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天宫课堂第二节收看心得感受2022(精选5篇)

天宫课堂第二节收看心得感受2022 篇1

一听说要开一个“天地”之间的课堂,我感到十分好奇。在宇宙里也能上课?大空里也有信号?宇航员老师们会为我们讲解什么知识?我对即将开始的天地课堂感到十分期待。

天宫课堂第二节收看心得感受2022(精选5篇)

“上课铃”打响,从北京主课堂切换到了行驶在浩瀚宇宙中的空间站,三位航天员老师向我们打了招呼,太空里的课程开始了。

王亚萍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了一圈空间站,然后我们观察了在太空中一跳一跳的心肌细胞,又学习的一下空间站里的一些设备。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关于失重环境下水的实验。王老师用水做的一个水球,有点像我们吃的棒棒糖。映出来的倒影是倒过来了,这又有点像那种透明的水晶球,只不过在一闪一闪的发光。将泡腾片放入水球中,立刻起了好多小气泡,让我联想到波光鳞鳞的海面下游动着的沙丁鱼群。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实验,让我体会到了太空的奇妙。然而在无边无际,深邃的宇宙中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解答。加油吧!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天宫课堂第二节收看心得感受2022 篇2

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中国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中国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中国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平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天宫课堂第二节收看心得感受2022 篇3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8年12月5日,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于是,早在20__年荣成市委就派出采访组全面收集了郭永怀各时期的人生轨迹,采写了2万多字的长篇通讯”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发出“新闻阅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科技报》《光明日报》等纷纷转载,多家电视台争相采访报道。同时荣成市在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热情帮助下征集了郭永怀生前相关遗物,为建立郭永怀事迹展馆打下了基础,并于20__年在市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的雕像。

在新时代,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郭永怀的伟大精神,荣成市委市政府于20__年启动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建设。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__平方米,共分8个展厅。陈列馆用_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5个视频,形象的展现了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

天宫课堂第二节收看心得感受2022 篇4

疫情突然到来,就像冲锋号吹响,你们抛下家中幼小的孩子、瞒着父母、依依不舍地和恋人分开,义无反顾冲向疫情第一线。你们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是啊,我们可以不去武汉,你们不行!我们可以不去医院,但是你们不行!在这几天的新闻上,看到你们医护人员辛苦而憔悴的身影,听见你们嘶哑的声音,还有那一张张被防护口罩勒肿的脸颊,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

你们是英雄,是白衣战士,我相信病毒一定会很快被你们打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在这场战斗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着我们。战斗需要武器,而这场战斗的武器就是各种药物、口罩、防护服等,我们要向负责这块后勤保障工作的叔叔阿姨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正是你们没日没夜的生产医疗物质,废寝忘食地调配、运输物资,才能让这些“武器”能送到一线战场,让它们能保护好我们的白衣战士,帮助病人战胜病毒。

看到各地医疗物资纷纷告急的消息,国内外同胞心急火燎地想尽各种办法,把物资送到一线“将士”手中。因为大家知道,没有防护口罩、没有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犹如战场上赤手空拳的战士,在敌人面前只有送死的结果。我也想对这些叔叔阿姨们说一句,谢谢您!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们!

我还要感谢那些埋头待在实验室研发抗病毒药物的叔叔阿姨们,有了你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研发出超敏20__-nCov病毒的检测试剂盒,让更多的病人能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隔离。而抗病毒喷雾的研制成功,更将保护好白衣战士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打败病毒的药物一定会尽快生产出来,届时我们就能在这阳光下畅快的呼吸了!

最后,让我再一次向在抗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的勇士们,以及幕后的后勤保障、科研研发的英雄们,说一声“谢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天宫课堂第二节收看心得感受2022 篇5

钟南山,男,现年83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__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__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__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__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__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__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xx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20__ 年初,当84岁的钟南山再度披挂出征,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时,我们终于想起了那些把自己最青春风华的时间,奉献给治病救人的医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