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心得

巴马县美丽乡村建设审视与路径大纲

陈莹峰[专栏]

巴马县美丽乡村建设审视与路径大纲

美丽,即美好艳丽。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短板”在乡村,美丽中国的“希望”也在乡村。 而巴马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地党委政府最现实的思考。

一、美丽巴马清洁乡村建设的定义和意义

巴马开展“美丽清洁乡村”活动,总体要求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 。即“四个美”。通过清洁和美化,就是要打造生态家园,彰显农耕文化,展示乡土风情,推进城乡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使乡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家园、水源、田园清洁干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乡村风貌改造内涵不断拓展,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大幅增强,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巴马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清洁乡村,而是要为农业发展提速,为农村转型助力,为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加油,从而弥补发展的农村短板,确保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她是在农村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选择和重大举措,是展示巴马特色的有力抓手,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机遇。建好巴马美丽乡村,从实际出发,走自己有特色的路子,全方位展示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宜居、宜业、宜游的实力巴马、美丽巴马、幸福巴马将更加大放异彩。

二、美丽巴马清洁乡村建设基础条件和优势

“世界好近,乡村好美——中国,巴马”。在基础条件方面。巴马拥有原生态保护完好的自然环境,空气清新无比,犹如天然大氧吧,“野百合也有春天”且藏在深闺人未识 。可谓环境优美、村落整齐、绿树成荫、小河潺潺、街道整洁,人文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而令温总理感叹并挥毫拨墨“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 寿乡魅力无限,巴马精彩有约。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也由衷地发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生能有几回游”的感慨。近年来,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国家旅游局定点扶贫县、国家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县份等。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广西“十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环境综治优秀示范县等荣誉纷至沓来。巴马与北海、桂林成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目前通过宣传、动员,全乡上下达到了较高的共识,营造了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充分利用生态养生旅游、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三农”等有利政策环境,更加重视生态理念,追求“绿色、健康、和谐”的环保新时尚。

原汁原味原生态,乐山乐水乐巴马。巴马在特色优势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走精品农业发展之路,初步实现产业化、园区化、品牌化。玉米、鱿鱼、香猪、火麻等优势农产品精品更精;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百村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在深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人居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农村电网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等级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不断提高;三是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农村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涌现出多支农民文艺队、运动队,大多数村均建成了文化中心。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明程度。巴马正在风生水起、意气风发。

三、美丽巴马清洁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心不足,积极不够。一是意识不强,参与不多。由于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历史的农业经济,使许多群众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顾小家而失大家的观念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很难落实,“脏、乱、差”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反弹现象。二是激情不旺,落实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是主力军,农村是主战场,但在工作开展中,不配合,不参与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发展思路还不了解,同时长期处于交通闭塞,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如何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他们真正从政府“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值得深思。

(二)规划滞后,设施落后。规划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些地方为了政绩,随意建设,更改规划,致使部分村建设得不伦不类,浪费了资金人力,违背群众意愿。与此同时,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即道路、医疗、教育文化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

(三)脏乱突出,文味不浓。由于经费紧张以及缺乏一整套保持清洁的机制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其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未得到深入挖掘发展。

四、美丽巴马清洁乡村建设的路径建议

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是“四美三宜”,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立足于“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享农家乐”这一特色,以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繁荣四大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着眼于建设人人幸福的新型山区农民新村,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要凝聚创业发展信念,提振自力更生信心;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展示乡村旅游特色;创建生态文化走廊,打造休闲美丽乡村;把握目标实质要求,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杜绝不切实际的项目建设,充分保障群众安居的原则,用适度的拆建,进一步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居住条件。要充分保留村落历史的原则,尊重各村的历史沿变,保护并充分发掘本村的村落文化。 

(一)突出破解难题,凝聚信念,提振信心不动摇

要破解利益难调整,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加大宣传,以取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广大乡亲、乡贤正视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看到有利条件和优势,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奋力拼搏中实现弯道赶超,把尽可能多的利益让给群众,使群众真正分享到建设果实。

(二)突出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生态人居不马虎

领导谋划佳园计,群众齐心绘美境。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紧密结合实际,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落实责任,加快推进。

一要凸显高标准、全覆盖理念。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凸显综合整治,开拓精品区域。突出特色,因村制宜,着力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结合开发和村庄布局规划调整进程,推进农房、老村、移民等工程,促进人口向中心村和安地集镇集聚,要注重生态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村庄建设品位。

二要凸显立足实际,打造亮丽典范。要注重村庄的差异性,立足村庄实际,保留村庄特色,充分体现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做大村庄生态文化,切忌低水平重复,千篇一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生态的理念,系统的观点,统筹的办法深入推进。

(三)突出生态立县,生态文化,生态民俗不退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是严把环境门槛。加强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使山变得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环境也越来越美;二是强化文化内涵。要保护民间文学、文物古迹等,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尊重各村的民俗、民风,打造出符合本土文化的农村风情的规划设计。三是加强民德民风建设。积极培育健康和谐的乡风文明,实现民德民风建设责任化;加强党风政风引领,推进民德民风建设出实效;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民德民风建设规范化。

(四)突出绿清亮美,清洁乡村,长效管控不放松

一是开展绿色堤防、公路绿、森林乡村、绿化村屯工作。 “绿地碧水蓝天谁不喜爱 美景健康幸福人生梦想”。要大力开展生态护岸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把乡村建设成为绿化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片上成林、环上成带、河路成网的森林城镇;以高标准的绿化、美化、洁化来提升生态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开展清水清垃圾行动。农村要环保,青山绿水好。要推进农家乐污水治理,严格畜禽养殖区域控制,推进农村河网水系综合整治,确保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三是大力实施亮点工程。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要以培育建设中心村为重要抓手,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地设立多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四是科学清洁,长效管控。要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杜绝脏、乱、差,给力真、善、美。实行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农村污染大治理、畜禽养殖场沼气化治理和秸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清洁能源工程,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和高效利用。

(五)突出完善设施,增加收入,保障民生不犹豫

生产发展是根本,生活富裕是目的。一要完善和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努力夯实基层组织,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合理表达诉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要努力改善农业物质基础条件,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推动农业增产增收,积极扶持、引导建立农民合作社组织。要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打造特色产业带,优先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产业提升,农民增收。三要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提升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村居民对生活、休闲、娱乐、体育需求的增加,加大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社区医疗体系,配强社区卫生院医疗。 在做好低保人群救助工作的同时,将低保边缘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积极为广大农民谋福祉,切实让农民群众得实惠。

(六)突出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多方筹措不懈怠。

一要出台政策措施。将各项农村工作纳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中去,有机融合,相互提升。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相对应的以奖代补机制,调动各单位的创建积极性。要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发挥政策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汇聚农村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项目审批先期财政拨付等途径资金。三要开拓思路,创新方法。设计载体,引导群众和社会各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七)突出强化宣传,发挥优势,展示特色不轻率

一是大力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宣传栏、互联网等宣传媒体,结合现代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文明村创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重点治理农村环境卫生,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工作的生动故事以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和好经验、好做法,全方位展示巴马之美。树立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寿乡新风尚。二要加快发展本地特色经济。“产业特色化,生活美如画”。要实施品牌精品工程,培植水、香猪、火麻、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养生旅游业等产业上档升级,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环保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和节约型农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可靠。巴马可谓“人文生态画廊,休闲度假天堂”。要做好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特别是核心景区要加强绿化,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三要打好长寿品牌。“绿之韵,乡之约,茶之旅”。长寿是巴马的品牌。首先,要加强对长寿老人保护,打好长寿品牌。打造名符其实的长寿休闲之都,养生度假天堂。其次,“心与梦的巴马,诗与画的游记”。要发挥长寿博物馆平台作用,让到巴马旅游的游客都能到博物馆参观,宣传巴马民族文化和长寿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巴马了解长寿现象,探寻长寿奥秘、博览长寿文化,体验长寿氛围。同时,要做大做强水品牌。充分利用巴马水资源丰富、品质好的优势做好水文章。

(八)突出农民主体,典型引路,创正能量不观望

一是强化农民主体。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积极动员和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洁,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把家内家外,房前屋后清理干净,确保村容整洁。尤其在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的落实方面,要重视农民文化知识、农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教育;二是强化典型带动。营造浓厚氛围,用身边的例子教育群众,增强群众生态理念和创建意识,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实现全覆盖的美丽“蝶变”;三是强化创新求实。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态创建的监督、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上。将公众参与卫生行动纳入村规民约和年度考评。努力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建新机制、树立新风尚。

(九)突出引凤筑巢,服务至上,改造创新不塞责

在招商引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及时认真解决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近中期发展规划,增强企业活力。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破解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短缺难题。要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更新改造和创新,全力推进企业争创国家、自治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优质产品和绿色产品认证等工作。

五、巴马美丽清洁乡村建设的启示

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党旗引领,搭好一个班子;注重规划先行,描绘一张蓝图;体现乡村特色,选准一条路子;尊重群众意愿,造福一方百姓。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注重建、管并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必须审视现实,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创造特色,树立生态、文化、品牌“三大理念”,加以推进。

(一)坚持品牌为首,特色为先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要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旅游和休闲资源,打造“长寿旅游”和“农业”品牌;要保持乡村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利于农民生产生活,增收致富。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做好规划,依次推进,做强载体,示范引领。

(二)坚持生态为重,文化为要

结合山水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分布在各个乡村的我实际,因村制宜,用心策划,努力挖掘,塑造特色,充分体现科学性、连续性。呈现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特色鲜明的寿乡乡村文化。积极创建农家乐村、体育村、廉政文化示范村等文化特色村。

(三)坚持环境为基,产业为本

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打造绿色生态农庄,环境美是生态农庄的直观表现。要突出地域“品位”,注重地域特质健全管理机制;要鼓励农民创业增收,拓展农民创业领域,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

(三)坚持励精图治,继往开来

巴马游客人数从xx年的10万人次,到xx年270万人次,爆炸式增长了27倍。快速的发展难免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要客观反思,主动解决,迎难而上。

是的,“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生”。 用自己的双手把世代居住生活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作者陈莹峰(1965- )男,广西巴马人, 中共巴马县委党校讲师,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成员,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干部、县“美丽巴马 清洁乡村” 办公室成员。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