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关于竹子的散文:永恒的竹林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然而,当竹与人的命运相连,在以竹苦苦讨生活的人们眼里,秀竹可能是怎样的存在呢?

关于竹子的散文:永恒的竹林

竹子柔滑坚韧,承重性强,适合制作各种盛放物品的用具。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年代,竹制品是农业生产必备的用具,因为制作竹用具时剖开的竹条叫篾条,所以制作竹制品的小手工业者便被称为篾匠。

爷爷便是篾匠中的一员。

七十年代,由于贫穷,村里的男孩到了十多岁就开始选择做各种行当的学徒。有学做泥水匠的,有学打铁的,还有学补锅的,等等。但这些行当因为太辛苦,好多人都不愿意学。而制篾主要是手上功夫,看上去轻松,因此村里的男娃便大多选择学做篾匠。爷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篾匠师傅,所以村里的男娃基本都成了爷爷的徒弟。虽然很多人最终改行,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多年以后,爷爷出殡,村里的男人都过来吊唁师傅。

印象中,织篾是像绘画,写诗一样风花雪月的事情。最喜欢看扯篾的情形:一根根长长的蔑条被爷爷从镶在长凳上的两把尖刀中间一寸寸拉扯过去,那柔软又坚韧的长篾条被挥舞在空中,时而高抛时而坠地,真像舞动的游龙。开始织篾时,那篾条在篾工们灵巧的手指尖穿梭盘旋,又像鱼儿灵巧地游来游去,不一会儿,密密麻麻的篾条便被织成了结实的担箕等农具,散发着清新的竹子清香。

从记事不久,爷爷就在萍乡制篾,一年只回来一两次。因为爷爷每次回家都会给我带糖果,所以小时候的我很期盼爷爷回家,而对过完年要回去的萍乡也产生了神秘感,总觉得那是花团锦簇的理想之地。爷爷通过自己长期独自在外辛苦劳作所得,养育了六个子女。直到一九八九年离世,他都未曾在儿女成群的家里完整地生活过几年。那是多么艰苦而又悲凉的一生呀!

多年以后,从父亲的口述中还原了爷爷真实的艰苦的求生生涯。

那些年代,家里太穷,从莲花到萍乡只能走路,一走就是一整天。晨晖出门,落晖尚未到达,一个人或一行人,踢沓着草鞋,背着简单的行囊,行走于坎坷山路间,试想长途跋涉的人们除了劳累,还会有吸露赏花,吟风弄月的闲情雅致吗?

目的地是五陂下,高坑等竹林遍布的山里,爷爷寄居在山里的人家,开始了以竹谋生的日子。他从当地买来竹子制篾,制好后独自挑着大担的竹具,跋涉于崎岖的山路间,挑到山下集市上去叫卖,有时为了卖得更多一些,还要挑着大担子跋涉两三个小时到萍乡市区去叫卖。风餐露宿,脚步丈量着土地,穿梭于密集的竹林间。长年累月,竹的气节竹的美质在谋生者的眼里,只是生计,是生活的希望。

不说居住山里的蚊咬冬冻,不说长期离家的孤单清苦,单是这来回奔波跋涉的苦累就足以击垮一个人的意志。然而,爷爷坚持下来了,像爷爷一样的很多人也选择了坚持。是什么让他们坚持?是家庭的责任,是男人们的担当。后来,当地小煤窑兴起,爷爷就同别的篾匠一样,织运煤的拖箕送到小煤窑去卖,省了点奔波叫卖之苦。

爷爷一坚持就是一辈子,长期的劳累让他高血压哮喘缠身多年,不幸在花甲之年就撒手人寰。

爷爷一辈子剖过多少竹子,织过多少竹具,已无从考究。如今,远望爷爷生活过一辈子的竹林,竹子密集挺拔,青翠依旧,竹涛阵阵。山里的人家早已迁居,而那些挣扎生存于竹林间的人们,像他们从事的篾匠行当一样,逐渐飘散到了历史的天空,只留存在下一辈人的心里。

永恒的竹林,进步的时代。很想知道,那些年以竹讨生活的爷爷是否曾对手中的竹子凝视欣赏,并生发过"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般感慨?

本文作者:王丽萍

公众号:一瓣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