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心得

有关六五普法的论文文章

从1986年的 “一五”普法到2010的“五五”普法,历时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普法的成功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新的五年规划,推进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具有深刻而远大的意义。

有关六五普法的论文文章

一、对普法的认识:

(一)、中国是一个从封建半封建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大国。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提出了法的概念,他的理论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新兴思想的流派。可以讲韩非子提出的法的概念就是我国最早的雏形法学概念和理论。由于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占了大多数时期,经历封建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从诞生之日到2010年的今天经历了61个春秋。1978年,中华大地的改革雄风让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振奋、雄起,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规划的改革开放之路的理念,他的法制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核心是“依法治国”。

(二)、从1986年的“一五”普法到“三五”普法的十五年,可以讲是我国的普法工作借助改革开放的雄风,“摸着石头过河”,在边普法、边探索、边寻求着适合我国国情的普法理念思路、方法措施。对于广大受教育者而言,不夸张的说是在学习“A、B、C”,也就是学习法律的基础知识。如果从“一五”普法到“三五”普法是让十三亿国人了解掌握和普及法律、法制的“ABC”的话,那么回首“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而艰巨的工程。从“摸着石头”的探路,到“四五”、“五五”普法大道的规划设计、设施,十年时间这条普法之路成为我们依法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质。

(三)、把握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与客观需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执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我国,依法治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它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二,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家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基础。第三,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调整的轨道,充分发挥法律在鼓励国家和事务中的特殊作用,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科学认识依法治国的客观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法律成为构建新型社会的主要工具。只有法制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则与制度形态。

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和谐社会是治国的目标,两者都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表明民主和法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石、旗帜和生命线。为此,我们必须在过去二十五年普法的基础上,探讨“六五”普法的思路,将普法规划作为各项活动的准则,使我们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依法运行。

二、对“六五”普法的思路:

(一)、让科学发展观统领”六五”普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认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二十五年普法的经验,深入分析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战略思路,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遵循和坚持的指导方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六五”普法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六五”普法的科学理论

发展观是一定主体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决定着相应主体,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设计、发展战略的确定。发展观的正确与错误,直接影响着发展的状况和后果,所以我们必须以四个指导来引领“六五”普法工作。一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六五”普法工作的全程。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六五”普法建设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三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六五”普法的整体发展。四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六五”普法建设与其他社会方面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来说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本质、要求、目的和价值取向,而且对我们思考和把握“六五”普法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六五”普法的具体措施

“五五”普法已接近尾声,“六五”普法即将开始。在新形式下,能否能继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进程,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部适应社会形势需要的普法规划,以下我就“六五”普法的保障措施谈谈看法。

(一)、“六五”普法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宣传的指导思想,做到与时俱进。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克服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普法教育工作用潜移默化方式进行。二是树立科学的普法理念,提升法律素养,从普及法律知识,转移到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上来;从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教育,转移到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提高上来;用现代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从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移到强化公民自觉自愿参加法制实践活动上来。

(二)、创新“六五”普法的宣传教育形式

“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将普法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公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使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进一步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把普法教育与交通行业管理有机结合,侧重突出交通普法学习、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交通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用交通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注重法治文化的熏陶。加强与现代媒体联手,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影视、报刊、宣传栏、网络和广告发布等资源。以普法内容为主题的动漫图片等形式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公路、桥梁、车站、码头的交通场所和设施作为普法宣传的开放阵地,进一步扩大普法教育的覆盖面,提高普法教育的影响力。尝试市场化运做的方式,组织编导有关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生、法律与文化、法制历史与社会发展等专题作品,着力解决法制文化的社会性、参与性。二是加大法制文艺的创作和演出。充分挖掘城市街道、社区民间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化资源,鼓励支持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具特色的法制文艺节目,让群众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实实在在感受法律的存在。

(三)、推动“六五”普法工作

二十多年的普法实践证明,普法工作的职能决不仅仅是灌输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精神,准确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普法工作在推动和实践方面必须有所作为。结合学校实际,适时更新和调整普法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措施,加大“六五”普法的宣传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教育阵地的特点,增强师生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并把每年四次法律知识讲座增加为每年六次,开展不少于三次的法律知识答题竞赛活动,让广大师生亲身体验法律制度的运行过程,使普法教育工作融入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