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28篇)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

在20__年春运即将到来之际,1月16日,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28篇)

20__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连续4年开展“最美铁路人”评选活动。该活动已经成为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主动履职尽责的重要载体,成为社会各界了解铁路、支持铁路的重要窗口,产生了积极影响。

20__年获得“最美铁路人”称号的共有10名先进个人,他们分别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辆段动车组指导司机冯剑坚,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北车辆段检车员陈向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工务段杨连弟桥隧工区工长李玉斌,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衡阳车务段衡阳站值班员王军,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刘晓云,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朔州车务段宋家庄站业务主管薛胜利,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金鹰重工工程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王江,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运输安全部副部长王久军,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车体事业部高级技师张雪松,青藏铁路公安局格尔木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政委郑天海。

这些“最美铁路人”全部来自铁路基层一线工作的平凡岗位,是铁路行业200多万干部职工的优秀代表。他们是勤勉务实的劳动者、脚踏实地的奋斗者、朴实无华的追梦者。冯剑坚能娴熟驾驶9大类28种机车车型,与复兴号一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陈向华30年安全检车28.8万余辆,成了铁路车辆检修的技能大师;李玉斌矢志赓续红色血脉,以实际行动延续祖孙三代60年守护英雄桥的责任与使命;王军在铁路行车第一线恪守标准不走样,成为全路车站值班员中最年轻的首席技师;刘晓云始终把旅客装在心中,在平凡的客运服务岗位上赢得无数赞誉;薛胜利心系“国之大者”,长年奋战在大秦铁路货运主战场;王江坚持不懈自主研发30余种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多项产品走上高原铁路,还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建设增光添彩;王久军用满腔热血助力京张高铁建设,为实现“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张雪松潜心攻关智能制造,填补了高速动车组技术领域多项空白;郑天海战斗在全路海拔最高铁路公安派出所十余载,用生命守护着站区安全……

发布仪式现场播放了“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的视频短片,从不同角度采访讲述了他们的先进事迹、价值追求和工作生活感悟,展示了铁路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最美铁路人”证书。

“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生动精彩、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铁路职工代表纷纷表示,新时代中国铁路领跑世界,铁路人倍感自豪、重任在肩,要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积极投身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生动实践,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推动新时代铁路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

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突飞猛进,一列列快速运行的列车,在快速运行的背后,他们经过上百次上千次的反复试验,为的就是人民的平安,国家的财产。终于美丽的结果在中国大地绽放,让世界惊叹、让全球瞩目,让国人骄傲。

这一个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铁路人,选择了一生坚守平凡,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展现出中国铁路人的最美特质。他们如同一块块璞玉,经过岁月雕琢,终于绽放美丽的光彩。他们在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虽然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他们却是铁路的榜样,是无数铁路人的骄傲。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铁路部门努力将疫情防控与高质量运输服务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疫情防控基本措施,让疫情防控不出现任何死角,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把每一件日常小事做好,这是成就不凡人生的必然之路,也是所有奋斗者的无悔追求。

每位“最美铁路人”都是铁路行业干部职工的优秀代表,是广大职工身边的榜样。他们是坚守抗疫战场的x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代表贾青青、在高寒高铁追梦奔跑的刑云堂、投身复兴号核心系统技术研发的张波、以实干助力货运增量的孟照林、慢火车上的“索玛花”阿西阿呷、苦干实干的铁路扶贫干部亚库甫.阿沙木都、勤学敬业的“轮轴迷”刘晓燕、忠诚守护平安车站的周荣亮、给中国高铁装上“智慧大脑”的陈志强、坚守高原铁路的“铺路石”于本蕃、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吴亚东。

这些“最美铁路人”期待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他们更多生活在镜头之后,生活在容易忽视的一线岗位。他们的美,是平凡、朴实、执着的美。但是,他们用挥洒的汗水见证了最美付出,体现最美担当。而他们也有如铁路线上一个个细小的零件,用一个个“钉子精神”串连起了新时代的“中国梦精神”。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3

今天,我观看了《最美铁路人》专题片,本片的主角们是来自铁路工作基层一线200多万铁路职工的优秀代表,有的致力于安全平稳操纵机车,以高超的技艺驾驶着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的刻苦钻研动车组检修技术,用匠心擦亮中国高铁名片;有的待旅客如亲人,热心服务几十载,给乘客的旅途送上春天般的温暖;有的坚持标准化作业一丝不苟,在铁路行车岗位三十年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看完后的我感触颇深。

短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足岗位,潜心钻研的“铁路客运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单杏花。作为铁科院电子所副总工兼12306技术部主任,她是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研发的技术带头人。在她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她和团队攻克了12306一系列技术难题,使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手工售票向计算机售票,从车站独立售票向全国联网售票的转变。单杏花解决的,不仅仅是旅客不再需要通宵达旦排队买票,取而代之用手指头轻轻一点就可以在网上方便的购票,更是实现了春运、节假日期间,每一个在外漂泊想要与家人团聚的游子都能归乡的愿望!使中国铁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电子商务时代。而这一切,正是单杏花和她的团队顶尖的专业技术、怀揣心中的梦想与信念、和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或是举家出游的“五一”,依旧宛如一粒石碴,一根枕木,一根钢轨,牢牢坚守自己的岗位上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铁路人”!

我是来到x铁路局x工务段工作两年的一名青年职工,与单杏花不同,我的大学学习的是安全工程专业。铁路对于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地球就像是一个村,而铁路就是连接每一个村庄的道路。如果把地球看成一颗小小的球,铁路,就像是这颗球上一条条的网,现在的我就像一只小蚂蚁,穿着黄马褂、拿着道尺威客,在这条网上穿梭检查,我的任务,就是保证这一条条线路各方面良好,保证每一辆列车安全平顺通行。而我的梦想,是给地球上的每一个“村”都铺上“路”,并且让这条路更快、更长、更高效、更安全。安全,是铁路运输生产最基本的要求,是提高铁路运输生产效率的前题,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更是实现铁路整体运行的基本保证。要维护铁路的安全生产必须从制度和思想两方面下手。我希望自己能像“最美铁路人”他们那样,成为一个有使命感、有担当的人,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做到极致,钻研精修安全工程关于铁路专业知识,在铁路改革进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办法,为中国铁路在运输安全和经营管理水平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做出贡献!为自己心中的那一条条“网”更快、更长、更高效、更安全做出贡献!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4

“最美铁路人”的直播后,真心佩服这些铁路英雄!从撸起袖子加油干,到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到今天我们走进新时代,“最美铁路人”就是平凡和坚守最好的诠释,他们是我们新时代学习的好榜样!

今日铁路的巨大变化与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密不可分,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拼搏、坚守、专注。其中,同在客运岗位的张润秋的先进事迹报告令我印象深刻,客运工作看似简单,却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善于为旅客排忧解难的心,“客运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新时代铁路青年更要以榜样的力量鞭策自身,不断努力提升业务技能,时刻秉持一颗热诚的初心服务广大旅客。“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最美铁路人”的爱岗情、奉献心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身为主力的铁路青年,就更需要把这种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我们以“最美铁路人”为时代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就一定能交出一份无愧于铁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答卷。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5

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挺英雄之傲骨,迎凛冽之寒风,集全国之创力,谋中华之复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终会筑成坚不可摧的长城。

20__年的告别之际,歌舞升平,在繁荣之下,一场战争即将打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却也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从武汉,到长江,再如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地席卷全国。绵延千千万万里的战线,医院里的彻夜灯火通明,无不成为这场战争的见证。但是,你看到了吗?在这里,在那里,在每个地方,到处都有逆行的身影。他们是不是无儿无女,他们是不是穷途末路,他们是不是早已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已经不再害怕致死的病魔。不,都不是。他们只是平凡人,同千千万万的大众一样,但他们又不平凡,他们是战士,是英雄,不畏生死的傲骨。

有些人在死亡面前泰然自若,不是因为他们不害怕,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精神支柱,是责任,是勇气,是理想,更是信念。他们前仆后继,只为对得起心中那份大爱天下的心。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第一时间赶到抗疫最前线,17年前的那句“把重症患者都转移到我这里来”时至今日都是那么的震慑人心。无数的共产党员舍生忘死,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政府审时度势,计划国家的发展,大到每一个省市,小到每一个家庭,无不发出“武汉加油”的壮语。

中华复兴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五千年之悠久历史,无数次化解的灾难,足以给我们信心。我们携手,共渡这艰难困苦,然后,去奔跑,去拥抱,那20__年最美的春天,祝你们护士节快乐!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6

你会明白一个村支书为何有如此痴迷的城市情结,还会发现这个“瞎胡闹”的村支书,在满足一己的造城狂热之余,可能无意间会为农村发展理念探索出另外的方向。

因此不要取笑李连成和他的“乌托邦”。这个在盐碱地上搞起了股份制的村庄,变成“村级市”后仅一年,已有来自北京、上海乃至中国台湾等地的20家企业落户,全村总产值超过10亿元,这样的经济规模在当时的中部农村并不多见。

我们可以质疑“村级市”的设想,但是在产值超过10亿元的基础上,很多构成城市经济基础的产业设想便不再是“乌托邦”。

也许是由于他的诚恳和耐心,也许是由于人们对城镇化的共鸣,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学者程汉忠,将“西辛庄市”的诞生看成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于建嵘后来也表示:“有时间,我一定前往西辛庄村向李书记和村民们讨教农村发展的有关问题。我反对的是‘村级市’这个提法,担心这种可能影响国家规制,为一些地方行政扩张提供借口,但绝不是反对农村社区服务城镇化这一发展方向。”

鲁迅先生在黑暗中,用《狂人日记》发出了第一声呐喊。当然此时此刻的社会现实与当时并无任何可比性,但鲁迅笔下“狂人”的探索与启蒙,跟李连成的气质无疑隔空相通。

李连成当上村支书后的第一晚,他突然想起了村里人看他的眼神。那是穷人的眼神,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眼神,孤立无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李连成想,我得把这种眼神用心焐热了。

因此当他狂热难抑,当他着急激动,当他把“当干部就要爱吃亏”的“连城诀”歪歪扭扭刻在大石头上放在村头,当他自称“人干啥往往都有瘾,我李连成就有‘发展瘾’”,并不管不顾地造起“城”,人们都将深深理解,并会肃然起敬。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7

科技注入 激发无限潜力

“通过初步测产,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项目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从去年11月播种到今年4月收获,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团队用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一阵春风吹过,思茅松林沙沙作响,干燥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为天然的保湿层,让三七避过了冬春干旱季节。

走进澜沧县竹塘乡李召梁子的思茅松林里,开展三七种子直播和种苗移栽试验的地块,嫩绿的三七小苗齐刷刷冒出土层,眼下已长到10多厘米高,超过90%的出苗率,小苗长势喜人,这印证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团队的调查结果:该试验点冬季3个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13.7℃,平均湿度78.46%,非常适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长。

“林下三七可以实现生态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毛如志博士说。

在云山村蒿枝坝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正忙着捡拾洋芋的拉祜族群众李扎谢脸上洋溢着喜悦,他高兴地说,这里采收洋芋的群众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他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受雇在这里干活,每天60元的工钱,从松土、垫肥到种植、管理全程参与。他说:“我已经学会了技术,明年自己家也种。”

据了解,各项目自去年9月份陆续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种植4亩林下三七,出苗率达90%以上,达产后每亩可增收5万元至15万元;完成100亩冬季马铃薯,亩产3吨,产值达90万元,每户平均纯收入达2672元;完成50亩冬季蔬菜种植工作,蔬菜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增收9000元;为186户农户发放种猪2头、鸡苗10只,每户农户可创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亩冬季鲜食葡萄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20__年4月第一次产果。

经过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精准扶贫工作,澜沧县特别是竹塘乡的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方兴未艾。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的成果已一项项留在澜沧的大地上。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可以说每一名党员干部在脱贫工作面前都应责无旁贷,都要尽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气,拿出担当,为脱贫攻坚做出贡献。

有这样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__年退休后,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澜沧县扶贫。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他把“家”安在田间地头,用5年时间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1500个村民,并让村子摆脱了贫穷。11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题为《“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变贫穷》的报道,听了他的事迹,令人非常感动,值得每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学习反思,并实践之、笃行之。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9

在过去的一年里,正因为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铁路人无数个日以继夜在岗位上辛勤付出才有今天铁路运输企业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

报告会中,中国第一高铁站北京南站业务指导员张润秋说到“服务因用心而精彩”。同样作为一线客运岗位职工的我们,应该更多学习“润秋服务理念”急旅客所急,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宗旨。在忙碌繁琐的工作环境中往往容易忽略的服务细节,这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模版,对比不足,取长补短,积极投入到今后的岗位中。

被号称“反扒第一人”民警——宋鹏飞在作报告时曾说:“要干到天下无贼”,让大家不得不相信在无数个日以继夜正是因为有了他与他的同事们,每天络绎不绝的旅客出行安全才得以保证,是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为旅客安全保驾护航。我想这就是爱岗敬业,是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能说出这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南昆线上最初建设者——汪伯华,普普通通的一名铁路线路工长,但却被他一句“打铁必须自身热”的态度所感染。这足以证明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直秉承以身作则的态度,还有一如既往的奉献精神。铁路线路的修建,一直是被认为最苦最累的岗位,无论刮风下雨、烈日炎炎,他们始终脸朝地背朝天,在祖国的大地滴下无数汗水,这大概就是最能诠释“最美铁路人”的样子吧!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他表示在他的岗位中一刻也停不下来,终于实现复兴号动车组在全世界铁路领域从追赶到领跑这一伟大发展进程。20__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复兴号动车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这一光辉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像郭锐一样平凡而伟大的技术工作者,更多的是能感受到他们的吃苦耐劳、“舍小家为大家”的拼搏精神。

他们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每一位铁路人的坚持。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下终于迎来播撒希望的时节。防疫不松懈,在疫情防控和助推复工复产的道路上,全国铁路人以最亲切的服务态度和最专业的技术水平义无反顾,披荆斩棘,迎难而上。那些平时习以为常的景象——井然有序的火车站,干净舒适的车厢,四通八达的火车股道等等…背后都承载着无数铁路人的汗水与泪水。

听完10位“最美铁路人”的故事,是他们向我们证明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中国精神。这是一场精神的盛宴,此刻内心仿佛又注射了一支强心针,热血澎湃,向身处平凡岗位的每一位铁路人致敬,努力是会被看到的。我也相信铁路人滴下的每一滴汗水终将用成绩回报祖国。

最后,我庆幸生于交通发达的时代,我更荣幸我是一名铁路人,我认为每一位用心工作的铁路人都是“最美铁路人”,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来自全国人民对铁路人的一张“奖状”。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0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习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习他什么呢?泛泛的说学习袁隆平似乎各个方面都都可以学习,那把目标就设定成一个完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认为能够袁隆平身上突出的精神实质就是他的事业心.他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造福全人类,而这一切的贡献都建立在他的事业心的基础上.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个人如何爱国,爱社会,这是促成他有事业心的基础.我们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怀有同样的情怀.但是这种背景并不能影响我也有一个同样的事业心.每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那样的造福全人类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对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这个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初级阶段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而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投入到了共产主义事业中,是否应该有一些社会理想呢?

我想这是作为我,一个普通人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杂交水稻这样宏伟的命题,但是我们做得一点点小事,如果能够当成事业来做,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业.我现在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也许我没有机会去做袁隆平那样重大的项目,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机会完成眼前的小项目,小成果.而这今天的小,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事业的全部,谁能说不是以后做大的基础呢?所以学习袁隆平精神,我觉得,从现实意义出发,应该落实到自己从小事做起.

!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1

通过观看直播,我被他们的事迹深深震撼,10位最美铁路人正是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铁路人的缩影,他们在铁路建设发展中的付出和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从追赶到超越的浴火重生。一代代铁路人用坚守与付出书写着追梦的奋斗历程。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皎龙号”深潜船创造了“中国深度”;“嫦娥号”飞船创造了“中国高度”;“复兴号”动车组创造了“中国速度”。“最美铁路人”是平凡的英雄,是无数铁路职工的缩影,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勤劳的双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绚丽的人生。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来自格尔木工务段的于本蕃,他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铁路人和新时代的铁路榜样。

他的美在于奉献。他立足雪域高原13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艰苦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他的美在于坚持。24岁的他就踏入青藏线,在高海拔的青藏铁路默默坚守,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顽强作风,守护着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

这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坐标,榜样是一种力量,它不断激励我们前行,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铁路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为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2

“榜样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更应主动向李夏同志看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勇于奉献!”……8月21日上午,来自铜陵市纪委监委机关第一支党支部和驻市人大机关纪监组的1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走进李夏工作的第一站——铜陵市地震局,与李夏生前同事——市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一同召开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交流会,回忆李夏同志在市地震局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共同缅怀李夏同志的感人事迹。

李夏生前系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8月10日在抗击台风“利奇马”中,突遇山体塌方,英勇牺牲,年仅33 岁,将宝贵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抗灾抢险的路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责任和担当。20__年2月,李夏考入铜陵市地震局,从事地震监测和地震应急工作。这里也是他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站。

在市地震局废弃的老办公楼,李夏生前同事吴密深情回忆李夏在铜陵工作生活的点滴往事。

“第一时间获悉李夏同志的噩耗后,我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作为李夏亦师亦友的市地震局局长汪绍平来说,这种“悲痛”是刻骨铭心的,久久难以抚平。在与李夏共事的3年半时间里,作为李夏曾经的分管领导,汪绍平见证着他的快速成长。日常工作中,李夏潜心钻研地震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还是上级交办的临时性任务,总是竭尽全力高质量完成;在野外地震监测现场、地震应急救援一线,他总是冲锋在前、无怨无悔,多次在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工作中为单位争得荣誉。

在学习交流会上,众多李夏曾经的同事、好友,在泪水与悲恸中追寻他初心起步时光的点点滴滴。“他是一位勇士、是一位英雄,激励着我们每个人不断去前行。”对同事兼好友王群来说,在工作之余,李夏还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大男孩,能烧出一手好菜,会主动分享旋律优美的歌曲。只是噩耗来得太突然,她还一时接受不了他离开人世的现实。

英雄的事迹很生动丰满,也很感人励志,在给人以心灵洗礼的同时,正在激发出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带动人的力量。市地震局的同事好友饱含深情,纪检监察干部们也热泪盈眶。

市纪委监委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严永平表示,李夏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他身上无不体现了忠诚担当、爱岗敬业。要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以实际行动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3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余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而她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帯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播撒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视频时,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湿润的:当她暑假天天走那么远山路,只为了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只要考上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就能免学费就读时;当她夜晚在手脚关节处涂完治疗风湿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条椅上时;当她面对镜头,说出唯一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两年,把这些孩子送入大学”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

爱心。

“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自己连却洗衣机都没有。就这样,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

坚定。

“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取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时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

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习榜样精神,传承榜样力量!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4

如今,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徜徉在乡村的阡陌间,人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公平正义的社会给自己带来的福利。每个人,不论性别如何,都能享受发展带来的机遇,获取劳动创造的收益,拥有奋斗得来的幸福。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解放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是压在妇女身上的一座大山。这种落后观念剥夺了妇女的自由,打压着妇女的社会地位,让中国妇女们不能和男人一样被平等对待。

那时,在申纪兰的家乡,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有一句流传甚久的说法——“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每次想起这个说法的时候,申纪兰都很生气。

“旧社会呀,不把妇女当人。妇女只能到院里头,男人就高一步了,就能到县里头。你说这话能有道理吗?我就不服气。”

1951年,正值解放初,西沟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申纪兰被选为副社长。当时社里劳动力短缺,社长李顺达鼓励申纪兰发动妇女下地劳动。

“动员妇女真难呀!”回想刚开始那段时间,申纪兰非常感慨。那年才20出头的她,很快召开了农业社妇女大会,动员村里妇女下地干活。可是到会的还不到一半人,就连那些过去妇救会的积极分子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申纪兰只好挨家挨户去说服。不仅男人们不支持,就连妇女们也觉得出来劳动不如在家看孩子给男人做饭,工作进行得很艰难。

突破口的打开,始于一位叫李二妞的村妇的改变。

李二妞是村里出了名的“不出门”,手脚慢不说,对村里的事情也没什么热心。要是能让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这,申纪兰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刚进她家,我就问:‘家里有人吗?’李二妞在里头说:‘没人。’”回忆到这里,申纪兰叹了口气,“你说明明她就是个人,她还说没人,以前的妇女就是这,只要男人不在家,就当自家没人。妇女在家里没地位,在社会上能有地位?”

刚开始,对于申纪兰要自己下地这件事,李二妞是很抗拒的。

“你进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辈子,死了就是一辈子,解放不解放吧,无所谓。”

申纪兰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谁?你要劳动了,就能挣上工分,多劳动多挣工分,想换件新衣裳就换,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李二妞真的扛个锄头下地了。原来妇女们都不相信她能来,一看连她都来了,全村妇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来了,积极性还是不高。

“我黑来(方言:夜里)就想,妇女们不想出来,除了男人们阻拦之外,觉得挣不了几个工分也是个重要原因。”当时,妇女都下地了,可是挣的工分还是“老5分”。那时候10分算一个劳动力,两个妇女只能算一个男劳力,所以妇女只能记5分,这按性别划分的不公道的计分方式,让妇女们没什么干活的劲头。

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申纪兰决定在村里组织妇女和男人比赛。

“理不辩不明!同工同酬为个甚?是说妇女有能力,也能干男人的活儿!要想挣10工分,就要跟男人们比一比,跟他都干一样的活,看谁干得好!”

以在地里撒肥为例,以前都是妇女们装肥,男人们撒肥。撒肥是个技术活,不容易撒匀,申纪兰和妇女们下定决心要在这里跟男人们比一比。他们各要了一块同样大小的地,比谁能先撒完,并且撒得又快又好。要赢在体力和经验上有优势的男人,关键在于使巧劲。在申纪兰的带领下,女人们先把地划成行,然后一行一行地撒肥,撒进去的肥料又匀又实。不到晌午,女人们就干完了自己的地。

反观男人们,他们是干一干,歇一歇,抽袋烟,到晌午也没干完。一看妇女干完了,他们有些后悔,后悔不该抽那几袋烟。回忆到这儿,申纪兰笑着说:“妇女们不吸烟,不耽误功夫。”第一次,女人们挣到了10个工分,和男人一样多。

就这样,男女同工同酬,在这个中国太行山脚下的小山村里率先实现。申纪兰也因此当上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回想过去,申纪兰用无比坚定的话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我带领妇女争同工同酬,就是这个决心,为妇女争口气!人家都说妇女是半边天,我们就要为‘半边天’争光,争气!要是妇女不给妇女争光,你代表什么妇女!”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5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用的还是苏联较为落后的炼油技术,难以炼取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轻质油产品。流化催化裂化作为当时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但国外一些国家封锁了最新技术。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仅几十套,时年34岁的陈俊武作为我国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为了完成任务,常常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终于有机会去国外学习这项技术。

陈俊武:短短半年时间内把它的资料尽量变成胶卷,胶卷拍了400卷,另外我们还拿到很多图纸资料,也记了很多笔记。

“取经”回来的陈俊武和技术人员干脆住进干馏炉旁的简易房里,睡大通铺,争分夺秒设计适合中国使用的一整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由上百套仪表、数千个阀门、近两万米粗细管线组成。

经过1300多个日夜攻坚克难,陈俊武终于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发和建设,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实现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带动国内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5年,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陈俊武:那时候是国家困难时期,我们当然也得咬着牙,克服困难熬过去。

工作了70年,时至今日,他依然在“想方设法地创新”。

陈俊武: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在科技前沿奋斗,努力创新,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科学家。

陈俊武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攻坚克难,急国家之所急;矢志创新,与国家共奋进,这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陈俊武70载奋斗人生,因与祖国同频共振而更添荣光、更加精彩。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6

9月的广州仍是一派夏日景象,在位于天河区五山路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中的紫荆花树仍是郁郁葱葱;波光粼粼的洪泽湖畔有不少晨读、锻炼的身影。然而与往年不同,校园中唯独少了一个陪伴华农走过了几十年发展历程的身影--老校长卢永根。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1936年开始入读香港粤华中学附属小学,接受到较好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战争的残酷让卢永根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初中时期的卢永根,在岭英中学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语文老师林莽中(萧野),并经他介绍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在卢永根看来,培侨中学的三年时光,是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里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他在这里遇到了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踏着老师未竟的步伐,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即使退了休,卢永根对水稻的研究热情也依旧不减。20__年前后,卢永根和学生们根据文献,前往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搜集资源。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顶、水泽等人迹罕至之处,许多地方只能徒步。彼时卢永根已是七旬老人,却依然兴致勃勃。山高无路,荆棘丛生。到最后,卢永根体力不支,可仍坚持要去现场,于是学生们架着他,慢慢往上爬。老照片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开心。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其间,他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同样以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出国学习访问的学者。华农知名教授、20__年新增选的中科院院士刘耀光,当年曾受教于卢永根。去日本留学后他在当地工作数载。卢永根接二连三给刘耀光写信,向他介绍学校的情况。在卢永根的一再书信动员下,刘耀光最终于1996年回到华农,潜心科研,大有建树。而包括温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来到华农,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20__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合计88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很多老一辈的华农人更不会忘记,1984年的那个夜晚,卢永根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草坪上给全校学生作的3个多小时报告--《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中所说:“我今天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7

朱海燕

以更细致的服务,为患儿康复保驾护航

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以来,她以身作则带领全科护士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督促护士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保证每项护理工作的质量。在工作中她深知责任的重大,提供优质的消毒供应产品是医院安全运行的保证。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挑剔的眼。总是对工作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有一天早上她在去污区检查工作,发现大家检查器械不仔细。她立即询问情况,护士说:“因为工作忙,再说清洗干净后检查包装区会在放大镜下仔细检查的,功能不佳的器械退回临床就行”。她却说器械就是无声的病人,需要在每个环节都要仔细的照顾,把器械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对待,精密的器械、质量有问题器械、常规器械采用有针对性方法处置,来保护器械不受损坏,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在晨交班上,对护士操作视频进行回放,大家从多角度点评护士操作的优缺点,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护士规范操作的依从性,在团队管理中,她始终坚持一切从“人”出发的管理理念,排班充分考虑护士个人意愿,同时结合科室工作的的动态,弹性排班,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创造了一支团结和谐高效的护理队伍。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8

10位最美铁路人用他们在平凡岗位中一路走来的辛勤足音,诠释着铁路工作者最美的岗位坚守。

“无敌解钩手”陈林用干任何事情都要有始终如一的态度;铁路公安宋鹏飞用一句保护旅客的安全是我们的责任,用汗水换来天下无灾;忠诚守护“中国扶贫专线”的"神奇工长"汪伯华...…他们以热情、奉献、拼搏、担当,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观看后,我深深地受到了触动,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他们总是在平凡点滴中默默的奉献,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做好一件事并不难,坚持一直做好一件事却很难,然而“中国重载第一人”景生启,就在大秦铁路默默坚守了25年;干一行,爱一行,敬一行,张润秋正是如此,常年待旅客如家人,旅客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在她的带领下“润秋服务组”成立,坚持初衷换来的是8969封表扬信和815面锦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这一个个平凡的岗位闪耀出璀璨的星光。

作为一名普通铁路职工,我们应该立足岗位,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拼搏奉献,勇担使命,争做最美的重工电人。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9

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0

致敬逆行者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她是武汉医生,尽管已踏上返乡旅程,但当她得知武汉需要医疗支援后,仍毅然选择“逆行”。她说:“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安心过好年”;他是高速公路一名检疫人员,因连续一个月奋斗在前线,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他被晒成了“口罩脸”;他是小区的志愿者,兢兢业业,守护我们的家园。这样的他还有很多,感谢他们一直在我们身边。

国家真的有那么几次需要你。疫情当前,你们毫不退缩,上交一封封请战信。这不仅是你们无私奉献的责任与担当,更展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品德。

摘下口罩留下深深压痕的面庞上却带着笑容的,是白衣天使。我想:你们便是这世间最美的容颜。舍小家之暖,换万家平安。眼含泪水“钟”究是你,迎“南”而上,重于泰”山”。

侠之大者,一腔热血,为国为民。致敬,我们的战役英雄!我们的逆行者!

风雨同舟者兴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隔城不隔爱,全国人民支援武汉。“作为汶川人,最应该感恩。”四辆来自汶川装满蔬菜的大卡车上贴着同一句话“汶川感恩你,武汉要雄起”。不会用导航的秦师傅骑了四十多公里电动车,为武汉医疗队送来蔬菜……

一次次奔赴可能并不显眼,但这是他们掏心窝子拿出的东西,每一斤,都挂在我们的泪点上。

这就是中华儿女善良团结的品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祖国的疫情,牵动着海外华人华侨的心,一家店一家店地找,宁愿付钱托运,也要把一箱箱口罩运回国。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日本向中国捐百万口罩;轻工业不发达的俄罗斯运来一飞机口罩;“老铁”巴基斯坦更是倾尽物资,自称不留后路地支援……

我读完新闻,抬起头,竟看到爷爷抹着眼泪。对视,他笑了笑:“哎呦,作为中国人怎么会不感动!”他的眼里满是坚定与自豪。

我也轻闭双眼,留下炙热的泪。我梦到了五星红旗,梦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力拼搏的脸庞,梦到这座城原来的模样。

没有一个寒冬不被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愿冬去春来,战士凯旋;愿山河依旧,人间皆安。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1

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他们,是平凡人,而伟大恰恰来源于平凡。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地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逆行的志,始终不变。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你的样子我们铭记在心,你的精神我们世代相传!让14亿人都成为你的样子,我们就能在春暖花开之时,看到你脱下防护服,揭开口罩露出灿烂的笑容。

心怀感恩,致敬英雄

甘肃大哥杨荣荣从甘肃驱车30多个小时,送25吨苹果到武汉,支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奋战的3000多名医护人员。他说:“我的家人被医院救过,所以我一定要来尽一份心意。回去还要被隔离14天,但还是要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同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抗疫,春就在前方!

守护家园,勇往直前

甘如意是武汉一街道卫生所的检验技师,病情初发时,她刚休假回老家。受疫情影响,武汉实施了进出人员管控,公共交通全部停运。她硬是靠手机导航,骑自行车、搭顺风车,4天3夜跨越300多公里,赶回战役一线。她说:“我不能后退,后退不可原谅!”

武汉不收泪,我们不后退。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因为他有千千万万英雄的人民组成。

有太多太多逆行出征者的故事让我们动容,让我们敬佩!上下楼5米,是他们夫妻坚守岗位却无法触碰彼此的距离;10天,是建设者与病魔赛跑交给人民的成绩单;0.5秒/个口罩,是生产者日夜奋战维护人民生命线的中国速度!

英雄民族何惧风浪,万众抗疫春在前方。一个伟大的民族,往往是从苦难中涅槃而生的!疫情过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因为最美逆行出征者!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2

3月18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获得者,南平市委、常务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近日,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学习廖俊波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的品质。廖俊波同志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在乡镇、园区、县委,还是市里工作,廖俊波始终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身不离基层、心不离人民,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展现出信念坚定、踏实干事的优良品质,展现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闪亮风采。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激励我们接力奋斗前行。

学习廖俊波同志,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生命力所在。邓小平同志曾经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党的干部,廖俊波同志终其一生,始终做到心系人民。心里想的、念的、盼的都是“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为群众谋利益求发展,“周末不周末,关键看有没有事,有事就没有周末”,质朴的语言里,表现出的是将群众放在首位,将奉献视为己任的可贵精神。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廖俊波夙夜在公、身体力行、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做群众的贴心人,践行一名焦裕禄式“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是“官员”的标杆,也是所有党员学习的榜样。

学习廖俊波同志,就要学习他勇担重任的精神。党员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是基本的要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为官”的优良品德。追求理想、坚定信念、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融入血脉的宗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和奋斗目标。从廖俊波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就要以他为标尺,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完成使命。用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踏踏实实干实事,奋勇当先有作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3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她们的脸颊被口罩勒得过敏红肿,她们的双手终日被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浸泡侵蚀着,在我们眼中却仍是最美的白衣天使。即使感染病毒,他们也温柔地告诉世界,“我们ok,加油,一定可以的”“我们只是穿上白大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张按满红色手印的请战书,一条告知朋友取消假期的朋友圈,一句“打怪兽”和孩子惜别,一年家务被丈夫许下承诺,答应他们最爱的人平安回家,背上行囊,抹着眼泪前往前线。

当他们累的时候,两个椅子一拼,趴在桌子上,甚至地上挤着睡都可以。他们也是爸爸妈妈,也是为人子女,也想要打扮的美美的,但当他们披上白色的大褂,就会奋不顾身地奋战在一线,与病魔作斗争。向白衣天使致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月31日10点53分,山东日照的一位头戴环卫帽子的大爷,来到派出所,放下装有1万2千元钱纸包和一张写着:“急转武汉,为白衣天使加油,我的一点心意,东港环卫”的纸条就转身离开。为前线做贡献的不仅仅只是他,还有更多的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明星粉丝捐款,志愿者奔赴前线,出租车司机送医护人员回家,工人在昼夜建设武汉雷神山医院,把15天的工期缩短到三天完成,各个心理专线等等,都在与病毒斗争。

而远在小城的我们,也要为了我们最爱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做好安全防护,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减少集会活动,在家陪自己最爱的人,安全地度过这个假期。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4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在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您们”主动站出来勇敢无畏!“您们”迅速冲进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作战,拼命抢回我们的亲人、爱人、朋友、同事!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期待“您们”也能好好走出来,我们一道共赏春暖花开!

从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确诊到隔离病区组建,作为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呼吸内科医生,彭银华深知“有场硬仗要打”。得到妻子的理解,他推迟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礼,主动请缨上一线,一直坚守在隔离病区,"白加黑"轮班倒。

大年三十,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回家休息,他婉言拒绝,“让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轻,我先顶上”,简短和妻子通完话,彭银华医生再次义无反顾穿上隔离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战场。

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彭银华被确诊了。

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陈浩:他正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让他去做个CT,做了CT就是磨玻璃影,然后我们让他赶紧停下手中工作,住院。

在金银潭医院住院期间,彭银华在朋友圈里留下这样一条动态:“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是我也要向积极分子学习,申请入党,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未曾想到,2月20日晚上,年轻的彭银华在医院里被救治了27天,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此时,彭银华应该正在和妻子度着蜜月。如今,斯人已去,他办公桌抽屉里的婚礼请柬,还没来得及发出去,推迟的婚礼,也再也无法举行。

我们要铭记像彭银华这样的英雄,我们要铭记每一个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争作出贡献的英雄,当人们都在躲避退让,你们却在勇敢逆行;当人们都在惶恐不安,你们却在坚定前奔。时代需要英雄,人民需要榜样。一个英雄可以影响感召千万人,可以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一个榜样可以鼓舞士气,可以带动起全民打赢防疫战争的信心。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我们一定会胜利!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5

结为亲家 定点精准帮扶

20__年,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确定脱贫目标后,“把脉”产业发展就成了第一要务。接到任务后,朱有勇院士二话不说,带着团队迅速赶往澜沧开始调研。

“那段时间,朱院士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准当地最适合的种植项目。”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朱书生说,每天清晨,植被还挂着露珠,朱有勇和团队成员便拿着仪器下田了。

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院士和大伙一致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冬季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澜沧可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博士黄惠川说,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订单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3元,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于是,20__年10月,在蒿枝坝完成了冬季马铃薯百亩示范和冬早蔬菜50亩示范。

同时,朱有勇院士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林下经济本来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他们发现,松树的挥发物具有很好的驱虫防病作用,在澜沧发展林下优质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发财”的好路子。“到20__年,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约为40万亩,总产值达800亿元,如果能在澜沧顺利开展林下三七种植,对百姓脱贫致富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朱书生说,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他们还发现澜沧县的松林气候环境适宜三七生长,于是决定在竹塘乡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开展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三七种植试验,建立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辐射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决定在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项目示范点建设。

“要选择合格的脱毒马铃薯种薯”“拱棚可防霜避雨避病,减少农药施用量80%”……面对村民们的各种问题,朱有勇耐心解答着,还叮嘱团队人员去田间给农户示范操作。院士、专家们进村帮扶,从设置“科技小院”开始,手把手教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油菜、林下三七等的技术要领,一步步解决村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科学的指导、全程的服务使贫穷闭塞的蒿枝坝及其周边村寨不再“孤立无援”。

朱有勇告诉我们,自从20__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结对帮扶澜沧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种植、养殖产业壮大了起来,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6

今年50岁的陈忠俤是福建省罗源县鉴江村党总支书记。大年初三这天,连续多日奋战在基层防疫第一线的他,因劳累过度昏倒在村部,导致脑部血管破裂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

1月23日是农历腊月廿九。陈忠俤接到消息,罗源发现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24日被确诊),鉴江村村民郑某与患者乘同列动车返乡,已回到村里。陈忠俤立即组织人员上门,劝说郑某前往县级隔离点隔离观察,但对方并不配合,说什么也要在村里过年。陈忠俤在郑某家里一直待到深夜12时,反复劝说,并承诺保障他们一家的正常生活。在他的耐心劝导下,除夕下午6时,郑某和老伴儿同意前往县级隔离点。

鉴江村人口集中,户籍人口6017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集中,疫情防控工作难度非常大。作为老党员,陈忠俤深知守土有责的重要性,全力以赴落实上级的要求:24小时值班、组建3支党员先锋队入户摸排、发放宣传单、通过村村通广播进行宣传……

鉴江村沿海养殖户较多,人员结构复杂,陈忠俤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对上岸人员及滞留渔排的外来务工者进行逐一摸排,为疫情防控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他还在村部设立信息反馈专线,既能及时收集信息,也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就这样,陈忠俤一直忙到正月初三,5天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村里防控疫情的举措见效了,但他自己却倒下了。

“老陈20__年做过脑部手术,但做起事来总是拼尽全力,丝毫不顾及身体。”村主任林建标回忆,陈忠俤一直以来工作都很认真拼命,建设美丽乡村、抓自来水管网等项目,他总是雷厉风行,一刻也闲不下。

鉴江镇党委书记辛捷说,多年的共事,让大家都很佩服陈忠俤。“把任何事情交给他,我们都很放心。”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7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2023“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8

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点燃无数贫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赤诚爱心托起了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人生梦想,用自己真情挚爱,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大爱无私。她以勇者无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续写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张桂梅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张桂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和坚定信仰。其事迹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深化了我们的情感,真可谓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

党总支王从爱书记要求,全校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学习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心系群众的高尚品德;学习她注重学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学习她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学习她淡泊名利、牢记宗旨、忠诚于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开拓精神;学习她坚定信念、执着坚定、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在当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把向张桂梅同志学习作为重要载体,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深入学、联系实际学、结合工作学。要把张桂梅同志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开展自我剖析,真正心系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