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关于仪式感的散文:致行将远去的仪式感

编者按:仪式感缺失已然一种社会病,特别是关乎年轻一代身心成长的种种仪式,或更应该植入幼小的心灵。

关于仪式感的散文:致行将远去的仪式感

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仪式,有些仪式是必须要等到长大以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如家长郑重其事地操持着过年时的种种祭祀之礼。小时候不懂,是因为那些仪式感很重的言谈和举止,与我们内心所期待的过年没什么关系,而实际上,孩子心中的过年与千百年来所传承的文化内涵相距甚远。长大以后,亲历着社会和自己的人生在时间轨道上爬行,渐渐懂得那些仪式感的可贵,然而时至今日却不得不感叹,林林总总的仪式感正离我们远去。

因为感叹,所以倍加珍惜。如今,每有参加或听闻豪华婚礼和婚宴,就不由得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乡村婚礼。乡村是安静的,而结婚那天则一定会喧闹起来。锣鼓喧天,鞭炮迎新,长辈们个个喜笑颜开,孩子们稀里糊涂地跟着享受人潮里的喜气,眼里看的是新郎官手里的喜糖,心里想的是宴席上平日里不常见的美味。这新郎官不就是平常憨厚老实的某某吗?为什么这天像个乡政府干部那样,崭新笔挺的衣着与平常判若两人,反倒让人觉得古怪新奇。

孩子们当然不懂这种看起来很古怪的场面,就是人们心中颇为神圣的仪式。一对新人像一对木偶般被人摆弄着,敬酒,拜天地,拜高堂,新房里还得弄出一阵阵的笑话来,似乎不如此就有点对不住这场喜事。

新的生活属于他们俩,然而新的生活却在隆重的仪式感中被赋予了亲人和乡邻们的期望,因为这种仪式,新的生活才有了鲜明的起点,才让新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内容,而不至于动辄分道扬镳。在磕磕碰碰的日子里,曾经渗透进心里的仪式感就像一把锁,紧紧地拴住了两颗心,即使偶有臆想,也不可有非分之念。

生活中的仪式很多,看似无意义,却又实实在在和时时刻刻地导引着人的心灵。近来,单位组织新录用的年轻公务员面对国旗向宪法宣誓。这种场面既熟悉而又陌生,让我不由得想起影视剧里常看到的西式教堂婚礼。当着众人的面承诺爱一个人,爱就成了责任,成了向世人作出的宣誓,作为一个拥有正常心智的自然人,很难不受这种宣誓的制约。我相信,当举起右手作出忠于宪法的宣誓那一刹那间,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扎根于内心某处,或深或浅,总会像海底神针牢牢地钉在那,这种形式感很重的自我教育又岂是可有可无呢?

只可惜,一些很好的传统仪式以及由此而种下的仪式感,正悄然远去。当家长的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每到教师节临近,就为送礼而烦心。我们小时候,父母亲可没这样的烦恼,因为尊师就表现在平常的交往中了。尊师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源于情感的自然流露,源于社会氛围的烘托。眼下,社会氛围是有了,可尊师的方式变得市侩而失去应有的感动。尊师应当首先表现在师生之间,而如今却更多体现在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博弈。唉,当年送一支普通的笔、一张朴实的贴画甚至一张自制的明信片给老师,都能让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当下则不然,精致的礼物,实际传达的可能只是背后的市场价值,有的更直接化作一张张承载金钱的卡片或电子红包。如此尊师,尊的只是一时之师,而非一生之师。

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该抢占座位。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如果觉得新时期就该让孩子放开手脚,则又一次错失了仪式感的现场教育。没有了尊卑长幼之序,法律和道德又值几何?这种并不复杂的逻辑,却很容易被新生一代的父母亲如我们,因为爱,而渐渐找不着北。当一切仪式和仪式感都可以不要的时候,我们就不该感叹或将被未来的时代所忽略甚至抛弃。

每到过年,心中曾经的美妙预期只是一个长假,围炉夜话的温馨场面不再重来,全村的年轻人围着长辈共同操持着沉睡一年的花灯直到音乐四起、脚步飞舞,离去的人匆匆归来,乡村依然安静,快闪似的聚合又面临着又一年的分离。聚散原本平常事,只因早年种下的仪式感难以找到共鸣之所,而使得乡愁只剩下无绪的愁。

仪式感缺失已然一种社会病,特别是关乎年轻一代身心成长的种种仪式,或更应该植入幼小的心灵。然而情况或许并不像我担心的那样糟糕,一个又一个美德少年的传奇故事,总能激荡着社会的脉博更加健康有力。激动之余,还是要回归到那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话题,重拾被淡去的仪式,让仪式感回归于心灵,生命的感召力就会像雨露中的种子,散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期待着。(20xx年9月23日星期六)

作者:冯德利

公众号:半日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