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关于苗族婚礼的美文欣赏:一曲芦笙牵红线

本站:苗家婚礼很有特色,有生之年得见一次,也算不枉此生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一曲芦笙牵红线》。

关于苗族婚礼的美文欣赏:一曲芦笙牵红线

听说苗家婚礼很有特色,趁这次去黔东南,我特意到一个叫做新箐的苗寨,在那里见证了一场既生猛粗犷,又颇具古风的苗家婚礼。

新郎阿果是在去年“芦笙节”上认识阿细的。他和所有苗家小伙一样,先是递给姑娘一把花伞,然后再用芦笙向她吹起“求爱歌”,姑娘若有意,便以歌相答。反之,则放下花伞,以示婉拒!

芦笙的幽韵在节日的欢乐中萦荡,一首心曲尚未奏完,阿果就已喜出望外。因为,姑娘不仅用甜娓的歌声回应他的示爱,还挽起他的胳膊走向林箐深处。

浓翠满眼的九月给人以凝重,而不冷不热的气温又给人以春天的感觉。秋光如抒情的行板,歌吟一般,在每一棵树的叶萼和果实上,闪烁着对成熟的期许,宛如当地著名的“金梨”,一经秋风染指,便似青春的胸脯,悄悄膨胀起来……

心照不宣的年青人在这样的氛围里,不玩出点惊心动魄,似乎就对不起芦笙那煽情而充满野性的旋律,而阿细的主动,一下子又点燃了阿果积淀心底的激情与向往。爱,就是这样——默默以心相许固然是爱的范本,而奋不顾身地投怀送抱,则更是一种爱的经典!

那天晚上,俩人在心曲互吐中,一呆就是月上中天。直到小伙承诺半年后娶她,两颗擦出火花的心,才在圆月的见证下逐渐平息下来。

苗家姑娘谈婚论嫁的礼节很多,而祭祀祖先,则更是不可忽缺。而阿细也正是通过这些仪式,祈求祖先佑护自己的。

苗族没有文字,因而也就没有家谱。苗家的族系就是父子连名——即用父名最后一个字,作为儿名开头的一个字,世代相连,构成谱系。苗家任何一位成年人,都能记住或说出自己五代以内先辈的名字。这种连名制度,有助财产的继承和宗族之维系。阿细就是根据这种“连名制”,凭记忆念出祖先名字的。每念到一位祖先,她就将几滴酒倒在地上,祈祷之后,再念下一位,再倒几滴酒……祭奠仪式虔诚而肃穆。

苗家还把婚礼前的一天叫做“插花日”。这天,不仅女家宾客齐聚,男方也要派迎亲队去女家送礼。迎亲的人数必须单数,通常由9位或11位年青人组成。领队的男性叫“迎亲大哥”,女性叫“迎亲大姐”。他们一到女家门外便鸣放鞭炮,女方则紧闭大门,必待迎亲大哥送上红包,迎亲大姐说上几句“吉词颂语”,方准进门。迎亲人员入座后,新娘的闺密和邻里姐妹,会借劝茶、上菜、敬酒的当儿,伺机往客人脸上抹锅墨,直抹得客人个个成了大花脸,方肯罢休。有的苗寨还风行用豆渣和荨麻对迎亲客人围攻,直打得客人满身豆渣或被荨麻蜇出满身斑疹……据说只有这样,两个喜结良缘的寨子或家庭,才能越打越发,越来越亲……

有些苗女,在婚前十天就不出门了。这些浑身上下收拾得清清爽爽的准新娘,独宿在一间小屋,白天沉默寡言,一举一动都透着神圣,也透出拘谨,连咳嗽也不敢大声。她们就这样用自己全部的清纯,去迎接那个激情燃烧的时刻。晚上,也只有到了晚上,她才在闺房里备上茶点,邀请近亲的女性和闺中好友围坐一圈,唱起“哭嫁歌”。

唱歌的时候,新娘居中,旁边的女友为“安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轮流,时断时续。有母女哭唱的,有姊妹哭唱的,也有姑嫂哭唱的,更有骂媒人“害我离亲背友”的……有唱三五天的,也有唱七八天的。内容多是:诉说别离苦,回忆姐妹情,感谢父母恩,托嘱兄嫂照护双亲等等。若在从前,新娘的母亲还要用“哭唱”的形式,向女儿传授做“女人”的知识或技巧。但随着社会开放,那些多少让人尴尬的言传身教,已不需要了。

不需要归不需要,有些事却必需按例进行:

由于“插花日”第二天就是婚礼的“正日子”,所以这天晚上,苗家的年轻人按例是要对歌的,而且一直要对凌晨4点,花轿出门。

“杉木水桶柏木瓢,阿妹担水颤摇摇……”这首在苗地流传极广的民歌,说不上有什么意思,但又绝非没有意思。与那些充满了火辣辣的质感和呼天抢地般诉求的汉地民歌不同,它温丽含蓄,有一种清新峭健的山野气息。这就是苗家民歌,与之形影相伴的就是苗家的芦笙。芦笙的音色有些野,也较为单调,但吹奏者却很投入地把那山野之声送得很远,很远——连带自己的那份情绪——其中既有渴念的温柔,也澎湃着青春的燥动,不由让人猜测:他是在为眼前的婚礼祝福,还是特意吹给某心仪的姑娘听的?真要引来一位银饰璀璨的苗女回眸一顾时,吹芦笙的小伙子便益发拿腔拿式,很有些“人来疯”的味道。

这期间,新郎为了感恩,却一直在向女家的亲友磕头,三叔五舅,七姑八姨,加起来要磕一百多个。新娘在黎明5点左右出阁。哭嫁声中,先由妈妈为女儿穿一双夫家送来的新鞋,再由族中的哥哥或弟弟将新娘从正门背出,送上门外的花轿,然后在一群身着盛装的姐妹陪伴下,吹吹打打抬往男家。新娘轿前,带有糯米饭和酒,以备沿途拜祭山石、河流、花鸟、树木,祈求大自然给苗家带来风调雨顺。途中若与别的迎亲队伍相遇,则各自争先从高处绕过。

随着时代进步,承载苗家婚礼的交通工具当然也在变化,从骑马娶亲、抬轿娶亲、到现在用汽车迎娶新娘,但信守苗家风俗的阿果,却坚持用传统的花轿来迎娶自己的心上人。

当我随着花轿与送亲队伍来到一处河边时,对岸立即响起激越的芦笙,这是男方寨子来欢迎新娘了。

按苗家风俗,迎亲的芦笙是不能停的,只要吹响,就必须一路吹着,直到把新娘迎进家中。那天,迎接阿细的芦笙,从河边一直吹进寨子,然后,又不停地围着阿细家的木楼绕圈。几位芦笙手后来说,他们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这倒不是夸张。因为迎亲的芦笙要比小伙求爱吹的芦笙大得多,每支都有两、三米长,不吹得你“呼儿咳哟”,那才怪事!

新娘进门的礼仪也很特别,在跨过门槛前,一位法师装束的人,手提一只雄鸡,口中念念有词,不时将雄鸡绕过新娘头上的红伞。据说这种叫做“扫”仪式, 有驱邪祈福的意思。在苗家的观念里,鸡是光明使者,用鸡“扫”过的新娘,是会给男家带来幸福与财富的。然后,大家一拥而进,新娘不在堂屋停留,直接住进侧房,并与新郎隔窗相望,分室而居。这倒不是为了营造“盈盈一窗间,脉脉不得语”的诗情画意,而是当地婚俗——新人在新婚之夜,不能同房。

不同房就不同吧,“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爱已逾半年的阿果和阿细,哪还在乎这一两天。何况,喜庆的芦笙仍在吹奏。它不仅吹出眼前的爱情,那时而妙曼时而高亢的旋律,裹挟着苗家生猛粗豪的情感洪流,在苗岭的夜色下,触摸和撞击着你的心灵。你若未曾听过,那没关系,但你只要听过了,就一定会爱上它,这正是苗家芦笙的魅力!也正是芦笙那搅动人心的天籁之声,才让一对对苗家青年走进婚姻殿堂,创造着新的生命,也让我们这个伟大的、知足长乐的兄弟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

公众号:天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