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精选22篇)

检讨书4.86K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

数字0的认识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认识之后,我想学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认数知识的基础,于是在教学0的认识之前,我先复习1—5的认识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精选22篇)

第一环节: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让学生明白“0”的初步意义就是“没有”的意思,事实证明学生对于0并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还有2个,又吃掉1个,还有1个,再吃掉1个,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我发现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讲明白讲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听。这些课堂常规的建立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学会坐”“学会站”这些也需要在课堂里慢慢的养成。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在这个小环节里我发现虽然学生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讲的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比如我举的是“妈妈买来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叫了好多学生回答也是跟我类似的例子。很难发现跟我不一样的例子。

第二环节: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发现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这里还可以表示起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这里是第一,(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开始就是数字0,从0开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然后再让学生们指着尺子齐读0—5,再倒数从5—0。

第三个环节:教学0的书写,这个环节注意先老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写,要提醒孩子写字的姿势。现在的孩子写字姿势很不雅观,人坐不直,头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近视。

四,0的加减法运算;学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做做会做,让其看图说说,说清楚那三句话的就很少,需要慢慢的练习。算式中各个数字的意思最好也让学生说一说。要照顾到全班同学。

最后就是通过练习来加深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在这节课我觉得学生对于说话方面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2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有一个情境分别出现2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接着两片荷叶靠近,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这个情境出现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这个情境的叙述中,(1)班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

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看图叙述提数学问题在之前的加法学习中已经落实,并且在作业时也要求学生说。可是为什么在今天我的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学生还是那么顽固地去说减法的意思呢。

从课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来看,她的表述是“本来有……,后来……”紧接着就是“还剩下……”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题中。在出现荷叶上青蛙图之前的一个情境是“原来有3只小鸟,后来3只都飞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鸟?”在以前学习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习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习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些学生并不去仔细领会图意而是想当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题的图意一样。还不适应加减混合放在一个课时。再说这个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当然以为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个数字相加越加越大,而这个图意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课的过程中,学习完几减几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图作为练习。而另外的先从老师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问:这时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4根,也从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给青蛙的情境图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节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于几加零,几减0掌握的还是相对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算成几+0=0。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醒改正。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3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4

在《8、9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8、9的加减法,通过经历“一图四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但是这一节课上下来,却让我充满了困惑。

困惑一:学生对于数学信息不够敏感。当我出示笑脸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半天也说不到正题上来,无奈我只好又提示:“你能用带有数字的话来说说这幅图吗?”才勉强让学生说出图上有5个红色的笑脸,3个粉色的笑脸。

困惑二:学生不会提数学问题。在上《8和9的加减法》以前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共……”“还剩……”这类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是从这节课来看,收效甚微。学生还是弄不清楚什么是数学问题什么是答案,即使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却不知道怎样表述出来。

困惑三:学生会计算,却说不出算法。当我出示一张口算题时,全班同学都会算,但是你要问他是怎样算出来的时,大多数学生都说:“我是想出来的”,你问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却答不上来。

总之,这堂课是在慌慌张张中结束的。这节课开始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和说算式的意义,用去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很紧,特别是下课铃声响起之后,尽管这节课还没下课,但是下课铃声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这时,我也乱了,怕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匆忙之下把不该省略的部分省略了,把该省略的部分却又留了下来。

课后,我深深的感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孩子们感知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5

有关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体现先例题再练习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有价值的。

(1)情境的创设。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评价的体现。学生在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的鼓励下,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 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解答着关于0的算式,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3)探究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大胆猜想,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能主动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学生在教师放手的自由课堂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学生经历着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1、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机智,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如我在创设情景“猴妈妈分桃子”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三只小猴吃桃情况学生不太明白时,我应该赶紧让三个学生代替三只小猴这样就更形象。

2、注意知识的提问的方式。

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时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确实太难了,应该换一种方式提问,如改为“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与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3、关注学生的发展

低年级教学要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一年级的知识很简单,很多知识孩子在学前班已学过,只是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孩子的思维习惯,这方面我以后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如在教学“0的加减 法”时,应让孩子完整的说说题意,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这次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设计的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好。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6

每个学期的骨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作为我个人来讲,既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又是个自我超越的挑战。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可以说,每一个课例在我的头脑里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这样上了好多次的课,越是这样一次次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的时候,再次重新上的时候,压力就会越大,需要自己仔细思考地方的就会越多。

回顾这节课,围绕学校的教学要求,盘点自己的得失,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想:

1、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能熟练掌握10的组成,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较好的落实了,教学中知识点的生成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完成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精彩的展 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两者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

2、 学生思维的训练体现出层次性.

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直是学校教学的新主张。这节课从学生探究10的组成的过程,到后面的练习设计,思维的训练点是层层推进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语言上的有序训练,最终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会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练习的设计体现的先是加法,再是减法,再是加减法的综合,直到最后的解决应用问题,核心的体现都是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3、 准确解读教材并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目的随意展示的。其实编者是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找准这些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它们做训练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练习题,教材中原本的训练点只有一个,在想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围绕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使训练的内容更加的丰满,更使得知识间的前后衔接更加的紧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突出了教学的时效性。 

4、 练习设计要充盈而不使花架子。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时间大约只有15~20分钟,而要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落实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练习来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得达成,所有的练习不管怎样生动有趣,最终它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5、教学环节的时间调控。

这节课新授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训练,我觉得这与学校倡导的精讲多练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个教学环节不冗长,更有节奏感。

6、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练习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7

1、有关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很好的发挥空间。时我先设计了几道同类的算式让学生做,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得较好,并且有些学生能按顺序把5以内的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及相关算式都讲出来。

3、在上这个教学内容后,有一深刻的感受,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占的比重实在高。在一(4)班的教学记录是以上两点可以说的,但在一(3)班,根本无法进行0的加减法规律的教学,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纪律涣散,注意力涣散,你说怎么进行思维的深层次的探索?我得想想办法。首先,在两个班要用不同的方法,因为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尝试以下方法:1、教学设计的不同:三班必须要用上生动有趣的幻灯加上生动明快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图像、语言等情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四班可以加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因为习惯已有保障;另外,继续做好深层次思维的引导,争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思维,多出数学尖子生;再者,鼓励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多鼓励,多引导,争取能让每节课上得有声有色。2、教学组织方法的不同:采用一种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激励措施来组织三班的教学,我觉得可以另外设一套激励措施,如课堂纪律加星制度。在一张长条纸上写上名字,再在每节课前贴到黑板右侧,每节课都用正字法打星,每周根据正字统计数发奖,前十名5笑脸,第10到20名3笑脸,20到30名2笑脸,30到40名1笑脸,进步10名以上再加2笑脸。笑脸可以换红苹果,红苹果可以换绿星卡这些都不变。试试看,希望能够有效果。努力,少说抱怨的话,智慧地努力工作,要让大家都认为纪律不好课难上的班数学也能教好才是有本事。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8

《5以内的减法》这一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一,结合课件,理解减法含义。

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先让学生从基本出发,从认识减法的意义出发,让孩子自己通过理解来说出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减法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演示“原来有5个小朋友,后来走了两个”和“秋千上有3个小朋友,走了一个”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看图来说一说他们看到的,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飞走了、掉下来了、开走了”等等要用减法来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当孩子们把减法的意义理解了,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二,结合说图意的过程,列减法算式。

减法列示相对于加法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让学生结合图意,用三句话说说图的意思,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原来有( ),走了( ),还剩( )”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哪部分减?减去那部分?总结要从原来的一共当中去掉飞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减。虽然有一定的好转,但仍有错误,需要多加锻炼,养成说图意列算式的好习惯。

三,运用多样方法,练习口算,提高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重点。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上。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进行,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9

《5以内的减法》这一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先让学生从基本出发,从认识减法的意义出发,让孩子自己通过理解来说出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减法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在黑板上画出“树上原来5只小鸟,后来飞走了两只”和“树上有5个大苹果,给风吹下了一个”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看图来说一说他们看到的,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飞走了、掉下来了、开走了”等等要用减法来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当孩子们把减法的意义理解了,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口算训练,特别是低年级阶段,“20以内的加减法”是必须要熟练过关的,而“5以内的加减法”就是其中的基石,这基石越稳对下面的学习就越轻松。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发现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重点。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上。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进行,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多练。另外,要与家长配合,每天让家长给孩子练习一定数量的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口算题。

如果这样去落实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肯定可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0

教师在备课中经历了学习新课标,探讨新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制电脑课件等艰辛的过程。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实际教学中“表演”成功,收获很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巩固应用,体验成功—开放训练,拓展思维—小结反思,布置作业。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导入,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动机。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旧知计算温差,对比观察,发现、总结、验证规律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共议例题,两轮比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有理数减法法则。趣味数学题的设计,培养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参与设计精美的钟表时热情十分高涨,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利用数学知识有服务于生活。作业“超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反思小结,浓缩知识要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通过本节课,使我深深感悟到实施新课标,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活动来看,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形式看,学生口答,笔答,抢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好朋友间探究等形式多种多样,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比较充分的体现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回顾平时教学,虽然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实际教学中却经常不知所措。今后应继续钻研,不断探索。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1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目的随意展示的。其实编者是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找准这些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它们做训练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练习题,教材中原本的训练点只有一个,在想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围绕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使训练的内容更加的丰满,更使得知识间的前后衔接更加的紧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突出了教学的时效性。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时间大约只有15~20分钟,而要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落实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练习来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得达成,所有的练习不管怎样生动有趣,最终它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新授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训练,我觉得这与学校倡导的精讲多练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个教学环节不冗长,更有节奏感。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练习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3

1、以问题为出发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

虽然两节课都是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但是两堂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的深度、挖掘度不同:前一节课是在教师设想上设置问题;而后一节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话题,进而进行问题设置,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确立问题为新课服务的意识,而且应始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上课反映上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演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剧。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程为依据,达到新课程规定的整体性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要有独立性,要能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特别是后一节课的整个教学引入与教材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开放性的处理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4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喜欢创设一定的声音、图片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有时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有时却觉得会冲淡数学味,总之要因课而异。

比如在“6和7的加减法”一课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在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时,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这个设计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主题图和教材上的小棒图相比,出现“一图两式”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列式时往往是左边的个数加上右边的个数并求出总数,如果利用上面的图的话教师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得出“一图两式”。但是利用小棒图却有很多优势:1、让学生摆好//// //的话前后两个学生在不同的方向观察,就会很自然的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突破一图两式这一重点。同样在教学减法时利用小棒图//// //让两个小朋友从不同方向观察列式,也会很自然得出减法的“一图两式”。2、学生再次的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6和7的组成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体会观察的方向不同,引起加数交换位置,但总数是不变的。4、省去十分烦琐的课件制作。

因此,我想我们在备课时因仔细分析教材,然后再精心设计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这样可能会冲淡数学味,失去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应该仔细琢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5

10月份,上了一节课《5以内的减法》。课后,在听取了部分老师的评价后,我回顾了整个过程,下面我来谈谈本人对这节课的看法: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一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教学设计当中,我就有意识地渗透这个理念。在教学例题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表述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能够完整地说出数学问题。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开口,我还采用自己说、同桌说等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组织比较到位:我采用了:看谁做得好,看谁坐得最最好;谁的眼睛最漂亮;谁是第一名等语言 来组织课堂纪律。因此,整节课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好。但是,这样的次数可能过多,影响了整个环节的流畅性以及教学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把握好分寸。

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不足之处:

1、 语言不够简练、生动。在去年的教学中,我常常被师傅指责,说我的声音太难听,我想这不会仅仅说的是我的音色,更说是我语言的生动性。常常羡慕语文老师能够用那么刚柔并济童话般的语言来表达。在今天课堂上,,我并没注意自己的语言,问了其他的老师后,发现自己可能有些紧张,语言表达上有些啰嗦,表述得不流畅,甚至会出现口头禅或者是“方言普通话”,这是非常不好的,以后要改掉。如何提升语言的生动性,我觉得我可以多听听语文老师的课,把他们的那种语音语调学过来,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2、评价不到位:今天上下来,有教师向我提出,你会评价学生,但是你只会评价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而有些其实他说的也不错了,但是相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的学生,你却会批评他,这样就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当头棒喝,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也非常注意评价学生,而且评价得自认为不错。现在想来,发现自己却好似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后,我要多以鼓励性的语言来对待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3、今天最大的为题就是没有把减法的意义突显出来。在课堂上,我是以教师进行小结的方式直接帮助学生归纳出减法的意义。很明显很多学生并没有理解,课后问他们什么是减法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他们仍然停留在表面的例子中,没有深入。因此,在作业中,也出现了2-1=1等这样的情况。这说明我做的功夫还不到位,课后与师傅交流了一下,如果在例题中再说5表示什么,-2呢?3呢?时,能够继续追问:也就是在哪里去掉了2个,其实就是在总数中去掉2个;或者在例题中,出现减法算式时追问:为什么要用减法做?多问几次,学生就会明白,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要用减法来做。看来,以后对教材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要多思考,寻找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

发现自己的缺点还有很多,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能够使自己不断提升。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6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7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和巩固了8、9的组成,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在新课环节,我用孩子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来设立三关,在学生闯关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利用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引导,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接着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最后,通过送信游戏和课堂练习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学生说三句话以及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加减法的算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一个环节,让孩子说的还是不够,8,9的组成不够熟练,在教学中,引导得多,放手让孩子自己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8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把加减法与数的组成联系起来教学,使学生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以10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组成10。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来,即2+8=10。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从总数10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另外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这样循序渐进,既能照顾到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又能使全体学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让学生视算,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听算,听算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19

本节课教学6、7的加法和减法,要求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上课伊始,我首先复习了5以内的加法口算题,复习6、7的组成,为本课6、7的加法做铺垫。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学加法和减法时,让学生合作摆小棒,通过摆的小棒来说明图意,并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学生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同。并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出结果。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注意组织好教学,因为一年级小学生在现阶段对相对性的概念还没与建立,对左、右的概念也是刚刚接触,所以让学生从左至右来看图列式有一定难度。这点在教学效果上也体现了出来,教学切不可急于求成。同时,在摆小棒的环节,更应该注重组织好教学,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生参与气氛不浓,这都是我引以为戒的地方。

从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情况看,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设想,主要是我教学时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课的设计上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还不够,各环节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让学生动而不乱,使课堂活而有序,同时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了解学生,使课堂教学少留遗憾,多些精彩,也期待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20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21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节0的加减法。与课前预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所问非所答。

如在老师提出还剩几条鱼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列出了3+0=3、0+0=0这样的算式。从中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胡乱说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后,有学生说是“交叉的”有的学生说是“两边的是挨着的,中间的是挨着。”还有的说“上面的是加号,下面的是减号”……诸如此类,种种所问非所答的现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儿。但学生说了,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出现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学中,有的学生口算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不能迅速地说出口算结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数。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有效时间短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也有所考虑,所以教学时尽量把有效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动画时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讨论0的加减规律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说话。

四、对学生估计不足。主要体现在发现并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的计算规律以及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规律上。学生还不具有自己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所以很难总结出0的加减规律。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

2、加强口算训练。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一定要降低难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

0的加减法教师教学反思 篇22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与能正确计算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1、在情境中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在教学开始,我直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依次观察两幅图(其中第二幅图中的三个小男孩用纸遮住),有意识地让学生用三句话来说说图意,实现生活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让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把抽象的算式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赋于减法算式具体的含义。

而对于试一试,我让学生直接用三句话来说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是意思,让学生经历观察图画——语言表述——列出算式——理解算式的问题解决过程,实现具体到抽象的提升,进一步深入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

2、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如果仅靠两幅情境图来理解减法的含义那是不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例题与试一试后,让学生比较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两题都用减法来计算呢?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要用减法来计算呢?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把学生对减法认识的视野扩展到了生活中,在教学中有学生说:“我带来2个苹果,吃了1个,还有几个?”还有小朋友说:“上面有5个字,擦掉了1个,还有几个字呢?”……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生活中的数学),使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减法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

3、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算法。

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看一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与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沟通情境与算式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第二层次是动一动,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动手去划一划,通过图形的操作去理解算法。第三层次是想一想,如想想做做的第3题,第5题,让学生直接运用计算方法去计算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同,学生可能采用的不同的算法,如有学生可能采用扮手指,也有学生可能用数的分成去解决,对于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暂时不进行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