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工作方案 > 活动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通用21篇)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

一、霍尔效应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通用21篇)

电子从电子枪加热发射而出,经加速电压加速,穿过极板射向荧屏。这个过程产生霍尔效应中所需的工作电流。在无外磁场的情况下,观察亮点的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在极板处加上垂直于电子束及极板方向的磁场,电子束因此受到洛伦兹力而偏转,在极板积聚,产生电压,测量得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观察荧光屏上亮点位置移动情况,待位置稳定后,测量此时电压。

二、霍尔效应实验的实现步骤及实验检验实验步骤

将磁铁和示波管组装在一起,提供磁场;连接外电路开关,打开电源,开始实验;调整聚焦及亮度,使亮点集中到荧光屏中央,测量霍尔电压;加载磁场,测量极板处磁感应强度B,观察荧光屏亮点移动情况;稳定后,测量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观察亮点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在X偏转板处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为0.00017T,示波管内部是固定结构,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对电源供给有一定要求,可分析出加速电压UO为阴极K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电压,约为1000V(因为实验时G2电位可调范围为±100V,实际加速电压为900V至1100V)。示波器内X偏转板之间的距离(由于在透明的真空壳体内不能准确测量,目测为1cm)约为0.01m。将示波器的亮度调大,所测电压逐渐增大;当亮度调节到最大时(输入电压约为900V至1100V),所测霍尔电压达到最大值33.8V。理论上,电子经加速电压加速后,亮点在荧光屏上迅速向上偏移,这个过程时间极短。这是受洛伦兹力作用,使电子束向上偏转。由于偏转极板两侧电荷积聚,产生霍尔电压,电子束同时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作用平衡。但是由于对于此时电子速度,极板长度不可忽略,所以电子束相对中央位置发生偏转。过3min,待稳定后,再除去磁场,如图5。亮点迅速移动到下方,这是由于磁感应强度为零,霍尔效应消失。这个过程是极短的。这些现象都符合霍尔效应,所以本实验成功验证了霍尔效应。

三、结语

本文所设计的霍尔效应实验利用电子枪作为电子发射装置,讨论从阴极发射出的电子经过磁场时产生的霍尔效应现象。从荧光屏上电子的亮度变化可以推断出从通过控制光栅中心小孔的电子密度(电子数目)增减;通过观察荧光屏上亮点的移动情况,得到霍尔效应内部的平衡过程;并根据测量X极板上的霍尔电压判断霍尔效应现象的明显程度。相比于传统的霍尔效应实验,本实验仪器最大特点就是实验过程动态可知、实验结果直观易得。通过荧光屏上的亮点亮度变化可以得知电子束密度增减,亦即电流强弱;两极板电压可以直接测量得霍尔电压;通过观察亮点在荧光屏上移动情况,可得知霍尔效应内部电子受力平衡过程。因此本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霍尔效应的过程和本质。另外本文所设计的霍尔效应实验,由于仪器由示波管简单改装而来,所以制作容易,操作简便,成本低、互换性强,适合学生实验。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20xx年,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全面调查后,认为:“学生的肺活量、体能等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其中中小学生为62%;由于缺少足够的体育运动,中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超过了50%中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各个学校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一生活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掀起了体育锻炼热潮。学校将体育活动作为贯穿教学和管理的主线,大力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但在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指导力量等条件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严重的影响着学生锻炼的兴趣,不利于“阳光体育”的开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制度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要有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试图对“体育场地设施对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影响”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二、理论依据: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重,部分体质测试指标逐年下滑。自20xx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各方面素质自20xx年呈持续下降状态,其中包括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不仅青少年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呈下降趋势,肥胖率也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并伴有随年龄增加检出率上升以及向“低龄化”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xx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即阳光体育运动)。

造成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在执着地流行;从学校方面看,重智育、轻视体育的倾向还未能很好的扭转;从体育自身来看,大家仍然特别重视竞技体育,而对群众体育相对放松;从社会角度来看,伴随现代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能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就以淄博市中学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阳光体育开展情况展开调查,从学校实地和体育教师、学生两方面充分全面的展开调查,分析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存在的影响因素,并给予相应的研究对策,使更多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包

括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总结及分析体育设施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现状的内容。同时收集国内外有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法规文件、书籍,这些宝贵的资料都为本文提供理论和方法学依据。

2、问卷调查法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书籍,并经过专家咨询和反复修改后,精心设计了学生问卷。在每所学校发放学生问卷100份。

3、实地调研法对随机抽取的六所学校,分别是张店二中、新城中学、沣水中学、湖田中学、傅家中学、唐坊镇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统计了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学校给予学生锻炼的时间,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6]。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等各种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与论证,总结出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关对策。

四、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淄博市中学的体育设施、器材、场地的实际情况。

(2)了解学校安排学生锻炼的时间及学校场地对学生开放的情况。

(3)调查学生的参与锻炼方式,兴趣爱好。

(4)分析所得数据,提出解决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五、研究阶段安排

1前期工作

(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2)撰写开题报告。

2、中期工作

(1)采集反映山东省淄博市中学学校场地、设施、器材的实际情况。

(2)调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兴趣爱好。

3、后期工作

(1)整理并分析资料

(2)撰写论文,形成初稿

(3)修改论文,形成成稿。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程序,方案书写的格式、内容。

2.培养能根据物质制备原理制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装置的能力,巩固物质制备的实验操作。

3.能够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 读课本P78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用Al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制备Al(OH)3, 若在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与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有何不同,请填写下表。

滴加试剂顺序

现 象

离子反应方程式

NaOH溶液滴加AlCl3

AlCl3溶液滴加NaOH

(2)为使AlCl3完全转化Al(OH)3,最好选用什么试剂代替NaOH,你由此例中,当设计物质制备方案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2.[示例1课本78面]以铝屑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设计。

(1)下面是课本中制备Al(OH)3的三个方案,请写出每个方案中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在括号内填写所加试剂

方案一:

Al(OH)3

Al2(SO4)3溶液

铝 屑

反应式①

方案二:

铝屑

Al(OH)3

NaAlO2溶液

( ) ( )

① ②过滤、洗涤

反应式①

方案三

铝 屑

铝 屑

( )

Al(OH)3

① ③

铝 屑

Al2(SO4)3

( ) 过滤、洗涤

NaAlO2溶液

反应式

问题讨论:

(1)为使铝屑中的铝全部转化成Al(OH)3。方案三中① ②的铝用量相同吗?如果不同,两者的比例应是多少?

(2)方案评价:三个方案中请填写每生成1mol Al(OH)3所消耗的原料H2SO4和NaOH的物质的量列表如下:

方案

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

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从原料消耗和实验操作的简易性方面考虑,应选择的方案是

2.阅读课本P80页以Al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有条件的学校,按实验方案要求做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及数据填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制备的实验方案包括的项目一般有

(2)步骤1中用NaOH溶液洗涤铝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铝屑分成等质量四份,其原因是

(3)步骤5中如何检证Al(OH)3已洗涤干净,请写出操作步骤。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首先要弄清物质制备的原理,从原理为切入点设计方案,方案一般已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

2.针对一个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要会得对每个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理论上要科学。②操作上要简单可行。③原料用量要节约。④要环保,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评价】

1.用以下三种途径制取等质量的硝酸铜(1)铜跟浓硝酸反应(2)铜跟稀硝酸反应(3)铜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1)>途径(2)

D.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1)>途径(2)>途径(3)

2.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部份氧化,可通过实验来测量某无水亚硫酸钠的纯度,某同学设计有如下几步操作。

①称量a克样品,置于烧杯中

②加入足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使溶液显强酸性,再加过量的BaCl2溶液。

④过虑,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⑤加热干燥沉淀物。

⑥将沉淀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⑦重复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到bg固体。

(1)本实验是否能用Ba(NO3)2代替BaCl2? 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加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的目是:

(3)步骤⑦中的合格标准是:

(4)实验测得样品中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4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己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一定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一定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通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指导方法与指导流程:

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徒手切片的`方法,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演示实验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让学生自己实验(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问题,做到重点深入,个别指导与普遍照顾相结合)

实验总结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5

1实验器材

低频信号发生器(EE1641C型),便携式电脑小音箱,仿真蝴蝶(冰箱贴),BNC转双鳄鱼夹线。

2演示方法

2.1演示声音具有“音调”这一特性

将仿真蝴蝶用胶水粘在音箱的纸盆上,用BNC转双鳄鱼夹线将低频信号发生器与音箱相连。通过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选择”按钮,使信号源的频率在“10”、“100”、“1K”三个档位之间进行切换。这时,音箱既可以发出低沉的声音也可以发出尖锐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音,音调变化十分显著。由此,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声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调”这样的特性。注意事项:实际上,在调节信号源频率时,声音的响度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调的变化上,可以适当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为当声强大于85dB时,耳朵对各个频率声音的灵敏度基本上相等。

2.2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将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选择在“10”,转动“频率微调”旋钮,对信号源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可以观察到:蝴蝶振动速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声音的音调也发生了变化。蝴蝶振动加快,音调变高;振动变慢,音调变低。这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学生作出合理猜想和进一步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频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项:一定要在“低频”档对信号进行“连续”调节。声音控制在低频是为了人眼能够观察到振动,对信号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可以使音调以及振动速度的变化更易察觉。

3演示用途拓展

此套装置除了可以很好地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外,还可以演示其他一些声现象,而且效果也相当不错。

3.1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箱发出声音的同时,蝴蝶也在振动,音箱不发声,蝴蝶振动停止。借助于这一现象,学生可以猜想到: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2演示“声音是一种波”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烛焰周期性的来回晃动,借助于此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引出“声波”的概念。

3.3演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将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纸盆上,调节音箱的音量,可以控制小球的弹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较轻,在不同响度的声音下,小球振动幅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这一现象可以演示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

3.4演示“次声波”和“超声波”

从“0”到“10M”顺次切换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可以发现人耳并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听到。借助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以上介绍的演示实验,现象新奇、直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希望能为教师们的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6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 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 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水浴加热: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

斐林试剂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乙液( 0.05 g/ml的 CuSO4 ③在鉴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

学生回答:还可以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及糖尿试纸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鉴定

1、脂肪的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

去浮色 制片

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

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

③滴苏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质的鉴定

1、 蛋白质的鉴定步骤:

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

③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7

小挠度曲线算例

编程代码:

clear

x=[0 400 800 1200 1600 20xx 2400 2800 3060];

y=[0 130 232.6 320.4 348 389 329.4 165 0];

n=length(x);

dy(1)=0.361;

dy(n)=-0.673;

%求解系数c(i)

for i=1:n-1

m(i)=(y(i+1)-y(i))/(x(i+1)-x(i));

end

a(1)=0.5;

b(1)=(m(1)-dy(1))/(2*(x(2)-x(1)));

for i=2:n-1;

fff=2*(x(i+1)-x(i-1))-a(i-1)*(x(i)-x(i-1));

a(i)=(x(i+1)-x(i))/fff;

b(i)=(m(i)-m(i-1)-(x(i)-x(i-1))*b(i-1))/fff;

end

for i=(n-1):-1:1

a(n)=0;

c(n)=(dy(n)-m(n-1)-(x(n)-x(n-1))*b(n-1))/(2-a(n-1))/(x(n)-x(n-1));

b(n)=c(n);

c(i)=b(i)-a(i)*c(i+1);

end

c

x1=0:1:3060;

y1(1)=y(1);

y1(3061)=y(n);

for j=1:1:3059

x1(j+1)=x1(j)+1;

end

for i=1:1:n-1;

i=1;

for j=2:1:3060

if (x1(j)-x(i))*(x1(j)-x(i+1))>0;

i=i+1;

end

t=c(i)*(2(i+1)-x1(j)-x(i))+c(i+1)*(x(i+1)+x1(j)-2(i));

y1(j)=y(i)+m(i)*(x1(j)-x(i))-((x(i+1)-x1(j))*(x1(j)-x(i)))/(x(i+1)-x(

i))*t;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8

思考: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

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纸杯,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

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

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

4、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讲解:

1、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气受热会上升,然后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

创造:

你能让蜡烛纸杯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吗?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9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每支4.5mL水)、烧杯、三角瓶、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搪瓷杯、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天平、滤纸、pH试纸等。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琼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0.2%可溶性淀粉液、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碘液、95%乙醇、0.5%番红水染液、无菌水等。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1栋宿舍楼后面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10、10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6、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0.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8、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

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四.实验结果

五.个人总结

1、在分离实验中,原土样的10-3g/mL浓度中得到5种不同的能够分解淀粉的菌落,经初步淀粉酶实验,1号菌的淀粉分解圈大,2号、3号、4号次之,5号最小。

2、在淀粉酶试验中,3号培养基感染杂菌,出现不同菌落,故后面不再对其处理;其它菌种均得到较纯的单菌落,淀粉酶实验结果不变,与上面相同。

3、各种菌落的革兰氏染色中大部分为阳性,菌体形态多为椭圆形趋于杆状,只有4号菌为阴性;5号菌菌落难以挑故过没能进行染色。

4、1号、2号、4号经划线纯化均得到单菌落,5号菌没能划出单菌落;综合分析可以判定,1号菌即为优良的淀粉酶产生菌,即为枯草芽孢杆菌。

5、本次实验遇到一件让人颇为尴尬的事情,那就是实验所用酒精灯的酒精被煤油替换,连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为使用煤油产生大量的黑烟,导致大量颗粒吸附在实验器具上,其气味也难以忍受,故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使用,引起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0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己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一定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一定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通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1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对比性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对比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对比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学习的能力

Y3=对信息评价的能力

Y4=反省认知的能力

Y5=自我评价的能力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1)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不同

(2)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使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3)学生与他能力的变化发展对这五种能力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等组对比实验。

(2)为避免由于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不合理而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实验前应由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教师和学生对设计的任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布尔什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降低其它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先对学生的确基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作预测分析,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时加以考虑并予以排除。

四、试验程序设计

1、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对信息评价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反省认知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自我评价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实验对象

在附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2)、(5)班为实验对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学高二(2)为实验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学高二(5)班为控制班,教学中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实施前对学生能力进行前测,确认两班同学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相当,视为等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5)班

●实验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考虑到前测时可能两个学校的两个班不一定全部可以分为两个等组,故从两学校的两班中分别选取部分同学形成两个等组。为不影响实验的正常、顺利进行,对不纳入实验的同学也实施同样的实验手段,但不纳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

3、实验过程

本实验研究采用等组对比前测后测实验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对预期的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并分别从两个自然班中选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

(2)利用调查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学习风格、能力结构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能力状况,为以后的效果分析扫清障碍。

(3)在两个学校的两个实验班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任务驱动基本架构是由研究者和学科教师根据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共同确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行为观察记录表、反思日志表、调查问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4)在研究进行两个月左右时对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发展进行形成性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行补救。

(5)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发展进行终结性检验,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实验数据证明,如不成立,说明原因。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2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比较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学习的能力

Y3=评价信息的'能力

Y4=认知反思能力

Y5=自我评价能力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

(1)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不同

(2)任务设计和任务使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驱动教学过程。

(3)学生及其能力的变化和发展对这五种能力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其他因素,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等组比较实验。

(2)为避免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不合理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学生在实验前应论证设计任务的合理性,以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首先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预测分析其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后研究并消除教学效果。

四、测试程序设计

1、本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显著影响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显著影响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信息评价有显著作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反思和认知能力有显著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信息评价能力有显著作用自我评价

2、实验对象

选择班级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3

一、【实验题目】: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现在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考虑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考虑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一定的覆膜条件,通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最后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 【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 【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 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 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 以N为单位, 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σ180 = F /B

式中: σ 180 为剥离强度(N/mm); F为剥离力(N); B为试样宽度(mm)。 利用上式, 计算所有试验试样的平均剥离强度、最小剥离强度和最大剥离强度, 以及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铜版纸上面进行打样。

1、在一定的墨层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印刷实地打样,打样后将样条放在正常的印刷环境中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受纸张、温度、湿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印刷时间间隔(0.5h、1h、1.5h、2h、2.5h、3h、3.5h、4h、4.5h、5h、5.5h、6h、6.5h、7h)的样条在预涂膜覆膜机上面进行覆膜( 覆膜的压力在6. 8mPa, 温度为90 e, 覆膜速度为100r/min)。然后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覆膜时间间隔。

2、在第一步所确定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印刷压力、印刷速度一定,改变印刷墨层厚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墨层厚度(0.5-4.0Lm)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覆膜的最佳墨层厚度。

3、在前两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和最佳印刷墨层厚度的情况下,控制印刷压力一定,改变印刷速度(0.1、0.2、0.3、0.4、0.5、0.6、0.7、0.8、0.9、1.0m/s)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据前三步的实验所得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最佳印刷墨层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况下,改变印刷压力(200-800N)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压力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果】:

八、【参考文献】: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4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3、学习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可贵精神。

【预习案】

1、 给加点字注音:

滑稽( ) 咕哝( ) 祈祷( ) 惊扰( )

卷帙( ) 伽利略( ) 心不在焉( ) 赫赫有名( )

倔强( )( ) 嘘( )( )(两种读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1) 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2)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教授们、学生们和镇上的人持什么态度?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1段写“一个教堂司事”的“漫不经心”有什么作用?

2、 第2段中“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一句运用____

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语段最后一句中,“就这样”具体指什么?

4、 这一部分课文所记述的事迹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二、读课本1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第16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第17自然段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4、品读第1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家“窃窃私语”,都说些什么?请根据文意补充。

5、 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这一部分说说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检测案】

1、 解释下列词语:

等因奉此:

漫不经心: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2、 课文中介绍了伽利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这与课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编写人:张国昌 审查人:张晓利 把关领导:刘小光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语言具体环境,品味生动传神的雅词;

2、结合课文的中心主题,出精美出彩的妙句。

【预习案】

1、 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持之以恒( )

汲取( ) 渊博( ) 驾驭( ) 不言而喻( )

2、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是怎样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的?

(2)要想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哪些要素?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6页1-3题

二、读课本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7页1-4题

【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1—3自然段:通过具体例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4—8自然段:

9—13自然段:

【检测案】

1、 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5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方法和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6

准备:

1、已玩过落体游戏。

2、羽毛、塑料积木、纸条、树叶、自制降落伞若干。

3、五张记录表。

过程: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2、摆弄落体进行感性探索。

(1)、请幼儿选择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落下来的情景。

(2)、进行讨论。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的物体落下来的样子,并用动作表示。

3、落体的方法记录。

(1)、请一位幼儿选择一样物体,先观察它落下来的样子,再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2)、让幼儿自己玩玩、试试其余物体,观察不同物体下落时的有趣观象,并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3)、逐一出示记录表,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样子是怎样的。

3、集体交流。

延伸活动:

玩一些落体游戏,如“托气球游戏”“吹鸡毛游戏”等,启发幼儿观察落体运动现象,并想办法吹起下落的鸡毛,托起下落的气球。

目标:

1、引起幼儿对落体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初步尝试记录。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7

学院:专业班级:课程:实验名称:组员: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与掌握利用ITS序列鉴定真菌的原理;

2、掌握用ITS序列鉴定真菌的方法有步骤。

二、实验原理

1、菌物是真核生物的重要类别,传统的菌物分类以子实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为分类基础,由于部分菌物的子实体不易获得,形态特征不易掌握,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是传统的菌物鉴定工作困难或分类系统意见分歧。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位于5.8S和18S之间(ITS1)以及5.8S和28SrDNA之间(ITS2),ITS1和ITS2常被合称为ITS,并且5.8SRNA基因也被包括在ITS之内。近年来,利用真核生物在rDNA的ITS区域既具保守性又在科、属、种水平上均有特异性序列的特性,对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随着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在菌物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确、亲缘关系不清楚的物种通过该技术得到了解决,一些重要的菌物遗传信息得到阐明。

2、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内转录间隔区。是真菌核糖体RNA(rRNA)基因非转录区的一部分。用于真菌鉴定的ITS序列通常包括ITS1、5.8 S和ITS2。真菌ITS区域长度一般在650~750 bp(碱基对)。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是指对ITS序列进行DNA测序,通过将测序得到的ITS序列与已知真菌ITS序列比较,从而获得未知真菌种属信息的一种方法。

ITS鉴定的原理:rDNA上的5.8、18和28 SrRNA基因有极大的保守性,即存在着广泛的异种同源性。而由于ITS区不加入成熟核糖体,所以ITS片段在进化过程中承受的自然选择压力非常小,因此能容忍更多的变异。在绝大多数的真核生物中表现出了极为广泛的序列多态性,即使是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2个种都能在ITS序列上表现出差异,显示最近的进化特征。研究表明,ITS片段的进化速率是18 S rDNA的10倍。这就是ITS序列在微生物种类鉴定和群落分析的理论基础。ITS1和ITS2是中度保守区域,其保守性基本上表现为种内相对一致,种间差异比较明显。这种特点使ITS适合于真菌物种的分子鉴定以及属内物种间或种内差异较明显的菌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由于ITS的序列分析能实质性地反映出属间、种间以及菌株间的碱基对差异,此外ITS序列片段较小、易于分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属内不同种间或近似属间的系统发育研究中。ITS的序列分析还有效地解决Lenti nul a、Suill us、Tuber、Cer at ocystis和Oi diodendron等真菌应用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所引起的纷争,弥补了传统分类上的一些不足。

ITS 鉴定的方法学:真菌rDNA ITS序列分析用于真菌系统分类通常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实现。rDNA多复制的特性,有利于低浓度或被更高度降解的DNA样品中ITS区域的扩增。这有利于研究尚无任何rDNA序列资料的生物。根据这些基因上高度保守区段设计出通用引物,借助PCR技术扩增rDNA的目的片段。PCR技术在真菌分类、鉴定中与直接测序法相结合有很大的优越性[ 14] : ①只需少量的DNA,每次扩增只需约0.1~10 ng;②可对DNA的2条链测序,从而减少错误;③可利用总DNA的较粗制备品;④适合于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

三、实验器材

1、真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纯度、浓度的检测:

1)、仪器:离心机离心管移液枪(200μL、1000μL)枪头研钵恒温水浴锅超净工作台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一次性手套凝胶成像系统

紫外分光光度计

2)、材料:真菌3)、试剂:

(1)、DNA提取液:0.2M Tris-HCl(pH 7.5),0.5M NaCl,0.01M EDTA,1%SDS

(2)、3M NaAc

(3)、TE:10 mmol/L Tris-HCl pH8.0,1 mmol/L EDTA

(4)、酚(pH8.0):氯仿:异戊醇(25:24:1)

(5)、氯仿:异戊醇(24:1)(6)、异丙醇

(7)、无水乙醇

(8)、75%乙醇

(9)、加入巯基乙醇(10)、RNaseA

2、ITS片段的PCR扩增及其产物电泳检测:

1)、仪器:PCR热循环仪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移液枪一次性手套2)、材料:真菌ITS片段3)、试剂:

(1)、引物: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5’端引物)ITS5: 5’-GGA AGT AAA AGT CGT AAC AAG G-3’(3’端引物)

(2)、ddH2O(2.5mM)

(3)、10×MgCl2缓冲液

(4)、DNA模板

(5)、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Taq酶)

(6)、50×TAE贮存液

(7)、6×加样缓冲液

(8)、100bpDNA ladder。

(9)、溴酚蓝染料

3、ITS片段测序

1)、仪器:PCR热循环仪高压电泳仪测序用电泳槽制胶设备吸头、与电泳玻璃相配的染色盘、小指管

2)、材料:ITS片段PCR扩增产物3)、试剂:

药品: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乙二胺四乙酸(EDTA)硼酸尿素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过硫酸铵冰乙酸碳酸钠(Na2CO3)甲醛硫代硫酸钠硝酸银(AgNO3)测序级Taq DNA聚合酶4种d/ddNTP混合液pGEM-3ZF(+)对照DNA 1μg/μL ITS4/ITS5正向引物粘合硅烷硅烷

溶液:

(1)、5×TBE:

Tris 13.5g硼酸6.9g EDTA 0.9g用双蒸水定容至250mL

(2)、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贮液:

尿素

63.06g

丙烯酰胺8.5g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45g 5×TBE 15mL用双蒸水定容至150mL(用普通滤纸过滤后使用)。

4、BLAST比对、鉴定属、种:

仪器:电脑及携带BLAST程序(基本局部相似性比对搜索工具)

5、进化树的绘制

仪器:电脑及携带MEGA软件(分子进化遗传分析)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

1、大量真菌的准备;

2、真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3、真菌基因组DNA纯度、浓度的检测;

4、ITS片段的PCR扩增;

5、ITS片段的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6、ITS片段测序;

7、BLAST比对、鉴定属、种。

(二)、实验步骤:

1、真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纯度、浓度的检测:

(1)、准备大量的真菌,然后去1g真菌,在液氮中迅速研磨成粉。

(2)、2%CTAB抽提缓冲液在65℃水浴中预热;

(3)、在1.5mL离心管中加入65℃预热的抽提液700μL。

(4)、加入巯基乙醇50μL,上下震荡,使蛋白质变性沉淀,65℃水浴40min,每隔10min振荡混匀一次。

(5)、加入等体积(约750μL)的氯仿/异戊醇(24/1)混匀,除去蛋白质,4℃平衡离心,10000rpm,10min。(6)、取上清(约750μL)到1.5mL离心管中,加1/5体积(约150μL)65℃预热的CTAB/NaCl混匀,加入600μL的氯仿/异戊醇(24/1)混匀,4℃平衡离心,10000rpm,10min。

(7)、取上清,加等体积(约750μL)的CTAB沉淀液,颠倒混匀。65℃水浴30min至沉淀可见。4℃平衡离心,10000 rpm,10min后小心去上清。

(8)、沉淀用TE(0.5mL)溶解,加入等体积(约0.5mL)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抽提,4℃平衡离心,10000rpm,10min。

(9)、取上清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1mL),再加入1/10体积的NaAC(pH 5.2)约0.1mL。

(10)、-20℃冰箱1h,4℃平衡离心,12000rpm,10min,弃上清,用70%酒精清洗2次,滤纸吸去多余水分,超净台吹干。

(11)、0.05mL TE溶解,加入5μLRNA酶液37℃放置30min;(12)、吸取适量样品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检测浓度与纯度;

(13)、剩余的`样品置于-20℃保存待用。

2、ITS片段的PCR扩增及其产物电泳检测

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 ITS5: 5’-GGA AGT AAA AGT CGT AAC AAG G-3’

1)、PCR Amplification reaction system(PCR扩增反应体系)(50μl)ddH2O 38.5μl 10×buffer with MgCl2(MgCl2缓冲液)5.0μl dNTPs(2.5mM)1.0μl Primer5’(5’端引物)2.0μl Primer3’(3’端引物)2.0μl DNA template(DNA模板)1.0μl Taq DNA polymerase(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5U/μl)0.5μl

2)、反应程序如下:

(1)94℃ for 5 minutes denaturalization(94℃预变性5min)

(2)94℃ for 45 seconds denaturation(94℃变性45s)

(3)52℃ for 45 seconds annealing(52℃退火45s)

(4)72℃ for 1min30sec extension(72℃延伸90s)重复步骤(2)-(4)30次

(5)72℃ for 10 minutes final extension(72℃最后一次延伸10min)大概500bp左右

3)、取5μl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余-20℃保存:

(1)、琼脂糖凝胶:将50×TAE贮存液用蒸馏水稀释成1×TEA电泳缓冲液,待用,按1%称取适量琼脂糖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对应量1×TEA稀释缓冲液,盖上封口膜,以减少水分蒸发,放入微波炉里加热沸腾,取出摇匀,使瓶壁上粘附的琼脂糖全部溶解,反复3次,至琼脂糖全部溶化,放置,待其稍冷却。

(2)、胶板的制备:将制胶槽置于水平支持物上,选择合适厚度和齿数的样品梳,插上梳子。向冷却至50-60℃的琼脂糖凝胶液中加入溴化乙锭(EB)溶液数滴,摇匀,小心地倒入制胶槽内,使胶液形成均匀的胶层。待胶完全凝固后,小心拔出梳子,将胶块取出,至于已加入足量1×TEA电泳缓冲液的电泳槽内。

(4)、加样:取5μl样品与2μl 6×加样缓冲液混匀,用微量移液枪小心加样品槽中,在第一个孔或最后一个上样孔内加入5μl的100bpDNA ladder。

(5)、电泳:接通电泳槽与电泳仪的电源,以5V/cm(约100V)电泳,当溴酚蓝染料移动到距凝胶前沿1-2cm处,停止电泳。

(6)、成像:戴上一次性手套,在波长为254nm的紫外灯下观察胶块,DNA存在处显示出肉眼可辨的桔红色荧光条带,用凝胶成像系统照相。

3、ITS片段测序

(一)测序反应:

1.对于每组测序反应,标记四个0.5ml eppendorf管(G、A、T、C)。每管加入2ml适当的d/ddNTP混合物(d/ddNTP Mix)。各加入1滴(约20ml)石蜡油,盖上盖子保存于冰上或4℃备用。

2.对于每组四个测序反应,在一个eppendorf管中混合以下试剂:

(1)样品反应:

质粒模板DNA 2.1pmol 5×测序缓冲液5ml引物4.5pmol无菌ddH2O至终体积16ml

(2)对照反应

pGEM-3Zf(+)对照DNA(4mg)4.0ml

5×测序缓冲液5ml

ITS4/ITS5正向引物(4.5pmol)3.6ml

无菌ddH2 O至终体积16 ml

3.在引物/模板混合物(以上第2步)中加入1.0ml测序级Taq DNA聚合酶(5u/ml)。用吸液器吸动几次混匀。

4.从第3步的酶/引物/模板混合物中吸取4ml加入每一个d/ddNTP混合物的管内。

5.在微量离心机中离心一下,使所有的溶液位于eppendorf管底部。

6.把G、A、T、C 4个反应管放入预热至95℃的热循环仪,先经过95℃ 2min,然后进入如下循环:

95℃ 30s变性42℃ 30s退火70℃ 1min延伸45-60个循环后,取出置于冰箱中

7.热循环程序完成后,在每个小管内加入3μl DNA测序终止溶液,在微量离心机中略一旋转,终止反应。

(二)、测序凝胶板的制备

1、玻璃板的处理:

(1)短玻璃板的处理

A.在1ml 95%乙醇, 0.5%冰乙酸中加入5ml粘合硅烷(Bind Silane),配成新鲜的粘合溶液。

B.用经浸透新配的粘合溶液浸透的吸水棉纸擦拭仔细清洗过并已经自然干燥的玻璃板,整个板面都必须擦拭。

C.4-5分钟后,用95%乙醇单向擦玻璃板,然后略用力沿垂直方向擦拭。重复三次这一清洗过程,每次均须换用干净的纸,除去多余的粘合溶液。

2、长版处理(换双橡胶手套)

(1)、用浸透硅烷的吸水纸仔细擦边玻璃板表面。

(2)、5-10min后,用浸透95%乙醇的干净吸水纸轻轻擦去多余硅烷(硅烷不能过量,否则影响印染效果)。(3)、用0.4mm边条装配好,再用胶带粘好,用夹子夹好以防渗漏。

(4)、将板呈40°角倾斜,按下面的比例直接混合溶液,然后用烧杯直接灌胶,或用50mL注射器注入,避免出现气泡(气泡出现,可敲击玻璃板,使之排出)。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贮液90mL,四甲基乙二胺(TEMED)60μL,过硫酸胺90μL。灌满后将鲨鱼梳子背面插入液面5-6mm,将板放置20°角使之聚合。在室温中约20min内聚合(注意底部不要边条,直接用胶带封,否则边条不易取出)。

3、测区产物凝胶电泳(凝胶灌制后2-24h后均可获得良好结果)

(1)、去掉凝胶两边和底部胶带纸,拔下鲨鱼齿梳并转过来用尖齿插入凝胶约1mm。将凝胶板安装到电泳仪上,在电极上、下槽都倒入1×TBE电泳缓冲液,用吸管吹洗掉梳齿形成加样孔中残留的尿素,并去掉气泡。

接稳定电源,40cm胶以1300V预电泳20-30min,是凝胶加热到60℃左右。

(2)、将G、A、T、C 4个小管,各加入3μLDNA测序反应终止液,置于沸水中煮沸2min迅速插入冰中,上样前,短暂离心混匀。

(3)、关闭电源,上样4μL。

(4)、上样后,继续电泳,直至二甲苯蓝染料距离玻璃板底部2cm时,终止电泳。

4、DNA测序凝胶的银染法处理

(1)、玻璃板的分离:电泳结束后,小心揭开玻璃板,凝胶应牢牢黏附在短板上。

(2)、凝胶的固定:将凝胶连同放入磁盘中,加入固定液,注意要没过凝胶,放置20min直至溴酚蓝和二甲苯蓝的颜色消失。缓缓水平摇动。固定液可回收做定影液。

(3)、洗胶:用双蒸水漂洗凝胶3次,每次2min。漂洗时轻轻摇动,每次前都将胶沥干10-20s。

(4)、凝胶的染色:加入染色液缓缓摇动染色30min(25min后可在另一瓷盘中备好显影液,同时要预冷到10℃)。

(5)、凝胶的漂洗:由于这一步非常关键,所以操作一定要非常快。将染色液倒入一个容器内,将瓷盘用双蒸水涮一下,然后倒入3L双蒸水,将凝胶浸入,然后将凝胶立即放入准备好的预冷显影液中(从胶浸入双蒸水到放入显影液不能超过5-10s,如超过则重复(4)(5)步)。

(6)、凝胶的显影:缓缓摇动,直到凝胶上显条带,一般为5-6min,时间不要过长,否则背景会过深(边摇动,边观察,棕褐色条带到一定强度后,马上终止)。

(7)、终止显影:将等体积定影液直接加入显影液,缓缓摇动2-3min(时间过长会使染色变淡)。

(8)、凝胶的漂洗:用双蒸水漂洗2次,每次2min。

(9)、将凝胶放在空气中干燥,识读序列。

4、BLAST比对、鉴定属、种

5、进化树的绘制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8

一、问题的提出:

20xx年,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全面调查后,认为:“学生的肺活量、体能等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其中中小学生为62%;由于缺少足够的体育运动,中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超过了50%中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各个学校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一生活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掀起了体育锻炼热潮。学校将体育活动作为贯穿教学和管理的主线,大力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但在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指导力量等条件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严重的影响着学生锻炼的兴趣,不利于“阳光体育”的开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制度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要有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试图对“体育场地设施对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影响”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二、理论依据: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重,部分体质测试指标逐年下滑。自20xx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xx年,我国青少年学生各方面素质自20xx年呈持续下降状态,其中包括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不仅青少年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呈下降趋势,肥胖率也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并伴有随年龄增加检出率上升以及向“低龄化”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xx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即阳光体育运动)。

造成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在执着地流行;从学校方面看,重智育、轻视体育的倾向还未能很好的扭转;从体育自身来看,大家仍然特别重视竞技体育,而对群众体育相对放松;从社会角度来看,伴随现代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能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就以淄博市中学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阳光体育开展情况展开调查,从学校实地和体育教师、学生两方面充分全面的展开调查,分析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存在的影响因素,并给予相应的研究对策,使更多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包

括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总结及分析体育设施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现状的内容。同时收集国内外有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法规文件、书籍,这些宝贵的资料都为本文提供理论和方法学依据。

2、问卷调查法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书籍,并经过专家咨询和反复修改后,精心设计了学生问卷。在每所学校发放学生问卷100份。

3、实地调研法对随机抽取的六所学校,分别是张店二中、新城中学、沣水中学、湖田中学、傅家中学、唐坊镇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统计了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学校给予学生锻炼的时间,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6]。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等各种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与论证,总结出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关对策。

四、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淄博市中学的体育设施、器材、场地的实际情况。

(2)了解学校安排学生锻炼的时间及学校场地对学生开放的情况。

(3)调查学生的参与锻炼方式,兴趣爱好。

(4)分析所得数据,提出解决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五、研究阶段安排

1前期工作

(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2)撰写开题报告。

2、中期工作

(1)采集反映山东省淄博市中学学校场地、设施、器材的实际情况。

(2)调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兴趣爱好。

3、后期工作

(1)整理并分析资料

(2)撰写论文,形成初稿

(3)修改论文,形成成稿。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19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根部吸水后传递给茎干和枝叶,促进植物生长。

2.观察把芹菜放入装有食用色素的水里,茎和叶子的变化。

趣味练习

活动概要

把芹菜放入装有食用色素的水里,观察芹菜茎和叶子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植物吃的东西(植物吃些什么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植物吃的东西】,说一说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我们吃什么长大呢?

我们吃下的食物会进入到身体的消化器官里,然后就会产生营养,营养供给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就会使我们长高也可以保护我们身体健康。

那么植物吃什么长大呢?

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植物的根部吸水后就会传递给茎干和枝叶,促进植物生长。

【展开】

2. 观看视频【植物吃的东西】,了解实验目标,备品以及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放入食用色素水里的芹菜会有什么变化呢?

看一看实验顺序。

1)在水杯里放入食用色素。

2)把芹菜斜着切开。

3)把切好的芹菜放入色素水里。

4)过一天之后观察芹菜的变化。

【活动:观察芹菜的变化】

3. 把芹菜放入色素水中,推测芹菜的变化。

把芹菜放入色素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过了一天之后就可以发现芹菜叶和茎的变化,明天再来观察吧。

4. 观察放置一天的芹菜叶和茎。

用放大镜观察芹菜的叶,有什么变化?

分别横着切开芹菜和竖着切开芹菜,用放大镜观察截面的不同。

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结束】

5.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植物吃的东西(芹菜的颜色发生变化)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不能使用一般的颜料和彩笔,如果使用一般的颜色很难看出芹菜颜色的变化。(一定要使用食用色素。)

除了芹菜用百合或菊花也可以观察出来。

活动评价

对泡在色素水里植物颜色变化的理解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植物所需的水和养分都是通过连接的根,叶和茎来传递的,植物里有输导组织,本次实验中的水通过的就是水导管。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20

【概述】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主要学习内容是识记生字,感悟课文,扩展阅读,网上留言。

【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和部首“□”,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由本课生字引出的新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留言版,展示学生的收获和心愿。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2、学生能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等方法识字。

3、学生愿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实

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自我创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尽情想象和表达。

【学习资源】

1、多媒体网络资源。

2、课文──《四个太阳》。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环节】

1、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播放歌曲《种太阳》,导入课题。

2、自读课文,快乐识字:

展示课件,学生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在小组汇报自己的识字成果。同学评议。

3、合作探究,朗读感悟:

以小组为单位,给四季画太阳,交流读书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来。

4、浏览网站,扩展阅读:

学生进入教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效阅读。

5、质疑问难,展示成果:

学生可以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展示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流程】

提供网络资源,指导学习

播放动画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感悟

留言版

画心中的太阳

写读书感受

屏幕投影

打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

学生自主识字

自能识字:多种方法识记,扩展偏旁认字

师生游戏:教师组织学生做猜字游戏

生生游戏:看谁摘的“苹果”多

开始播放歌曲

情境导入

学生欣赏课文

借助拼音扩展阅读

提供展示平台

质疑问难交流收获

投影学生作品

结束

【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融入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认知目标:有兴趣地识字;积极地阅读;创造性地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合作;喜欢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搜集处理信息 。

3、情感目标:有较强的求知欲;能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验设计方案汇编 篇21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8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5支(每支4.5mL水)、烧杯3个、三角瓶5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10个)、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琼脂4.5g、蛋白胨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0.6g、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95%乙醇、无菌水等。

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甲山校区药用植物园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6。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6、10-5、10-4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6、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