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职场指南 > 精英人物

梁植:21年百万港元助优抚困难人员

梁植:21年百万港元助优抚困难人员
近日,笔者在博罗县园洲镇了解重点优抚对象如何御寒过冬时,频频听他们提起一位名叫梁植的香港人。这些优抚对象年年春节前都可收到他的捐助,却从未见过梁植先生的面。他们好想找到他,说声感谢。

梁植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做了些什么?我们饶有兴趣地开始了一番寻访。

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这样说:

“这人比亲人还亲”

12月21日,低温天气,风很大。距博罗县园洲镇圩镇近10公里的田头村塘角村小组里,我们与83岁的军烈属冯锦光聊着天。

“有一个叫梁植的香港人好特别,我们不认识他,但每到春节前,民政的陈主任一帮人就一定会准时过来:”冯叔,这是政府给的油米,这是梁植先生给的钱。‘前年300,去年600,全是港币。“冯锦光夫妻俩脸上荡漾着笑意,伸出手指比划着,又加了一句:”那么多年了,知道是他给的钱,但不认识他,你们能不能替我找找这个好人?“

“这人好呀,比亲人还亲!”高头村81岁的梁加欢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说起梁植,他很感动:“每次领到梁植给我送来的钱,我就会买些猪肉、药材补补身子,有时候把钱用来看病。”梁加欢说,一到冬天胃就不行,多亏梁植送来的慰问金。

同是高头村的军遗属梁布权也是每年得到梁植的捐助。每逢梁植先生回乡探亲时,他都好想去邻村白耀前村看一看梁植本人,他说,“梁植并不认识我,但他这人心地就是好,记得每年资助家乡人。”

民政办记录:

每年资助三四万港元慰问困难人员

在园洲镇政府,我们找到社会事务办公室的主任陈锡镜。

“你们找我找对了。”陈锡镜把铁柜子打开,翻开一叠本子。“今年园洲镇接受梁植先生捐助的人员有220户,有军烈属、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残疾人等,其中重点优抚对象就有33户。”

“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捐助?他同意捐助那么多人吗?”我们问。

“从1984年开始,梁植每年都主动提出要资助人员的名单,春节前就把钱交给亲朋好友带回镇里按名单派发。一直坚持到现在,我们民政经手的同志已换了三任了。”最早时是40多户,之后一直增加;原来只是镇里的五保户,现在是全镇的军烈属、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残疾人;每次少的200元,多的600多。早些年金融风暴,听说梁植先生损失很大,但还是坚持给每人捐助200元。

“每年光是慰问这些困难人员就超过三四万元港币,21年来,植叔已经投入近百万元港币资助他们了。如果加上捐助建学校、筑路,绝对超过百万元。”

陈主任问我们:“21年都是这样啊,要是你,行么?”

为保证梁植先生捐出的钱能够直接交到困难人员手中,民政办工作人员都特别严谨对待派发捐款这件事。春节前,他们把花名册传真到香港。不久,梁植先生就会托亲人朋友把钱从香港带回园洲,或者民政部门人员直接到深圳、石龙从梁植先生的亲人手上接过钱。

每次走家串户给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低保户等发放梁植的捐款时,陈主任必定邀请梁植在园洲镇的一位亲人,以及他的家乡白耀前村的村支部书记梁汝棉到场,一起按花名册上的名字派发相应的资助金,当受资助人员拿到钱后,还要在花名册上签名,并按上自己的指模确认。陈主任告诉我们,“每次钱派发完后,我们就第一时间把签名盖章的花名册再一次传真到香港。”

亲友和家乡人眼中的“植叔”:

“他从不图名利”

这个21年来默默捐助他人的梁植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想再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来到梁植先生的老家园洲镇白耀前村。接到电话的村支书梁汝棉已经把梁植先生的2个堂侄和大舅子叫在一块。

梁汝棉告诉我们,梁植先生的捐助其实从1982年就开始了,联合捐助了村里的水塔。“植叔今年86岁了。但身体很好。每天都去游泳。”

“他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村里有谁被欺负了,他都会挺身而出,帮别人讨回公道。”72岁的梁灿辉是梁植的堂侄,从小就跟在这位堂叔身边。“植叔五六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家里有3兄妹,日子一直过得很困难,他也没念过几年书。上世纪40年代只身到香港谋生。”

“植叔不是个大富大贵的人,他好善乐施,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他年轻时在香港谋生很能吃苦耐劳,得到一些好心人的帮助。后来,他发展了一个有近万头猪的养猪场。他除了一个养猪场,没有其它的实业了。10年前他还是香港新界区议员。”

“植叔生活很俭朴。”陈主任说:“有一年,我和一批村支书到香港参观学习,顺便拜访了植叔。他请我们吃饭,饭后他把吃剩的几个馒头小心装好带回了家。听他家里人说每餐都是这样的。”

“他从不图名利。”1998年华东水灾时,梁植先生一下子捐了50万元给灾区群众。梁汝棉开玩笑跟他说,不如把钱捐给家乡修路、建楼,大家都会说他好。植叔告诉他,“我捐钱不是为了名利,人家灾区有困难,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一次,园洲镇政府为表彰他的慈善行为,提出在村里划一块地给他建房子,但梁植不要,大舅子劝他说,你不要转给我,我给钱政府行不行。他说不行。要了地就是欠了别人的情,不能欠这种情。

陈主任说,“年年探访时,那些军烈属、五保户老人很感激,常常拉着我们的手要求见一见植叔,当面言谢。我拗不过他们,只好打电话给植叔,他从来都不答应。”

陈主任还告诉我们,“去年春节前,国务院办公室把电话打到镇的社会事务办,希望通过我们邀请植叔参加春节茶话会。他也没有去。”

植叔这样跟我们说:

“即使我辞世,他们也会继续得到资助”

晚上6时多,笔者与陈主任商量,要打电话给在香港的梁植先生。陈主任拨通了他的电话,把话筒递给笔者。

话筒中传来的声音中气十足,感觉豪爽。让人浑然不觉这是86岁的老者。

笔者问:“梁先生,我们了解到您21年来一直资助家乡的贫困户和老人,很受感动。您是怎么想的?”

“我也受过苦,我也是个老人,只是希望大家都关心有困难的人,关心老人。”

“我今天探访了几个接受过您资助的军烈属,他们不认识您但很感谢您。”

“有国才有家。不用感谢,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告诉大家,要他们一定放心,即使我辞世了,他们都会继续得到资助的。”

短短的几句话,让人一下子看到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长者。但我们还是期望,有一天能晒着太阳,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谈谈乐意做的事情的故事。(李长虹 邓东方 李晓敏)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