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

通过这次线上学习,我收获颇丰,史宁中校长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__版)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

一、两个学段到三个学段的变化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特别加强了学段衔接,对“幼小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前言”中所指出的课标修订主要变化之“加强了学段衔接”要求,需要我们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用三会统领四基四能,统领情感态度价值观

核心素养的数学特征:数学眼光:数学抽象;数学特征: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数学特征: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学特征:应用的广泛性。几代数学家都提出数学的特征:数学的一般性,数学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实际上提出“三会”和几代数学家提出有共识是一致的。史校长解释到:意识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观念是指基于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指基于实践的掌握。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2

第一、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基础)、自为(实质)、自律(保证)。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师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途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探究学习要求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重要现象,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的所及与处理相关信息,在对问题的探索认识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解惑,在探究学习中掌握防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和探索进去精神。

第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对立面

对立面包括教师的指导性学习,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对学生惊醒必要的指导和要小的帮助。包括使他们明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涉及语文学习活动,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钱,个体都应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地,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

第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我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进行了几天的研读,我深深体会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我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更加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的几体会: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们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这样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教师可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暑假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主要凸显了“四个深化”。一是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细化到小学学习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核心词、关键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二是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重结构化,尤其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三是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变革。四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的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

为此,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学习,持续创新,学习好课改后的内容,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在行动中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5

20__年5月13日,在X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的线上培训。此次活动由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云鹏教授,带领大家深入解读与研究20__年版的新课标,围绕“新课标”针对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进行研讨。听完后感触很多,以下是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__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__年出版到20__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__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__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平易近人的马云鹏教授结合吴正宪老师的实际课例,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从吴老师有关“小数”的课例中入手研究,来诠释:“结构化突显内容的关联性,有助于知识与方法迁移,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强调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特别介绍了具有整体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化有密切关联的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框架,强调了深度学习和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路径。与吴正宪老师的课例相结合,详细讲解了以下四个方面:

1、理清单元与学习主题的关系。单元就是以单元为形,学科本质为魂,基于学科本质来分析、确定核心概念。“大单元”或者是“系列单元”是基于自然单元形成的主题的核心概念,单元之间和内部都有知识的关联。

2、确定单元中的关键内容。更好地体现核心概念的内容,其中关键内容就是指向核心素养。

3、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它是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

4、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它就是组织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

三、新名词的解释

我们老师往往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新名词,困惑于他人对教学的初步结论。马教授寥寥几句就能化解心中困惑,不得不佩服专家的高视角和丰富的研究积累。比如什么是“整合思想”,马教授强调“就是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阶段表现图中,使我们更加了解到了,在小学阶段,更多的体现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感受”,在初中阶段,更多的培养的是其“能力与观念”。

四、与一线老师扎根落地的交流

马云鹏教授与基层教师们在线上面对面交流沟通“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体现核心素养”和“如何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新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一线教师指点了迷津,总结以下几个知识点:

1、社会文明的发展,影响和牵引着数学文明发展,要把数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2、不能叫用字母表示数,应该称为用字母表示关系、性质和规律。

3、“学科实践”指的就是我们教学实践,是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做。

4、对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培养如何落实?事实上,就是要培养学生有逻辑地思考问题。

5、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尺规作图的培训?对小学生尺规培训与初中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在小学里主要是培养学生有缜密的数学思想、严密的思维意识和推理思维为主。

6、“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三会”目标里,不光要看世界外在的,还要将问题数学化、抽象化,来解决实际问题,它都是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外在和内在的相结合。其具体表现更多的是内在的,例如:数感、量感和计算能力等等。

本次学习使我更能深刻的理解课标,让我去思考背后的教育价值和核心概念,促进我要能够质疑问难、反思自我、勇于探索、深入学习,从而掌握新课标核心思想的脉络,把握新时代教育思想的脉搏,凝心聚力再前行!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明确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版)》,能从中看到新方案、新标准中以核心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主要凸显了“四个深化”。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把小学和初中一盘棋考虑,不割裂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这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色。具体到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细化到小学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核心词、关键词,贯穿于课标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在11版课标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的素养具体到“四基”和“四能”的育人目标,更具体、更易理解,给一线教学指明了方向。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结构化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构建,注重主题教学,使得教与学体系更明晰。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教学方式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这一改编很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01、11版课标中就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在一线老师中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大部分留于形式或者没有目标导向,22版的课标更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科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而且强调真实的社会性,这一变化更加强调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变革。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地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和发展情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加强了幼、小、初、高的学段衔接,并对每一个学段都有具体的要求。这样的修订,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素养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带头加强新标准和新方案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新要求。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参加了一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从中感觉到,新教材与我们一直用的教材有所不同,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进。例如,更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进步。但实际怎样操作,怎样把握新教材心里却没底。可是,听了简秀梅老师的讲解后,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认识清楚了许多。简老师不仅就《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谈自己的体会,还结合一年级的实际内容给我们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新教材和新课标的精神。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

2、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4、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常讲常新的教研话题。我认为教学改进的秘诀是两个:吃透与教学经验的有机融合,要坚持实事求是用实践检验理论。让教学改进发生在每节课上,落实在学生身上。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是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数学学科“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细分到“三会”的字里行间。

二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改革,20__年的新课标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一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是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的,也就是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都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对‘双减政策’最直接的呼应。20__年老课标对于学生所学内容的表现如何评价?是这样说的,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

通过这次新课标学习活动,我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感到确实还有非常多不足的地方。我只有多学习、多听课、多对比、多反思,才能找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弱点,才能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取长补短,争取获得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进步。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得书本成了课堂中的核心,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新课标则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的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的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生活即数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三、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模式多元化。

数学教学已经摆脱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学的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这些成为了上课中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已经不再是充当“灌输”的角色,而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自主模式“领悟”到数学知识,再通过自己所领悟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理解。实施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开学初,我反复研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颇有感想,收获颇多。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教学的标杆。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课标21页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在板书给学生时,做到一笔一画,特别是低年级写字时,每一个字要分析字形、结构、占格,在每次教学时,要尽量留15分钟进行识字写字,只有保证充足的识字写字时间,抓好课上有效的时间,认好字、练好字、学好字。

二、阅读教学重在平时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侨情做作的腔调。

在教学一二年级,学生们爱唱读,把音拖得长长的。我想,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学生拖腔怪调的吼声。

课标23页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把课本的课文会读会背,还要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所以,在低年级,语文老师就该与家长相互配合,在校内、家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习作教学强调儿童生活实际的连接。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会“写话”,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指出: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四基”,发展“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双减”之下,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如何实现数学课堂“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下面就以“分数乘分数”为例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考。

“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乘整数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的运算原本是通过数的意义理解算理,从而明白算法,因此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生为本,让学习真正发生。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抓住知识的本质。把握知识的本质进行教学的课堂方彰显它的深刻与厚重。

“分数乘以分数”算法比较容易总结,但算理的理解却很抽象,它的整个运算过程是一个分数单位在发生变化的过程,分数单位的变化,对于学生理解算理非常重要,也有难度。基于学生的认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直观,让学生观察、思考、表述、操作,归纳、总结,从知识的本质上学明白、学透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二、数形结合,让算理生根发芽。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表达的机会,让知识有建构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悟”道理“知”算理。

首先,用面积感悟算理。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与分数的意义有机融合,通过观察、列式,在分数的意义和图形的面积两种角度之间建立起等量关系,在算式与结果的一致性下初步感悟算理。

其次,画图操作理解算理。“算理先行,理到法随”。如,怎么理解“3/41/2”?可以让学生先画图表示出3/4平方米,即把1平方米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然后再画图表示出3/4平方米的1/2,再把3/4平方米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双重阴影部分就是3/8平方米,体现了两次分和取的过程。然后再结合图说出双重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再次将分数乘法的意义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结合,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

第三,逆向思维内化算理。自己写一个分数乘分数的算式,然后画图说明这个算式的意义及结果。“以形论数”“以数表形”,学生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实现了算理的内化,让算理“生根”发芽。“理通则法成”,比较分析之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了方法,学生在画图与说理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到知识的本质之“理”。

三、有效练习,让“双减”扎实落地。

“双减”之下,如何有效进行练习?面向全体,注重实效,适当拓展。练习设计要体现了这三点:

面向全体。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练习,如“1分钟计算比赛”,基础过关,同桌互评,全员参与;选择练习,由图选式、由式选图,学生用手势表示答案,全员参与;紧扣时事热点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练习,人人思考,全员参与。

注重实效。不管基础练习的反馈,还是拓展提升的展示,我们都要注重效果的“看得见”,做到教师心中有数。

适当拓展。练习的设计要重视基础,也要适当的拓展。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既要有对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检测,也是有为下节课做铺垫的知识延伸。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标,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近期在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开展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__年版)》的前两部分的学习,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__年版)》,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将学习心得做如下总结: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有其独特的学科内容及研究范式,在人才培养中一直承担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物理学的这一学科特质在历次课标修订中均作为主要支撑承载其育人功能。20__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首先论述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这是物理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与学生认知能力、学科课程要求相匹配的学习内容与研究方法,是对20__年版《课标》前言中课程性质的进一步完善。

二、课程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为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课程的建构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20__年版《课标》规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要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这就要进一步深挖物理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突出学科在人才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多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贯穿始终的理念。这一理念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物理、社会三者之间进阶性的实质跨越,帮助学生建构对物理世界的初步认识,为其探究兴趣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并明确物理学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这一课程理念引领下开展的物理教学,可让学生深刻领会学科知识与现实价值的双重统一,了解基础科学作为科技创新基石的重要作用,也是领悟“知行合一”内涵与现实意义的有效举措。

(三)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20__年版《课标》第一次从课程结构角度明确提出以主题为线索,促进课程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20__年版《课标》将课程内容确定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内容的高度组织概况;“实验探究”一级主题是从物理学科特征出发,强化物理课程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跨学科实践”一级主题则借助物理学的大观念,构建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知识、能力、素养间的逐步转化。课程内容结构化,将进一步凸显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单个知识的识记、理解跨越到知识网络的整体建构,侧重于加强对学科知识整体性、综合性与迁移性的认识,这将有利于学生学科观念、学科思维的形成,对其科学本质的理解、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

(四)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新课改要求下,物理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重新认识物理教学。20__年版《课标》将“注重科学探究”放在了“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之前,明确了科学探究不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升需要借助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样也呼唤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建适宜学生能力发展的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搭建起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可能。

(五)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之下,课程评价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评价质量。通过构建主体多元、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教学功能,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为落实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和考评方案,全面、客观、及时地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价与诊断,就要加大开展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力度,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所参与的学习活动入手,全方位地分类评价,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综合评价结果;同时,也要重视以素养立意为中心的终结性评价,切实完成从知识评价向素养评价的转变,真正发挥测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20__年5月25-26日,我参加了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举办的20__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研修活动。两天的研修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高考命题研究方面,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也扩充了我的视野。

例如华师胡中锋教授的讲座中,重点讲解了试题命制信度、难度、区分度和效度等四个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注意用双向细目表让我们的命题更加科学、规范,提高试题命制的质量。而黄丽燕教授以基于大数据的高中学业质量测评研究为主题的讲座中,结合20__年广东高考英语学科的相关数据进行具体而到位的分析,让我明确了如何结合测评数据精准施教的方法。金檀教授的《高中英语阅读素材的数据驱动型改编》专题讲座教会我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数据驱动,把握文本改编的原则。

教授们的讲座高屋建瓴,而接下来各位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分享让我备受鼓舞。例如佛山教研员廖明生老师做了《区域高中英语阶段性测评研究》的专题讲座,从“高考英语备考试卷的精选与改编”进行详细的介绍,且利用高考真题进行选题和改编的解说和示范,让我对高考真题的开发又有了新的思路。韶关教研员王锦霞老师提出“主题式教研”和“对分式教研”两种模式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组织科组教研活动的方式如何再进一步优化。广州二中学科组长杨雅碧老师与我们分享了高三教学规划与实施的相关内容,谈到如何利用主题化备考,提升备考质量,这正是我们下个学年准备在高三大力推进的“大单元大概念”指导下的主题模块复习模式。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我不仅在个人的`测评素养和高三备考方面有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具体的计划,也坚定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成立科组的测评素养工作坊的决心,跟亲爱的同事们一起研究高考试题的改编、开发和原创命题等颇有难度的工作,相信只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高考备考质量将会有更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的教学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教师的困惑。认真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聆听了专家的报告,倾听了名师的现场教学,我体会很深。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新课程,体验教学目标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大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从知识、能力、情感三的方面来表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它与以往的大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是有区别的。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尝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觉得教师讲,学生听是最适合的教学方式,而新课程标准在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指导下,不再是师问生答的传统方式了。它主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课堂上要求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这样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再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主要思想。

最后,学习新课程,挖掘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堂美术课,老师可以设计出十几种教学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其实,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学习让我们教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为一线教师解开不少教学疑惑。

对于学生成绩的分析,不是单纯地凭印象判断,更应该基于大数据进行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测评。而测试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分析考试成绩的集中趋势(平均分、中数、众数)、离散趋势(标准差)、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方面,从而反馈学生情况。教师应相应提高自身的测评素养,注重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是惯式或套路化的`生硬教学。

好的教学活动开展离不开科组的教学规划和实施。例如高三学年的安排,可以以三大主题为引领,以话题整合(常用表达、句型使用、语法填空、书面表达等)开展教学,接着以专题教学的形式提升语言能力,完善学习策略,而冲刺阶段主要以规范化和查漏补缺为主。

单纯依赖教材或者教辅,其实是不够的,而应该能动地提升我们的高中英语阅读素材的改编能力。改编维度可以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着手,但的确会因为缺乏难度评估标准而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一般而言,难词比例在2-5%的范围内相对比较合理,否则英语阅读会有困难。金檀教授推荐的指难针工具对于评估难词的比例,主要通过等级指标的选择、大纲词汇的统计和难词比例的计算来实现。

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十年课改,我们的课堂发生着历史的巨变。传承与创新,认同与质疑,反思与觉醒,探索与挑战,都在这十年聚焦、跌宕……20__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20__(修订版)的基础上再次新鲜出炉,扑面而来的课改春风的确焕发了我们释放教育的生命活力,也唤醒了内心强烈的教育探索意识。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宏观角度了解时代变化的趋势,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的课程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旨在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同并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梳理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各数量的分布状况,发现教材中经典文化典籍内容丰富,既有诗、词、歌、赋,又有四书五经等,整体上体现了“经史子集”四部要素体系,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在选文、插图、字词教学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它们正在引领、传承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风”,这一风向标也使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增强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建构小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__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国内小学正式全面启用后,其中的诸多传统文化内容也备受重视。那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到底有哪些传统文化内容,而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又该秉持怎样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策略,这些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也令我们工作室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选定一个研究专题: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选编及教学策略研究。我们的研究旨在为所有语文教师开辟一个以“传统文化”为轴心的.部编教材研讨氛围。我们的目标和大体思路: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创新传统文化教学策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形成文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氛围的课堂中,潜移默化的被传统文化内容的魅力所吸引,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实现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现的转变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塑教师教学理念,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有效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教育,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利用学校语文教育这一载体,不断开展语文课程的教育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结当前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背后的原因,以现有教育理论为基础,为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实现的有效性。

为今后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作品选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研究,引发教师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视,帮助教师整体掌握其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以期为今后的教科书传统文化作品选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最大程度上优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传承效果。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语文教科书只是为学生叩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此次课标研修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

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确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意识,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准确判断教育前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学生,让学生人人有颗中国心,且能够持续保持这份爱国情怀。

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教育不是急功好利的,不能浮躁,要慢慢引导,静待花开。

“行动才有收获,坚持会有奇迹”,好的理论、思想,好的经验、体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一点一点、一项一项地去逐步实践、修正、再实践、再修正,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适时的培训比埋头苦干更重要;学习理论比经验实践更重要;行进在教育的路上比成为教育家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