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教师培训心得最新

东城中学 韩砚楠

教师培训心得最新

这次北京培训收获颇丰,记得高金英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师即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他们是具有这三种身份的专家。”当时对这句话没啥特别的印象,只是随手记下来,回来后反思这几天的学习内容时,这句话突然就蹦出来了,再仔细考虑一下,对啊,我们不正是在工作中学习和研究吗?这几天学习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广阔世界,讲课的老师都有着高尚的师德,丰厚的文化底蕴,系统的专业知识,重要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执着的为之奋斗着。佩服之余我在反思自己,真是走出去才知道天有多大,上班xx年了,才知道“教师”这俩字的分量,这次培训让我明白自己该往哪儿走了。

这次培训中有好几位老师多次提到了静气,回想一下这十余年的教书经历,虽说也认认真真做了,但终究没有静下心来深究一下教材、学生和自己。老师说:

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

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

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

静下心来研究学问

静下心来读几本书

静下心来总结规律

静下心来反思

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这些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坚持做下来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社会本身就浮躁,单单要求教师静下心来,太难了。可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着大把未来的孩子们,我们的一言一行也许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这个世界什么人都可以变坏,就是老师绝对不能变坏” 。高老师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但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教师自己。何不坚持几年试一下吧,至少不会少什么。

几位老师的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们的博学多才,从年逾八旬张梅玲老师到与我们年纪相仿的赵希斌博士,他们讲课不用看稿子,出口成章,特别是高金英老师,我真纳闷62岁的人怎么记得住这么多当下流行的小段子,而且说得这么流利。他们的博学让我佩服,也为今天的我感到惭愧。毕业十三年了很少再去看书学习,有时候自己都能感觉到知识的匮乏,语言的苍白,连夸奖学生都是那么单调,可是惰性总是占上风,一遍遍的告诉自己:明天吧,明天吧…就这样混混沌沌过了十年,还和原来一样。但是我发现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和十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她们的喜好,我开始无法理解了;他们的语言,我快要听不懂了,是我老了吗?要说才30来岁,正当年啊!老师们的讲座给了我答案,应该是我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缺少了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敏锐,难怪我会迷茫,会困惑。我可不想做学生眼里的老古董,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向前走,不,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这样我才能有做一名好老师的资本,才能为我的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是啊,如今是信息爆炸年代,教师不更新、不补充新知识是万万不能的。做一个有价值的老师必须积蓄本体性知识,保证教师胜任岗位;增加文化性知识,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注重实践知识,丰富教师经验;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成功教学的“金钥匙”。我们教学工作实践越来越离不开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的储备运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许是这几位老师课堂上神采奕奕的原因吧,课堂上的她们精神抖擞,没有一丝倦怠,充分体现着她们的个人素养和对我们的尊重,这也是我们最直接的榜样。我们喜欢这样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肯定也不例外,可扪心自问:我们的孩子是否也这样幸运,能每天看到精神、快乐的老师?真是惭愧啊,拿我自己来讲,心烦的时候往往会把情绪带到课堂上,语气不自觉地加重,神态也开始不耐烦,有时候是看到学生怯生生的表情时才发觉自己的态度不好,虽说过后给学生道了歉,但总是觉得很后悔,怪自己没控制好情绪;可碰上脾气同样不好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发生冲突,弄的孩子伤心,自己也下不了台。现在想起来,在潜意识里我还是没有做到真正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个体。老师们都提到了“爱”学生,赵希斌老师把“爱”改为“尊重”,他把教师从“神”回归到了“人”,当然,能做到爱学生更好,做不到也没关系,但是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这是做教师的职业要求。用他的话说:“这是文明社会中的文明人应该做的文明事.”教育本就是传播文明的,所以作为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在提高知识素养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具体到学生这儿,就要求我们首先不以粗鲁的方式在身体和情感上攻击学生;其次课堂本身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有错误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一般情况下以公平、关心、宽容、体谅等态度对待学生,;在特殊情况下以“专业”的方式调节、克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照顾学生的体面和尊严。

在我们懂得了师德的重要性,知道要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之前,有一点必须要先做到,那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抱怨没有的,要十分珍惜拥有的”。也就是高老师所说的“随喜心”。用最通俗的比喻,上西天取经的马和原地拉磨打转的骡,十年间走的路都是差不多,可收获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苦也教,乐也教,苦乐都是教,苦教不如乐教。如果我们把学生看成魔鬼,就会天天生活在地狱里,如果我们把学生看成天使,就会天天生活在天堂里。要学会从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乐趣,相信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对于专业技能,这几位老师都有其独到的地方,张梅玲老师提出了课堂就像带孩子去玩一样,事先你要想好:

1、要把孩子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2、怎样带到哪里去?(过程和方法)

3、怎样知道学生已经在那里了?(反思)

在这一过程中要实施差异教学,承认和了解孩子们的的差异,要充分的备学生,做课前调研,写弹性教案。对学生要有要求但不要苛求,要学会等待。还要不停的反思、磨练自己。她还提了一个很实用的小建议: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随时记下自己的反思,白天忙的时候简单写几个字,等晚上再写详细的反思。这个建议整个培训中我都用到了,很有效果,但是不能拖的太长,不然就会忘了怎么回事。

赵希斌老师用一个在中国十年执教的德国小伙卢安克的教学片段感悟着我们。小伙子所在的学校里喜欢戏水的学生说想建一个游泳池。卢安克就让学生自己去考察,然后一起设计游泳池。等到动工的时候,许多学生的家长来帮忙,这么一来,学生什么也不敢做了。卢安克觉得这样失去了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便不让家长继续参加。大人走了,孩子自己来做剩下的工作。这样的情形才是卢安克希望看到的,他需要孩子们自己亲自参与到创造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做,而不是为了有结果。”卢安克说。(事后我查阅了资料,网上有卢安克的博客让人难以想象的感动)除了感动于这个人,更感动于他的教育方式,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的授课也应该这样,课堂让学生思考的地方,而不是结束问题的地方;是产生“?”的地方,而不是画“。”的地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将要做的比单纯讲授一节课会更有难度。

吴正宪老师则从这方面做了更详尽的解说。她提出了

1、 先按照自己的思路上一堂课,再找名师的课看看,反思自己的不足。

2、 共同会诊,集体备课,在互动研修中学会重新认识自己

3、 双师同堂,在课堂的摸爬滚打中提高执教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团体协作能力,一个教研组共同分享同伴的经验,共同学习成长。从吴老师的讲授中,能看出她精通教材,经过她的解说,我突然发现自己误解了教材,教材只是参考不是标准,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知识点,而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知识点,哪怕那是错误的;我们不是课堂上的主角,主角是学生,我们是导演;课堂不是得出答案的地方,而是产生问题的地方。好难哪!我头一次感觉到任重而道远。

这次培训的收获沉甸甸的,心情异常愉悦。这大概就是与高人交流的感觉,难怪高金英老师说:“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重要事。”聆听这些专家的讲座是一种享受,同时也体验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与感动!让我们从这些专家的讲座开始,努力做好我们这集工作者、学习者、研究者三位一体的职业吧,让我们教师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不好意思,照相技术实在是有限,但是能留下老师精彩的瞬间,[莲 山课件]时刻唤醒心中美好的回忆,也是一件不错的事。留作纪念吧……

出口成章、言辞犀利但不乏幽默的赵希斌博士,他的话常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课堂上常常笑声一片。在他课堂结束时,学员们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一直到目送他离开教室,实际上内心里是希望他再回来讲,这就叫意犹未尽吧。结果很遗憾的忘了买他的书,不过还好,当当网上有售。

特认真,特慈祥的张梅玲老师,年逾八旬的老人走到台上就特精神。不知道她是哪个地方的人,但是她的声音很好听。她就像我们的忘年交。

这就是我多次提到的高金英老师,这可是一位有爱心、极其负责且极有办法的厉害老师。网上的一段段诙谐的话,有趣的故事等等各方面的东西,她张嘴就来,而且说得特流利,就像是在说快书,形神兼备。

吴正宪老师没有照出老师的风采,真是抱歉。如果不说谁能知道她已年过半百,端庄,美丽、亲切的老师,这才真是用心在做教育的人,她的课天天上才过瘾呢!

王文湛老师,基础教育司的原司长,连个草稿都没有去引经据典把枯燥的学习纲要解说的详尽清晰。他也73了。

还有一些老师因为相机没电了照成,很遗憾的。也许在网上还可以搜到有关他们的资料

最后再说一下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班主任老师,朴实平和是这位老师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整个学习过程中,她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简洁大方,用词恰当,毫不张扬。这实际上也是她最美丽的地方。

标签:培训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