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爱国文章欣赏:老兵陶谷

本站:有国才有家,感谢那些为了我们现代生活而奋斗的人们,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老兵陶谷》。

爱国文章欣赏:老兵陶谷

每当到了“八·一”建军节,我都会想到我的姨父,老兵陶谷。

第一次见到姨父陶谷,那是一九七O年的暑假。

那年暑假,我陪妈妈一起到上海的姨母家。去之前就听妈妈说,姨父、姨母都是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如今转业到上海。姨父时任上海沪东造船厂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我们到上海时,他们刚刚被“解放”。从农场返回工作岗位,结束了长达三、四年的“牛棚”生活。

高高的个子,挺直的腰板,不苟言笑,一张严肃的脸,这是我对姨父的第一印象。但接触不到半天,那刻板的面庞就露出了笑容。他听说我是中学教师,连声说:“还是‘老九’好,闻起来臭,其实吃起来香!”一句话把我们逗笑了。

在姨母家的日子,姨父从不谈“牛棚”的苦经。那时上海的交通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不要说普通百姓没有私家车,就连像姨父、姨母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没有私家车。他不论寒暑,不分冬夏,每天早出晚归,从住地徐汇区永福路出发,乘电车转公共汽车,再坐轮渡到浦东的沪东造船厂,单程路上要一两个小时。因此,姨父起得特别早,几乎每天都是四点钟起床。晚上下班后又是轮渡、公共汽车、电车,回到家一般是晚上八点多钟了。

姨父下班回来再迟,他每天总会把十多个版面的《新民晚报》读个遍才休息。《新民晚报》成为他每天的必读。挂在他嘴边常说的一句话“干部不读书、不看报是不行的,我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姨父从不喝酒,但我来了以后,总是要陪我小酌一杯。和我相处的日子,姨父除了谈心,就是读报,读报之余的闲谈中,他对日本鬼子深恶痛绝。有时挽起裤腿,让我看看和日本人作战时留下的枪眼和伤疤。“不能忘记日本侵华的历史。忘记了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姨父常说的一句话。

官复原职后,姨父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按规定可以享受高干待遇,上、下班公车接送。但他从不搞特殊。配给他的车,除了工作,一律不准私用,他自己上、下班,宁可坐公共汽车和渡船,也不准司机接送。

他对当时因知青回城“开后门”之风恨之入骨。“听说农村大队书记都抽知青送的‘飞马’烟,这样下去很危险!这是在以权谋私!”姨父在谈心时愤愤地说。交谈中,他对教师职业十分尊重,告诫我:“要好好教书,‘老九’将来会有出息的!”

姨父的家风很严。虽然复出后工资很高,但一件衬衫补了又补。一些家乡的亲戚看他身居高位,找上门来想通过他的关系在上海找份工作,姨父总是耐心地说服他们,然后从工资中拿出一些钱资助他们回乡。

姨父对自己的子女要求更严。在知青返城、开后门成风的关键时刻,他告诫子女:“现在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你们要想成为人才,留在上海工作,须靠自己努力,打我的主义,没门!”子女们没有辜负姨父的教诲,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和聪明才干,五个兄妹有四位考上了大学,走上了领导岗位,最小的宝贝女儿招工在马鞍山的工厂当了一名工人,直到退休后才回到上海。

在我和母亲返乡前夕,表弟表妹都示意他把单位的小车借用一下,送我们去火车站,姨父没吱声。直到那天车来接送我们去火车站,才知道姨父联系的是一辆出租车。

姨父的晚年很寂寞。姨母去世后,家里只有保姆陪着他。子女们大了,分居出门,只有等晚间下班或节假日才能抽空陪他。有两次出差去看望他,他拉着我的手,叮嘱我,要妈妈到上海来玩,“再迟,我们老兄妹就见不着了!”

如今这位令人尊敬的抗战老兵,我的姨父陶谷已魂归故里。但他那高大的老兵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

公众号:天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