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观后心得(精选6篇)

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观后心得 篇1

见证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崛起的埃及女工,从留学到就业都“与中国有着极深缘分”的哈萨克斯坦姑娘,与中国同事一起开发风电能源的斯里兰卡工程师……这几天,一部历时一年、跨越四大洲、累计行程20万公里拍摄完成的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真实而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光影画面,平凡却不失生动的普通人生活,为观众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丝路画卷,更激发起朴素的情感共鸣。

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观后心得(精选6篇)

有学者曾指出,“什么样的人最适合讲‘一带一路’故事?他们应该是那些天天在路上,总是倒时差,老是换水土,不停找思路,时时被刺痛,但经常被感动的人”。的确,不管是走出国门、用脚步丈量大地的企业员工,还是深谙掌故、已融入当地社会的华人华侨,很多人身上都有着动人心扉的故事,讲述他们有血有肉的经历,确实能拨动起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根琴弦。然而,有故事的,并不只是“走出去”的中国人,当地群众对家乡的变化有着更切身而深沉的感触。将镜头拉近,以沿线普通人的视角,观察“一带一路”给生活带来的那些真实变化,鲜活而立体,同样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这也是为何纪录片一播出,即赢得如此多高分贝掌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纪录片是浓缩的时空。一个个镜头,一段段影像,既多角度记录下了令人感动的瞬间,更集中展示着沿线国家44亿人民的光荣和梦想。正如片中的一句解说词所言:“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印满的,不仅是对昔日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交流的记忆,还将印满现实发展的印辙。”三年来,“一带一路”正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带来“如太阳般的光泽”。纪录片第三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而上学的地方又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后她都跑步回家,为的只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而如今,距离她家乡不远,一座由中国企业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巨型水电站即将建成,沉沉的黑夜不久就会被光明照亮。“‘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个正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演的故事,生动地诠释着这一论断。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实上,正如纪录片所展示的,“一带一路”并非只是一把钥匙,而是“‘一串’共同发展的钥匙”,完全可以与不同国家、不同国情对接,提供不同的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方案。从满载货物由重庆隆隆奔向亚欧大陆腹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中欧班列”,到使塔吉克斯坦实现“南北的真正统一”的沙赫里斯坦隧道;从让“印度洋上的明珠”重现历史光彩的科伦坡南港码头,到孕育巨大商机和潜力的明斯克中白工业园,都在书写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也是为何有人会感慨,“伟大的国家应当参与伟大的事业,而‘一带一路’是真正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

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观后心得 篇2

“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的起源是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重要的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xx年10月3日,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的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在观看《一带一路》时,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伊斯兰堡和科纳克里。可能在许多人的眼中,城市的夜晚,是光的世界。高楼大厦的灯光在夜晚中,宛如一条条五彩缤纷的丝带,把城市装饰的琳珑剔透。那你可曾想过,有一些地方,黑夜降临,全是黑暗。这个地方跟我们灯火通明的城市不太一样,完全没有首都应有的气派,除了街上的车灯还有几点灯光点缀在房屋之间,这就是——伊斯兰堡,巴基斯坦的首都。今天,这座美丽的城市又停电了,但市民们早已不在乎了,因为停电他们已经当成家常便饭了。

在路灯下,你经常会看见学生们一个一个的坐在地上,借着路灯那微弱的光芒,写着作业。你看见了可能会问:你们为什么不回家啊?可只要你抬头看一看就会十分明白,答案就出现在你的眼前。在偌大的城市中只有几点灯光,这就是科纳克里,几内亚的首都。这些灯下苦读的学生,给了几内亚人民极大的欣慰,但同样也在提醒他们,国内有一个困难:极度缺电。

但是这些困难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在巴基斯坦背部的小山村,尼鲁姆河与杰鲁姆河交汇处,正在建造一座巨型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一旦建成,作为巴基斯坦最大的水电站,它将拥有96.3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在巴基斯坦的东南海岸,有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卡西姆港燃煤电站,未来将为巴基斯坦每年提供95亿度电量,解决全国六分之一的电力缺口。

20xx年5月28日,几内亚最大的水电工程——凯乐塔水电站的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电流通过中国企业搭设的225千伏输变电线路,送往150多公里外的首都科纳克里,并补充周边11个省区的电力缺口。

像这样“一带一路”的工程还有很多,中国向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光明”。这些工程改变了所在国家与地区资源紧缺的现状,带来光明、能量与信心,还带来绿色和希望。

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观后心得 篇3

历时一年拍摄,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累计行程20万公里———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6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总导演李亚玮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说,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采访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中国方案”获得世界高度评价

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作为古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国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纪录片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剧组探访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那里收藏着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粟特语材料———一组古粟特人的信札。

这些信札是探险家斯坦因1920xx年在距离中国敦煌90公里外的一处荒漠发现的,当时的丝质邮包上还用粟特语写着“寄往撒马尔罕”,信札中提到许多用于商品交易的商品名称,包括丝线、亚麻、胡椒、麝香,甚至还有产于亚热带的樟脑,还提到诸如洛阳、长安、武威、酒泉和敦煌等地名。

历史学家认为,信件写于公元320xx年或320xx年,那时从洛阳、长安到和田、喀什,再到撒马尔罕、巴格达,以及大马士革和伊斯坦布尔,这些城市早已发育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贸易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评价为促进全球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全片采访了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片中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在当今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将人们联合到一起的目标。

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观后心得 篇4

《一带一路》共分6集,每集55分钟。全片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然而,如此宏大的叙事要具化成为影像,谈何容易。

该团队给出的应对办法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该片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比如,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她叫曼娜扎,是一位小学生,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加之上学的地方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她都跑步回家,为的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

所幸的是,这种状况即将得到改变,因为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在她所在地区的河道上合作建立了一个电站。

李亚玮说,类似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令人感动。事实上,在丝路故事中,中国力量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说到20xx年的第57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不少业内人士或许会对当年的年度大奖作品《信号》印象深刻。

这幅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约翰·斯坦梅耶尔拍摄的作品,画面看上去很唯美———在吉布提宁静的海滩上,影影绰绰的人们伫立成了雕塑般的剪影,他们手举亮着屏幕的手机指向苍穹,一个个仰头举目、神情专注地盯着发着蓝光的手机屏幕,动作虔诚而神圣。月光的清辉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荡漾着,一直延伸到天际线的尽头。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单纯未受到影响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要抱着‘以史为鉴’的眼光去回顾历史,并以此来展望我们的未来,比如未来的经济发展、繁荣。同时,也要找到联结不同人的共同之处。”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称赞:“一带一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构想,它将亚洲、中亚、欧亚以及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联系得更加紧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部主任葆拉·苏巴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新形象一起出现,有助于平衡地区发展,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观后心得 篇5

见证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崛起的埃及女工,从留学到就业都“与中国有着极深缘分”的哈萨克斯坦姑娘,与中国同事一起开发风电能源的斯里兰卡工程师……这几天,一部历时一年、跨越四大洲、累计行程20万公里拍摄完成的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真实而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光影画面,平凡却不失生动的普通人生活,为观众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丝路画卷,更激发起朴素的情感共鸣。

纪录片是浓缩的时空。一个个镜头,一段段影像,既多角度记录下了令人感动的瞬间,更集中展示着沿线国家44亿人民的光荣和梦想。正如片中的一句解说词所言:“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印满的,不仅是对昔日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交流的记忆,还将印满现实发展的印辙。”三年来,“一带一路”正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带来“如太阳般的光泽”。纪录片第三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而上学的地方又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后她都跑步回家,为的只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而如今,距离她家乡不远,一座由中国企业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巨型水电站即将建成,沉沉的黑夜不久就会被光明照亮。“‘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个正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演的故事,生动地诠释着这一论断。

故事的背后,其实是思想的引领。拿破仑有句名言,“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追求更为均衡、普惠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现的新理念——构建命运共同体,正是可以战胜利剑的思想。而当“一带一路”由泼墨写意进入工笔细描,当沿线国家强调在未来航程上不愿错失“中国机遇”,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由衷赞叹:全球化的中国治理者“试图指引方向,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一个崭新、强大、和平的力量”。

“这个世界会好吗?”当古老的丝路如挺立荒漠千年不朽的胡杨、行走在戈壁大漠上的驼队、高张于茫茫碧海上的云帆一样,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涌动起强劲的脉搏,相信,我们能够从这一个个丝路故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观后心得 篇6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总导演李亚玮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说,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采访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中国方案”获得世界高度评价

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作为古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国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一带一路》共分6集,每集55分钟。全片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然而,如此宏大的叙事要具化成为影像,谈何容易。

纪录片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剧组探访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那里收藏着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粟特语材料———一组古粟特人的信札。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评价为促进全球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全片采访了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片中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在当今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将人们联合到一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