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通用21篇)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2

某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__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3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4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5

《天宫课堂》终于和我们见面了,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节目,这次是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20__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航天员们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由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中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环境,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不停的跳动;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实验现象更加直接和直观。液体表面张力试验,使水在太空中变成一张水膜;继续注水后,形成水球;将气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还有宇航员在无重力状态下活动等现象,并实时与地面课堂进行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复杂多变的,宇宙中有许多奥秘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揽月”之宏图,不再是梦,中国航天人要把满天的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据悉,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驻留6个月,中国航天员们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航天员们来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更新、更大的“航天梦”,我们终将在星空中写下精彩的一笔,并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6

今年的寒假与往年不尽相同,病毒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横空出世,阻挡了人们的日常出行。现在,学生们也不得不延期开学,同学们也不得不开始了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网上授课。

每天,太阳升起,坐在电脑前的我等待着上课时间的来临,新颖的上课方式令我不大适应。每天面对着一个机器,体验着新颖的上课方式,但是时而卡顿的网络,使我失去了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课堂兴致与乐趣。但渐渐的,我接受了这种授课方法,老师与同学的精彩问答、交流区的互动体验、不同的老师风格多样的讲课方式使我产生兴致。老师们各有特点: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端庄严肃,有的慷慨激昂,我从中感受到了老师们不同的授课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但同时,网上授课需要极大的自律能力,不能有半分懈怠。也许,在你走神的那一瞬间、不想听课而玩游戏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堕落了。网上授课是为了让同学们即使在家里,也能够有序的学习,而不是成为玩游戏的“好工具”。在非常时期,我们更应严格规划自己的每一天。同时,网络的卡顿也会影响授课质量,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所以上课时,应管好自己,约束自己,上课不迟到,不要因老师不在身边而放飞自我。空中课堂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件,优良的教育环境,我们更应记好笔记,努力学习。

记得老师曾说过:此次网络授课后,将会出现严格的两极分化,成绩取决于此次的网络授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用心,所以此次的网课不可马虎!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会冲出许多黑马,也会有许多星星坠落……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空中课堂心得体会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来势汹汹,迎来了这段在线上紧张刻苦的学习。在网上老师们悉心的教导下,我学会了许多的知识,明白了许多的道理。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就是有付出就有收获吧!

这些天从早到晚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我刚放假时的好吃贪睡的不良习惯。每天清晨走出门,就可以拥抱从东方升起的一缕阳光,呼吸着带露珠芬芳气息的新鲜空气,清早的虫呜鸟叫,让我整个人都会觉得特别清醒。围着自家的院子跑上十圈,眼睛会不自觉的东看看,西瞅瞅,看向河对面的那一片茂密的树林,有时还会看见鸟儿在空中飞过。跑完步后再吃上一碗香喷喷的面条。曾听人说,早上吃面条能让人长命百岁呢!接下来就开始了晨读和默写,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往日的我总是错过了这样的时期,阅读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它能给我带来快乐,带来喜悦,丰富我们的大脑对知识的渴望。

老师们的课堂也十分有趣,女老师的声音非常甜美,男老师的声音严肃中带着温和。每节课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它的独特之处。数学课,每次老师上课前都会先把上节课的知识点预习一遍,正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文不止单单讲课内的知识,也会涉及一些课外的知识点对应的讲解,让我们对这道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英语呢,老师讲解的一篇篇课文,就像讲述着一册册故事一样,精美动听!

一点遗憾的就是不能在教室里学习。唉,就怪这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让我们在这虎年里,验证了像老鼠一样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出门,真是不好受呀!不过我们也要注意疫情的防控,远离疫情区,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贪玩而染上这种病毒,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在这段时间里尽量不出门或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

感谢所有老师这段时间对我们的教导与培养,老师,您们辛苦了!相信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共同进步,健康成长,学习上能更上一层楼!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7

20__年春节前夕,一则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一开始我并不以为然。以为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那天和朋友出去玩,她也知道这个消息。我们那天路过一个药店,看到有人再买口罩,但还是被侥幸心理给抑制了。

我们没有买口罩。

但是事情的发展愈演愈烈。从大年三十回家到现在一直笼罩在这种阴霾中,微博热搜的前几名永远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疫情、新增案例、死亡人数等等等等。

在这个时候我的妈妈也感冒了,整个家庭都陷入沉重的气氛,幸好与这次的疫情无关。大年初一那天,出门拜年的人也少之又少。呆在家一整天都不出门,口罩也到处买不到,到处脱销。医护人员过年也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为这次疫情做贡献,奉献自己的力量。

大年初二各地开始封锁。我坐标于山东青岛,是山东第一次发现疑似病例的地方。人心惶惶,各地口罩告急,各个小区和村庄开始劝返并且设立了劝返点。我们趁着封锁前的时候顺利回到了家里。

到处都能看见关于此次疫情的温馨标语,各个地方的一户人员也在积极赶往湖北进行支援,也有很多人在捐款和提供物资。我不禁心头有一股暖流划过,眼眶里涌出一股热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有人都在为此次疫情担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们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

很多学校都发布了延迟开学的通知,很多学生只能被迫在家里上课,很多店铺也暂时关门了。但是国家为我们做了很多,防止口罩价格上涨,大量工人被召回生产口罩,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有口罩戴,祖国一直在努力。也把粮食蔬菜也基本稳定在合理的价位。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隔离疫情,不隔离关怀;同心战疫,中国加油!我们一直都在。白衣天使会为我们奔赴前线,工人们会为我们加急加急赶制口罩,国家会为我们开放各个超市,稳定物价。

每个人都希望此次疫情尽快过去,每个人都希望武汉安好,家家安好,各地安好,国家安好。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默默为他们祈福,为感染者祈福,为各地祈福,为国家祈福,为全天下人祈福。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8

本月,我国空间站自主推出的“天宫课堂”上线在即,由航天员亲自担当的“太空教师”仪式感满满。传道授业天上来,千万学子齐聚一堂的科普大讲座令人期待。参与其中,宇宙专属的魅力跨越时空,于浩瀚太空某处把科学的片刻身影呈送在你我面前。这种用科学讲述科学的科普仪式,如果能再多“亿”点,谁又会拒绝呢?

早在20__年,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首课就在无数“零零后”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理想。事实上,太空课堂展示的实验完全可以在地球上模拟并复刻还原,甚至效果会更加完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空开课显然不是因为有什么科普知识只能在太空中才得以演示和传播。偏要在条件复杂,变数更多的空间站中授课讲解,看重的就是教学之外的奇妙“仪式感”。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9

从小我就对航天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浩瀚的宇宙充满着好奇,爸爸经常给我买一些科普书籍,在书上,我看到了许多科普知识,同时,爸爸还告诉我,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研究,听了爸爸的话,我梦想着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去太空进行探索,去解开这些奥秘。

曾经有人说我是痴人说梦,也有人笑话我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假如人类没有飞天的梦想,莱特兄弟就不会制造发明飞机,现在,我们的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如此迅速,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刘洋成了中华女子飞天第一人,我激动不已,钦佩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女航天员必须有强壮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超人的毅力,但我认为要想实现我的航天梦,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我深知:“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此时,我读了《放飞梦想》这本书之后,我的梦想之火越燃越猛烈,刘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航天员的决心。

就在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像刘洋大姐姐一样驾驶着宇宙飞船去太空访问,我首先来到月球上,嫦娥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令我在月球上到处参观,并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月球上的情况,接着,我又去了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许多星球,这些星球虽然离地球遥远,每个星球上的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但外星人对地球人非常地友好,我正高兴的与外星人交谈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我,我感到很可惜,真想跟外星人多交谈一会。

我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了爸爸,爸爸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的说:“你有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梦想,要实现你的这个梦想,不但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为之奋斗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自己的航天梦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我美好的梦想成为现实,让祖国为我们这一代人而骄傲!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0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1

一场全民疫情,改变了寒假,也改变了开学。这是你从未体验过的特殊的开学方式——网络授课。疫情让我们足不出户地上课学习,老师们的教具从讲台、粉笔与黑板,变成了电脑、手机和摄像头,同学们也终于能够“名正言顺”地打开手机屏幕,观看在线直播。

作为一名从教者,每个假期的到来,我们都会好好的珍惜,本想趁着这段时间好好充充电,夯实基础,提高业务水平,顺便好好疗疗伤,开学后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去迎接同学们的到来。可是随着疫情的漫延与扩散,我们也不得不提早着手准备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于是“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的理念应用而生。对于教育部这个网络教学模式的提出,我还是挺支持的,毕竟现阶段疫情何时结束,我们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小朋友的假期如果放的太长,再加上自制力不够坚韧,那么学业肯定是会慢慢荒废与落下!

根据这几天网络授课的实际情况来看,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在疫情影响下正常进行教学任务的问题。

线上教学不受空间地点的约束,实现在家上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利用手机电脑,只要人员到位,随时可以开始上课,十分快捷;部分课程可以实现直播回放,方便有问题、没听懂的同学反复观看,查漏补缺;新颖的上课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部分同学的上课积极性变高,课堂回复参与度比线下要好。

但对于网络授课而言,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线上课程中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不及时。由于网络直播具有延迟性,学生与老师间存在时间差,往往老师提出问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收到同学们的回复,对课堂效率有所影响;认真听课需靠学生自制力、自觉性。面对家中一些事物或者面前手机电脑的“诱惑”,部分同学极易上课“神游”到其他地方,无心听讲,这方面与线下的教室相比有很大的缺点;部分平台使用困难。有些授课平台由于设施不够完善,造成卡顿严重甚至无法进入。但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有平台可以“无伤”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缺陷问题不大;上课情况难以反馈给老师。老师面对摄像头,难以感受到课堂氛围和同学们的听课状态,难比线下面对面;老师同学们的适应情况都还有待提高。

尽管网络授课褒贬不一,好坏参半,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网课是最好的课堂伴侣。也愿我们能早日摘下口罩,迎着阳光,重返校园,伴着星光,奋斗在前进的路上!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2

大年三十,我们一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可是,我们却不知道,一些医生护士正急急地和家人告别,坐上了飞往武汉的飞机,去解救那些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人。记者们,把这样的人叫作“逆行者”。

我很好奇,“逆行”,这两个字,查一查字典,“逆”跟“顺”相对,意思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行”是“行动”,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向着相反方面行动的人。

我知道,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如果不幸被感染上的话,那么病毒就会像怪兽一样,慢慢地把你用来呼吸的肺吃掉,导致你缺氧而死。真的是太可怕了。最可怕的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这个病。

尽管这个新型冠状病毒非常可怕,可是一些医生和护士无所畏惧、逆流而上,寻找着解药和救助着病人。我想,当我们在家里,躲避病毒的时候,医务工作人员却告别家人,勇敢地走出家人,去救死扶伤,这就是“逆行者”的力量。

他们是最辛苦的人。他们有的年纪很大了,有的还很年轻。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让我印象深刻。钟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享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他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坚定。十七年前,他坚定地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如今,他像战士,又一次站到了前线,去武汉战斗了。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张照片,钟爷爷疲惫地靠在开往武汉的列车的座位上,静静地睡着了。这是一位多么可爱可敬的老爷爷啊!如果他现在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庄严地向他敬一个队礼的。

他们是最美的人。厚重的防护服,遮住了他们面庞,留给世界的是一个最美的背影。他们必须每天戴着口罩,一天下来,脸上被带子勒出了深深的印痕。为了不浪费防护服,他们当中有的人宁可一天不吃一口饭,喝一口水。这样一天下来,汗水把他们的衣服都浸湿了。可是,当病人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会伏下身去,无论这有多么危险。如果他们现在站在我的面前,我也一定会庄严地向他们敬一个队礼。

病毒是无情的,人却是有情。我相信,有了你们,最美逆行者,我们一定会战胜这一次病毒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3

在授课过程中,翟志刚老师出现得并不多,可他那默默为队友付出的身影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这正像中国航天工程的缩影:有人要飞天,被世人所熟知;但也有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在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地添砖加瓦、辛苦付出。

他们是微小而不可缺少的螺丝钉,不容忽视。王亚平老师则在授课过程中数次说道:“未来是你们的”不错,未来必定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要自觉担负起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责任,永不退缩、砥砺奋进,为实现真正的航天强国而奋斗。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4

今日我观看了由"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所带来的天空课堂。里面内容有太空站生活展示,转身实验,细胞实验展示,水球实验,天地互动……个个让我大开眼界!太空是多么的神奇啊!在课堂中,还让我知道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如果没有重力,在太空站中不能像地面上行走和水的浮力几乎消失。在微重力下表面张力大显神威!太空是多么神奇与美妙啊!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的梦想在浩荡的宇宙中绽放吧!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5

2月1日,杜嘉伟从早到晚一刻未歇。他是蓬安县锦屏镇一名普通的纪检干部,他每天的任务是进村入户,逐家逐户进行提醒叮嘱。

3天前,杜嘉伟因太忙而错过了母亲连续打来的好几个电话。等他稍微有点时间,把电话回过去时,母亲言语低沉:“你爸爸不得行了,你赶快来一下!”悲伤难过的他,想马上冲到医院陪家人。可身上的责任提醒着他,这里,还有需要他守护的人。直到华灯初上,巡查完最后一户,杜嘉伟才飞奔医院。等他赶到时,父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按照农村的风俗,老人去世,要看吉利日子,举办个追悼会。“为了尽量减少人员聚集,父亲丧事一切从简。”1月31日上午,料理完父亲后事,杜嘉伟来不及悲痛,便再一次与社区干部一起奔赴防疫第一线。

当笔者问道:“作出这样的选择,你有过后悔吗?”杜嘉伟说出“自古忠孝难两全”后,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父亲胆管肿瘤手术清醒后不到5小时,我就返回了工作岗位。他病危时,我一天都没陪伴在他身边……”

“我父亲生前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在村上干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为民服务了一辈子,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疫情阻击战全面打响,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在防疫第一线。”说完,杜嘉伟转身而去,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6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7

当前,脱贫攻坚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件重大民生工程,从上到下无不在脱贫工作上下功夫。然而,当扶贫工作队带着政策、技术、项目而去驻村,村民却伸手要钱、要水泥,不愿意学技术,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切都等着政府来解决。

究其原因是懒惰、得过且过思想在作祟,村民“等、靠、要”的观念强,不愿自食其力,发展产业,创业致富,等着政府给他“输血”,坚信政府不会不管他们,更有胜者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情。最终,思想落后导致经济落后,经济落后加剧思想落后。

因此,扶贫要先扶思想,脱贫要先脱智,要脱贫,就必须破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扶贫,不是扶贫干部着急,贫困户观望,而是贫困户思想解放,扶贫干部引路,两者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攻坚克难。扶贫不仅要送去政策、项目、资金,扶持产业;更要送思想观念,让贫困村民解放思想,先有富起来的思想,再有“动”的念头,走出自我禁锢,振作精神,树立起脱贫光荣的信心与斗志,要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广大扶贫干部要克服畏难情绪,敢作为、快作为,要与群众反复沟通、耐心做思想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脱贫的紧迫感和荣誉感,彻底摆脱思想的“穷根”,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8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一起去看太空授课,我们在地球看着王亚平老师在地球外面给我们讲课,真是太神奇了。中国古代的人们一直都有一个飞天梦,把它写成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但一直不能实现。现在我们终于实现飞天梦啦,我们可以在太空上遨游。

看了宇航员们在太空站里操作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设备,我感到我们国家的强大,科技的发达。

我们国家成功的实现太空漫步,接下来还要实现人类登月计划和火星开发计划,再过几年可能就要执行登月计划了。火星开发这一计划就要等我们这辈的人来实现了,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能为祖国做贡献,去实现"火星种土豆"的梦想!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19

自10月19日起,集团公司及各产业集团分批组织近千名职工参观“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郭永怀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应届大学生、行管人员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等积极参加该活动。

在陈列馆,学员们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郭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并实地观摩了“两弹”模型。当观看了郭永怀“以身许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资料后,很多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__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以及部分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作为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这里将成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于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20

尽管当前中国疫情形势趋稳,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国内外不同的抗疫成效,已引发社会热议。许多国家在学习我国网格化管理、建设方舱医院疏解就医高峰等做法方面,或许还不存在太大难度,但有些社会运行体制方面的做法却无法照搬。其中,就有我国医疗系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公立医疗系统的优势体现在各级医务工作者可以被充分调动,得以广泛参与疫情排查、对与病毒接触者进行管理等基础工作,使全民抗疫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全国4.2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动员能力令人赞叹。“不计得失、不论生死”,一份份请战书更体现出医务工作者的无私与无畏。专家不分彼此,“一省包一市”,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因费用影响就医、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整个公立医疗体系同为一家的制度优势。

这一优势,当然不是否认许多非公立医疗机构全程参与抗疫,以及许多以个人名义驰援湖北的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医务人员在形成抗疫合力中的贡献。但是,有组织、成体系的重大抗疫行动,均由公立医疗机构挑起大梁,医院“姓公”的优势,在抗疫过程中得以凸显。医院“姓公”,更能确保其公益性,使医院可以义无反顾地参与抗疫。若没有各地公立医院作为坚强后盾,短期内很难调集数万名医务人员,定点支援也容易受到利益羁绊。在受援地成建制接管整个科室或整所医院时,无论是支援单位还是受援单位,都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对接,没有体制和机制上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公立医疗机构统一听从调遣,医疗机构虽属各地,但实为一家人,有共同的目标,都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此次防疫抗疫的一个经验是,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仍需坚守。不仅如此,在当前形势下,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和公益属性,还需与时俱进得到加强。其中,加强党的建设是公立医疗机构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保障。更加健全的党组织,不仅能强化医院的决策领导能力,而且对于医院的管理和技术架构,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医疗机构更强的管理、动员、协调能力,对于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突出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对于推进医改同样很有帮助。医疗机构进一步回归公益性,才能更加远离利益羁绊,一心一意向社会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疗机构在此次防疫中作用突出,将来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在改善民生和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等方面,继续发挥“姓公”优势,作出独特贡献。

《天宫课堂》2023第二课直播心得体会 篇21

抗“疫”正酣,胜利仍需时日;深刻反思,人人不可不为。面对这场影响深远的疫情,每个人都应当有清醒的认知、理性的应对和深刻的自省。

坚定信念,主动为国担当。这个信念就是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坚强团结、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融为一体。为了紧急应对疫情,各级政府依法划定管控区域,启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和设备,实施交通和卫生检疫等方面的应急处置,或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复工复产,这一切,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安排。但是,国家有难,为国分忧,义不容辞。

提升素养,遵守防控规定。这个素养,既包括卫生素养也包括遵纪守法。每一个人,都要提高公共卫生认知水平,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技能,做到少出门、不串门、不集聚,外出戴口罩、主动测体温,勤洗手、勤通风,保持清洁。每一个人,都要遵守突发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做到不信谣传谣、不瞒报疫情、不抗拒排查、不躲避隔离,复工复产和开业也要执行疫情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

科学应对,积极面向未来。通过这场疫情,人们深切地认识到,健康已成为生命的核心竞争力。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偏废。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网络办公和远程医疗等迅速兴起,将引发新的学习革命、商业模式和产品业态。学习力就是竞争力。要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只有通过持续学习和努力,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好地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