导演李路到最高检相关部门,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体验检察官的生活。而在拍摄现场,陆毅还被导演封为记忆力最好的“台词王”。可见,在一众前辈面前,陆毅还是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他直言自己胆子大,遇强则强。

偶像出身的陆毅,其实早在1999年播出的《永不瞑目》就获得演技上的肯定,此后他演的多数是偶像剧。随着年纪渐长,陆毅和其他男演员一样遇到转型的难题。他靠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2》和于正剧《宫锁连城》等挽救了人气,但却缺少了好作品的认证。《人民的名义》开播之后,粉丝们力赞,回归正剧才是陆毅打拼娱乐圈的最正确方式。

群雄“尬戏”,老戏骨多到记不住!

《人民的名义》被誉为狗血偶像剧中的一股清流,帮助年轻人正确认识当下社会发生的大事。剧集汇集了吴刚、许亚军、张凯丽、高亚麟、侯勇等老戏骨,在诸多前辈面前,年过40的陆毅堪称“小鲜肉”。

随着反贪人员和贪污人员“猫抓老鼠”的追逐渐渐展开,光是第一集,屏幕的每一个角落就塞了一个老戏骨。也有观众大赞,情节紧凑,不拖泥带水,第一集就直奔主题,直戳要害。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1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现。抗战时期,落后的旧中国的艺术更多的是唤起民族觉醒,团结一心打赢抗日战争,对旧制度害人的抨击,反映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歌颂党的歌颂新政权的歌颂解放军的文艺节目比比皆是,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与支持,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文革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艺术更多地反映文革中的种种丑行,以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的名义》则是在以后,首播的反腐大戏,而这个是继反腐小品、反腐对联、反腐话剧之后,有一艺术形式表现反腐。

艺术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一个艺术形式能否流传下去,主要观其能否为广大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的名义》热播,正是对当前党中央力推的“打虎拍蝇”反腐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说明广大民众对待腐败问题的痛恨,对待腐败问题的厌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持续深入推进反腐的良好愿望。卫视联播受热捧,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特点,也是文艺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只有百姓爱看,卫视才可能联播;群众若不喜欢,便很难在为使强档连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中国政府强力反腐的高度认可和拥护。

文艺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才有创造力。只有创作出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艺,才能彰显广大艺人的责任担当。“”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实施“打虎拍蝇”式的反腐,党的以后近五年的时间里,共处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11人,数量远远超过过去30多年,其中不乏正国级、副国级干部,而《人民的名义》对此也毫不避讳,直指“副国级”干部。当然,反腐剧开播,一方面给广大群众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更是要给干部一个警示教育,当然能否借此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还得观后效。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2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天津嘉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3月28日起将登录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作为暌违行业十年的反腐作品,该剧以经济飞速增长下的贪污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和故事线索,通过影视艺术手段精准表现检察官查案办案过程。《人民的名义》演员阵容强大,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柯蓝、张志坚、胡静、张凯丽、高亚麟、冯雷、侯勇、王丽云、白志迪等实力演员云集,堪称中国电视剧的良心之作。

以检察官调查为主线 抽丝剥茧呈现贪腐历程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陆毅饰演的“最帅检察官”侯亮平,不仅要驾驭超多专业繁琐的台词,还有大量情绪爆发戏码,十分考验演员演技。陆毅此次饰演高智商检察官侯亮平,不仅要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要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据悉,为了全面的塑造好检察官的形象,将角色人物立体化、生活化的展现出来,陆毅主动要求前往最高检体验生活,并结合剧情内容刻画出了“严谨而不刻板、精明却略带调皮”的检察官人物形象。

阔别十年题材大剧 顶级团队为品质保驾护航

除了演员阵容强大,《人民的名义》制作团队也是业内一流。编剧周梅森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表示,这次他把积蓄十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这部作品中,这是他创作生涯以来最好的作品,写得酣畅淋漓,全面超越了他过去的作品。《人民的名义》突破了原有的坏人只写到副省级反腐轻描淡写的创作模式,把反腐的斗争推向深处。除了反腐经历,它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反思,聚焦的是贪腐者和反贪者之间的情感纠结和人格较量。

李路作为该剧的导演、制片人、出品人,拥有三重身份的他制片、导演过《孤星》、《小萝卜头》、《29天半》、《好想回家》、《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坐88路车回家》等作品,这次他也从多个层面精细把控着《人民的名义》的力度与节奏,李路表示,“需要一种情怀唤醒春雷,需要一出传奇荡激人心,需要一部作品代言人民”。

值得一提的是,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作为出品方之一,在该剧启动前积极联系民营投资商为该剧投资,在后续的发行以及配合审查上都倾力相助,得到了团队及上级领导的认可。

据悉,该部将从3月28日起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实力演员云集搭配震撼剧情尺度的电视剧,或将在当前的影视行业环境中引发一场热议。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3

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正式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热议。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电视剧的热播,生动展现了反腐败斗争的真实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一大批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反腐作品是反腐斗争在精神文明领域的投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近年来,从中央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再到探究贪官心路历程的《追问》等等,与反腐有关的作品不断升温,深度契合中央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民的名义》剧中不少内容取决于真实题材,一些腐败分子的案情离奇到连作家都难以想象。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有演员甚至担心剧本会过审不了。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

正因为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担当,有“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气魄,反腐败斗争实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做到除恶务尽、不留死角,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相信反腐题材的升温、更多反腐作品的涌现,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不断提振民众的信心和信任。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4

“久经沧海难为水”,但一部电视剧能让我产生惊悸的感觉,今个,真有了。

早餐时忍不住径向夫人特别推介,“你有空好好看看,这是我从未看过的最好的反腐电视剧,如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迹近无二,而且全是知名演员主演,听说群众演员大部分是江苏检察系统的人。”

就算是普通人,就算我们不是公职人员,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接受启发,吸收正能量,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啊。

昨晚小儿吃了一个咸鸭蛋,掏空了里面的蛋黄,扔在桌上,净留下蛋白。

我是忍不住唠叨开了。“儿啊,我和你妈妈最开始吃的第一餐饭是炒白菜就米饭。能不能不要浪费啊?”当时我想到我自己的父母那时节一挂肚肺一家六七口就挨过年的光景。没曾想儿子明显不接受批评,只见他指指旁边他母亲的饭碗。我顺眼看去,见到基本上和儿子差不多一个样的掏空咸鸭蛋也残存在那只碗里。我默不吱声。还怎么吱声?

日子好了,我们不仅要自己保持住我们的本色,还要多方面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包括不能浪费。他们的人生路,还早着呢。以小见大,大环境的染坊,我们没有太大的力量屏蔽掉,但我们自己的小环境,我们得做好孩子的榜样,教育好孩子要有明辩是非的能力啊。

候孩子回他自己的房间继续做作业,我站在正在刷锅洗碗的夫人边上说叨此事,夫人羞愧的回首一笑,外加一声叹息的检讨,“唉,蛋白确实太咸了。但还是做成坏榜样了。”

因为这样的结果,做父母的自然需要检讨,但做儿子的,也自然应当在眼前看到的听到的物事面前,有正确选择的学习模仿,而不是抱着“人家能那样,我就能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肯定是不对的,最终,还会害了自己对于人性中正能量的坚持。

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但凡是人,人性中定有一定的或多或少的阴暗面,包括还有“丑恶”。有必要否认这一定吗?管真真的能否定得了的吗?但正因为社会必然是前进的,社会环境自然会要求所有人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包括不能违反现行大环境所定下的公序良俗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否则,你就会被这个大环境淘汰出局。那后果一定是极凄惨的。

但有多少人,特别是那些位高权重者,如何能果如他们站在台上所宣称的那样“谦卑谦卑再谦卑?”特别是那些官爷,如何能扼杀自己内心的魔鬼,控制住自己的贪欲,在如今如此这般如大染坊一样的环境中,能抗拒诱惑、能跳脱出自己人性的弱点洁身自好呢?

有些东西,即或真烂了,也不需要隐讳,更没必要忌医。坦诚面对、下决心加大力度、果敢处置是必须的。而《人民的名义》这个好剧,来得太及时了,这部剧真正把现实中的腐败及打击这个腐败的过程通过当今中国各路知名演员的努力演绎得气势磅礴,石破惊天!

这部剧,活脱脱一部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尽显官场生态。

也许是因为我亲身看得多、接触多了官场的那种“丑恶”,所以,乍乍看到这么好的电视剧情节表述得如此逼真到位,还有能让我真正的“走心”,所以,现在的心,一直都是欠欠的。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表现的尺度极大,真实极大的暴露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商组合、公检法系统无非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姻亲关系、同乡关系、主仆关系,各种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盘根错节、尔虞我诈、贪赃枉法之严重、之触目惊心,为中国历代所不及。

作为一名普通基层民众,真切致敬中国的高层!倘没有他们真正为国为民的决心,这部电视剧相信不会面世。国家有如此高居庙堂之人,实为中国民众之福!

没有哪位权重者脸上写着贪字,没有哪位官爷身上刻着腐字,没有哪个人一开始就想跌下深渊、滑下泥潭。我真心想说,哪怕就是普通百姓就如我等,只要是满了十八岁的成年人,想法抽出时间和空间来,好好看看这部电视剧吧。

这部电视剧所表达出来的教育及警示意义,不敢断定是不是能影响一代人,但真能影响我们的人性,包括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选择及运作的方式方法,这倒可能,是真的。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5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现。抗战时期,落后的旧中国的艺术更多的是唤起民族觉醒,团结一心打赢抗日战争,对旧制度害人的抨击,反映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歌颂党的歌颂新政权的歌颂解放军的文艺节目比比皆是,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与支持,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文革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艺术更多地反映文革中的种种丑行,以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的名义》则是在以后,首播的反腐大戏,而这个是继反腐小品、反腐对联、反腐话剧之后,有一艺术形式表现反腐。

艺术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一个艺术形式能否流传下去,主要观其能否为广大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的名义》热播,正是对当前党中央力推的“打虎拍蝇”反腐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说明广大民众对待腐败问题的痛恨,对待腐败问题的厌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持续深入推进反腐的良好愿望。卫视联播受热捧,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特点,也是文艺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只有百姓爱看,卫视才可能联播;群众若不喜欢,便很难在为使强档连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中国政府强力反腐的高度认可和拥护。

文艺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才有创造力。只有创作出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艺,才能彰显广大艺人的责任担当。“”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实施“打虎拍蝇”式的反腐,党的以后近五年的时间里,共处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11人,数量远远超过过去30多年,其中不乏正国级、副国级干部,而《人民的名义》对此也毫不避讳,直指“副国级”干部。当然,反腐剧开播,一方面给广大群众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更是要给干部一个警示教育,当然能否借此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还得观后效。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6

历时八年,六易其稿,周梅森终于在新年到来之际为读者奉献出了他的又一部政治小说《人民的名义》。对这部新作,可以言说者甚多。我以为它首先为我们如何提高主旋律文学作品的创作水平提供了丰富、新颖而有效的经验。毋庸讳言,我们的主旋律文学创作确实不太尽如人意,许多生活中非常感人的人与故事一旦搬进了文学作品便味同嚼蜡,许多被民众共同关注令人振奋的重大主题到了文学作品中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重量、魅力与深度。时间一长,读者对主旋律文学创作似乎越来越失去耐心和信心,既不叫好,更不叫座。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我们的许多作家没有将主旋律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来对待。不管主题如何重大,题材如何重要,都要按照文学的规律来创作,不管哪一类作品,只有具备了文学的优秀品质,它才会得到读者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旋律并不享有非审美的豁免权。

《人民的名义》可以说再主旋律不过了,作品彰显的是党的以来反腐的主题,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周梅森带来的是让读者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环环相扣、戏中有戏的连台大戏,是性格丰满而独特的人物,是下到底层劳动者,上到党的高级干部,包括商界、企业、金融,以及社会灰色地带的各色人等,是现实的浮世绘,是时代的众生相。作品以一个省域为故事空间,并以其政治生活为主要的故事内容,以重大腐败案件的侦查为故事动力,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不断将故事推向高潮。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惊心动魄,而且对当今中国的复杂的政治生态、多样性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当前社会主体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满足了读者审美需要,给人们带来了酣畅的精神享受和富于挑战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认为这部作品不能仅仅从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上进行评价,它同时对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带来了启示。不能不说,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轻质”的“小长篇”似乎渐渐成为主流。这些长篇多以日常的局部生活为背景,人物少,人物关系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戏剧冲突,主题也大都以一些小情感、小忧伤为主。传统长篇那种深刻的主题、重大的题材、宏阔的场景、众多的人物、激烈的冲突和汪洋恣肆的语言不再是主流。

我们当然知道,长篇需要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传统为前提,不能以抛弃长篇艺术的多样化为代价。当长篇越来越小越来越轻时,我们在长篇中便难以看到时代的潮流,难以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的光辉。而许多长篇的艺术手法也渐渐流失,包括人物塑造的方法、复杂的结构营造、戏剧性冲突的设计技巧等等都稀有传承。现在的长篇似乎不需要生活的积累与艺术的修为,许多年轻作家上手就来,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样的局面如果成为主流,长篇小说将难以完成本来的文化功能,变得徒有其名。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周梅森这批作家的力量了。

就以《人民的名义》来说,它对时代的呼应,它对现实的批判勇气,足以鼓荡起人们的豪情,满足人们对社会巨大的思考量,而其对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刻划,包括对许多小人物的精雕细刻,都使得文学人物的画廊不断增量,而对侯亮平等人物的塑造,使久违的英雄式形象得以回归,从而复活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审美情结。与之相对应,以英雄人物为引领,对社会全景式的反映和富有哲学意味的反思使得长篇小说再次显露出史诗的光芒,这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美。

文学有其审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但艺术观念的进步应该使我们对文学的进程有更自觉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仅以长篇制作来说,轻重并重才是其多样化的发展之道。我们当从这个高度来估量《人民的名义》这类作品的审美价值。

《人民的名义》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聚集了大量实力派演员和老戏骨,这在流量明星们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二是它聚焦了近年来最敏感也最受关注的时政议题:反腐,众所周知,在现有的审查机制下,拍摄严肃政治题材等同于带着镣铐跳舞,呈现一部可信、可看、可评的检察题材电视剧,难度系数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国产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7

历时八年,六易其稿,周梅森终于在新年到来之际为读者奉献出了他的又一部政治小说《人民的名义》。对这部新作,可以言说者甚多。我以为它首先为我们如何提高主旋律文学作品的创作水平提供了丰富、新颖而有效的经验。毋庸讳言,我们的主旋律文学创作确实不太尽如人意,许多生活中非常感人的人与故事一旦搬进了文学作品便味同嚼蜡,许多被民众共同关注令人振奋的重大主题到了文学作品中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重量、魅力与深度。时间一长,读者对主旋律文学创作似乎越来越失去耐心和信心,既不叫好,更不叫座。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我们的许多作家没有将主旋律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来对待。不管主题如何重大,题材如何重要,都要按照文学的规律来创作,不管哪一类作品,只有具备了文学的优秀品质,它才会得到读者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旋律并不享有非审美的豁免权。

《人民的名义》可以说再主旋律不过了,作品彰显的是党的以来反腐的主题,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周梅森带来的是让读者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环环相扣、戏中有戏的连台大戏,是性格丰满而独特的人物,是下到底层劳动者,上到党的高级干部,包括商界、企业、金融,以及社会灰色地带的各色人等,是现实的浮世绘,是时代的众生相。作品以一个省域为故事空间,并以其政治生活为主要的故事内容,以重大腐败案件的侦查为故事动力,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不断将故事推向高潮。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惊心动魄,而且对当今中国的复杂的政治生态、多样性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当前社会主体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满足了读者审美需要,给人们带来了酣畅的精神享受和富于挑战的理性思考。

我们当然知道,长篇需要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传统为前提,不能以抛弃长篇艺术的多样化为代价。当长篇越来越小越来越轻时,我们在长篇中便难以看到时代的潮流,难以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的光辉。而许多长篇的艺术手法也渐渐流失,包括人物塑造的方法、复杂的结构营造、戏剧性冲突的设计技巧等等都稀有传承。现在的长篇似乎不需要生活的积累与艺术的修为,许多年轻作家上手就来,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样的局面如果成为主流,长篇小说将难以完成本来的文化功能,变得徒有其名。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周梅森这批作家的力量了。

就以《人民的名义》来说,它对时代的呼应,它对现实的批判勇气,足以鼓荡起人们的豪情,满足人们对社会巨大的思考量,而其对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刻划,包括对许多小人物的精雕细刻,都使得文学人物的画廊不断增量,而对侯亮平等人物的塑造,使久违的英雄式形象得以回归,从而复活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审美情结。与之相对应,以英雄人物为引领,对社会全景式的反映和富有哲学意味的反思使得长篇小说再次显露出史诗的光芒,这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美。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8

最近,一部强势霸屏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上至80岁老人,下至18岁少年,都会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反腐剧。我这个不热衷看电视剧的人也开始追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反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今天,“反腐败”这个话题从未离开舞台中央。

这部带有强烈正剧烙印的电视剧因何能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呢?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小官大贪、官员外逃、拉帮结派、老虎苍蝇、司法腐败、官商勾结等等无不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对贪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便有了确凿证据,也是就事论事绝不牵连,就是对贪腐是一种纵容”、“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这些台词看得我是触目惊心啊!都说这部剧的尺度大,没想到是如此之大,以前不敢说、不愿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这次都说了出来。

以前上党课,不是讲党的光荣传统,就是说贪污腐败案例,再不就是按照《党章》上的内容学习,无不带有说教的意味。大道理谁都懂,可是放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就显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人民的名义》剧中最让我感触的就是汉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请汉东市检察院前副检察长陈岩石给省委们上的一堂党课,剧中陈岩石说的那句:“那个时候的战士一个个都想争当党员,目的就是党员有权利,党员的权利就是上前线能扛炸药包,把鬼子都炸死”,还说“有一个战士只有一天的党龄,比起他来,我能活到今天,是多么的幸福”……看到此时,让我眼泪情不至禁的流了出来。一堂党课不仅朴实,而且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说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这说明反腐不只是“打虎”,也意味着“拍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除了强化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是要惩治和预防“苍蝇式”的腐败。

古语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如果纪律意识淡薄,不讲原则,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甚至违法乱纪,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损害党的形象,也必将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树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形象,才能引领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行风,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遵纪守法,纪律严明,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既手握戒尺,也敬畏戒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利剑”作用。

看了《人民的名义》就像接受了一下党课的洗礼,如果每名党员干部都能经常对照党章党规规范自身行为,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19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20xx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20

历时八年,六易其稿,周梅森终于在新年到来之际为读者奉献出了他的又一部政治小说《人民的名义》。对这部新作,可以言说者甚多。我以为它首先为我们如何提高主旋律文学作品的创作水平提供了丰富、新颖而有效的经验。毋庸讳言,我们的主旋律文学创作确实不太尽如人意,许多生活中非常感人的人与故事一旦搬进了文学作品便味同嚼蜡,许多被民众共同关注令人振奋的重大主题到了文学作品中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重量、魅力与深度。时间一长,读者对主旋律文学创作似乎越来越失去耐心和信心,既不叫好,更不叫座。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我们的许多作家没有将主旋律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来对待。不管主题如何重大,题材如何重要,都要按照文学的规律来创作,不管哪一类作品,只有具备了文学的优秀品质,它才会得到读者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旋律并不享有非审美的豁免权。

《人民的名义》可以说再主旋律不过了,作品彰显的是党的以来反腐的主题,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周梅森带来的是让读者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环环相扣、戏中有戏的连台大戏,是性格丰满而独特的人物,是下到底层劳动者,上到党的高级干部,包括商界、企业、金融,以及社会灰色地带的各色人等,是现实的浮世绘,是时代的众生相。作品以一个省域为故事空间,并以其政治生活为主要的故事内容,以重大腐败案件的侦查为故事动力,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不断将故事推向高潮。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惊心动魄,而且对当今中国的复杂的政治生态、多样性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当前社会主体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满足了读者审美需要,给人们带来了酣畅的精神享受和富于挑战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认为这部作品不能仅仅从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上进行评价,它同时对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带来了启示。不能不说,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轻质”的“小长篇”似乎渐渐成为主流。这些长篇多以日常的局部生活为背景,人物少,人物关系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戏剧冲突,主题也大都以一些小情感、小忧伤为主。传统长篇那种深刻的主题、重大的题材、宏阔的场景、众多的人物、激烈的冲突和汪洋恣肆的语言不再是主流。

我们当然知道,长篇需要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传统为前提,不能以抛弃长篇艺术的多样化为代价。当长篇越来越小越来越轻时,我们在长篇中便难以看到时代的潮流,难以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的光辉。而许多长篇的艺术手法也渐渐流失,包括人物塑造的方法、复杂的结构营造、戏剧性冲突的设计技巧等等都稀有传承。现在的长篇似乎不需要生活的积累与艺术的修为,许多年轻作家上手就来,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样的局面如果成为主流,长篇小说将难以完成本来的文化功能,变得徒有其名。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周梅森这批作家的力量了。

就以《人民的名义》来说,它对时代的呼应,它对现实的批判勇气,足以鼓荡起人们的豪情,满足人们对社会巨大的思考量,而其对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刻划,包括对许多小人物的精雕细刻,都使得文学人物的画廊不断增量,而对侯亮平等人物的塑造,使久违的英雄式形象得以回归,从而复活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审美情结。与之相对应,以英雄人物为引领,对社会全景式的反映和富有哲学意味的反思使得长篇小说再次显露出史诗的光芒,这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美。

文学有其审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但艺术观念的进步应该使我们对文学的进程有更自觉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仅以长篇制作来说,轻重并重才是其多样化的发展之道。我们当从这个高度来估量《人民的名义》这类作品的审美价值。

《人民的名义》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聚集了大量实力派演员和老戏骨,这在流量明星们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二是它聚焦了近年来最敏感也最受关注的时政议题:反腐,众所周知,在现有的审查机制下,拍摄严肃政治题材等同于带着镣铐跳舞,呈现一部可信、可看、可评的检察题材电视剧,难度系数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国产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 篇21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化解各种风险、应对各种挑战、适应各种考验、不断夺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呢?那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党员既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也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所以一切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人民服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复杂激烈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考验的是我们每个党员的党性修养意志和拒腐防变能力,而敬畏、感恩、知足是抵御腐败的内在因素。短片用事例阐述了从“敬畏、感恩、知足”三个方面加强自身内在修养的现实意义。启示党员干部修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心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党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负责,对法律极端负责。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从政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另一方面,短片运用大量正面典型和反面警示案例,阐述了党员干部要做到“七个正确对待”,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构筑抵御腐败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这“七个正确对待”分别是:正确对待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对待权力,牢记执政为民;正确对待利益,防止心态失衡;正确对待监督,切忌忘乎所以;正确对待家人,避免因爱生恨;正确对待社交,做到谨慎交友;正确对待生活,培养健康情趣。

此外,近几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国内治贪防贪、全球防逃追逃力度。余振东被成功遣返,许超凡和许国俊在异国受到审判,逃往新加坡的胡星回国自首„„一张有国际国内共同编织的防贪防逃天网正在形成。所谓“贪了就跑,跑了就了”只不过是一些贪官的一厢情愿,而事实注定他们都将是无路可逃。

最后,短片还警示了我们一些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认识的误区,例如:“这是经集体研究的,出了问题也不应是我个人承担责任”、“我帮了被人的忙,别人事后感谢,自己没有主动伸手要,不算受贿”、“贪了就跑,一跑,案子就了”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上,生活在人群中,公职人员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公职人员手里都有一定的权力资源,甚至还有自己的权力影响力。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有一个是非对错的底线,不能让人情左右自己行使权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