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假期中,我学习了课堂观察一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平的。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以前我在听课中,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课堂观察我们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理论,有了理论就要实践,学校安排第二周我们数学组来一次课堂观察,我的任务是观察学习目标,要观察教师的提出时间,提出的方式,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样题检测。看了之后我一点也不明白,一次又一次的请教蔡主任,请教青年路小学的老师,心里总算有了一点眉目,但还是迷迷糊糊,这次我带着任务听课,发现就是跟以前不一样,我一心听老师的学习目标完成的咋样,目标达成了没有,样题检测时学生会不,我可以通过数字分析来评价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第一次虽然不太成功,可老师们知道路该咋走了。

第四周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观察,这一次老师们说的比上一次好多了,评课着和授课者有了互动,但是我们的评课语言有待提高,要慢慢的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希望自己的评课水平越来越高。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读了《课堂观察》一书当中的《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课堂观察,这为我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帮助。

根据资料收集方式和资料属性,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其中,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要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者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设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记录一些数据,比如,英语课堂上游戏环节,教师运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要求的布置,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用了多少时间来反馈游戏的效果。定性官场指的是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纲要,收集对课堂时间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资料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观察。在自我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就是上课的老师自己,在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特别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学生对于教师的反应等行为。对他人的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主要观察另外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现,并实时的记录下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便在课后的反馈会议当中进行梳理。

根据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和独立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的目标和重点分配到多个人,每个观察者要针对一堂课的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而独立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对整个课堂的课堂观察。

另外,还有根据对观察对象或内容的区分,课堂观察分成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两个;根据观察目的与作用不同,课堂观察氛围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等多个方面。

从这本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课堂观察的知识,相信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一定能够适时的运用好书中的知识。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 篇3

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干什么的?以前我是一无所知。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关涉的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通过观察,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使课堂学习得到改善。课堂观察不但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由观察员组成的观察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也各不相同,记录了教师在本节课中进行的提问、策略等。

通过课堂观察让青年教师更加深入的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手段、清楚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让语文课堂充满效率。让青年教师尽早的成长起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培养正确的教学方法和习惯,充分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我想,课堂观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每一个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活动,迎难而上,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2)活动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包括上课者的说课,量表的制作,观察者的报告等,都要用心去做。观察者在参加课前会议之前,要对执教者的内容有所熟悉、了解,为确定观察点做些前期的思考与准备,不做无米之炊,不为不了解而茫然不知所措。

3)观察点的确定不在于多,而在于准确与有效,一定要根据上课者说课材料去挖掘、提炼,根据学情、教学设计、教师的特点与需要去选择、确定。

4)量表制作是关键。根据观察点去学习相关的材料,设计观察点的构成要素。应刚开始实践,一个教研组不要确定很多个观察点,以两至三个为好,还可以将一个观察点中的某些构成要素分配给几个观察者,这样。观察者既可以侧重地记录所需数据信息,也可有余力关注教学的全过程。

5)为便于观察者记录,上课的老师可把教案缩小复印分发给教研组中的观察者。

课堂观察离不开课堂,一问一答之中彰显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灵性。有效的提问可以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决定了这堂课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直白的说教,千篇一律的表情,是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情感的。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有创造性的开展活动,组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学习课堂观察的相关知识,让我知道了课堂观察的魅力之所在,让我懂得了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学科评价体系,它对老师上课进行了实时的监督,促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点滴思考 (讲座提纲)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在教育改革的新途径中,我们如何打好这场主战役,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反思现今的课堂,重新构建起明天的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

一、理清思路,明确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 思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就抓住了课改的核心,但不是全部。) 这次改革有人这样说:此次改革所要改变的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的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行为。(这种改革是痛苦的,当然只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痛苦才有可能换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人欣慰的明天。) 而作为教师最直接的任务和活动就是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几乎占去了一位教师百分之八十的工作时间。而且目前最感困惑的也是新课改的课应怎么上?原来的上法为什么就不行?

二、弄清要求,明确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九大方面二十个问题 在第一方面“课程改革的目标” (2)具体目标中指出: (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 在第四大方面“教学过程”中指出: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认真体味以上既是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面对现状时那也不得不说是我们的衷心祈望和不懈追求。 由此,我们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重构课堂)

1、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 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有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自主性-----学业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地学习地现象; 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与情感。

2、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郑金洲教授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三、反思自己,透视课堂教学的现状与现象。

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 教条化(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 模式化( 教学结构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模式化) 单一化(教学目标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活动角色单一) 静态化(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交往、课堂上只固化了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和方法和过程。) 当我们从自己的课堂中走出来的时候,不妨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你真正弄清“三维目标”的关系了吗? 理想境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不是一个一个被分开的目标;实际上一个好学习活动,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但并不是说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同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能得到发展。 例:(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测量圆周率多次的数值不一样,教师为了进度快只取3----3.5之间的值,与3.14相差的大的数据一概不要.看上去是个小事,但是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数据是可以人为地选择的,为了某个目的可以进行修改客观得到的数据。教师应利用这个契机,教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着重客观事实,认识到测量是有误差的。减少误差有两种方法,第一尽可能认真,仔细;第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由此可见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里指的是科学态度,态度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可以水乳交融的,而不是针对某一目标,人为添加上去一个教学环节。

2、你真正关注学生了吗?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了吗? 两个不同向度和层次的问题。 “学生课堂太活了,我驾驭不了啦!” 你应该想到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是否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教学。 “保底的思想不能丢”,“一只水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教师应给予关注,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3、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你“导”的? 应 引导学生经历过程,体会方法。 “给”惯了,如直接讲例题、直接提出问题,代替学生的思考与实践。

4、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重点讲,把图画出来)

5、你的评价科学吗? 方式、角度多元化。 教师的评价是“标准参照”还是“常模参照”? 评价是一个促进发展的过程,有反思,学习,激励,督促等的。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今年寒假我校发了一本《课堂观察》,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是: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呢?观察后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产生。接着是,学校请朱教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科组长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什么是 “ 课堂观察 ” 。基本上知道是什么东东。原来是听课评课走向更专业的发展道路。最后是自己看完《课堂观察》这本书,才对课堂观察的真正面貌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掌握。

现在,我听课前,听课时的目标不那么明确与清晰。我听课的目的带着的是学习的心态,但究竟学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再次,听课后进行评课,我更是害怕。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尝浅,洞察课堂问题的敏锐力不强,不能说出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想法,往往评课时说的是客套的话。但通过学习《课堂观察》后,才明白它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更是一种团队合作。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环节。课前会议它让我们明确观察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课中观察,让我们收集观察所得来的信息;课后会议,让我们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解决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我们评课有据可论,而不是夸夸其谈。这一系列的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合作方法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而运转;促进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课前,带着自己特定的具体目的去听课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用。课堂观察的第一个阶段是课前会议,而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确定课堂观察点。确定课堂观察点本人感觉有点困难。因为一节课来,师生的具体行为有很多,而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解释的,如果我选定的观察点是不可记录的怎么办?可能是由于个人理解问题,我认为被观察者在说课时必须很详细地介绍这节课是如何操作,才便于我们确立观察点,而本书说是课前会议要 15 分钟,我想没一节课也确定不来。

而本人认为课堂观察中最难操作的是选择或自主开发课堂观察工具。首先,每个人的观察点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观察记录工具。再次,由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性质不同,课堂类型不同,课堂教学情景不同,需要有较强针对性观察记录工具。虽课堂观察读后感然,不同观察记录工具可以自行开发,我觉得开发时,对我来说有困难,需要培训与指导。再者,我发现本书的课例研究中的观察记录工具有些是定性观察的,而记录的信息是比较主观的,不够确切,如:熟练度处记录(熟练与不够熟练)那么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呢?没有清楚说明。而我们开发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否则,有时观察记录的数据也不够科学与确切。

总的来说,就课堂观察的构成比我们现在的听评课程序的目标明确;观察后,还能有理有据地评论。俗语说 “ 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 。但是课堂观察这个新生事物对我来说书上得来都觉难,觉知此事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