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关于地方特色的散文:徘徊·小洲

与小洲相识,是在大一上学期,她是我义讲的服务点。

关于地方特色的散文:徘徊·小洲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明清时期建设的建筑其实随处可见,比如清代道光年间建的司马府第,镬耳风火墙的造型是其主人身份地位的最好象征;历时几百年的蚝壳屋现在仍有人在居住;在明代古井打水,对于小洲村民似乎也不过是平常;横纵向延伸足足十米远的古榕树,给村中人以富贵吉祥的祝福……在小巷中的他们显得很不起眼,但是一转角你便能见到。他们,藏在一条条窄巷中,藏在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建筑之中。

小洲村民说着一口流利又略带口音的粤语,彼此熟悉,又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身上都带着这个地方特有的气质。他们有些人简朴到极致:娘妈桥美食在“叫嚣”着他们的猪脚姜、艇仔粥;自制的粽子、钵仔糕总能吸引到从各个地方来的游客;有些人精致到不行:一个颇有韵味的店名一堆成批产出的纪念明信片、手链、陶瓷、公仔,可爱而引人注目的手写黑板或是涂鸦玻璃,暗黄色的店内灯光,如此精品店一条巷都不止一家两家;还有一些外来人:他们或是为了获取灵感,或是为了陶冶情操,在此租房常住,陶瓷、摄影、书刊、绘画、音乐样样齐全……

他们似乎与小洲村已经融为了一体,又似乎并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他们这个所生所长之地,他们并不了解这几百年历史的小洲。他们之所以与小洲像是一体的,是因为他们重塑了小洲的特色,他们以一家又一家的店重塑了小洲的特色。古建筑淹没在排排高楼里,淹没在各种特色小店之中。本应是主角的古建筑,却常常成了配角,屡屡被人遗忘。来到了小洲,游客才发现,比之古建筑所蕴涵的文化,更吸引他们的或许是小洲的文艺气息。

因为想要看到小洲的古典文化而到小洲,甚至是在这里住下来,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人,过去的旧房子不得不被拆掉,现代的新房子就此建起,租给更多外来人入住。如此,便满足了更多想要住进来的“艺术家”们,收租也成为小洲村民的另一经济来源。各种小吃店,各种精品店,也是同理。小洲也就变成了新旧夹杂,或者是新多旧少的古村庄。

现在的人去完小洲,大多都会问一句:啊?就是这样?“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错、造型各异的小桥枕溪流之上,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在绿树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画有小溪、绿树、灰垣、素瓦等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水墨画。”小洲显然不能撑起百度百科对它的风景评价。“岭南最具水乡特色的古村庄”,也并不是那么地名副其实。

而关于小洲几百年的文化,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知道多少?又有多少是准确的呢?作为小洲村义讲小分队的一员,或许更加知道小洲文化资料记载的缺失、寻找的无奈及传播的困难。在开展义讲之前,为了有更多游客愿意参加我们的活动,了解小洲的历史,费了很大的功夫策划出了小洲文化导赏的活动。设计地图、设计印章、设计礼品、设计流程,准备了两个多月才开始了第一次义讲。现在我们已经做了五六次的服务,我依然害怕游客的拒绝或者评价。我羞于问别人“愿意听一下我的讲解吗”,因为觉得自己根本就没什么好讲的,游客多问我几个问题我就不会了,那凭什么要别人为我而驻足呢?觉得自己已经拼命去找资料,拼命完善细节,拼命想要这个活动变得更好,但我所做的努力,对她的推动永远都好像只有一点点,不要说让社工满意,连自己都知道自己不过是得过且过。社工也曾对知道小洲历史的长者做过探访,整理其口述的历史,但资料上的矛盾点却很多,没有人知道究竟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因为小洲这样困难的义讲情况,我对她的情感,似乎也处在一种徘徊状态。每一次去小洲,我的身上基本上都肩负的任务,她之于我几乎没有过什么游玩的乐趣。我很厌烦,去小洲每每都要走十几分钟、很烂的路,每每都是带着紧张而兴奋的心情前往,却带着失落和疲惫归来,做志愿服务的满足感,我似乎从来没有从她那里得到过。同学一跟我说到“要去小洲”,我便会马上拒绝,便会说“你不要找我去了”。因为去的次数太多,对她的兴趣也失去了。但听到“小洲”二字的时候,又会升起一种亲切感。似乎像是自己很熟悉的一个朋友,义讲的文化导赏活动就像自己的一个孩子,会毫不吝啬地跟别人说小洲是怎么怎么样。

若是单单是小洲这个地方,我虽有些厌倦,但也有留恋;若是作为义讲的一个服务点,她一定是不合适的,我们也正在考虑着换一个服务点的问题。如果我们也不在了,她会怎么样?还会有其他高校的人来干这件事情吗?当有游客想知道她的历史时,又应该怎么办呢?

司马府第已经将近十年没有开过门了,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位大官的古宅是长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当年他为朝廷为小洲做过些什么事情,有什么功过;本有“高低远树如烟织,远近青山入画看”美誉的华台山现也破败不堪,像是垃圾的堆积地;现在仍有在使用的蚝壳屋,主人却并不了解它的由来与历史……我不禁为百年之后的小洲村担忧。

没有这些古建筑,不知道这些文化,大家似乎都可以好好地生存,总会有别的生存方式。但是我想说,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并不是点缀,它是这个地方生存的根基。如果没有了文化作为积淀,她不过是和其他的村庄一样,仅仅只是一个村庄而已;如果进到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古建筑没有了,村中人也都不知道这里的历史文化,那她还有什么特别的呢,她不过是名字与别的不一样罢了。

下个学期,小洲村应该就不会再是我们的服务点了,我也再不用每周都往那里跑了。我希望,再次见到她时,她不会再在新旧间徘徊不定。或许,只有做好旧文化的保护,才能成就一个全新的小洲村。

标签:小洲 散文 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