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精选10篇)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1

上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灵活。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精选10篇)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三、善于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各种突发问题。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欲速则不达”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莫急于求成,而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分寸,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机智的重要表现,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层次,以理服人,讲求实效,以情感人。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对思想政治课的一些感悟,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来塑造我的课堂,以至于让我的政治课堂更上一台阶。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2

我说全面发展

小时侯看着同学们拿着“五好学生”的奖状羡慕不已,小时侯老师教育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四有人才。

小时侯是憧憬过,可现在长大了,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现实,又是多么的残酷。突然发现老师说的全面发展完全是扯淡。

德、智、体、美、劳只有5个字,可真要全都去发展,我想今生是不可能了,来世还是个未知数。从小学开始教育全面发展,可为什么上了高中要分文理,上了大学分的更细,为什么没有什么全面发展系,全面发展学院之类的?全世界全面发展的有几人?

全面发展即全面庸才。这是真理。

老师尽管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蜡烛燃烧照样会放出有毒有害气体,危害人体健康。

语文;语文是语言,是中国的母语。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非学不可。

数学;我到现在还不明白,那么辛苦的学习函数,不等式,几何,除了考试外,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处?曾有同学戏言;将来考不上大学去菜场卖菜总不会把函数搬上来吧。虽然只是开玩笑,可真的是有那么点意思在里面。我曾问过数学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老师一本正经的说,可以锻炼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啊。我无奈的笑笑。

韩寒说,开设侦探悬疑之类的课程照样能锻炼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举双手赞成。

英语;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学英语的。笔试重于口语!这真的是很荒缪。我不知道做完型填空、阅读理解

之类的题目有什么意义?背了几十万甚至更多的单词,到头来只能说“hello,hao are you”,足以说明问题。

做为中国人,学习英语,能够和老外对上话,不丢祖国人民的脸已经够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尚且学不好,又何以花精力去学“鸟语”。

政治;将来想当官的人要多学。不知道学哲理有什么用,很是无聊。什么先有物质还先有意识,如果整天都去考虑这些问题,那早就去见马克思了。

化学、物理、生物、感谢学校没有这3门课程。我不知道当我们为了那些无谓的实验而去牺牲动物的生命时,我们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学校不是一直强调要保护动物的吗,什么青蛙是庄稼的朋友,要保护等等之类。可是他们自己却肆无忌惮的搞什么“青蛙解剖”实验,真的很可笑。

地理;为了将来出门打工不致于迷路,还是学学。

历史;该学!做为中国人要铭记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

我不知道为什么到大学才搞选修?如果从初中开始,每个人都能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我想,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课堂纪律一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的多。

中国的教育水平一定更上一层楼!

后记;也许你会说你是不是韩寒的书看多了,或者是消极,片面,盲目,幼稚之类的词。但我想这已经无所谓了。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吐个痛快,这是我写作的初衷。至于其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3

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面对新时期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以美育人,时代所需。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华为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见,不只是今天,美育早已为人重视,古已有之。健全的人格怎能不懂感受美、欣赏美?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能够创造美的人才。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学校将智育教育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看惯了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一切以分数为定论;看腻了还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匆匆赶路,走向一个又一个补课班……当一个社会太过急功近利,当人们内心被功利所缚,人们只能行色匆匆,眼光向前,急忙之中早已失去感受美的能力,何谈创造美?所以,不妨慢下脚步,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美育氛围,以美育人,不止看重孩子的成绩,还应重视成绩之外更高层次的发展。“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如此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才能引导青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显然,只有全社会重视美育培养,创新美育形式,重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涵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价值,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让我们在奔波行走之中,驻足留恋,这生活本来就很美!这样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样的人才更有温度,而不是冰冷之躯,对生活冷眼旁观,处处是敌意;这样的人,也是时代所需。

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既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期”,遥古畅今,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下,同样会产生巨人!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4

要想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就必须从小做起,素质教育就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按班人。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明确地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方面,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二个方面,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

基于这两方面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关注那些弱视群体。如:不爱发言的、接受能力较差的、不勇于尝试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挑皮捣蛋的学生……。我任教的学科是小学高年级的计算机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所任学科的特殊性,更是让我认识到关注这些特殊群体的必要性。如:《品德与生活》课,低年级学生如果不从小培养他们勇于表现自己的精神,那么他们的聪明才智很有可能在这样小的年龄就被扼杀了。计算机课更是这样,本身是一门操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不勇于尝试,不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参与、去解决问题,只等别人帮助、指导或干脆就看着别人玩,那可能这辈子都不能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在如此的理解中,我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勇于自我表现的精神。比如:在一年级刚开学时,有一节《这就是我》的课,要求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爱好、善长的本领等情况。有的学生参与的非常积极,又唱歌、又跳舞、又讲笑话……,讲话声音宏亮,性格非常开朗。有许多学生就不爱到前面来介绍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明确地告诉他们,人人都要来介绍,如果不介绍自己,别人怎么会了解你呢,不了解你怎样与你交朋友呢,难道你喜欢自己没有朋友吗?然后,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小活动随机地产生学生到前面来介绍自己,这样学生的参与就踊跃起来了,实现了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支持,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欣赏。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5

古有始于西周的“六艺”,近有德智体的“三好“,现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单看五方面的排序,显然以“德”为先。然而,事实证明“智”已经成功篡夺首位,现今的补习机构发展葳蕤蓬勃,家长的业余职业俨然成为补习机杨常驻嘉宾,孩子更是马不停蹄地从这个课程地点赶往另一个,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健康的,甚至可谓畸形。过分重祝“智”的发展导致了三组结构性矛盾。

一是智与德之间的矛盾。前几年轰动全国的复旦学生投毒案就是极好的例子。众所周知,复旦大学是多少学生梦想的学府,能进入学习的学生都是“智力”的佼佼者。可是,偏偏是智与德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促使“智”的发展成为滋长犯罪的土壤。倘若该学生能秉承端正品德,正确使用化学知识,也不致落得死刑的下场。由此可观,德是智的前提,唯有将智导入德的框架中,方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更好更优的发展.

二是智与体的矛盾。我相信同学都有些小毛病,如:脱发严重、腰酸背痛等等。这与长时间投入学习,缺少运动劳动的有关系。据数据表示,中国学生一周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超过五小时,而学生的体能素质也逐年下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频繁的生病只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到头来只会事倍功半,因此体能也应得到重视。

三是智与劳之间的矛盾。“劳”治指使用体力劳动。于我们学生而言,也可理解为动手能力和做家务。适当的劳动不仅可以促世身体协调,还能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何况,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正有呼吁大家勤动手的含意。因此,我呼吁“身为即将接住“国家重任”接力捧的我们,诚宜解决这三大矛盾,注重思想道德培养,积报参与户外运动,提高动手能力,共育德智体美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方能以更优秀的姿态融入中国梦的洪流之中。希望同学们能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6

江苏省教育厅

建设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创新缘由】

1.落实国家意志: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教育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等五大理念,课程基地是将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意志落地生根的创新举措。

2.变革教育现状:课程基地建设立足教育兴邦的审思和国民性格的超越,以学科内涵建设为主、以学科资源建设为主、以学科文化建设为主,是解答高中多样化、化特色发展的创新尝试和路径探索。

3.寻解世纪之问:针对钱学森之问,坚持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以基地的新平台、实践的新方式、探究的新导向、业态的新呈现,积极探索育人模式的转型和深化基础教学变革。课程基地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载体的创新。

【实施过程】

1.项目确定。20__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__〕27号)正式启动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从20__年开始,每年按照省定计划、组织培训、逐级申报、省级答辩、确定名单、下达经费等流程确定50个左右项目。

2.项目建设。课程基地遵循“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具体实施—检查反馈—持续改进,理论升华”的建设路径。项目确立后,各项目学校需按照课程基地建设有关要求完善方案、组织实施、接受专家指导和省级视导。在顶层设计上,以课程全面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课程学科的专业化建设规范学习行为,以直观教学深刻抽象思维,以实践体验读取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基地开放共享培养学生社会智能,以生活情趣增强教育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学生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融为一体的未来人生奠基。在总体要求上坚持基地是载体、育人是目的、课程是核心、学生是主人、教师是瓶颈、教改是关键、投入是保证、使用是效力。在建设内容上,突出六点: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课程基地最终实现以通过可视化的做中学习,创新学科物态、改变行业质态、优化学习状态,担当起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育人模式深度转型的时代重任,培养有智慧的孩子。

3.项目跟踪。省教育厅先后成立了课程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加强过程管理。组建了九大类课程基地学科联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深入研究和基地活动。抽调行政、学术与实践三个领域的专家,对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及检查,重点考察课程基地在经费投入、教学环境、模型建构、互动平台、课程资源、教师发展、学生实践、使用成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到实施再到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跟进、反馈和改进等。

【效果亮点】

1.实现了“课程与主体”的融合。课程基地创新了课程实施的专业路径,拓宽了课堂教学通道,架起了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和素质浸润的重要桥梁,构建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课程教学变革。

2.实现了“课程与专业”的融合。课程基地搭建了教师学科开发的专业化平台,全面提升了教师建设能力和水平。在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让名师用家的感觉建设课程基地,形成学科特色,增强学科开发的专业深度。

3.实现了“课程与平台”的融合。课程基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内容、多层次、多方式的课程基地,以学科美感在基地唤醒内心需求,以互动自主在基地激发学习兴趣,以科学探究在基地激活创造欲望,以社团活动在基地发现潜能特长,使因材施教多姿多彩,学生学习质量大为改变。

4.实现了“课程与社会”的融合。课程基地开创了学校课程专业化建设的新路径,成为学校特色多样发展的通道,引发基础教育质态结构的新变革。通过集聚社会资源,提升学校学科建设品质,把基地建设成向社会开放的地方文化窗口和学科学习的同心圆,在与高校、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合作中,获取专业力量和资源的支持。

5.实现了“课程与资源”的融合。课程基地促进了高中优质多样发展。学校建设时,都从学生实践能力出发,创造性开发课程内容,基础性课程基地建设根据学科细分生成不同专业方向,让学生有机会对学科形成广泛的理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地方性课程建设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为学校课程结构的完善和课程实施的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6.实现了“课程与育人”的融合。课程基地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跨科融合,国家基础课程、专题学习课程、文化综合课程等,都体现了跨科融合,实现了学生的综合学习。在场学习,在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开展项目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专业场景倒逼育人模式的转变。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7

“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云南省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座落在有着“极边第一城”之誉的腾冲县城,学校于1944年由时任中国远征军54军副军长叶佩高将军、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及地方有识之士多方筹资创办,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校69年来始终坚持“兴我实业,固我边防”的办学宗旨和“人人有书读,人人有事做”的办学理念.目前,占地160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教职工257人,外聘兼职教师40人,设置有玉石加工与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餐烹饪、计算机应用、水电管理6个专业部,有中职在校生6541人,成人教育学员20__余人,校企合作企业68家,省内外合作办学学校14所.自办学以来,共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实用型人才30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8%以上.先后获得云南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云南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等殊荣.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高举特色办学之旗,坚持内涵发展之路,努力为创建一流学校不断努力.

一、锁定市场需求 清晰办学思路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出发,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了与地方产业的互动发展,在赢得办学资源的同时,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强了办学实力.20__年,学校把原有的16个专业调整为“四骨干两特色”专业体系,即旅游、汽修、烹饪、计算机4个骨干专业和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两个特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的作用,对课程结构、比例权重、教学方法、内容衔接、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做到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在教学目标上凸显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学校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模拟教学、推行“多证书制度”,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从教师做起,聘请企业、行业精英、能工巧匠进课堂,选派教师到省内外、国外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放下粉笔,拿起零件”,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走示范专业、特色专业发展之路,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与省内外68家优秀企业结成教学、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成为企业的用人培训基地,课堂教学延伸到酒店、商场、车间,与劳动力市场实现近距离对接.

二、紧随产业发展 凸显专业亮点

腾冲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自古以来就是翡翠加工的聚散地,享有“中国翡翠第一城”的美誉,玉石加工与经营是全县的主导产业.学校围绕政府将翡翠产业打造成全县支柱产业的机遇,着力建设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使之为腾冲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云南省省级示范地方特色专业,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积极探索“产销研学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实操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提出“四真”教学模式,即“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实训环境,真实的过程经历,真实的工作结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生产任务为教学载体,师生全程参与选料、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对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

20__年,学校与万福珠宝有限责任公司在热海路校区合作共建腾冲翡翠加工实训基地,20__年1月基地建成并运营,基地采用“前店后校”的办学模式,集教学、科研、培训、加工、展销于一体,每天可提供150个实习工位,学生作品由企业统一销售,实现了“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程与工艺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地具备实训实作与企业运营的双重功能,并努力将其建设成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

三、建立“现代学徒制”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积极构建企业化职场环境和职业化标准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建实习实训场所,共同推荐毕业学生就业,将行业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构建校企“双场地”、“双教师”、“双评价”的全过程合作育人模式,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是以“3344”的培养模式为载体.即:“三元管理,三段教育,四位一体,四级递进”.在管理上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三元合一;时间上“1年+1年+1年”三段推进(一年在校学习、一年学徒、一年顶岗实习);身份上“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技能上“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四级递进.同时,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出60名优秀学生组建玉雕精品班,由国家级、省级玉雕大师一对一指导,实行严格的考核淘汰制,培育一流的玉雕人才.

三是“前店后校”校企一体办学.校企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实践“对接、合作、交融、共赢、引领”的工学结合机制,“对接”:筑牢工学结合的根基;“合作”:共建工学结合的基地;“交融”:畅通工学结合的渠道;“共赢”:品尝工学结合的硕果;“引领”:铸就工学结合的灵魂.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采用了集“生产、销售、教学、培训”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践、科研、课程开发能力,并与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相结合,更好地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四是探索实践产教结合的“五合一”教学模式.即:“教室与车间合一”,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教室,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教师与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克服了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场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与学徒合一”,学生就是员工,学生实践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到学业、就业零距离;“教程与工艺合一”,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实操;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实训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

校企举办了首届“万福杯”学生玉雕大赛 ,特等奖作品以1.2万元的价格现场拍卖成交.

五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家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让行业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对接,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腾冲县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腾冲一职中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长效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引企入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由行业专家、学校专业带头人、核心骨干教师组成行业专家工作室,其中,有两位国家级玉雕名师、8名省级玉雕名师.发挥工作室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教材《翡翠文化通论》已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珠子与手镯加工技术》、《翡翠设计与加工》、《翡翠鉴定与分级》等教材正在编写中.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8

武汉大学

“六院士同上一门课”影响深远

【创新缘由】

测绘学很枯燥难入门,怎样留住更多本科生?1996年,宁津生院士提议“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给新生们讲讲测绘遥感对中国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学生能学什么、以后要干什么。这是他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心所在。这个提议得到李德仁等院士的积极响应并很快付诸实施。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就这样,一门课,二十年,六院士。六院士的执着坚守打动了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成为他们最为美好的大学记忆。“六院士课堂”虽然难以复制,但对于加强本科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等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实施过程】

六院士倾心投入这门课。宁津生、陈俊勇、张祖勋、刘经南、李德仁及龚健雅,这六位院士被认为是测绘学领域内的“传奇”“天团”。在这门课上,他们德高望重的院士更是站在本科教学一线的教师。每年开学,宁津生院士都会主讲第一堂课,而且每次都要重新备课,在讲义中添加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社会新思潮。而其他的任课老师也结合各自的专长,每人主讲一个章节。院士们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李德仁院士、刘经南院士分别担任校长期间,仍然雷打不动站在这门课的讲台上。

六院士让课堂富于独特魅力。院士们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联手编写教材教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活力课堂。每年暑假,院士们的日程表上会增加一项内容:对课件精心修改,增补最新资讯。虽然授课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但院士们仍会留出时间专门备课,期待学生们都能有所收获和体会。每位院士的课堂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六院士让课堂深植爱国真谛。六院士的经历、眼界和建树,让他们的课堂充溢着科学家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这些也成为专业课堂最为独特、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六院士用引领世界前沿、投身国家战略的不懈奋斗历程,抒写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真谛,诉说着民族复兴的历史大势,启迪新生从刚进大学校门就树立远大理想、许下报国之志、开启创新之门。

【效果亮点】

六院士同上一门课——“其始也简,其毕也炬”。“六院士课堂”影响越来越大,这门课的学生从开始阶段的600人扩大到了20__人,成为更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还吸引了校内外更多的旁听生。这门课被评为教育部精品课程并于20__年“移植”到了同济大学。“六院士课堂”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好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刊发大篇幅报道和评论。20__年,六院士被推选为“荆楚楷模”并获评“首届荆楚好老师”。

六院士同上一门课——“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六院士联手为刚走进象牙塔的大一新生讲授“测绘学概论”,让新生在大学教育的起跑线上得以一窥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零距离感受大师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院士与学生犹如“大鱼与小鱼”,课堂如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宛若一幅生动的“师生从游图”。如今六位院士里,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60岁,其中五位都过了退休年龄,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要休息一下。院士名师坚守三尺讲台、站在教学一线,不仅实现了课堂知识传授,而且赓续了大学人文精神。

六院士同上一门课——“授业传道,教书育人”。六院士曾在这里聆听过夏坚白、王之卓等测绘先驱的课程,这些前辈的指导和鼓励成为他们一生进取的动力源泉,如今他们在这里拿过接力棒、传承好师风,生命不息、讲课不止。院士们讲课的内容与时俱进、讲课的方式风趣幽默、提前一刻钟到达教室、尊重每一位同学并保持互动、专程从外地甚至国外赶回来讲课……院士们重“言传”更重“身教”;重“授业”更重“传道”;重“教书”更重“育人”,是当下进行师德教育的最鲜活教材。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9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三驾马车”发展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

摘 要

1.以推行校长职级制为抓手,建设高素质职业化校长队伍;职级管理方面:建立专业化校长职级标准,建立特级校长流动机制,构建特级校长政策特区,公开竞聘选拔任用校长。

2.培养培训方面:按照“统筹规划、按需实训、注重实效”原则,形成市、区联动的培养培训机制,市级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组织全市校长和园长开展暑期专题培训的同时,立足高端引领、聚焦农村、关注职初;区级立足实际特点开展分类分层的全员培训,高端引领,构筑人才高地,聚焦农村,培养“种子”校长,关注初任校长。

3.以职称评聘和薪酬分配为杠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编制统筹,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推进教师全过程培养培训。

2

创新缘由

上海基础教育系统有中小学、幼儿园3148所,在校生192.24万人;教职工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5万人。在这支教师队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高级教师占8%;正高级教师52名,特级教师340多名;校长、书记3300余名,其中校长占72%(含校长兼书记),特级校长150多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育人能力为导向,以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为关键,以稳步提升薪酬待遇为保障,着眼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3

实施过程

1.以推行校长职级制为抓手,建设高素质职业化校长队伍。公开竞聘选拔任用校长。区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平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竞聘考核等程序选拔任用校长;实行校长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任期制,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校长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优化。职级管理方面:率先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在校长专业标准、校长职级设置与认定、校长流动交流、培养培训等方面进行探索。

2.培养培训方面:按照“统筹规划、按需实训、注重实效”原则,形成市、区联动的培养培训机制,市级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组织全市校长和园长开展暑期专题培训的同时,立足高端引领、聚焦农村、关注职初;区级立足实际特点开展分类分层的全员培训。关注初任校长,促进快速胜任岗位职责。对义务教育学校初任正职校长不满3年的校长,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题研修。

3.以职称评聘和薪酬分配为杠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__年,上海出台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围绕“素质高、专业强、制度活”标准,秉持卓越教师成就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造就卓越教师的互动理念,着眼以师德建设为引领、专业发展为核心、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立教育人才有序流动激励机制,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纳入对区政府教育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推动特级教师流动。近年来,上海已选派多批特级教师流动到郊区任教。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流动。

4

效果亮点

1.构建特级校长政策特区。发挥到龄特级校长作用,支持各区试行特级校长延聘制度,对办学经验足、教育思想成熟、社会影响大、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校长,结合实际给予延长退休年龄,继聘其担任校长。公开竞聘选拔任用校长。区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平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竞聘考核等程序选拔任用校长;实行校长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任期制,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校长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优化。

2.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义务教育学校全市统一绩效工资标准,按照教师收入水平不低于市级机关公务员收入水平核定绩效工资,实施单独的增资办法;非义务教育学校按行业调控绩效工资水平,体现行业特点和教师职业属性,教育行业内部各学段间形成合理的教师收入关系。近年来逐年稳步提高教师收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优化完善了分配机制。

3.推进教师全过程培养培训。建立见习教师规范化培养“双证制”,20__年起,建立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每年约有5000名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到设在各区的教师规范化培训进行为期1年的见习。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共完成2万多名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整体提升了中小学新入职教师的素质能力。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流动,对中心城区选派到郊区乡村中小学校的高级教师,延长1-5年退休年龄。

实行教师职务评聘倾斜政策,对市、区重点中学和高中教师申报高级教师,规定有不少于一学年的乡村学校或初中教学经历;对在乡村学校任教5年以上的乡村教师,或从城镇学校交流、支教到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的教师,申报高级教师论文不作为必备条件;对在郊区支教1年以上并经受援单位考核合格,担任中级教师职务满4年的教师,可申报评聘高级教师职务(缩短1年)。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10

山东省教育厅

创新工作机制全面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创新缘由】

20__年,山东省政府政研室、教育厅联合省发改、财政、国土、住建、人社、编制等部门就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结果显示,山东省中小学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存在着安全隐患,不利于教师教授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班额问题主要存在于城镇普通中小学中,造成了城镇基础教育资源紧张,出现了“入学难”的问题,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影响了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度。为此,山东省决定全面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实施过程】

一、依据城镇化发展要求,编制专项规划

1.各市、县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人口结构、学龄人口变动趋势,计生政策调整等,统筹考虑,全盘谋划,调整完善学校布局建设规划,同步调整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确保教育设施配套,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严格执行城乡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前置审核制度,实行教育设施“交钥匙”工程。

3.坚持一县一策,组织各地坚持市域统筹,逐市、县编制解决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确定城镇中小学建设规划,列明解决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坚持特事特办,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

1.足额均衡配置师资,省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坚持“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编即补、退一补一”的原则,实行了临时周转编制专户政策,着力解决“人”的问题。

2.省、市、县三级统筹,着力解决用地问题。明确解决大班额问题用地保障的“优先级”,通过新增用地指标单列、增减挂钩优先、挖潜用地资源等方式,全面保障解决大班额用地问题。

3.强化财政金融投入,20__—20__年,省财政安排资金20亿元以上,用于奖补各地解决大班额问题产生的费用,协调部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着力解决“钱”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机制,形成强有力工作推进体系

建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的领导机制,建立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府重点工作督查机制,督查结果面向社会公布,将解决大班额问题纳入对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价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效果亮点】

山东省解决大班额问题启动实施近两年来,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截至20__年10月底,全省累计完成建设任务量1111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493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96万个,新增教师12万名。20__年秋季开学统计,较20__学年,全省普通中小学教学班由24.5万个增加到26.6万个,小学45人以上、中学50人教学班由10.8万个减少到9.6万个;全省小学、初中、高中大班额比例已经降至24.79%、23.04%、26.57%,分别下降13.44、20.92、48.27个百分点,小学、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已基本消除了大班额问题。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等5市消除了中小学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东营、潍坊、日照等3市已经消除了初中、高中超大班额班额,临沂市已经消除了高中超大班额,解决大班额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20__年中小学起始年级基本实现了按照标准班额招生。同时,印发了《关于建立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长效防控及监测机制的通知》,组织指导各地编制20__-20__年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工作规划,建立大班额问题的长效防控机制。建立班额监测监控机制,利用学籍系统平台,每月公布各地班额情况信息,实时公布学籍统计数据。购买第三方服务,随机监测各地班额化解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各地、各学校班额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让群众感受到中小学班额化解的成效,让学生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

实施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山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党中央、国务院消除大班额工作的实施进行了现行探索,创造了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