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通用29篇)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

“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按理说精神这东西是不会消灭的,但为什么要等到十几年或者说几十年之后,“女排精神”才再次发挥了它的魔力。这次胜利,到底是中国女排精神的胜利,还是这批大长腿可爱姑娘们的胜利?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通用29篇)

“女排精神就是以拼搏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这是老女排在比赛中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感觉,拼搏精神,尤其是面对强手不畏惧,不胆怯,放的开,能把实力发挥出来,能把对手拼的害怕自己,直到反败为胜。”这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的女排精神的诠释,它强调的是以实力为基础。

对于“女排精神”,郎平在夺冠后说:“我觉得不是靠讲故事或者什么心灵鸡汤能解决的,关键还是从平时的训练中就严格要求。”她强调的,也是实力。

这次奥运夺冠,与其说是中国女排精神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女子排球队硬邦邦的实力的胜利。这帮大长腿漂亮姑娘们经过刻骨的磨练,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如郎平所说,他们的胜利跟什么心灵鸡汤没有半点关系,凭借的完全是平时严格的训练。

奥运会是世界顶尖的体育赛事,每一支队伍都代表它的国家,每一支队伍都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拼搏奋进的精神,但比赛比的从来不是口号、不是精神、不是故事,比赛比拼的从来只是实力。

中国女排在80年代五连冠之后,跟人拼精神拼了几十年,结果经历了中国女排精神笼罩下的长时间的混沌低谷。直到今天,才又凭借过硬的实力走上了巅峰。恭喜中国女排,也希望女排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这都源于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今天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女排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女排时隔20xx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

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与最终胜负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单以实力来看,篮球和足球,无疑将成为中国球迷永远的伤心地,但有多少人会只以成绩论英雄?我们只是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而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更高,因为她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她们有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只是在感受、发扬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

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但奔向梦想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中国女排就是这样成功的。站在冠军的领奖台往回看女排的里约征程,我们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伟大。

小组赛2胜3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斗志”是姑娘们的“洪荒之力”,是主教练郎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女排精神”。它让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比赛之激烈,过程之曲折,结果之振奋,让人看的心惊动魄、喜极而泣。她们的胜利真的是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是一次次飞身一跃的扑救,是一次次高高跳起的重扣,更是一次次逆境之后的绝地反击。

女排姑娘们绝不放弃任何希望,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分必争,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再现,它让中国女排打出最佳的竞技状态,所向披靡,这样的中国女排,怎能不取胜?

的确,排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所有队员积极配合互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看到每得一分,大家都挥臂庆祝,相互加油鼓劲;每失一分,也在相互提醒,研究战术。

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来到里约的12名队员全部上场,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敢于拼搏,这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指引下,这种力量势不可挡。

带领中国女排团结一致的人就是郎平!历史证明,郎平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更是一名传奇的教练。

当球员她是“铁榔头”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当教练,她总是临危受命,挽救低谷中的中国女排。这一次她也终于获得金牌教练的称号。

更重要的是,从队员到教练,郎平是“女排精神”最好的传承者。本站

32年前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注入强劲的动力;

20xx年前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得以传承发扬,振奋了中国体育各项目不断突破;

今天中国女排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振奋人心,给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动力。

“女排精神”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今天我们愿意为女排夺冠刷屏!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3

20xx年8月21日,相信亿万中国人都会在电视机旁为中国女排加油、喝彩;相信得知了女排夺金的中国人都会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那激动人心的激战时刻。人们兴高采烈地评论着、分析着,不约而同地赞美女排精神又回来了!作为一名老青年志愿者,我再一次从女排夺金中获得了启示,再一次从女排精神中汲取了力量。

女排精神是什么?有很多。它是一种宝贵的体育精神,顽强拼搏,科学训练,在竞技比赛中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精神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随着中国女排重登世界之峰,相信女排精神也一定会给处于不同社会位置之中的中国人带来更多的启示与触动。那么,女排精神会给我们这些志愿者带来什么呢?从中国女排逆转巴西队、荷兰队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是今天中午庆祝女排夺金、下午志愿实践之后,我决定开始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我把它概括为学会经受三个考验:

首先是要学会经受时间的考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种考验更为长久,更为公正。本次中国女排夺金的灵魂人物就是主教练郎平。32年前郎平作为中国女排队员赢得奥运冠军;32年后,作为主教练再一次率队夺冠。三十二年!她用人生长度的三分之一来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因为她看准了,因此无论顺逆,她都义无反顾。其实,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时间是最公正的试金石,大浪淘沙见真金。20xx年前,中国青年志愿者高举起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旗帜,今天我们传承着光荣的志愿精神。在困境中,让我们坚持、再坚持一下;在胜利前,让我们前进、再前进一步。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美好社会也一定会在时光大道上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其次是要学会经受信心的考验。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这种考验更为严峻,更为现实。这次中国女排奥运会夺金是在时隔20xx年(20xx年雅典奥运会)后,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这期间中国女排经历了什么?有成绩进步的喜悦,也有坠入低谷的苦恼,但中国女排始终没有失去宝贵的信心,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女排优秀队员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当代中国的志愿者生逢其时,党政重视,社会支持,志愿服务前途光明,这种态势成为广大志愿者信心满怀的强大后盾。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志愿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志愿路上仍然有坎坷、有荆棘,仍然需要时时与信心相伴。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行善立德,志存高远;对他人有信心,相信人心向善,以心换心;对社会有信心,相信人间正道,中华梦圆。

最后是要学会经受身体的考验。身体是事业的根基,这种考验更为直接,更为重要。56岁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带领队员重夺奥运金牌,给国人带来了更多的鼓舞,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期待。国内很多媒体赛后都期望郎平能够带队参加20xx年的东京奥运会,在东京实现中国女排辉煌的圆满轮回。我们都祝愿郎导能够精力充沛地为中国女排再次圆梦,同时也知道下一次她所经受的考验会更多,最为直接的就是身体的考验。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还记得我们青年志愿者与共和国的伟大约会吗?等到2049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这些当代的青年志愿们将在志愿服务中再次相聚,共同来见证伟大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共同见证中国梦梦想成真的伟大时刻。因此,为了我们所忠爱的志愿服务事业,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衷心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衷心希望我们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4

20xx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队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20xx年再次夺冠,为中国队夺得了最提气、最具含金量的一枚金牌。主教练郎平,队员朱婷、丁霞、魏秋月,以及所有将中国女排精神在奥运会中彻底贯彻的女排队员们再次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中国女排用旺盛的斗志和对胜利的渴望诠释着顽强拼搏的体育真谛,天道酬勤是这支女排的注脚,我觉得女排精神带给当下企业有以下几点启示:

1、不设计结果,做好当下

郎平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女排的里约奥运征程中,正是因为队员们没有去设计结果,所以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全力以赴面对困难,一点点的往上冲。这对于所有运动员都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和经验,对她们今后的生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积累。”

在当下浮躁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媒体失去了“做好当下”的觉悟。急功近利的目标遮住了看清当下的双眼,忘记了做好每一个阶段自己该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渐渐地变成了浮躁的大环境里浮躁的一份子。

不管是品牌还是媒体都必须找回初心,在前进的路上脚踏实地,不去设计结果,做好当下能够做好的每一件事,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完美的结果。羽翼丰满,何愁不能展翅千里?

2、永不放弃,追求每一分钟

恒心和毅力是支撑着中国女排摘得桂冠的力量源泉。如果中国女排在半决赛时因为前期的落后、观众的嘘声而放弃,我们就不会看到今天绽放着拼搏光彩的中国女排。

对于我们也是一样,如果当时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因为资金的匮乏、朋友的嘲笑而放弃了自己梦想,那我们现在就不会有融入了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的阿里巴巴商业帝国。

永不放弃,就算到了最后一分钟也拼尽全力,这样才有可能在这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股脱颖而出的清流。

3、摒弃浮躁,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

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所谓的计划来进行,我们在前进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出现了突发的困难或变数而给自己找到放弃的理由。但其实所有的困难都是人生大赛中的一部分。

本应早上九点的比赛延迟到晚上十点,对战东道主的比赛中观众一面倒的呼声,这些都没有让坚韧的中国女排给自己找松懈的借口,因为她们很清楚,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

不管是内容的制作还是企业的竞争都是这样,只有将未来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视为征程的一部分,摒弃浮躁,直面一切困难,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给出消费者真正想要看到的精神产品。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5

科技注入 激发无限潜力

4月正是冬季马铃薯收获的季节,小型拖拉机顺着垄墒来回穿梭翻土,密密麻麻的马铃薯从地里蹦跶出来,村民们紧随其后,挑选、分级、装箱。作为最新开辟的全国最早上市的马铃薯产地之一,蒿枝坝及其周边村寨出产的新鲜马铃薯当天就被运往昆明,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全部收完估计能分得1万多元的纯利。”看着这样的丰收景象,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委会副主任张文清悬着大半年的心总算踏实了不少。

去年,中国工程院在村里的蒿枝坝村民小组实施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由于村里从未种植过冬季马铃薯,张文清和10多名村组干部带头,每人出资1.2万元入股,依托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来了100亩土地,示范种植。

“通过初步测产,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项目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从去年11月播种到今年4月收获,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团队用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一阵春风吹过,思茅松林沙沙作响,干燥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为天然的保湿层,让三七避过了冬春干旱季节。

走进澜沧县竹塘乡李召梁子的思茅松林里,开展三七种子直播和种苗移栽试验的地块,嫩绿的三七小苗齐刷刷冒出土层,眼下已长到10多厘米高,超过90%的出苗率,小苗长势喜人,这印证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团队的调查结果:该试验点冬季3个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13.7℃,平均湿度78.46%,非常适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长。

在每片示范种植基地,都有一个监测器挂在松林间。“这用来收集降雨数据,全天候监测种植区域的土壤、大气状况。”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刘屹湘说,在雨季来临,降雨量到达警示值时,就需要利用避雨膜调节雨水,控制病虫害发生。就是凭着这样严谨的科学管理,朱有勇院士团队逐步形成了思茅松林下三七种植的关键技术指标,探索建立了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

“林下三七可以实现生态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毛如志博士说。

毛如志博士是中国工程院派驻澜沧县竹塘乡挂职副乡长。他告诉记者,中国工程院帮助村民制订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各产业成效初显。

在云山村蒿枝坝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正忙着捡拾洋芋的拉祜族群众李扎谢脸上洋溢着喜悦,他告诉记者,这里采收洋芋的群众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他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受雇在这里干活,每天60元的工钱,从松土、垫肥到种植、管理全程参与。他说:“我已经学会了技术,明年自己家也种。”

记者了解到,各项目自去年9月份陆续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种植4亩林下三七,出苗率达90%以上,达产后每亩可增收5万元至15万元;完成100亩冬季马铃薯,亩产3吨,产值达90万元,每户平均纯收入达2672元;完成50亩冬季蔬菜种植工作,蔬菜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增收9000元;为186户农户发放种猪2头、鸡苗10只,每户农户可创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亩冬季鲜食葡萄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20__年4月第一次产果。

经过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精准扶贫工作,澜沧县特别是竹塘乡的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荣廷昭院士和傅廷栋院士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陈宗懋院士的《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邓秀新院士的《热带水果关键技术》、黄璐琦院士的《中药材资源普查》等院士扶贫项目正相继落地实施。

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方兴未艾。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的成果已一项项留在澜沧的大地上。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6

1990年,延迟两年退休的叶连平还是离开了讲台。在很多人看来,辛苦大半辈子,总算可以歇歇了;但叶连平说,那是他人生中最难过的一天……

退休后,附近学校但凡有老师生病了、离职了,他不问待遇、不讲条件,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就这样代课,一晃又是10年。20__年,叶连平正式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节假日免费给孩子们补课。19年来,10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现在还在上课的,仍有156个。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次印象都深”

这天,叶连平特别高兴,他的学生江明月来看他了。“我不叫他老师,叫他爷爷。”江明月笑着说。20__年,江明月还是卜陈学校初一的学生,因为语文老师临时有事,她遇到了来代课的叶连平。家访中,叶连平发现江明月的家离学校太远了,觉得江明月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路上,影响学习,就和她父母商量,让孩子住到自己在学校附近的屋子去。

从此,江明月在叶连平家,一住就是两年。“叶老师辅导我的学习、照顾我的生活,还联系不同科目的老师来帮忙。”江明月说,“一次家访改变了我的人生。”如今在南京工作的她,每当有空就回来探望爷爷。

像江明月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1993年,叶连平到县办中学代课。“48个人登记在册,教室里只有22个人,这怎么上课?”45天,他骑自行车跑遍了48个学生的家,劝家长、劝学生,硬是把学生凑齐了。毕业那年,这个班有11个学生考上中专,而另一个平行班只有3人。“不家访,怎么能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怎么能把他们教好啊!”叶连平说。

将近20年,他就这样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去学生家的路上,直到几年前不慎被撞伤,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现在腰有些直不起来,出不了远门,骑不了自行车,累的时候只能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批作业了。”叶连平有些遗憾。

“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这是叶连平坚持的理念。他还有个规矩:每年带孩子们外出游学两次,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花的都是自己微薄的退休金。

“有一次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很多孩子都哭了。”叶连平说,“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次印象都深。”

“我没有那么亮,能做的微乎其微”

“曹冬雾,家庭困难,600元;王妹,父病母离异,600元……”一张鲜艳的红纸贴在墙上,这是20__年叶连平奖学金的发放公告。

20__年,叶连平同乌江镇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目前,奖学金的规模已达30多万元,发放了7届,惠及132名学生。

“原想等我‘走了’以后把积蓄捐出来做点事,但现在就实现了,我很高兴。”叶连平说,随着自己的事迹被传扬开,不少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不少人来捐款捐物,他把钱都投入到奖学金里。

叶连平也和很多高校建立了联系,每年寒暑假都有大学生来。“之前有香港大学的学生来代课,他们的宗旨是快乐英语,寓教于乐,给我很大启发。”叶连平说着,翻开了自己破旧的笔记本,查看着记录。

王简是合肥市一所幼儿园的老师,20__年暑假,作为巢湖学院的一名学生,她来这儿支教过。“我以叶老师为榜样,努力地工作。”王简说。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其中一个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摇摇头说:“我哪是什么烛光,我没有那么亮,能做的微乎其微。我充其量是只萤火虫,因为失去的时间太多了,怎么也补不回来,我只想追赶时间……”

一天上课结束,叶连平倚在门口,微笑着望着孩子们蹦蹦跳跳远去的背影,眼神里,满是欣慰和期许……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7

昨晚收看《新闻联播》,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卢永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生于兵荒马乱之际的卢永根,对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殷切的期盼。他无数次说,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他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1949年,卢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香港仔”,成为了一名年轻的革命者。

作为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卢永根心系祖国,无论是当院士,还是当校长,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永远高于一切。卢永根一辈子都在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当年的入党誓言。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水稻科研事业;87岁,将880万元积蓄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他又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活在世上应该干什么,走后应该留什么?卢永根用他的一生作出了回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卢永根曾说,“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党员能够牢记入党誓词,讲诚信、守纪律,为党和人民作了许多贡献。但也有不少同志,虽然也在党旗下宣了誓,但却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党章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没有履行好党员的义务,做了许多违反党规民意的事。

一诺重千金。我们每一名党员,都是在党旗前宣过誓的,都是向党和人民作出了承诺和保证的。宣了誓,就要遵守,就要执行。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一定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坚守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真正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作为自己人生的境界与追求。

人虽千古,声留万世。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卢永根精神”,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平凡岗位,做出经得起时间、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不平凡业绩,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永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8

“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中央首次提出“六稳”是在20__年7月,当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发力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六保”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0__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不稳。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大范围停滞,导致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行,经济负增长。二是经济主体陷入危机。疫情冲击下,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和家庭收入下降,陷入现金流危机,时间一长,可能破产。政府部门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导致债务积累、赤字增加。三是金融风险加大。疫情的不确定性给金融市场投资者造成严重干扰,导致预期不稳,资产价格波动性上升,金融市场动荡。而疫情冲击下企业、居民收入下降乃至破产也会传导到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并进而威胁金融稳定。四是内外经济失衡。疫情冲击给进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均呈负增长。疫情也会影响资本收支平衡,引起汇率波动。此外,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见的负增长、负利率、负油价、负收益,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风险。鉴此,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加“六保”的工作框架。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9

20__年暑期,叶连平突发意外,被撞伤腰椎住进了医院。然而已经90高龄的叶连平手术后仅仅4天,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生身边。

叶连平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仅分文不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具以及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学生,他还包吃包住。那么叶连平为什么要这样倾尽所有为孩子们奉献呢?他说这是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经历坎坷 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跟随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生活,熟练掌握了英语阅读和书写。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连平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后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叶连平在和县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叶连平:11月22号,这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我又第二次走上了三尺讲台。 从1955年一直到1978年上来当民办老师,我把我最珍贵的时间,白白地糟蹋了,从我二十多岁到我四五十岁,恰恰是一个人生当中的黄金时代,我每一次想到这个我心里不好受。

第二次站上三尺讲台,叶连平格外地珍惜。他下决心要用剩下的时间做尽量多的事。1979年,叶连平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出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在安徽省内外示范推广,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1986年7月,叶连平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0

____20日8时32分,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滚滚淮河水流向蒙洼蓄洪区。这座位于____省____市阜南县的王家坝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自1954年至今,先后16次开闸泄洪,20__余居民连夜撤离,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下的“王家坝精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干部,在被这种精神感动的同时,蓦然发现,自己身边也有这么一群人,秉持着这种精神一路前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基层干部舍小我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夫妻异地工作,孩子他乡上学,一个人过着单位、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这是多少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从刚出校门的稚嫩青年到两鬓斑白的乡镇干部,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贡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他们可能缺席了孩子的家长会,忘记了爱人的生日,甚至错过了在父母病床前最后尽孝的机会,只因为工作需要他们,群众需要他们。“为人民服务”是基层干部入职工作时许下的铮铮誓言,舍小我为大家便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是基层干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超然智慧。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基层工作也是如此。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工作是最讲究自然规律的,何时种植水稻,如何预防家禽患病,怎样帮助果树提高产量,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作为基层干部的他们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好技术员、指导员、宣传员,帮助群众发展科学化现代农业,既提高农产品产量又确保农产品质量。世上万事万物皆离不开一个“理”字,做群众工作也是有规可依有距可循的,处理纠纷化解矛盾,他们讲“情”更讲“理”,找准问题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一举击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基层干部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所畏惧。庚子年初,新冠肺炎在中华大地蔓延,千家万户闭门不出,谈“疫”色变。作为基层干部的他们,依然没有退缩,为群众分发口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给独居老人和生活困难群众送生活物资,在各个巷道路口执勤站岗、测量体温……防疫这一仗,在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下,我们赢了,基层干部们笑了。七月连续的暴雨天气使得全国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汛情,他们闻“汛”而动,再次挺身而出,冒雨转移群众,抢修基础设施,组织灾后重建,无数次在雨中跌倒,又无数次在雨中站起,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大堤。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1

连日来,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有媒体刊文指出,“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他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一生可以很长,长到度日如年;一生也可能很短,短到白驹过隙。雕琢生命的刻刀就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将刻画出怎样丰富精彩的人生,全凭自己的选择和把握。这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不求无憾,但求无悔。一个“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的“布衣院士”,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怀揣怎样的笃定追求,拥有怎样的洞明练达,才能够坦然无悔地留下这样一座闪光的“无字丰碑”。“永根”有“根”,探寻卢院士一生令人敬仰的精神密码,我们找到了“根”之所在。所以说爱国不只是一种口头上的言语更是一种承诺,许下承诺用一生来坚守这是我们的本分。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2

____20日上午8时32分,____省____市阜南县王家坝开闸放水,这是自1954年建成以来第16次开闸蓄洪,上一次开闸还是在20__年。开闸前当地迅速制定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安全撤离,群众们服从安排、有序撤离的场景刷爆了各大视频客户端。阜南县濛洼蓄洪区的群众为了保护上下游的人民的安全,用开闸蓄洪的无畏壮举擦亮了“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为全局”的“王家坝精神”底色,再一次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无私无畏、勇于担当的奉献情怀。

蓄洪只是一个词,对于王家坝百姓来说,却是真真切切的付出。每当淮河抗洪进入最危急的时刻,濛洼蓄洪区的人民就会用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在王家坝长大的网友感受更为真切,一位网友表示:我是一名濛洼地区土生土长的娃子,至今经历过多次蓄洪,舍的是我和我的亲朋的小家,损失惨重,是为了坝外人民的安居乐业。人民至上、多方协调,针对2千多人的转移,更要做好后续的补助扶持工作。王家坝人民所作的牺牲,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党和国家不会忘了他们,人民不会忘了他们。

今天,同样面对肆虐的洪涝地质灾害,我们有信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我们有信心消除水患、保民平安。因为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及深切关心,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支撑和优势保障,我们有形成于抗洪斗争一线的伟大“抗洪精神”的有力鼓舞和科学指导,我们有朴素平凡但笃定团结的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请相信,无论无情的洪水再怎样肆虐,都无法阻挠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步伐,我们一定会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3

一个拥抱,温暖了冰封的内心

一段时间工作下来,毛卓云慢慢发现,这些在押人员内心很敏感,也很脆弱,他们害怕冷漠和歧视,渴望被关爱。

一开始,为了民警的安全,所里四处找有经验的部门咨询,购入了一批防护服和安全设施,还特意改造了几间隔离性强的专门看管监室。

这套设备,毛卓云就用了一次。“穿得和宇航员一样,他们连我的脸都看不见,心理距离太遥远了。”他干脆就和平时一样,穿着制服就找在押人员谈话去了。

距离在一次次谈话中拉近,彼此也有了肢体接触,尽管只是拍拍肩膀、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但对很多在押人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安慰。“毛警官,自从我得艾滋病以来,亲朋好友都不敢来见我,而你却敢这样和我面对面交谈。”曾经的一位在押人员陈某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面谈话时,毛卓云给他的那个拥抱。

艾滋病监区在押人员中,有近七成是吸毒或贩毒人员,他们情绪极不稳定。毛卓云要采用各种办法,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和干预。

一次一名在押人员得知自己的判决后,突然情绪失控,在监室内自伤自残。“当时他脸色发白,双手冰凉,对人生充满了失望、怨愤。”毛卓云用了很多办法安抚,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冒着被攻击甚至被传染的风险,毛卓云走上前去,拥他入怀,才令他渐渐平复。“我该怎么救赎?”几次谈心谈话下来,这名在押人员突然问毛卓云,又一字一句地说道,“我要好好活下去。”毛卓云趁热打铁,告诉他,做好事,一天做一件好事就是救赎。于是,他从擦床板做起,每天积极打扫监室。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4

中国女排3:1击败荷兰,时隔20xx年,又一次杀进奥运会决赛,真的是可喜可贺。但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时刻,还是要说句不讨喜的话,那就是不要就此神化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对阵荷兰,朱婷在比赛中扣球。新华社发

“”曾经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直到现在也有着现实意义。只是我们应该更多地将这个概念,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和衡量,而且“女排精神”也必须与时俱进,对内容进行补充、更新、换代。不过,不能因为现在中国女排在逆境之中打进奥运会决赛,就要对女排,尤其是对女排主教练郎平进行神化,在这方面,中国体育吃过的亏已经太多了,不能再重蹈覆辙。

从整体实力上来看,中国女排应该与荷兰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能够战而胜之,赢在了“一口气”上。而此前的四分之一决赛,五局大战淘汰卫冕冠军巴西,赢的是十分艰险,单以球员、球队的实力而论,似乎巴西仍有优势,但最终获胜的是中国女排,除了意志品质、临场指挥等因素之外,巴西队的心理波动也是导致她们败北的重要原因,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国女排多少赢得有点运气的成分。

郎平指导重新执教中国女排之后,队伍进步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临场气质方面。就实力而言,中国女排可以说已经是世界一流,但应该还不是最强的队伍——即便拿了冠军,我也坚持这样的观点——至少在稳定性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大家不能因为历史渊源,更不能因为在其他项目上受了委屈、丢了面子,就拼命拔高这支女排队伍。令人欣喜的是,郎平指导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这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让中国女排被推上。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5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首20__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陕西提出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五年来,全省上下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谆谆嘱托,眷眷深情。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肯定陕西践行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取得的成效,对陕西作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重要指示,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五项要求。“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三秦儿女信心更足、动力更强!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加之疫情不可避免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全省上下必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疫情阴霾终将散去,三秦大地已然春暖花开!让我们“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越是艰险越向前,万众一心加油干,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6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35年前,卢永根院士在名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告中,写下这些话。

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卢永根院士在这里遇到了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从此与作物遗传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去世前他都依然在进行水稻研究。67年,卢院士把一生献给了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事业,卢院士这一生的身份很多,是老师、是校长、是党员,但是即使身兼数职,他依然对水稻研究热情不减,在人迹罕世之处的野生稻旁边笑得像个孩子。将一生奉献给自己研究的事业,专注、热情、不问结果,这是卢院士留给我们的感动。

一辈子很长,上万份的水稻种质资源、数不清的数据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辈子又很短,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投身祖国的革命事业,为了水稻研究、农业领域人才培养鞠躬尽瘁,几十年如一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国家从贫穷落后被挨打到如今在世界大舞台上拥有强有力的话语权,这历史洪流中有许许多多卢院士这样的人在默默贡献。在感动的同时作为基层扶贫一线的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决胜的关键时期,长期奋斗在扶贫一线难免会有疲劳,想放一放、想松一松,夜深人静时难免怀疑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实效,因此学习卢院士这些前辈的事迹,学习他们遇到困难不懈怠,不将成绩挂嘴边的精神,在扶贫事业中诠释人生的意义,将为人民服务践行在每一个日夜中。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7

“女排精神,洪荒之力!”“中国女排一直是我心中的神!”“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当近10亿中国观众聚焦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当全世界华人瞩目这场意义远超体育竞赛的巅峰对决,一份久违的感动像闪电击中亿万观众,一股雄奇的力量穿越重洋,叩响每个中国人的心扉。

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让人忆起曾经的光辉岁月。35年前的冬日,女排姑娘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咚咚的“铁榔头”,敲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战鼓,提振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这支光荣的队伍不仅是竞技舞台上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励志榜样。“三连冠”“五连冠”,在那个国门刚刚打开、人民呼唤精神力量的时代,中国女排以她们无畏的拼搏精神跨上巅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行”。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让世人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自强意志,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能创造怎样的奇迹。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价值标签。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30多年来,女排姑娘有过成功登顶的荣耀与辉煌,也有过跌入低谷的徘徊和迷茫。但“跌的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正如主教练郎平所言:“中国的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永葆求新求变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这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内涵所在、持久魅力所在、深刻启迪所在,也正是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力追上时代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今天的中国,时代正打开一幅全新的场景,冲顶更需要坚强的意志、精神的伟力。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挑战,面对困难众多的经济新常态,我们依然要发扬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去解决众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去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去应对暮气日长、锐气渐消的挑战,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

“再难的逆境也绝不言弃”,“可以被打败但是绝不会被打倒”,“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中国女排正是凭着这样的执着勇毅去拼搏去奋斗。今天,啃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头,涉过经济转型升级的险滩,都需要发扬女排精神,去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

壮哉,女排精神!加油,中华儿女!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18

____20日上午8时32分,____省____市阜南县王家坝开闸放水,这是自1954年建成以来第16次开闸蓄洪,上一次开闸还是在20__年。开闸前当地迅速制定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安全撤离,群众们服从安排、有序撤离的场景刷爆了各大视频客户端,惹足了我们的眼泪,大家纷纷对王家坝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王家坝精神”历史悠久,党员干部要以“王家坝精神”涵养内心,真正传承和弘扬王家坝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团结作战、守望相助的精神。

学习王家坝人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王家坝开闸后,洪水下泄至蒙洼蓄洪区,该区域有19.5万居民。洪水下泄导致低洼地带被淹没,居民居住在当地的庄台上。面对汹涌的洪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王家坝人没有后退,他们选择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强举措,毅然决然面对危险,王家坝儿女用这种朴素而又勇敢的行动表达着对于防汛救灾的支持,而在我们的眼泪中则看到了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至高品格。这种无私奉献、义无反顾的伟大精神值得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贯彻,新时代党员干部当践行“王家坝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坚守为民情怀之心。

学习王家坝人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担当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锻造了黄河儿女的坚忍不拔的品格,无私无畏、甘于奉献是凝结在风云变幻、惊涛浪打的时代里最深刻的表达。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再到新革命使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华民族先辈用这种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的精神带领各族人民实现胜利。王家坝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转移和撤离中,在一次又一次农田淹没中,把跨越五千年的奉献精神底色愈擦愈亮,把对大局的顾全作为生命最有力的坚守,真正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博大精神品质。

新时代党员干部当涵养“王家坝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0

11月27日上午,县司法局召开叶连平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报告会,机关、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参会,报告会邀请到“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老师和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前来宣讲,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五巡回指导组组长柯孟生、政法委副书记李庆敏同志参加。

报告会上,由居校长介绍了叶老师的学习工作经历和先进事迹。从在职期间三尺讲台的故事,到退休后开设“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留守儿童补课,出资成立“叶连平奖学金”等等。

而后,叶连平老师则讲述了他作为一名老师,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生动案例。并在会场上激动地读起学生送的教师节祝福语。叶老说,“荣誉是什么?是对自己的鞭策,鼓励,是前进最大的动力!”“人不能与草木共腐,不能醉生梦死,要有所为!”,我们作为政法系统战线上的干警们,任务非同一般,责任重大!

报告会生动再现了叶连平同志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内容生动,极富感染力,深深渲染了每一位在场的同志。

局党组书记、局长耿广义主持会议。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紧紧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将学习叶连平同志先进事迹与当前工作相结合,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立足岗位,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开创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1

理解一种父爱

和所有的小男孩一样,小时候我眼中的父亲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虽然由于军人的身份,他在家时间不多,但每次回家都会带给我小礼物,带我出门玩耍。儿时,用子弹壳做成的挂坠或是飞机,是我在小伙伴中炫耀的最大资本,而那一抹军绿也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父亲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因为我的调皮捣蛋而发脾气,会有诸多无法排遣的烦心事,也会遇到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和困惑。

我读大学那会儿,父亲差不多一学期会给我写一到两封信。我不解的是,通讯便捷的时代,父亲为何要采用几近原始的写信方式呢?对我的疑问,父亲并没直接回答,而是给我讲了一个“传家”的故事:父亲是参军入伍后在部队考取的军校,在军校就读时,我的爷爷也是这样给他写信的。这是一种传承。

父亲在业余生活中,更像是一个文化人。他爱好书法,爱好阅读,喜欢和文化人交朋友,得着空闲就会挥毫泼墨写上几幅。练字,能使人专注和静心,能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而且,从事公安这份职业,面对和接触的,更多是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如何在充满负能量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内心的一份静气和正气,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改初心,有一份文化艺术的寄托,实在是很受用很有效的,这也是父亲教给我的。

当年,父亲决定接手艾滋病犯监管工作时,我与母亲并不知情。直到一天吃晚饭时,母亲拿着一份报纸质问父亲,问那个照片上的背影、那个报道里的毛警官是不是他的时候,父亲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才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慢慢道出原委、说出实情……母亲慢慢地接受了父亲选择的工作,只是不时地叮嘱他在与艾滋病看管对象接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那几天晚上,我总想起一个以身饲虎的佛教故事,父亲的选择虽然没有故事中的王子这么壮烈,但我觉得,他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巨大勇气和善意。这令我有一种源于亲情的骄傲感。

父亲为了更好地做好监管工作,在与在押人员接触时,不戴口罩和手套,不穿防护服,监室里发生的种.种危险情况,他从不告诉我和母亲,这无非是不想让我们担心。他的云淡风轻,是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是另一种爱的方式。现在,作为儿子,也作为警察,我想我可以而且开始深深地理解他了。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2

叶连平从事教育工作40年,退休后仍坚持义务补课——

“我只想追赶时间……”(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叶连平:1928年生,祖籍河北沧州,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__年,叶连平义务办起和县关工系统第一个校外家庭教育辅导站,19年来天天到岗,分文不取。

清早还透着微凉,薄雾散溢在田野间,安徽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一位耄耋老人早早来到一间普通小屋忙碌起来……收拾妥当后,孩子们背着书包,三三两两地来了。老人微笑着招呼他们坐下,不一会儿,屋里就传出琅琅读书声……

这是普通的一天。这样的日子,老人已坚持19年。屋子在当地远近闻名,叫“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老人叫叶连平,现已92岁,曾从事教育工作40年,退休后仍坚持为学生义务补课。

“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做成,我不甘心啊”

第一次见到叶连平,他正在上课。20多平方米的房间充满了岁月的印记:城里早已见不到的老式桌椅、没有锁的旧门窗、写满英语单词的破旧黑板……

叶连平佝偻着身子,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拿着教鞭指向黑板,在讲台上来回踱步。他精神很好,脸上挂着笑容,连皱纹都舒展开来……“Where color is my T-shirt?这句话错在哪里呀……”叶连平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我喜欢读书,但只可惜辍学太早。”叶连平感叹道,“年轻时我四处漂泊,蹉跎20多年。在人生最黄金的岁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做成,我不甘心啊。”

叶连平的前半生十分曲折:出生在青岛,读初中在上海,18岁在南京当时的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3年时间里接触到很多公众人物,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当老师,之后在安徽和县做过工、养过牲畜……直到1978年,卜陈学校的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老师来教课,有人推荐当时已50多岁的叶连平,让他重新回到热爱的讲台。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3

近期,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淮河干支流水位全面上涨,淮河发生20__年第1号洪水,____20日0时18分,淮河王家坝闸达保证水位,且仍处上涨态势。________王家坝,地处河南、____两省交界处,是淮河上中游的分界点,建在这里的王家坝闸,被认为是淮河防汛的“风向标”,有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____20日8时32分,接国家防总命令,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放水,蒙洼蓄洪区启用蓄洪,这是1953年建成至今,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千里淮河第一闸全力开闸放水,沃野千里的阜南濛洼蓄洪区瞬间变成一片泽国。濛洼地区人民为削减淮河洪峰、保卫淮河安澜作出巨大牺牲,时隔13年,“舍小家,保大家”的“王家坝精神”再度感动众多网友。

这就是王家坝精神!向____人民致敬,洪水无情人有情,洪水来得猛,地里的庄稼都给冲没了,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阜南王家坝的百姓只能连夜撤离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园,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很感动;

历史至今,王家坝每一次开闸泄洪,都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坚固的闸基上,至今仍有洪峰通过的印记。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濛洼百姓的牺牲与奉献。几十年来,几代阜南百姓用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意义,也用奉献、坚守、不屈与乐观,展现出____人民的浓厚家国情怀。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4

时隔13年,“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再次开闸放水,濛洼蓄洪区启用。近两天,王家坝闸开闸蓄洪的新闻刷爆全国人民的朋友圈,蒙洼蓄洪区群众拖家带口、牵牛赶鸭连夜转移的视频令全国人民肃然起敬,又让人无限感慨,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感激,感谢顾全大局的他们。

自1953年建成以来,王家坝闸先后12个年份15次开闸蓄洪,为削减淮河洪峰、保淮河两岸安澜立下汗马功劳,也铸就了“王家坝精神”。

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舍小家为大家、先国家后个人,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在党的带领下,淮河两岸的人民开始了治淮的伟大工程,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修建蓄洪区,以此缓解上下游的压力,濛洼地区成为治淮蓄洪的首选之地。面对可能出现的滔天洪水,濛洼人民选择了无条件的服从,选择了敞开胸怀、牺牲自己,默默承担起淮河流域的安全。这是濛洼人民的选择,也代表着从古至今无数中华儿女的选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代代濛洼人的牺牲奉献,换来了千里淮河的安宁与腾飞;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中华民族向来就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的时候,当外部压力愈加明显的时候,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愈加凸显。在这种民族精神支撑下,我们会更加团结,更加凝心聚力,战胜一波又一波的严峻挑战。濛洼人民在饱受水患之苦时,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也没有坐等国家救济,而是进行了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的斗争。能享着渔米丰饶的口福,也能承着灾害来袭的苦难。“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收了淮河湾、富了半边天”,不屈的淮河儿女与洪水斗智斗勇,即便明知道有颗粒无收的可能,但这里的良田没有荒废,变水患为水利,种莲藕、养鱼虾,发展特色种养殖,成就了观光旅游一体的新型农业园,这条无数次尝试之后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是濛洼人民不屈不服,无畏无惧的坚强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自强不息精神生动书写。

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指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汛情发生后,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进入抗洪站位。无论是发生险情的湖坝大堤一线,还是转移安置群众的后方,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看到部队来了,我们就放心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一种依托。“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面对洪水,子弟兵构筑起一道道抗洪抢险的铜墙铁壁,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给子弟兵送上自己的关爱,为官兵送上热乎的饭菜、递上一碗姜茶,这是鱼水之间的天然深情。干群同心体现在大坝庄台一面面红旗上,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党员和干部,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洪水让每个庄台成为孤岛,但是一面面红旗又让一个个孤岛联系在一起,屹立不倒。灾害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的是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各项治淮工程的投入,有效地增强了淮河防汛治水的科学性。科学的治理变被动抗争为主动防御和科学疏导,实现控制洪水统一调度,实现由单纯依靠行政措施到依法建立防汛指挥体系的转变,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使洪水有出路,能对其有效防控,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在多年的迎战洪水的过程中,王家坝人民也意识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理出了“人给水让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人民群众创造性的修建了保庄圩和庄台,这些庄台逃不开洪水肆虐的命运,可是却逃开了与苦难并肩的不幸过去,整个蒙洼蓄洪区内生活着约17万人,但这次王家坝闸开闸,转移人口只在20__人左右,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民群众的损失,这是综合防治和科学治水的直接体现,也是尊重规律的表现。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5

有一个名字叫“王家坝”,有一种精神叫“王家坝精神”。20日上午8时32分,接国家防总命令,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名的____省____市阜南县王家坝开闸蓄洪,顷刻间,良田变河泽。这是王家坝闸自1954年以来第16次开闸蓄洪,也是时隔13年后,濛洼蓄洪区再度启用。

淮河汛情进入严峻态势,抗洪进入最危急的时刻,蓄洪区内4个乡镇、20__余居民将简单的家当绑在三轮车上,赶着牛羊,带着鸡鸭,连夜有序撤离。“舍的是我和亲朋的小家,为的是坝外人民的安居乐业。”这种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王家坝精神”感动人心、鼓舞人心。

“王家坝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紧要关头,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凝聚起亿万人民全力战“汛”的磅礴力量,是夺取防汛救灾最后胜利的坚强保障。

几十年来,几代阜南百姓用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意义,也用奉献、坚守、不屈与乐观,展现出____人民的浓厚家国情怀。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6

中国女排的这块金牌,无疑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女排这场决赛,应该是本届奥运会最多中国人观看的比赛。不靠明星,不比段子,比赛本身就是最吸引人的看点。不分年龄和地域,多少人屏息凝神,同此欢乐。这就是体育的价值、竞技的魅力。

在某种程度上被碎片化信息和娱乐段子分流了注意力的本届奥运会,这样单纯地享受比赛的乐趣,是久违的美好体验。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还重新唤醒了一个词,女排精神。也让今天的年轻人真切体会到,体育比赛所能带来的巨大振奋和凝聚力。女排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拼搏精神,在这一刻满血复活。

当然,如郎平所说,单靠精神不可能赢球,实力基础、刻苦训练和指挥布阵,都是必不可少的获胜因素。但是,在进入奥运决赛圈的队伍中,中国女排实力并无绝对优势,队员阵容还曾饱受质疑,能够一路战胜强手巴西、荷兰和塞尔维亚夺冠,临场的那种精气神,就显得非常重要。敢于胜利、永不放弃、团队协作,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女排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今天并不过时。

对本届奥运之旅,女排精神首先是一剂清醒剂:既然上了奥运赛场,目标就要盯着第一,就要敢于胜利。很多人都感觉到,这届奥运会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人说是历史性的转折:对金牌看得没有那么重了,不再盯着奖牌榜“金金计较”;评价一个运动员,也不再只系于一次比赛输赢。甚至有人说,运动员的一句话、一个表情都“胜过一万枚金牌”。

我们当然理解,后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出于对锦标主义、唯金牌论的逆反。不再金牌至上、运动员更加个性多元,也是一个国家自信成熟的表现。但是,由“唯金主义”到“金牌并不重要”,好像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不唯金牌不等于不要争金牌,宽容失败不等于宽容怯懦、懈怠。

这毕竟是奥运会,不想争第一,就没必要去赛场,不全力争取胜利,是对对手和队友的不尊重,也是对奥运精神的亵渎。女排的夺冠之路并不轻松,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但要知道,在奥运这个顶尖赛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得第一。孤独求败如中国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国梁也说自己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那些虽败犹荣的传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已经竭尽全力。

女排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在三大球这样的团体项目上,集体合作和信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即便是一些赛场上“单打独斗”的项目,同样离不开团队的作用。任何一个奥运项目,都离不开教练、领队、陪练,离不开协会和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的后备力量和群众基础。不管是作为公共事业的运动员培养,还是西方一些参赛“个体户”,其实都离不开背后的团队和社会支持系统。

谈论女排精神,绕不开的还有爱国主义。出于对举国体制的反思,以及思想和利益的多元,很多人不喜欢把体育比赛和“爱国”挂钩,甚至把“为国争光”只当成套话和空话。但是,国际性体育赛事,确实是和平时期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民风貌的窗口,也与国家形象和荣誉息息相关。

积贫积弱和“东亚病夫”的时代自不必说,即便在很近的时代,体育比赛经常起到提振民族士气的巨大作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希望的田野上”,老女排催生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喊;奥运第一金、女排五连冠,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当今世界,体育健儿奥运赛场夺金,仍是为国家增加荣誉。

奥运会以国为单位参赛,得第一的要升国旗、奏国歌,这些仪式感,都在强化国民的归属感荣誉感。不仅是中国强调这些,即便在所谓“个人主义”的美国,也是如此。美国人对金牌的重视,不见得比别国逊色,金牌榜早就是第一了,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申诉的机会。还有运动员因为奏国歌时姿势不到位,被网友指责“不爱国”。

虽然金牌不能代表一切,但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也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尤其是逐渐剥离举国体制和“盆景项目”之后,奥运会成绩也越来越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体育水平,进而反映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表现出的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精神,也会灌注到全社会,融入整个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搞竞技体育,需要过关斩将争第一,更不能少了这种精气神。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7

院士下田 把脉产业发展

“那段时间,朱院士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准当地最适合的种植项目。”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朱书生说,每天清晨,植被还挂着露珠,朱有勇和团队成员便拿着仪器下田了。

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院士和大伙一致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冬季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澜沧可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博士黄惠川说,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订单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3元,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于是,20__年10月,在蒿枝坝完成了冬季马铃薯百亩示范和冬早蔬菜50亩示范。

同时,朱有勇院士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林下经济本来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他们发现,松树的挥发物具有很好的驱虫防病作用,在澜沧发展林下优质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发财”的好路子。“到20__年,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约为40万亩,总产值达800亿元,如果能在澜沧顺利开展林下三七种植,对百姓脱贫致富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朱书生说,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他们还发现澜沧县的松林气候环境适宜三七生长,于是决定在竹塘乡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开展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三七种植试验,建立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辐射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两年多来,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决定在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项目示范点建设。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8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学农爱农为农,四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致力于科技示范扶贫、教育培训扶智等,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之路、绿色发展之路。

蒿枝坝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边境“直过民族”小村寨,那里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但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20__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他和团队在当地推广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如何卖;带领团队根据三七的生长发育自然规律,模仿三七生长的环境创立仿生技术,最终克服了连作障碍;开设马铃薯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中草药材种植等培训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朱有勇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院士,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们要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工作干在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用切实的行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增收,早日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29

“让农民过好一点”是朱有勇的初心,而“农民院士”是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给朱有勇最亲切、最贴切的“昵称”。朱有勇22岁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从此便与“三农”结下情缘;朱有勇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烙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留学澳大利亚,任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导,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成果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主持完成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研发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太多学术和科研贡献,太多头衔与荣誉光环,但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脱贫攻坚最前线作为他的新战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0岁之前的朱有勇已经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岁之后的他主动请缨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为了交流,他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扶志”,他进村入户去动员;为了“授渔”,他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田地里示范种植;为了“扶智”,他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蒿枝坝组寨子是他的“工作站”,迷彩服是他的“作战服”。五斤重的“神奇土豆”,药企抢买的“有机三七”,“冬闲田”变“致富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播撒到祖国的边疆,让科技扶贫的花朵在千家万户里绽放,“农民过得好一点”的初心硕果累累。

“会种庄稼的农民”是朱有勇对自己的定位,“农民院士”是群众对朱有勇的褒奖。“时代楷模”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锋兵,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心系“三农”的“农民院士”。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最后硬骨头的决战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朱有勇这样的榜样,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汗水和血水挥洒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战场上,把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舞台上,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