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一年级的检讨书(精选17篇)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

在我校本次赛课决赛中,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画家乡》一课。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辽阔的草原、连绵的群山以及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中懂得从小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一年级的检讨书(精选17篇)

这次我教的是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画一画自己美丽的家乡的愿望和行动。根据低年级教材的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及认识,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感受家乡的美丽。这一教学重点在课堂上做得还不够,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花更多的时间让同学去朗读、去感悟。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模仿课文我也来说一说自己的家乡。这一教学难点我却没能去突破它,能上来说的学生寥寥无几,真是这节课的一大遗憾,因为本来还想以此做为突破点,来升华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真是亮点不成反成缺点啊。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去深究,也许是我平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得不够;也许是我引导的方法不科学;也许……

根据本课特点,我以课件设计教学为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利用课件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形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本课课文段落相似的特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一段,从中习得学习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首先是复习导入。一是再整体感知课文,加深了解五位小画家以及他们的家乡;二是复习巩固生字词,为后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其次是细细品读第二自然段,画中感悟。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涛涛家乡的美丽,并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家乡的美丽。还让学生把涛涛家乡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介绍,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接着是让学生运用从第二自然段中学到的方法(看图读文——找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图介绍)分组学习其中的一个家乡。在这一环节上,如果组长组织能力强,那么本组的合作学习还有模有样,能扎扎实实的交流互动。反之,小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看来小组建设中小组长的培养很关键。

最后是创设情境,升华感情。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我们家乡具有代表性的风光景物(正气广场、青原山、吉安大桥),在欣赏中唤起学生爱家乡,想画家乡的情感。这一环节在写话的设计上我做得不够好,给了学生一个根据家乡图片写话的框架,有点拔高难度,也有点限制学生的思维。真是矛盾呀,不给学生框架又怕学生不知从何说起,给了学生框架又怕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我在教学机智上还不够成熟,还不能随机应变地、合理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因此,在“高效课堂”课改道路上,我还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2

本节课我积极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故事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成功。开课伊始,谈话导入:秋天到了,我们一般会做什么?引出有一群孩子要去远足。那么远足前,孩子们会做什么呢?老师通过从孩子们身边的事情入手,然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启发学生思考那个孩子为什么睡不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结合自己出游前的亲身体会,踊跃发言。然后老师顺势问“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跟大家说一说”。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儿童诗,学生读后很快能联系生活实际,切身体会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学生熟读理解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想一想,是自己去哪里的时候呢?“学生甲说:”爸爸告诉我去长沙的时候,我晚上睡不着。“学生乙说:”妈妈告诉我说去漯河的时候,我睡不着。我想早点去。“我继续追问:“将来你打算去哪里?想看看哪里的什么景色?“学生丙说:”我想去长城,看看长城长不长?“学生丁说:”我想去沙漠,想去那里看看,那里的是不是金黄的?“出示诗的第一小节,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 吗?”你能不能用你刚才的发言,完成这样的填空呢?”一生说:“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黄 吗?”我听出孩子们在用词上,还缺乏行文的优美。于是我追问道:“大家听一听,比较一下,那个句子优美好听些?1、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黄?2、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金黄金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二句好听。”老师鼓励道:“那我们再来读读我们写的诗句吧。大家都成了会写诗的小诗人了。”通过这样的填空和朗读,帮助孩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3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儿童诗,学生读后很快能联系生活实际,切身体会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学生熟读理解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想一想,是自己去哪里的时候呢?“学生甲说:”爸爸告诉我去长沙的时候,我晚上睡不着。“学生乙说:”妈妈告诉我说去漯河的时候,我睡不着。我想早点去。“我继续追问:“将来你打算去哪里?想看看哪里的什么景色?“学生丙说:”我想去长城,看看长城长不长?“学生丁说:”我想去沙漠,想去那里看看,那里的是不是金黄的?“出示诗的第一小节,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 吗?”你能不能用你刚才的发言,完成这样的填空呢?”

一生说:“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黄 吗?”我听出孩子们在用词上,还缺乏行文的优美。于是我追问道:“大家听一听,比较一下,那个句子优美好听些?1、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黄?2、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金黄金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二句好听。”老师鼓励道:“那我们再来读读我们写的诗句吧。大家都成了会写诗的小诗人了。”通过这样的填空和朗读,帮助孩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4

教材中的这首诗歌语言简洁精练,意境清新明丽。通过众多叠词来描绘出了一副充满生机的春景图。适合我们的孩子。

我这节课的课时目标其一是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读十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这个目标,通过让孩子们借助拼音,自己圈画,比赛,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在加上美丽的花朵图片生字卡来加强生字的记忆,既扫除了生字的障碍,同时为我顺利进行下一个目标打好了基础。接下来的课时目标是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景色的美丽。这也同时是本课的重点。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前,我就加强了准备。自己先读了几遍课文,在我自读的过程中已经被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韵律所感染,而自我陶醉了。我发自内心地想把诗歌的美传达给我的孩子们。于是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诗歌的朗读指导。首先,我采用描绘一副春天美景的方法,引领学生自然地走进春意盎然的情境中,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自己去读这首诗歌,感受其美。然后,我们师生共同合作,一步一步的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接着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升华他们的感情,自然引领他们说出自己对春天美的感受,我又随时加入动情的描述,和孩子们陶醉在春天的气息中,接下来,我推波助澜,让孩子们想象画面,走人文本。用我们对诗歌美的体会感染所有的人。

然而,总感觉美中不足,为什么,孩子们似乎也认同了诗歌的美,却无法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呢?他们的感情表达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是不是孩子们朗读的兴趣不够浓厚,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朗读的主动性,使他们对诗歌的感悟更深呢?我想,以后的教学中,这是我将要不断探究的地方,同时恳望各位同仁能献出宝贵建议,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美读起来。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5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6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一年级的基本任务是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并注意积累语言。

首先,把识字融入到句子教学中。

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第一句: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句话中有很多的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等,我把这些词语的学习放在句子教学中穿插进行,巧妙地连接,这样既不会断了文章情感学习的线,也使词语教学不显得枯燥乏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同时在课上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培养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个词语:“数不清” 和“飘落” 当学生读到“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一句时,我问学生:“课文里说什么数不清?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的”?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落叶”有的说“星星”还有的说“头发、羽毛”等。在学生理解“飘落”一词后,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如:“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冬天到了,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还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注重朗读的体验和朗读的指导

开课伊始,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在设计中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设计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我不追求朗读的技巧,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朗读效果,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创新,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此时,学生的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从而获得了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再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学习语言的环境。

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种美丽的畅想。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境和空间。让他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张扬个性,陶冶性情,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查找相关资料图片,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空间,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比如:让学生看动画——草绿花红与枯枝败叶的强烈对比,一目了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雨点儿给花和草带来的变化,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新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又如:为帮助学生理解“飘落”一词,我在出示图片之前,首先采用了现场演示的方法,直观而具体,为后面词语的运用做好铺垫。

但课无完课,经过反思,发现本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这是比较靠后的一篇课文。而当时上这一课时,孩子们还只学到第4课,还没有认识几个偏旁部首,没掌握多少识记生字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的环节落实不够到位,显得仓促不够扎实,学生的识记方法称不上灵活多样。

一次教学实践一份教学反思带来的将是一份成长,虽然课上得不尽如人意,但却让自己收获多多。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7

《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上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早上几时上学,上午几时放学,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学生所带的选举学具模型表不太够用,有的学生没有,在操作的时候只能坐在那看别人拨。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8

《这个办法好》这篇课文讲的是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在与小伙伴上山干活时,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指挥大家分工合作去放牛、砍柴、捡果子,使得小伙伴们既省力气,又省时间,还把活干得更好的故事。通过故事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善于开动脑筋,设法巧干,要有与他人团结合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

在教学时,我导入课题时是引导学生质疑。我板书课题后,让孩子读题,然后我问学生读完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短短的沉默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想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里?”“我想知道这个办法是什么?”“我想知道这个办法是谁想出来的?”“我想知道为什么说这个办法好?”“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要想出来这么个办法?”孩子们一口气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真的是让我刮目相看,我告诉孩子们,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请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读课文吧!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读课文寻找答案。我采用了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中蕴涵的道理,明白这个办法好在哪里。最后用:请你赞扬一下毛泽东,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赞扬他。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现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基础。在评价读这一环节中,我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同时注重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9

这是一篇韵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课文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课文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趣。纵观杨颖洁老师这堂课有如下特点:

一、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

在低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课堂中杨老师很重视这一点,采用个别认读、开小火车等多种形式来认读生字,生字教学很扎实。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杨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依次跳出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脚印,十分逼真生动,小鸡的脚印象竹叶,小鸭的脚印象枫叶,小狗的脚印象梅花,小马的脚印象月牙,学生一下就全能领会了,而且兴趣盎然!是啊!孩子的世界是个童话般纯净的世界,只要能在他们童话般的世界里摩擦出智慧的光芒,谁就是成功的教育者。在这一点上杨老师做得很成功。

三、 存在的一点遗憾。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景”,“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这堂课中杨老师过于侧重生字教学,花在课文朗读上的时间少了点。

每堂课的设计意图总是完美的,但在实际的上课中,总有许多的遗憾。上课时,教师如何把握一个“度”, 进行很好的课堂调控,达到预期的效果,一直是每一个老师的努力方向,相信杨老师今后会越上越精彩的!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0

一年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孩子们从学前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各种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都要从此时抓起。刚开始的一个月更是各方面老师都要“操心”,从课堂到课外,无时无刻不要给孩子们进行提醒,此刻我们班的孩子们已经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课前准备,从持续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等等。

在教学方面,紧抓课程标准,从最开始的简单识字让孩子认识一些可能在学前教育已经认识的一些生字,透过一些简单的儿歌,在读书的训练上我采用了当天阅读最认真的小朋友就能够当隔天的小老师进行带读的办法,或者是小组读、合作读、男女读等多种形式的手段来提高孩子们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孩子更加自信的、迅速的融入小学生活中。其次,就是汉语拼音的教学,汉语拼音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拼音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此刻我们采用了韩兴娥老师的教学方法,以读代讲,透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再借助《学拼音儿歌》,透过里面的小儿歌,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借助插图理解儿歌,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拼音学习潜力。同时我还透过盖小印章,发小奖状的奖励的措施再一次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最后,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孩子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一年级的孩子年龄还小,握笔姿势有很多都不正确需要老师及时纠正,如怎样握笔,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因此,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会时不时地利用小口号对他们

进行提醒,比如说:“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课桌一拳远,手离铅笔一寸远”孩子们都会之后口号说下去,并对自己不良的坐姿经行修改。同时我还要抓好学生的书写质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书写的位置等。既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又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

不足以及需要反思的地方:

1、由于学生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学习程度、性格方面会对学习造成必须的影响,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有些学生声音很大,熟练朗读;有些学生声音很小,朗读不够熟练。

2、有些孩子们读的不熟的资料,上课多进行几遍朗读,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当堂的任务没有完成。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1

《咏雪》是一篇小短文,内容极为简单,学生通过“读——再读——诵读”掌握了课文内容。于是我便讲古诗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补诗,将文中“白雪纷飞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三句看做是七绝的前三句,启发学生补出第四句,列在黑板上,学生开动脑筋写出了许多语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自然美景各相异”一句与前三句联在一起很顺口,而且还起到了总结全诗的作用,因而便选了这句构成了一首诗。

通过练习,学生学会了仿写古诗。迁移练习找出古诗中“咏雪”的名句,更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观察的好处。学生们还将这些咏雪的名句加以整理,摘抄到了本子上,做为一种积累。

不足之处在于:未找出咏雪方面其他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比较阅读的机会。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2

《山青青》这首儿歌很美,山青,水青,树青,草青,苗青,田青,鸟儿鸣叫,花儿欢笑,这一切都沐浴在春风春雨里。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又让他们难以感知和消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导入阶段,我用最能够活跃学生思维的话题引入新课:大家喜欢春天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吧!随着画面的切换和轻音乐的响起,不由的把孩子带入了课文情境,随即,孩子们带着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进入课文,听老师范读,然后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画出来,

其次,是在生字教学上,学习生字课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认识的时候,我采用自由识记生字的办法,运用学过的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编儿歌等方式识记,学生兴趣较浓,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摘水果等多种形式加强记忆。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扫除了生字的障碍,为我顺利进行下一个目标打下了基础。

最后就是在朗读上下功夫,当学生在对于课文读熟的情况下,接着就是理解和感悟。由于在课前,我先找了几幅春天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春天景色的美丽,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紧接着,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升华他们的感情,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读了这篇美课文后对春景的热爱之情。在读的过程中,我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以多种形式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比如说:“听到你的读声,我感觉到山更青了,水更青了”等等,

在课文扩展方面,等同学们体会到了诗歌的美之后,由于他们还不能准确完整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心中的春天,用肢体语言也可以,用歌声来赞美春天也可以,孩子们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无定法,设计规设计,思路规思路,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生字的讲解,特别是二类生字的指导不够到位,没有顾及到后进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书写以及朗读不够准确,比如,前后鼻音的区分,字的间架结构。

其次是学生的朗读不够,我叫读的大都是平常朗读的比较好的,对于接受能力慢一点的,感悟差一点的,没有具体落实,有蜻蜓点水之意。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3

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持续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说,透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基本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方面,首先汉语拼音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透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个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一年级上学期是好处识字的关键期,不仅仅要求对课文资料熟悉,同时加强了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并透过一段时间后又对多篇课文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汉字,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强化刺激,到达识字的目的。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他的语文水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个性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在读书的训练上我采用了当天阅读最认真的小朋友就能够当隔天的小老师进行带读的办法,或者是小组读、合作读、擂台读等多种形式的手段来提高孩子们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的兴趣。课前我要求每一天学生需预习课文,在

学习课文的开始阶段,教师不需要过早给学生加以引导提示,让学生先行感知课文,那么这第一次的感受能训练学生的理解潜力,就算有理解偏差、有错误,经过之后的共同讨论、共同订正、理解课文,都能够解决。先学后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课文的感知和学习。课后要求不定时复习,巩固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帮忙新知识的掌握。关注差异,并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忙家长解决辅导上的难题,也同时认清自己教学上各个方面的不足。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愿意读了,课文中的、课外的故事也愿意读了,不仅仅增加了他们识字量,而且认识的词语也越来越多。组词训练不再是单调的了,总听到“我还有”“我还会别的”这样的话,课堂生动多了,有更多学生愿意展示自己。

要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了,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次在作业中我发现有孩子已经在写日记了,由开始的一两句变成了一版、两版,于是我适时的对这个孩子进行表扬,并要她自己读出来,之后谁写了日记都进行点名表扬,鼓励。慢慢地写日记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写的越来越好。

不足和需要反思的地方:1、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过多,有时候一节课的资料没有完成。2、对困难生的关注不够,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4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钟表的认识。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5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以诗的形式描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小画家们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作品,而青蛙却正在冬眠呢!课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利用课件出示美丽雪景图,伴随着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随即,我问学生,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怎么表达你的高兴心情呢?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的经过,无法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于是,我就出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下雪啦,下雪啦!”让学生把自己的高兴读出来。学生在教师一次次的引导中,终于体会到了看到下大雪的高兴心情了, “这美丽的雪景吸引了一群小动物来作画,他们是谁呢?他们在雪地上画了些什么呢?”带着疑问,学生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雪地世界里。

二、自主学习,合作识字。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识字。然后,把生字圈出来自己认读。再同桌互助,互相检查读音。最后是大家交流识字的方法。在识字环节中渗透了多种的识字方法,如:加一笔、换一笔、换部首、形声字规律识字等方法。我还设计“开小火车”、等多种游戏活动巩固识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三、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要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留出了充分读的时间,以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引读、男女问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例如,在学习课文第四句时,我利用贴画让学生了解了动物作画的成果。我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小动物,你什么都不用就画出了这么美的画,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样不但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树立开放意识”是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有的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很丰富,他们说出了“蛇、狗熊、乌龟”等动物。于是我让学生仿编诗句,把课文最后两句改成这些动物的名字。在一问一答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这课时设计的内容较多,虽然是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总觉得教学过程有些匆忙,抓得不够实。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6

《秋姑娘》是苏教版第一册第7课。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枫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在教学的时候,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整体把握文本,以多种形式地朗读使孩子感受秋姑娘对好朋友的关心。

在备课时,我发现课文最后出现了一个一问一答的句式,其实这样的句式学生朗读更需要指导,那么怎样顺其自然的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句子呢?于是我就尝试将教材进行重组,大胆创新,把两个句子提到最前面先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漂亮的枫叶忽然变成光秃秃的树干,对比效果非常明显,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第一个呈现出的问题便是枫叶哪里去了?课堂教学当中故不出所料,学生睁眼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咦”字,这当然就是感到惊异了,顺势接下来问你们“咦”什么呢?顺其自然的完成了一问一答两句的教学。其实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个小的情景,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环节真实自然也是扎实有效的。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施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如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 是秋姑娘的朋友。” “ 、 、 和 都是秋姑娘的好朋友。再读课文后利用“秋姑娘给 写信。”、“秋姑娘给 、 、 和 。写信。”这种句式让学生说话练习,一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同时又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练习。准备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用书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进行说话练习,再次对学生语言运用进行练习。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有限,反思整个课堂教学也的确存在很大的遗憾,学生读书的感情应该再上升一个层次,语言练习设计到了,确实应该练习面再广一些,效果应该再扎实一点。在词语教学中设计环节不够精炼,效果不尽明显,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后面学生语言练习的时间没有了,于是练习不够到位,的确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一年级的检讨书 篇17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