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建设“数字工商”工作总结

建设“数字工商”工作总结

建设“数字工商”工作总结

强化措施 突出重点

努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再上新水平

近年来,在省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以建设“数字工商”为目标,全力推进业务系统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用信息手段创新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的方式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强化培训考核,提高人员素质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的基础

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和工商所建设、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必须同步进行,而信息化建设又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党组决定,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的“牛鼻子工程”,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抓实抓牢。尤其是省局“临沂会议”以后,我们认真落实省局的部署和要求,在加大投入,搞好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切实加快信息软件的普及应用,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信息化应用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工商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困难很大,必须加大培训、达标和考核的工作力度。为此,我们积极推行了三项制度:一是定岗定责达标制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市局各科室所和县局科室、工商所确定信息化岗位,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人员定岗后,根据岗位职责需要的微机基本知识、综合业务管理技能和汉字录入速度,制定信息化岗位资格标准,限期达标,从而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压力感,为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奠定了基础。二是分类分级分层培训制度。市县两级局均根据各岗位的需要和操作水平的实际,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对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干部职工,重点培训微机硬件管理和软件安装及网络运行状态管理等知识;对直接不会操作的,则从基本的键盘操作、汉字输入法入手进行重点“扫盲”,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三是定期观摩考核制度。按照“定期观摩,定时考核达标”的思路,由市局组成考核组,结合基层岗位实际,本着“谁使用、谁演示”的原则,采取“一看二问”的办法,市考核组到县局和工商所后,组织县局科室和工商所人员上机操作。考核组现场打分、现场评定,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年终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现场考核不合格的,一律实行待岗学习。通过积极推行三项制度,目前,全市已有90%以上的业务岗位达标。

二、创新监管方式,促进职能到位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的根本

加(本文章来源于“文秘114”!)快信息化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进监管手段,推进职能到位。因此,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紧紧围绕职能发挥,把信息化应用与业务工作的开展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登记软件的应用上,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登记软件的应用使市场主体准入更加严格规范。我们结合“一审一核”、“一次告知”、“首办责任”等制度的实施,积极推行“网上受理”、“网上登记”,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一是优化业务流程。依照业务系统流程的要求,统一业务审批流程和各类文书格式,规范企业登记受理、审查、核准、发照的流程。二是严把重点审查关。在总结书式核审做法的基础上,通过登记软件系统和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对涉及前置许可经营项目的审查,尤其是对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矿产开采和娱乐等行业,利用登记软件的提示功能,严格把关,有效杜绝了人为因素,降低了登记风险,使市场准入更加严格规范。三是实现信息互通。在统一全市数据标准的基础上,依托覆盖全市的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网,积极推行异地名称查重和名称核准制,县级局和基层所之间建立了电子流程在前、书式流程在后集中处理的业务模式,初步实现了业务联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避免了管理登记的“交叉盲区”。如:通过信息化应用,我们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办理业务全面下放到基层工商所,使审批时限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缩短到现在的随到随办。通过信息化应用,尤其是企业数据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了企业登记工作的科学化和效能化。具体表现为三“快”。即:一是调阅数据快。接待企业查询完全实现了即问即查,无需等待。工作人员可直接从电脑中查找企业准确数据,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基层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企业的监管上;二是办理业务快。基层所查重核名不到一分钟即可完成,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地址,只需迁入地工商所在电脑上填写变更信息,重新核定注册号即可,业户无需再为调档、办手续而往返奔波;三是工作节奏快。以前打一个照一般要半天左右的时间,现在15分钟就可以完成。年检时,减少了因为企业归属错误给年检企业造成的不便,同时有效地解决了漏检、错检、缓检等影响年检验照质量的老大难问题。

(二)登记业务系统的应用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更加便捷有效。我们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经济户口”信用分类、风险分级、警示信息和重点区域“四位一体”管理,有效地促进了监管

职能到位。一是完善经济户口数据库。以基层工商所为基础,以日常监管动态信息为内容,建立工商所与上级局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准确地掌握了企业的状态、数量等基本信息,为基层所和各级登记机关依法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和属地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使企业归属不清、数据不全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为促进企业信用的建设,以及监管效能的全面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动静结合”的管理方式,把辖区内登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基本情况、信用等输入微机,对市场主体实施静态监管。同时,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以实施商品准入制为切入点,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警示制度,推进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加大了从源头上治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二是积极推行网上年检。针对年检时间短、信息量集中、任务繁重的实际,积极探索并推行网上年检。目前,市局全部实行网上年检,县分局逐步推行网上年检。有的县分局采取书式年检与网上年检同步进行;有的县分局与企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或大型企业集团联系,实行预约年检;有的常规年检与上门年检相结合,提高了年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以数据库中企业登记和各类监管信息为基础,根据企业信用标准把企业相应地分为a、b、c、d四个不同的管理类别。企业信用信息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录入。同时,建立企业信用激励机制,对a级企业重点予以扶持,享受各类优惠待遇;建立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对b级企业实行警示制度;建立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对c级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建立企业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对d级企业,属于责令关闭的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属于吊销营业执照的发布吊销公告,并加强后延监管工作。目前,我们正逐步把税务、质监、公安、银行、劳动、法院等相关部门涉及企业诚信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一并输入企业“经济户口”数据库。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断提高执法监管的能力和手段,为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供更为坚实保障。

目前,全系统已形成了企业登记、“经济户口”管理、综合管理三大软件体系,实现了登记、管理、年检、查询的网络化。

三、加强信息化应用,是全面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的有力保障

通过近年来的精心组织、积极运作和工作实践,我们对信息化应用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一)加强了规范化建设。也就是本着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以适应软件开发应用为目的,通过制定完善制度,着重对企业登记管理、经济户口管理、执法办案、规费收缴、财装管理和档案管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二)增强了行政效能。也就是通过登记软件模块的综合应用,有效地实施了网上指导、网上检查、网上督导、网上监管和网上交流,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提高了服务水平。也就是通过企业登记软件中企业名称核准、企业登记、个体登记和企业信息综合查询等模块的综合应用,有效地实施了网上申请、网上核准、网上咨询和个体户登记权下放,简化了程序、缩短了时间,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促进了职能到位。也就是通过企业登记软件中企业名称查重、企业登记、警示系统等模块的综合应用,有效地避免了企业登记风险,严把了市场准入关;通过经济户口软件中分发认领、建档立卡、动态监管、专项任务、电子地图等模块的综合应用,有效地实施了违法锁定和信用分类监管,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监管执法的前瞻性、防范性和有效性。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的企业登记系统应用工作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人员上下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但离省局要求及与兄弟市局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按照省局的部署和要求,虚心学习借鉴兄弟市局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务实的精神、扎实的工作,努力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完毕,全文共3548字)

标签: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