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旧事文章:伯伯18岁去当新四军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在抗日的烽烟里,伯伯十八岁去当了新四军。

旧事文章:伯伯18岁去当新四军

伯伯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小村的骄傲。日寇的铁蹄踏入盐阜大地的时候,伯伯正是一个青葱少年,同时又是一个殷实之家的长房长子。家风谨严的传统人家讲究“桑树挑子从小育”,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伯伯自小就被这个崇尚读书识字的大家庭寄予了厚望,咿呀学语时就跟随开馆授书的祖父开蒙学读诗书,《四书》、《五经》、经典史籍,无所不学,稍长,就能出口成诵、下笔成章,一时成为乡里的佳话。

封闭的乡村挡不住渐渐渗入的新思想,旧式乡塾教育已容不下一个少年日益蓬发的新思维。经过伯伯多次的抗争,终于获许离开家,离开亲人,到当时相对繁华、教育相对先进的盐城去接受新式教育。可是他看到的是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民不聊生,无尽的兵祸使得偌大的盐城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壮志难酬,万般无奈的伯伯带着家仇国四处逃难。

那年,一支新四军的队伍开进了盐阜大地,他们衣衫虽褴褛、装备虽落后,但精神振奋、纪律严明,对日本鬼子敢打敢拼,对老百姓和蔼可亲、秋毫无犯,比起那些明里打着抗日旗号、暗里坑民扰民、大发国难财的各式队伍,真是一天一地!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谁是真抗日,谁是真为民,他就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伯伯和许多老百姓一起,传颂着抗日民谣: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儿上战场。

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挡不住热血青年的爱国抗日情,不用太多的动员,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只有白发老母送儿,新婚妻子送夫去参加新四军,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在盐阜大地上演。耳濡目染,深受鼓舞的伯伯,就在这个时候离开了他酷爱的书桌,辞别亲人故友,在他父亲的嘱托、母亲的不舍中一头扎进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

与他一起参军的同村青年捎信回来:伯伯到了部队一改往日富家子弟的书生意气,同战友们穿一样的衣衫,吃一样的伙食;训练场上刻苦训练,摸爬滚打;两军阵前,勇敢冲锋,英勇杀敌。与战友们一道,穿苇荡、过大河一往无前;拔据点、袭城镇斗智斗勇;演戏剧、教战歌苦中有乐;写文章、办讲座宣传真理。当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的时候,在解放盐阜的最后一次战役中,一颗罪恶的子弹夺走了伯伯年轻的生命,夺走了他当初离家时的誓言——赶走小日本好好回家读书,夺走了整个家族的厚望,把伯伯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十八岁的伯伯满怀憧憬参加了新四军,却没能看到他向往的那一天,这是他唯一的遗憾。但是伯伯和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先烈们的遗憾,换来了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如今,我们常对子女们说,别忘了我的伯伯十八岁去当新四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