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

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 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 “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生活道路开始平坦,是非常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积极的行动去补救,美好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梦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顿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颓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快乐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天天见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天天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老干仗,老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

其实人的快乐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在得到交配欢爱对象时是快乐的。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简短的两句话,16章里的两章内容,俨然不失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乐道,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诉我们懂得欣赏、懂得宽恕。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篇2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 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当然,这不是《论语 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 学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 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似为满足虚荣乎?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 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篇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的教会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

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 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 “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生活道路开始平坦,是非常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积极的行动去补救,美好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梦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顿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颓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快乐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天天见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天天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老干仗,老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

其实人的快乐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在得到交配欢爱对象时是快乐的。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简短的两句话,16章里的两章内容,俨然不失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乐道,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诉我们懂得欣赏、懂得宽恕。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