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发言稿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精选3篇)

发言稿2.21W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 篇1

同志们: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精选3篇)

这次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是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工信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分析形势,研究部署20xx年工作,确保“”开好局、起好步。省委省政府对经信发展高度重视,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多次听取经信工作汇报,作出重要指示;明天上午,王军民副省长还要做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努力开创全省经济和信息化科学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根据省经信委党组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20xx年及“”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省经信工作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工业经济和信息化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生产和效益平稳较快增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25.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959.5亿元、利税8622.4亿元、利润5389.4亿元,分别增长26.6%、33.1%和37.5%。工业品产销率累计达98.5%。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6940家,比年初增加3383家。20xx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增长15%以上,利税、利润分别增长31%和36%。

——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技改投资力度加大,1-11月,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079亿元,同比增长18.1%,分别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4%和33.4%。投资结构优化,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6.2%和29.2%。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600亿元、增长18%的目标能够实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成效明显,全年共组织实施省技术创新项目2539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69项、占30.3%,项目总投产率达85%。

——信息化建设有较大进展。1-11月,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84.9亿元,同比增长22.8%;软件业务收入完成802.6亿元,增长41.9%。信息化建设在政府、社会、工业等各领域不断深化,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得到加强。

——节能降耗取得扎实成效。前三季度,全省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62%,20xx年底我省能够如期完成“”降低22%的任务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7.2%。省千户重点耗能企业49项产品单耗指标中,有42项下降,实现节能量405.8万吨标准煤。

——煤电油运保障有力。推进电煤资源、运输方式和储备能力的全面拓展,1-11月,全省统调主力电厂完成电煤总调运量1.03亿吨,同比增长37%。发电、用电量较快增长,预计全年用电量3313亿千瓦时、增长12.6%,其中工业用电量2560亿千瓦时、增长11.2%;接受省外来电208亿千瓦时,增长2倍。成品油供应比较充足,销售汽油678万吨、柴油1089万吨,分别增长13%和4.8%。

回顾20xx年,全省经信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纵抓产业层次提升,横抓区域高地培育,产业升级步伐显著加快。推进工业调整振兴。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落实好省调整振兴规划意见,发挥省调整振兴联席会议作用,省市县和广大企业协同实施,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狠抓技术改造。1-11月,全省竣工技改项目9081项、同比增长9.5%;集中力量实施了千个重点项目,已有228个竣工投产;发布的20xx年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有效引导了技改资金投向。利用好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了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打造区域产业高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区域战略部署,引导高新技术、海洋装备、临港工业等聚集发展。集中力量扶持了威海等4市的7个重点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首批培育认定了35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4个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40个重大示范项目,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扶持龙头物流企业,22家企业进入全国物流百强。推动物流标准化,制定了47项物流业地方标准,在33家单位开展了省级物流标准试点。20xx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可完成9.7万亿元,增长12%。

(二)打造高水平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有了新突破。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全省集中实施了31个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共投资6.7亿元;新认定1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光伏太阳能等16个行业技术中心。成功举办以加快工业设计发展为主题的全省产学研展洽会,达成合作协议310项,成交金额96.3亿元;与省科学院联合成立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开展战略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立浙江大学山东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专题性交流合作。20xx年有192个产品成为国内和省内首台套技术装备,17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10个项目列入国家“核高基”和电子发展基金重大专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认真贯彻省政府加快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好省20个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培植新的增长点。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建立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许多市也相应建立政策机制,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加强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应用,推动以用兴业。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实现新突破。新培育认定工业设计优秀产品118个,建立工业设计中心19家、工业设计示范单位6家。抓好质量和标准化工作。落实好省《加强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的实施意见》,企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提升重点企业质量控制能力,18家企业通过国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初审。

(三)促大培小,创新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素质明显提升。大力推进管理创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企业管理大会精神和《关于在全省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的意见》,召开三次大规模企业推广会,宣传推广六西格码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受到广大企业欢迎。实施管理创新活动,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培养60多个先进管理典型,促进了面上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加快大企业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搞好大企业“五个带头”,加快发展步伐。1-11月,350户工业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2.7%、38.1%和29.1%。支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工、农、中、建、农信社五大金融机构综合授信500亿元,支持了2110个重点项目;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通,省再担保集团和省建设银行贷款6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山东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和17市均设立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指导意见,突出落实好停缓减的204项涉企收费项目,开展专项治理,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

(四)提升企业营销能力,国际国内市场一起抓,市场开拓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市场开拓年”活动。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入开拓市场扩大工业品销售的意见》,建立健全企业现代营销体系,召开全省工业企业开拓市场电视会议,对市场营销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实行政府引导、协会搭台、企业唱戏。开展“七个一”工程,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08个,参展参会企业达5万余户,签订产销、购销合同500亿元。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深入开展对非合作,拓展欧盟、港台交流合作渠道,举办10多项对外合作经贸活动,签署贸易投资合同、协议20项,合同金额达5.5亿美元。结合对口支援开拓市场。抓好产业援疆,编制了对口4县工业园区专项规划,先后5次组织185户企业赴喀什地区深入考察,组织山东黄金等10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对接,产业合作初见成效。胜利完成北川工业园区建设,入驻企业34户,完成投资21.7亿元,其中山东企业25户、投资19.1亿元。高度重视援藏工作,一位委领导担任山东援藏干部总领队,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对口支援。

(五)狠抓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组织领导与监督考核。针对严峻节能形势,省和17市政府均成立了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有效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节能预警调控,全省实施预警调控企业1087家,减少能耗1685万吨标准煤。加强各市、部门和重点企业节能责任落实,组织了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和督查。认真贯彻《山东省节能条例》,开展了千户企业节能专项监察和千家公共机构节电专项检查。扎实推进结构节能。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防止盲目建设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发展节约型产业,颁布实施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联盟标准,实施了一批太阳能集热应用项目;加快培育12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节能技术改造。组织实施国家节能项目87个、省节能项目200个,年可实现节能量380万吨标准煤。落实国家节能灯推广财政补贴政策,创建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示范村1000个,推广节能灯728万支。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全省获“节字标”证书1229张,比上年增加619张。搞好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44家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源管理师制度试点,573人取得了能源管理师资格。组织开展能源审计,全面加强企业能耗监测分析。以水泥行业为重点,推动高耗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协调推进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强化建筑节能,全省完成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908万平方米,完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面积1545万平方米。推进交通节能,组织112家企业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对省直116个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进行了检查考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总结推广试点市、园区和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了100个示范单位,实施了100个重点项目,圆满完成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任务。实施以资源产出率为考核指标的循环经济统计试点,扎实抓好汽车零部件、办公信息设备和矿山机械再制造。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出台了《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单位达468家。开展城市矿产、建筑废弃物、尾矿、餐厨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新组织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35家,全省主要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1%。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省共有14个行业的316户企业淘汰了落后产能,其中淘汰立窑水泥熟料产能2065.7万吨、炼铁330万吨、炼钢76.3万吨、焦炭247.7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六)壮大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信息化助企活动,建成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综合服务平台以及轻工、纺织等9个行业子平台,5家企业入选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试点,点(企业)、线(行业)、面(地域)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基本形成。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海尔、海信、浪潮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4家企业进入20xx年全国电子百强,9家企业进入软件百强;加快推进济南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建成应用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平台、RFID服务平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等公共载体。稳步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化。扎实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活动,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协调推进三网融合工作,青岛进入国家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在德州等4市开展了第二批“无线城市”试点,正式启动社区信息普遍服务工程。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矿山安全传感网标准,启动实施一批物联网产业发展重大示范项目。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无线电管理。成立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建成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支援平台,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市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提升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无线电技术设施三期工程,无线电检测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认可监督评审。加强无线电日常监测和干扰查处,月均开机监测2万多小时,圆满完成14次大型体育赛事、22个经贸活动、各类资格考试等重大任务的无线电安全保障。圆满完成网上世博工作。开通世博山东官方网站,建成山东网上体验馆、山东名特优企业和产品网络平台,编辑出版了网上世博综合推介电子读物。

(七)搞好运行监测,强化要素保障,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建立分行业千户重点企业经济运行调度直报系统,推进经济运行调度信息化。加强经济运行态势调度分析,做好超前预测和预防,及时掌握结构调整、治理通胀等有关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和指导组织经济运行提供依据。加大煤电油运供应保障。实施省政府电煤储备30天战略,强化煤电互保,加强统调发电企业电煤储备考核,积极开拓海运煤通道、内陆电厂增用海运煤实现突破,加快解冻库、储煤场等设施建设,实行高速公路免收电煤通行费等支持政策,努力多储煤、多供煤。强化电力运行调度管理,不断完善有序用电方案,科学编制和充分发挥发电量计划的调控导向作用,完成以大代小替代电量356.2亿千瓦时,出台《山东省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条例》,电力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集中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山东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与中石化、中石油协同努力,及时缓解了柴油供应紧张形势。抓好重点行业管理。加强医药行业管理,搞好中药材基地建设,开展全省药品储备专项检查。出台《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出台《山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加快推广散装水泥。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政策,加强钢铁、化工、建材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生产经营规范管理。加强化学品企业管理,配合国际禁化武组织进行了两次现场核查。推动茧丝绸行业技术输出,在广西、云南等地建立生产基地。

各级经信部门认真编制“”发展规划。省经信委承担了制造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现代物流业等3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同时,紧紧围绕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编制了20个行业规划、30个专项规划,均已处于收尾阶段。各市县也都围绕自身发展实际,精心编制一系列发展规划,对指导和推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他方面,包括调查研究、经信宣传、协会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办学、认证鉴定等,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回顾“”,我省工业和信息化战线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保持年度均衡平稳增长、总量效益跃上新台阶的同时,产业升级取得可喜进展。五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9、1.7和1.7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8%、比20xx年提高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比达34.7%、提高16.1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入2.6万亿元,更新改造设备110余万台(套),引进15万台(套)国外先进设备,建设2万条先进生产线。主要行业技术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比重由20xx年的40%提高到62.1%,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占比由32%提高到85%,1000立方以上炼铁高炉产能占比由33%提高到47%,120吨以上炼钢转炉产能占比由40%提高到45%,统调公用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18.9万千瓦提高到28万千瓦,十大造纸企业产能集中度由40%提高到58%,离子膜法烧碱产量占比由19.8%提高到37%,轮胎子午化率由18.9%提高到29.7%,钢材板管比由31.1%提高到42.4%,钢材薄板冷热比由30.3%提高到59.6%。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立窑熟料产能7595.8万吨、炼铁821.6万吨、炼钢527.3万吨、焦炭469.7万吨、造纸137.4万吨。机械、服装和家电行业中95%以上的企业推行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近60%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宽带互联网用户从234万户增加到912万户。

“”时期,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这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驻鲁单位、省各部门支持帮助下,全省经信战线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广大企业奋力拼搏、创新发展的结果。五年来,全省经信系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加深了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是注重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保障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迅速加强经济运行的组织领导,大力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及时遏制了工业增幅快速下滑势头。二是注重把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有机结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和支撑,大力打造高水平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联合,集中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技术改造作为重要手段,集中改造提升关键薄弱环节,推动整个产业链条层次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工业经济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三是注重把市场开拓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提升企业发展素质。坚持企业外抓市场,内强管理,推进企业现代营销体系建设,实行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开拓市场并举,深入推进管理理念、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创新,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四是注重把技术节能与结构节能有机结合,增强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在强化节能目标责任的基础上,一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建设节约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狠抓节能技术改造与节能技术产业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五是注重把发展信息产业与提升信息化水平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坚持发展壮大信息产业和软件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政府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六是注重把机构改革与作风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顺利完成经信系统机构改革,突出团结协作、务实高效、运转良好,加强机关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法行政、科学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和信息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发挥经信系统整体合力、协同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改进和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时期,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全省经信系统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做了全面阐述,我们要加深对经信发展环境的认识,把握工作上的主动权。

从有利方面看: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一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各国普遍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孕育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有利;二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投资和信贷资金将更多投向实体经济,重点向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进一步为我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支持;三是我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为产业整合、萌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大契机;四是我省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特别是经受住了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应对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的经验和能力不断增强。

从困难和挑战看: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回升动力不强,经济不稳定因素较多,易发生突发性事件;二是近期央行连续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将对企业融资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四是能源、原材料和初加工产业占比较大,能源消耗总量居各省市首位,节能任务仍十分艰巨;五是棉花、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之外贸出口退税调整、国际贸易保护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大和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经营成本将大幅上升;六是煤炭价格上升,电煤供应不确定因素增多,电力供应保障任务艰巨。

我们要准确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做好应对新风险的准备,努力把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xx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切实做好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和生产要素保障,加强企业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推进工业由大变强,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20xx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经济效益同步提高;技改投资完成8700亿元,增长15%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3.66%。

三、20xx年重点经信工作安排

20xx年,全省经信系统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把握重点,着力抓好“八个突出”:

(一)突出“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产业链完善、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手抓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拉长产业链条为重点,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制造业,巩固扩大传统产业优势;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围绕“四新一海”重点领域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认真落实规划、产业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一是全面落实各项规划。尽快完善出台全省工业和信息化“”规划,20xx年要迅速起步,抓紧实施,力争在推进产业升级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今年是实施三年调整振兴规划的最后一年,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新变化和技术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调整振兴联席部门工作合力,下大力气抓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指导意见的落实,确保完成三年规划目标。

二是切实抓好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做好调整振兴规划项目与“”前期项目的衔接。对20xx年实施的千个重点项目、工业调整振兴项目,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争取早日投产达效。实施好20xx年千个重点项目,特别是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对产业优化带动作用大的好项目,新兴产业项目要占整个盘子的50%以上。认真做好技改项目导向计划发布实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加强重大项目储备,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增强发展后劲做好必要准备。切实发挥财政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优先保证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项目建设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效益。

三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多式联运工程建设,提高现代物流一体化和专业化水平,力争20xx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增长12%,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3%,多种运输方式换算周转量增长8%以上。重点培育100户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综合物流企业,扶植50户专业化和一体化物流企业。继续抓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试点项目,打造山东物流品牌。

四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家部署和20xx年我省淘汰任务,早安排、早落实、早见效。对列入今年淘汰计划的落后产能,确保9月底前关停,12月底前拆除主体设备和生产线。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淘汰工作可以超前一些,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发挥关闭中小企业补助专项资金作用,促进不符合环保、安全条件的小企业退出市场。

(二)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工业内生发展动力。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契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强技术中心,推进开放式、市场化建设,加大投入,完善运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要保持在5%以上。加强与国家部委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创新平台,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中心的辐射、技术传导和转移作用,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

二是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对行业共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创新项目,以及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工艺、原材料、零部件研发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加快实施。特别实施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专项,鼓励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与生产,实施好“核高基”和电子发展基金重大专项。全年实施省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2500项以上,重点突破100项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组织好20xx年全省产学研展洽会,加强紧密型产学研专题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争取100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大力推进以“泰山学者”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开展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及实训基地的合作对接,新培育认定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示范基地5家,新建省级企业实训基地155个、总数达到1000个。

三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建立集创新成果、设计中心和产业集聚于一体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重点支持研发100个重大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培育30家工业设计中心,打造10个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四是抓好质量品牌建设。突出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以 机械、纺织、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为切入点,加快实施一批质量技术攻关项目,建立企业质量管理 控制和诚信体系。 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出台指导工业产品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品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三)突出市场开拓,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占足省内市场,多占省外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切实扩大工业产品销售,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广空间。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营销年”活动。支持企业创新营销模式,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发现和培育市场,围绕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销售模式。表彰和奖励市场营销优秀企业和先进单位,推广市场营销优秀企业的先进做法,抓好典型带动和示范引导。开展市场营销培训,普及现代营销理论,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二是“多管齐下”开拓省外市场。以市县经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推动我省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名优新特消费品南下,大力开拓南方市场;推动机械、化工等长线产品北上,扩大华北和东北市场销售;推动建材、冶金行业西进,借助对口援疆机遇,支持钢材、矿山设备、工程机械、纺织服装等产业向喀什地区转移,深度开发新疆、中亚、西亚等市场。

三是抓好会展组织工作。继续组织好108个国内外会展,发挥会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商品消费,拉动工业生产。加强对品牌展会的引导培育,对各市、各行业协会组织和承办的优秀会展活动实行以奖代补,提高我省经信会展层次和规模。

四是“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开展对中东、非洲、东欧、拉美、西亚等市场的经贸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抓好对非洲有关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借助工业园区开拓新兴市场。

五是开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加强虚拟终端市场建设,推动企业开展面向商家、面向客户的电子商务业务,通过网络营销拓宽销售渠道、扩展和延伸品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四)突出优化布局,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把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作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打造区域定位明确、特色和规模优势突出、配套能力强的工业发展布局。

一是实施好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大区域带动战略,明确企业载体,找准突破方向,抓紧布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积极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加快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突出青岛龙头地位,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抓住我省作为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省的机遇,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推动全省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向高端发展。

二是加大管理创新。把加强企业管理作为应对通胀压力、加快企业集约发展的重要措施。继续深入贯彻省政府意见精神,大力推广应用六西格玛管理。实施一批企业管理专项,把企业管理真正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组织好第二届山东省企业管理奖。进一步加大典型培育和先进管理方法推广,推动全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是建设现代企业组织体系。重点工业企业要做好战略规划,加强风险防范,继续发挥“五个带头”作用,加快做强做大。20xx年,350户重点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税、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要保持在30%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和特色产业提升四项计划,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我省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配套措施,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抓紧出台我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加快推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等规模效益显著行业的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四是加强产业集群和先进园区建设。实施产业集群壮大工程,重点围绕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6个行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建设好140个特色产业集群,力争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00个。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以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引导生产要素向先进工业园区聚集,新培育认定30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示范基地争取达到10家以上。

(五)突出节能降耗,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把节能降耗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内生动力。

一是巩固“”节能成果。突出抓好今年一季度的节能工作,防止高耗能产能快速释放和万元GDP能耗出现反弹。继续按照六项调控标准和“三不一对标一协商”原则,实施节能预警调控,建立常态化预警调控机制,促进高耗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或关停淘汰。总结“”节能经验,研究提出节能长效措施。

二是强化节能目标责任。组织好“”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表彰奖励一批先进集体、企业、成果和个人。根据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市、省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完善节能执法体系和机制,增强节能执法能力。加强节能监察,依法处置违法用能行为。强化源头管理,抑制增量能耗,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三是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狠抓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以工业锅炉改造、换热技术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为重点,实施200个节能项目。以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实施100个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支持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展一批节能服务机构。公布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目录,积极淘汰改造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加快节能产品认证,扩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范围,落实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培育20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100家节能环保骨干企业。

四是狠抓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实施能源管理师制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节能管理队伍,培训能源管理师3000人以上。加快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持续改进的企业节能机制。组织企业开展节能低碳行动、能效对标活动和能源审计,推广节能自愿协议,挖掘节能潜力。以建材、化肥、钢铁、有色等行业为重点,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推进节能标准化,制定一批节能标准和太阳能行业联盟标准。协调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民商等领域节能工作。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开展车船路港低碳行动。强化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五是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和重点项目“双百”工程。围绕废旧金属、废塑料、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扩大再制造领域,发展汽车发动机、工程机械、机床、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加快工业、建筑、餐厨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3%以上。贯彻落实《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新增清洁生产自愿审核企业1000家。

(六)突出“两化”融合,全面提升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推动淄博建成全国重要的RFID、IC卡封装测试和生产基地,潍坊建成国家级电声器件产业园。加快发展软件产业,重点发展中间件、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软件产品。推动中国软件名城正式落户济南,大力支持青岛软件产业发展,打造一批软件产业名园区、名企业、名产品。进一步拓展山东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功能,逐步在工业、行业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实现服务。20xx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00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完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积极开展企业自评估,指导中介机构开展行业评估。在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等优势行业,加快实施“四个一百”工程,争取培育各类中心100家。加快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10个市县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加快建成一批区域“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进一步深化农业、服务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完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推广数字模拟、精准农业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网络增值、电子金融、数字传媒、专业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积极建设商贸、餐饮、旅游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加快政府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共享平台,推动企业基础、空间地理、人口基础、宏观经济等信息共享。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加快科技防腐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科技、卫生医疗、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实施“无线城市”、城市居民“一卡通”等重点工程,增强信息化服务民生能力。健全各级国防信息动员机构,完善资源数据库建设,提高平战转换能力。

四是推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发展。扎实推进青岛国家级试点,建设省级集成播控平台,加快省级试点步伐,初步建立起我省三网融合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组建三网融合产业联盟,加快发展相关产业。深入贯彻《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实施“5412工程”,加快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开展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物联网发展新突破。加快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的信息服务业,整合各类资源,扩大后续增值服务规模。

五是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无线电管理水平。发挥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作用,统筹全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行信息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信息安全检查和技术监测,加大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合理规划配置无线电频谱资源,完善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加强无线电台站管理和日常无线电监测,及时查处无线电干扰,强化专用频率保护、军地配合和国际协调,做好重大任务无线电安全保障。

(七)突出监测保障,切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协调指导,超前把握经济走势,及时协调解决煤电油运等重大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抓好行业重点企业及重点产品的直报调度系统建设,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区域经济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及时协调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抓好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超前安排好春节生产,加强情况调度,努力实现良好开局。

二是提高要素保障能力。继续实施电煤储备30天战略,加大电煤储备目标考核,兑现发电量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全省统调电厂电煤储备水平。落实省内外电煤资源,铁路、公路、海上多渠道加大电煤调入。各市要加强煤电运组织协调,保障地方发电企业电煤供应。加强煤炭经营市场管理,维护煤炭经营秩序。加强成品油管理,及时掌握供应和价格动态,加强生产和调运,确保市场供应。强化信贷支持,鼓励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解决资金需求。

三是强化电力运行管理。加强对电力生产供应的日调度、周预测和月分析,积极做好电力生产调度、组织协调和考核管理,超前组织好夏季、冬季用电高峰和重大活动、节日期间以及薄弱地区的电力运行和供需衔接。坚持完善差别发电量计划管理,充分发挥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节能减排方面的调控导向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做好《山东省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条例》的宣贯和配套法规政策的制定,加强执法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电力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抓好应急保障工作。不断完善经信系统应急保障预案和工作联系机制,落实工业应急物资的生产能力调查和重要物资生产储备,做好应急时期重要生产和生活物资的生产协调、紧急调度和运输保障。积极引导企业及时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减少因灾损失。

(八)突出高效服务,进一步提高经信系统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总抓手,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提高素质,树立形象,为不断实现经信工作新突破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学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行家里手。把学习的着眼点放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上来,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工作成效上来。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年初,全省经信系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大调研部署,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的专题调研,认真研究新情况、谋划新思路、提出新措施、推进新发展。加大经信工作宣传力度,总结经验,推广先进,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三是加强立法执法。强化立法和依法行政意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重点围绕企业权益保护、电子签名认证、循环经济发展、软件产业促进、无线电电磁环境保护、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搞好立法调研和草案起草。进一步加强经信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训,树立依法行政观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效率和协调办公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各级经信部门要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的真实情况,研究采取有效实施行业管理的政策措施。各行业协会、直属单位要发挥贴近行业、熟悉行业和专家队伍的优势,多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加强行业基础管理,完善行业统计体系;切实维护企业权益,加强行业自律。各高职学院要面向工业化、信息化,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五是加强作风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巩固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努力把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充分发扬勤勉敬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经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风清气正、高效廉洁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20xx年是“”开局之年,做好经信工作,事关大局,事关长远。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创新实干,促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献礼!

元旦刚过、春节将至。在此,向大家致以节日问候,祝大家新年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 篇2

同志们:

今年以来,全市经信系统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总基调和“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总要求,克难攻坚,积极作为,工业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指标稳步回升、能耗逐步下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

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 ,高于全省平均0.8 个百分点,居第八位,比上年上升四个位次。工业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6.1 亿美元,居全省第一位。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70% 以上,吸纳人员就业大幅增加,城镇新增就业13 万人,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同比增长9.75%,万元GDP 能耗下降4.33% ,完成省下达的节能任务。菱花集团获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太阳纸业、华勤集团销售收入突破三百亿元,润峰集团、荣信煤化、东华实业、邹县发电、翔宇化纤有望突破百亿,销售过百亿元企业新增5 家,达到10 家。世界吨位最大的兖矿铝挤压机正式投产,嘉冠油脂“嘉冠”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新风光电子再获“高压变频器十大品牌”殊荣,梁山新增7家专用车企业列入国家公告目录,山推签订中东千万美元大单。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9.8% ,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18.4% ,企业家信心指数大幅增加,市政府与省经信委,与山东电力、兖矿集团、山东能源等一批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又有2 家世界500 强企业成功进驻我市。

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易,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果断决策,得益于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得益于全市企业家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经信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广大企业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三个高于、三个提高”要求不动摇,努力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

市委要求,明年是“落实年、突破年”。明年工业发展思路是,以突破大项目、建设10 大产业“1351 ” 百千亿工程为主抓手,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突破企业家队伍建设、突破项目建设、突破创新能力建设、突破标准化建设、突破协会建设、突破园区建设,形成“六位一体”工作新布局,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工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和跨越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跨越发展。 所谓跨越发展就是瞄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全省争先进、区域当排头、全面达小康”的发展目标。20xx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4% ,争取15%,实现效益同步增长,完成技改投资706 亿元,万元GDP 能耗下降3.7% 以上。

(二)坚持不移地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所谓转型发展,就是既要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又要做“加法”膨胀总量规模。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市最大优势,如果把煤炭去掉,非煤产业利税占工业比重,中区、任城和嘉祥在50% 以下,邹城24% 、鱼台10% 、微山7%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特色化、基地化,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经济创新发展。 所谓创新发展,就是深入开展比科技投入、比平台建设、比创新产出、比品牌建设的“四比”竞赛活动。更加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利税过千万元企业都要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每年新增6 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明年争取列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40 项,转化重大技术创新成果6 项。

(四)坚持不移地推进工业经济循环发展 。 所谓循环发展 就是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约型产业。把好产业政策关口,严格审批新上“两高一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科技节能贡献率。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扶持政策,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完善拉长“粮食深加工—生物食品—废水资源化—有机肥—生态农业”、“煤—电—化—建材”等10 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坚持“两化融合、双轮驱动”战略不动摇,加快构建新型工业新体系新布局。 大力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实现全市工业由大变强,必须坚持两化融合战略不动摇,加快推进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双轮驱动战略不动摇,加快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突出抓产业,构建工业新体系。 围绕十大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梳理产业链条,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选择三五年内能够形成千亿级、五百亿级、三百亿级和百亿级的产业进行集中培育,每个产业重点扶持一两家龙头企业,对企业、产品、品牌进行整合提升,形成核心层企业、配套层企业、相关层企业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一个产业,要有一个目标规划,一个市级领导牵头组建一套班子,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制定一套量身定做的扶持方案,产业牵头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突破性扶持政策,落实一套考核办法。

(二)突出抓基地,构建工业新布局。 产业基地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和优化要素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基地5 家,省级基地10 家,明年争取新设2 家省级以上基地。工程机械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下步要做专做精总成及配件,全力创新整机终端产品,并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服装材料是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下步要以科技和品牌为新动力,打造时尚创意产业基地。光电信息是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下步,光通信要做大规模,LED 要整合产业链,光伏产业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新型煤基化工是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下步关键是装置大型化,拉长产业链条,主攻高附加值产品。同步推进曲阜物联网、任城开发区工程机械、金乡大蒜等基地建设,在全市形成土地集约、功能齐全的工业发展空间新布局。

(三)突出抓产品,构建产业新亮点 。 产品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工业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 套) 产品,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明年力争开发新产品1200 项,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8% 以上。抓好三类产品创新。一是生产投资类产品创新,要瞄准产业升级方向。二是生活消费类产品创新,要瞄准消费升级方向。三是特定人群的产品创新,要瞄准特殊需求。我国进入老龄化,消费群体很大;我市家俱95%来自南方;生活用纸人均消费量潜力也很大。

三、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不松劲,努力实现重点工作新突破新进展。

现阶段,总量不大、发展不快、载体不优是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最突出最急迫的问题,必须毫不放松的抓大招商、大项目、大园区,务求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一)把招商引资作为突破工业的主抓手。 招商引资是

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既要注重吸引央企和世界500 强,更要注重发挥现有企业招商主体作用;既要规划提炼项目,也要搭好平台招引项目。 千方百计生成项目。 围绕“1351 ”工程的十大产业链填平补齐、生态园区建设、增资扩股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四条路途,生成项目。今年再论证1000 个项目,汇报争取中央和省稳增长政策支持。 全面对接央企和世界500 强。 要建立完善世界500 强企业和央企信息库,全面分析其战略意图,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共同兴奋点,高层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对接央企有关政策,实现共赢。 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全市60 户千百亿企业都要放眼全球,制定招大联强的规划,主动对接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合作、联合投资、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迅速做大做强。 办好专题招商活动。 统筹用好产业链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手段,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精心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开展京津地区春季招商推介活动、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招商推介活动、长三角地区秋季招商推介活动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招商。参加省政府组织的香港、中国台湾活动周。更好发挥国际孔子文化节招商作用。

(二)把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工业的关键举措。 突破工业,归根到底要靠突破大项目。 抓好项目集中开工。 坚持每季度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各县市区集中开工项目每次不低于10 个亿元项目,并且保证全年至少有2 个当年投资过10 亿元项目,这要作为一项指令性指标来落实。 加快项目进度。 领 先半步无竞争。目前全市工业在建项目1629 个,总投资1876.4 亿元。这几天我们又论证了980 个项目,总投资3606.6 亿元。重点在谈外资项目66 个,协议外资42.9 亿美元。能否顺利推进这些项目,事关工业立市战略的成败,必须“快”字当头,完善领导包保制度,高层推动、专班跟进,搭建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抓好项目投产达效。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项目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招商引资的根本目的所在。要把竣工项目投产达效作为考核项目的重要指标,把是否形成新的增长点作为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使有限的政策资金投向有质量、有效益、能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项目。

(三)把园区发展作为突破工业的新高地。 经济开发区是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近几年来,全市开发区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3.2% 。但也存在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链条短、聚集能力差、创新能力弱、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建设千百亿园区。 按照“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要求,创建千百亿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保持30 % 以上。加快把兖州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特色园区。 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挖掘自身资源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凝聚本地优势资源,吸引外部资本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产业集群园区。 建设生态园区。 编 制高水平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定位,健全污染控制体系,加强节能减排考核,出台《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办法》。兖州工业园区、金乡化工园区要首先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所有园区都要积极创建生态园区。 建设创新型园区。 创新是园区的生命之本、活力之源。强化“区管镇”管理体制,突出园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的主体功能,集聚社会各类资源,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创新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四)把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的主攻方向。 围绕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分工协作能力。没有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千百亿大企业就失去源头。必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和服务,把金融助推千家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探索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一企一技术”推进专精特新发展。

同志们,做好明年经信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 篇3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工信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形势,研究部署明年任务。会前,张超超副省长专门听取省经信委的工作汇报,并就开好这次会议做出明确指示。会上,张超超副省长将做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20xx年主要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融合为着力点,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1-11 月份,全省 41 个行业中有38 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92.7% ,比上半年提高2.5 个百分点;重点调度的120 种产品中有81 种产量同比增长,增长面67.5% ,比上半年提高2.5 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 万亿元以上、利润8000 亿元以上,均增长12% 以上;万元GD P 能耗下降5% 左右。提前2 个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围绕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六大传统行业,省政府出台了转型升级指导计划。启动实施结构调整重点项目394 个,总投资529 亿元。预计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2 万项、其中新开工项目占75% 以上,全省工业技改投资突破1 万亿元。通过技术改造,龙力生物“精制食品级木糖及结晶阿拉伯糖”有效拉长了玉米加工产业链,双轮股份“海水淡化新型泵”打破了我国海水淡化关键泵基本依靠进口的局面。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 左右;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 万亿元、增长20% 左右,软件业务收入2200 亿元、增长30% 左右;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300 亿元、增长16% 左右。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认证星级物流企业和园区69 家,着力培育250 家重点物流企业,预计全年物流业增加值突破4000 亿元。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xx 年以来累计淘汰水泥8523 万吨、炼铁1321 万吨、炼钢514 万吨、焦炭649 万吨、平板玻璃753 万重量箱、造纸281 万吨,全面结束了水泥机立窑时代。四是,积极推进产业集聚。新培育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2 个,总数达到94 个。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过10 亿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达到426 个,其中过100 亿元的150 个。

(二)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新增强。一是,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新培育滨州亚光等6 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九阳家电等5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9 家、总数突破1000家。深化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和能力建设项目99 项。联合省财政厅,以公开招标方式培育常林机械等4 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示范企业。新增企业领域“泰山学者”岗位10 个,总数达到88 个。二是,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实施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4113项、计划研发投入239 亿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2566 项、国际先进水平项目1422 项。新培育省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56 项,平均单台套价值达3500 多万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 项,实施数控机床、核高基、新材料、物联网等重大创新和产业化国家专项29 项,浪潮集团“面向互联网应用的服务器核心软硬件研发”、济南二机床“汽车车身大型智能冲压生产线”、天岳先进材料“大尺寸碳化硅单晶衬底”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1000 亿元。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初步建成产学研网上对接平台。举办第22 届产学研展洽会,发布创新成果1620 项,达成项目合作协议257 项、总投资165 亿元。四是,强化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海尔集团等3 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培育国家级工业质量品牌示范企业6 家、试点企业49 家。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40 项。

(三)企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一是,加快发展大企业集团。预计今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30 户,较去年增加7 户。山东能源集团、魏桥集团再次入围年度世界500 强,46 家企业入围年度中国企业500 强。二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小企业培育、产业提升和科技创新“四项计划”,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预计全年新增中小企业7 万户、总数达到88 万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3% 以上、总量占全省的65% 左右。三是,强化企业精细化管理。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推广青啤集团、金晶集团等一批管理项目化经验,引导企业练内功、挖潜力、降成本。四是,开展行业对标学习。围绕11 个重点行业,从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质量品牌等7个方面选树98 家示范企业,组织开展行业对标助推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目前,已分别组织了服装、家纺、食品、电子信息等4 个行业的现场交流活动,共有500 余家企业参加,取得良好效果。五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深化鲁港鲁台合作,香港周和中国台湾周活动共达成合作协议17 个,涉及金额130 多亿元人民币。扎实推动产业援疆工作。

(四)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推进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开展20xx 家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测,新培育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16 项,培育认定“四个一百”示范工程228 个。首批开展了国家级“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省工作。二是,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建成开通“好品山东”网络营销平台,上线企业已达5200 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5% 以上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营销,累计培育电子商务平台和应用示范企业100 多家。三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探索推动云计算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建成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人口信息共享。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重点领域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出台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累计培育物联网重点企业75 家、产业基地7 家。

(五)绿色节约发展见到新成效。一是,强化结构节能。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 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降低0.5 个百分点。二是,抓好技术节能。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高效节能电机、低辐射镀膜玻璃、节能变压器、太阳能锅炉等新技术新产品46 项。以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领域为重点,实施国家节能重点项目76 个、省节能产业化和技改项目141 个,年可节能200 多万吨标准煤。三是,推动重点企业节能。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支持448 家企业加快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示范项目48 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90个。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2 家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12 个。新培育泉林纸业等4 家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实施国家清洁生产示范项目11 个,审核清洁生产单位1100 家。预计全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6% 。

(六)经济运行保障实现新加强。一是,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完善以工业用电、交通物流、原材料和产品价格为主要内容的调度快报制度,进一步提高分析监测和预测预警水平。加强工业质量效益、企业融资、重点行业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二是,搞好电煤协调供应。全年落实省内外电煤合同1.15 亿吨,兑现电煤储备发电量奖励170 亿千瓦时,有力调动了企业储煤保电的积极性。三是,组织好电力生产运行。加强电力生产组织协调和供需平衡衔接,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行政执法,全力做好电力供应保障。预计全年完成发电量3590 亿千瓦时、增长8.8% 左右;全社会用电量4000 亿千瓦时、增长7.6% 左右,其中工业用电量3100 亿千瓦时、增长7% 左右。四是,强化成品油流通管理。制定执行车用成品油升级实施方案,20xx 年1 月1 日起全省加油站可全面供应国Ⅳ标准汽油。预计全年销售成品油20xx 万吨。

一年来,我省主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消费类产品和适销产品行业稳定增长,部分困难行业呈现回暖迹象,为工业经济平稳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轻工、纺织、医药、电子等消费类产品及机械、汽车、化工、有色等行业适销产品生产稳定增长。轻工业增长呈现多点支撑。1-11 月,家电、塑料制品、文体用品、造纸行业增加值增长10% 以上;食品制造、家具行业增长10% 左右;葡萄酒、冰柜、人造板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0% 以上。纺织行业生产保持平稳。1-11 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10.7% ,服装增长5.2% 。三季度以来重点纺织企业产品产量环比、同比都呈现增长趋势。医药行业增长势头良好。7 月份以来,医药行业增速一直保持在20% 以上,1-11月增加值同比增长28.8% ;化学药、中成药产量稳定增长,化学药品产量占全国比重达20% 以上。电子产品生产增长较快。1 -11 月,手机产量4668.5 万部、增长23.3% ,彩电1389 万台、增长4.6% ,集成电路4.4 亿片、增长15.8% ;计算机131.4 万台,移动通信基站设备973 万信道,程控交换机28.2 万线。部分机械装备类产品及汽车生产增长较快。1-11 月,金属制品、汽车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 以上,金属切削和成型机床、工业锅炉、大型拖拉机等产品产量增长15% 以上;汽车产量增长13.8% ,其中轿车增长17.2%。化工、有色深加工产业稳定增长。1-11 月,化工、有色金属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3% 和14.9%,原油加工、轮胎外胎产量增长10% 左右,铝材和铝合金分别增长33.8% 和12.6% ,十种有色金属、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均同比增长。

二是钢铁、建材、载货汽车、工程机械等投资关联行业以及船舶、轨道交通行业产销形势总体稳定。钢铁、建材行业生产形势三季度后趋于稳定。1-11 月,钢铁、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 和9.7% ;粗钢、钢材、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 、2.6% 、5.5% 和7.7% 。载货汽车产量恢复增长。载货汽车产量从4 月份开始连续4 个月环比下降,8 月份开始环比提高。1-11 月,载货汽车产量达69.3 万辆、增长5% ,占全国比重达20% 以上。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生产回稳增长。8 月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形势回暖,产量开始同比增长。1-11 月,输送机械、挖掘机、装载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9%、18.6% 和6.2% 。造船工业新承接订单明显增加。截至10 月末,船舶企业新承接订单350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50% ;1 -11 月,船舶产量311.3 万载重吨、增长9.6% 。轨道交通行业近两年持续低迷后订单、产量均有所恢复。1-11 月,生产动车组612 辆,铁路客车432 辆,动车组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40% 以上,铁路客车占11% 以上。

三是盐化工、煤化工、石油炼化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纯碱和烧碱企业产能利用率70% 左右,炼化企业60% 左右。这些行业一旦产品价格有回升迹象,很快就因企业生产增加导致价格再度回落,价格转暖支撑乏力。

当前,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有: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重型工业结构调整困难、工业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多、企业创新活力相对不足、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持续增强等。我们要抓住用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拿出浴火重生、壮士断腕的勇气,以转型发展、调整结构的积极作为,赢得主动权,创造新优势。

二、20xx 年工作具体安排

明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各个方面,着力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促进全省经济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明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 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 以上;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抓手,努力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把技术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做好创新资源整合、科研投入成果化、科研成果产业化三篇文章,加快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山东设计”、“山东标准”转变。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 项以上,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30% 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50% 以上。积极争取实施核高基、数控机床、燃气轮机、新材料、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重大专项,大力培育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坚持以市场认可的最终成果为导向,切实加大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力度,支持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平台水平。大力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发挥好省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引领作用。加强创新平台动态管理,实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起点推进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扶持发展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组建鲁港工业创意设计室,加快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开展工业产品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标准。力争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 家、工业设计中心20 家,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标准80 项以上。

三是深化产学研结合。发挥产学研网上对接平台作用,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提供研发、试验、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基础保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关键技术和产品。组织好20xx 年鲁台产学研经贸论坛。力争完成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100 项。

四是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建设。依托骨干企业、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加大对企业引进人才的激励力度,大力实施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泰山学者和优秀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抓好百个工科专业和千个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示范基地,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紧缺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以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为抓手,努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新突破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主导作用,以产业链拉长、价值链提升、财税链回报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降低中间产品比重,推动工业经济不断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按照调高、调轻、调优的总体思路,研究制定重点产业链提升方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引导企业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的最终制成品。轻工行业,重点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环保型造纸及纸制品、烟草产业链,发展食品、多功能乳制品、装饰用纸、纯正酿酒、高档实木家具等产品。纺织行业,重点提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发展品牌服装、定制服装、高档床上用品、汽车船舶用纺织品、土建工程用纺织品等产品。机械行业,重点提升汽车、高端装备、农业机械产业链,发展高档客运汽车、重型汽车、机床、海洋装备、石油装备、页岩气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农业耕种和收获机械等产品。化工行业,重点提升精细化工、轮胎产业链,发展新型农药、染料、涂料、功能材料、绿色安全轮胎等产品。冶金行业,重点提升铝、铜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高铁航空用铝型材、食品药品用铝箔、铜箔、铜板带,以及循环再造产品。建材行业,重点提升建筑卫生陶瓷、玻璃深加工产业链,发展高档瓷砖、卫生洁具、功能陶瓷、特种玻璃、专用玻璃等产品。落实新版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积极推进技术改造立法,实施好一批重点项目,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扎实开展行业对标助推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企业对标学习长效机制。

二是加快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基础电子产业跃升、整机价值链提升、工业电子开发应用三大工程,加快集成电路、LED 、光伏、云计算、平板显示等高端技术产品开发,力争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 万亿元、增长15% 左右。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制定新医药产业链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化学创新药、海洋药物、现代中药、先进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壮大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石墨新材料等产业规模,重点支持开发特种高分子材料,促进稀土材料高端应用。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化小型纯电动汽车管理试点,以1-2 家重点企业为龙头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技术工艺水平,促进低速电动车有序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重大技术创新,积极争创国家试点城市。

三是大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和淘汰落后。以钢铁、水泥、船舶、化工、轮胎等行业为重点,探索建立远近统筹、标本兼治的产能进退衔接长效机制。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坚持工作措施、政策保障、监督检查“三个到位”,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提升竞争力化解一批,合作发展转移一批,搬迁重组整合一批,提高标准淘汰一批,促进产业优化整合。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结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等工作,提高标准、扩大范围,编制好年度淘汰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并抓好实施。继续推进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小企业关闭工作。

四是促进集约集聚发展。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编制实施“一圈一带”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因地制宜培植发展用地少、就业多、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特色产业聚集区,支撑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实现由“点”到“线”的思维转变,积极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基地园区,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支持我省中西部地区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新疆、西藏的产业合作。

(三)以制造服务融合发展为抓手,努力在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上取得新突破

深入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一是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入实施软件产业“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推动济南建设高水平中国软件名城,支持打造济南创新谷、青岛千万平米软件园、济宁惠普基地等产业载体,探索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中心。加强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控制等技术服务类骨干企业。力争软件业务收入突破2700 亿元,增长25% 以上。

二是做强现代物流业。加强综合交通协调管理,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建立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联盟,加快煤炭、石化、医药等重点行业供应链建设。推进制造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优化内部物流管理,加快剥离物流业务,促进物流服务资源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规范重点园区和中心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物流支撑体系,加强统计分析研究、标准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努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力争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5% 左右。

三是培育新兴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跨越发展,抓好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争取新培育省级电子商务平台、支撑服务机构、应用示范单位各50 家,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 左右;以网络营销为主线,以“好品山东”为依托,推动更多企业在打响品牌、网上销售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产业,联合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推进机制,探索组建产业联盟,逐步解决企业资质不足等难题,着力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支持发展节能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实施重点项目200 个。

四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性工作。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借鉴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未来着力点,提出发展对策建议。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体系,加强纵向和横向比照分析,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变化情况和典型做法经验,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四)以深化企业改革管理为抓手,努力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一是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情况调研,进一步摸清现状,查找问题,提出规范经营管理者权责、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进措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八年规划,支持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培养壮大企业家队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

二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重点企业战略管理,引导企业科学分析所处外部环境,搞好企业和产品定位,尽快启动制定“十三五”战略规划,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发挥省政府企业管理奖和管理创新成果的导向作用,深入开展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百千万”活动,加大典型引路和先进管理方法推广,向精细管理要质量、要创新、要效益。

三是支持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会同有关部门清理和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认真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措施,深入实施“一企一技术”战略和“育苗扶壮”工程,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打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良好环境。力争中小企业数量增加6 万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四是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广海尔、苹果等企业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先进做法,实施中小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探索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商业模式。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需求。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拓展亚太、东欧、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深化欧、美等传统市场,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五)以有效扩大信息消费为抓手,努力在高水平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大力发展信息消费,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是培育和发展信息消费。深入实施国务院和省政府促进信息消费的意见,围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供给、拓展信息消费市场等重点环节,大力推动信息消费试点。实施“智慧山东”战略,深入开展智慧城市、城区、社区、园区四个层面试点,带动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消费业态。

二是落实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开展重点行业提升行动,以六大传统产业为重点,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方面实施一批重点工程,积极破解传统产业两化融合共性问题。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基本要求和实施指南,探索开展企业符合性认证,积极参与国家贯标达标。启动“工业云”创新行动,以信息化集成服务、职工教育培训等为重点,开展汽车、机械、石油装备等产业集群示范应用,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向装备制造业的渗透融合。

三是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加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支持各级电子政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云计算平台迁移,推动电子政务向统一建设管理、运维保障模式转变。完善省级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制定政务信息共享办法和目录体系,促进人口、法人信息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协调加快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信息化步伐。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实施贫困村通信息提升工程,完善建设“齐鲁村情”帮扶发展平台。

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动城市光纤入户、农村宽带进村,加快4G 网络商用化进程。有序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鼓励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等融合性业务。推动实施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抓好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频率台站管理,努力提升无线电管理综合能力。

(六)以建立节能长效机制为抓手,努力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毫不放松抓好节能措施落实,建立健全节能长效机制,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生态山东建设。

一是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作用,坚持有扶有控,抑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打造节约型产业体系。加大新能源推广应用力度,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推广太阳能工业热力系统集热面积100 万平方米;协调推进太阳能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深入开展节能科技提效工程,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围绕工业锅炉改造、太阳能工业、阳光学校等领域,组织实施省重点节能项目200 个。

二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部署,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链提升工程,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基地10 家、示范企业100 家。抓好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清洁能源开发、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改良、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高效锅炉和电机等领域,研发和推广一批简易高效的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50 亿元。

三是推进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实施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开展能源消耗在线监测试点。落实“能效领跑者”和“能效之星”制度,深入开展企业能效对标活动。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在建材、化工、钢铁等行业培育20 个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分行业制定并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对超标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协调推进公共机构、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

四是抓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加快循环经济地方性立法进程。培育100 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完成19 家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业固体废物、餐厨废弃物、废旧铅酸蓄电池、城市矿产等综合利用,抓好再制造产业“以旧换再”,力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4% 。着力抓好清洁生产,推广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支持一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单位1000 家。

五是强化节能管理机制。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依法推动节能评估审查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完善能源环境交易平台,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逐步推行节能量交易制度。加强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力争完成66 项标准修订工作。强化节能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培训能源管理师1400 人、用能设备操作人员1000 人、节能高级管理人员300 人。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预警调控制度,加强节能监察执法。

(七)以组织运行监测保障为抓手,努力在巩固工业发展向好势头上取得新突破

加大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力度,保障各类生产要素供给,推动工作指导转变,巩固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强化运行监测分析。完善调度快报和预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生产情况,用电量、货运量等先行指标,以及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单位产品能耗、劳动生产效率等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全面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态和提质增效成果,及时提出对策建议。有效跟踪宏观政策和产业发展新动向,注重对不同时期热点难点问题的把握,更好地引导和服务企业。认真实施工业运行调控指导意见,突出抓好一季度经济运行,搞好春节生产组织和节后生产恢复,确保首季开好局。

二是搞好生产要素保障。抓好电煤储备和煤电运综合协调,足额兑现省内电煤合同,进一步扩大外煤入鲁,确保重点电煤订货量1.2 亿吨;实施电煤储备与发电量计划挂钩考核奖惩政策,确保统调主力电厂电煤库存全年平均不低于20 天、重要节点达到30 天。积极应对电力供应偏紧形势,增强生产供应能力,扎实做好有序用电工作,深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抓好成品油市场供应,推进车用汽柴油升级,开展国Ⅳ标准汽油使用情况部门联合检查,落实好20xx 年1 月1 日供应国Ⅳ标准柴油相关工作。强化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和信息对接,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三是推动工作指导方式方法的转变。坚持以改革统领工作全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自觉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积极推进和参与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谋划思路,提出对策,努力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在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上下功夫,在研究行业趋势、企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上下功夫,在培育引导需求、改善产业生态、推进政策协调上下功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承接好国家下放事项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审批改革,削减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提高为企业服务水平。把行业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支撑,更多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行业协会积极承接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推进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

同志们,做好20xx 年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努力促进经济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