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通用27篇)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

读三国演义笔记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通用27篇)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20xx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

2、

公元220xx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20xx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赤壁之战

公元220xx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倚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宗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宗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礼,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骗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20xx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3.汉巴之战

公元220xx年,曹操以张合、朱灵为先锋,带5000兵马在前面开路,自己带领带领10万大军从陈仓出发。张鲁提议投降曹操,其弟弟张卫与大将杨昂等实力派坚决反对,张卫、杨昂率数万人坚守阳平关;曹军多次强攻不下,于是决定假装退兵迷惑张卫,张卫遂减少守军。曹操马上命令乘夜强攻,由于守军兵力薄弱并戒备松懈,阳平关于是失守,杨昂战死;曹军继续攻击其他的营寨,惊动了山上的几千只夜糜,夜糜冲进张卫大营,引起人喊马嘶,曹操以为张卫反击,于是命令夏侯敦、许褚等将领主力大举进攻,张卫不敌,遂投降,夺取阳平关集中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才华。张鲁再次提议投降,遭到阎圃的反对,张鲁于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张鲁有心投降,于是用高官收买了巴族七姓首领,张鲁无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渊、徐晃、张合攻下三巴,同时关中的程银、侯选等叛将也投降曹操,曹操于是占据了汉中、巴郡。

刘备得知曹操平定了汉巴(其中巴东的首府为现在的重庆),对自己威胁极大,只好向孙权妥协,孙权也想借此在合肥发动攻势拿下淮南,于是双方中分荆州。于是刘备命黄权攻取三巴,杀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领杜获等人,曹操命张合反攻,攻下巴东、巴西,并迁移百姓往汉中,又与张飞大战50多天,被张飞所败。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汉巴的措施后留下夏侯渊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师回洛阳(继续进攻刘备是否合适后面有分析),并迁移8万多人民回关中。刘备集中力量后,先以张飞、马超、吴兰进攻武都,在下辩一带随时阻挡关中曹军增援汉中;自己领法正、黄忠、赵云等人率主力进攻夏侯渊据守的阳平关。曹操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来是曹植当主帅,由于曹丕作怪——)增援汉中,在下辩与刘备军展开激战,破吴兰,吴兰逃入阴平,为当地人所杀,后击败马超、张飞,平定响应刘备的地方首领雷定等部。刘备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号召“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线,形势对曹操相当不利,曹操亲自驻军长安,并命令曹仁平定向关羽投降的宛城守将侯音。刘备亲用法正的计谋,调动夏侯渊的一半军队增援张合,然后乘夜偷袭夏侯渊,第二天凌晨,刘备派黄忠偷袭正在指挥修补鹿角的夏侯渊,夏侯渊遂被杀,张合被逼收集残兵回守阳平关。由于形势更加严峻,曹操于是亲自到汉中前线,命令徐晃偷袭陈式据守的马鸣阁,恢复了汉中与下辩的联系;刘备命令部下坚守阵地,同时袭扰曹操的补给线,又命令赵云、黄忠偷袭北山,烧毁了曹军万余袋粮草。曹操无奈,只好让曹真去下辩接曹洪,放弃汉中,同时迁移几万户百姓回关中。汉中之战的结果,基本决定了三国鼎立。

4.关羽失荆州

公元220xx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220xx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摇。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5.夷陵之战

公元220xx年,关羽被吕蒙擒杀,荆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刺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土著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一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带连营,坐镇I亭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予分兵。蜀军频繁挑战,吴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远道出师,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军一营,继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军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指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次年四月,刘备病亡。

6.诸葛亮北伐

公元220xx年,曹丕病死,诸葛亮乘机出兵汉中,自己带领大军直扑曹魏据守的祁山;同时派老将赵云、邓芝带领偏师从斜谷出发扬言攻打湄城,然后进攻曹魏中心城市长安;由于蜀军经过2年多的养精蓄锐、准备充分而曹魏准备不足,蜀军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动。魏明帝曹睿马上命令大将军曹真率领15万大军由长安出发,驰援湄城;智勇双全的名将张合领5万精兵星夜截击诸葛亮部队;自己也亲自到达长安坐镇。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抢先占据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苦告,把军队驻扎在附近小山,同时让王平在附近驻扎;张合到达街亭后,分一部分兵马阻止王平与马谡合兵,自己带领主力把马谡军队围在山上,同时命令放火烧山;马谡大败,不敢见诸葛亮,而逃回成都,后病死在狱中。蜀军失去街亭后,基本为张合所钳制,无法突破张合防线;而东线的赵云部也为曹真的优势兵力所败;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在北伐前,大将魏延提出由他带领5000精兵从斜谷出发抄近路直取长安,为诸葛亮所拒绝。

当年冬天,曹魏大司马曹休在石亭为吴所败,关中主力东下救曹休。诸葛亮乘机杀出散关,包围战略要地陈仓;由于曹魏大将军曹真早料到诸葛亮必定会有此着,事先让智勇双全的将军郝昭领3000兵马守陈仓。由于陈仓地势险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后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油脂、火箭等物资,还加固了城墙。蜀军在强攻了20多天后还没有攻破,蜀军粮草不足,曹魏名将张合也带领大军前来支援;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汉中,设伏兵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公元220xx年春,诸葛亮派陈式(陈寿之父)取武都、阴平两个小郡。第三次北伐虽然是获得了两个郡,但无法扭转被动的劣势。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据点祁山。曹睿命令司马懿、张合等带大军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留下王平领一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领主力与司马懿决战;在路上击败曹魏凉洲牧郭淮部,抢收当地小麦当军粮。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而来,再加上补给线漫长而艰辛,于是坚守不出;后诸葛亮设计败司马懿,司马懿更是坚守不出。但蜀军由于负责后勤的第二号实权人物李严(李平)粮草供应不上,而假传后主命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只好退兵;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命令大将张合追击,张合抗议,司马懿强行命令张合追击,张合为诸葛亮所置伏兵射杀;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败告终。

公元234年,经过3年修养生产的蜀军,一改过去从祁山出发的老路子,从斜谷出兵,同时发函让孙权配合作战;曹魏也司马懿带领大军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到达五丈原后,为了和曹魏军队长期作战,在当地进行屯田;孙权军队也为魏明帝曹睿亲自带领大军击败,孙权退回建业;司马懿知道蜀军不可能长期作战,也采用坚守不出的老办法等待蜀军粮尽而退,不论诸葛亮怎样激将,还是坚守不出。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遥遥无期,诸葛亮病重;诸葛亮抛开副统帅魏延与姜维、杨仪等商量后事。诸葛亮死后,以杨仪为主帅,让魏延殿后;魏延与杨仪不合,先南归烧阁道,为杨仪所败,和儿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杨仪派马岱所杀。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以失败便告终。

在三国时代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刘备一直是一个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一样,玄之又玄。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然而他所到之处,总能受到尊重和款待,曹操甚至认为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真正的英雄。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

——《海伦娜的奇迹》心得

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在读《海伦娜的奇迹》这本书。由于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读的时候总感觉离我自己的教育“远”了一些,也就读得慢了一些。慢有慢的好处,当我坚持把这本书“啃”完的时候,内心被一种强烈的力量占据着——任何国家、任何教育体制、任何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人,拥有梦想就能创造奇迹!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恩雅·瑞格,她担任德国威斯巴登市海伦娜中学校长长达20xx年。她以先进的理念和革新的手法建立起了独到的教育方法,在激励孩子自我管理、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等方面卓有成效。本书是她一生教育经验的总结,她的作品还有《另外一种学习、计划与实现》。

《海伦娜的奇迹》一书共分十五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读和写、主题教学和在实践中学习、想象与学习等)、综合发展(宗教课、舞台表演、学习民主和承担责任、社会实践等),以及老师在教学中的团队精神和对学生的评分与评价,另外还讲述了学校的仪式、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所德国中学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介绍,虽然在文化、体制、学段方面不尽相同,但教育的本质却是相同的。

对阅读的重视:作者认为只有怀着好奇心并渐渐学会批判性阅读的人,才能学会理智看待各种媒体介绍的所谓的“事实”,才能改变自己以至于改变社会。书中介绍海伦娜中学鼓励学生阅读的方法有“新书介绍”、“阅读之夜”、“读书笔记”等。这些我们现在大部分学校和老师都在做,像书中介绍海伦娜中学读书笔记的方式各式各样,如短评、图画、自创续集、编写剧本、写信给作者等,这和现在校讯通倡导我们博友读书写博的方向有许多共同之处。“阅读之夜”是在教室里铺好睡袋,然后一起用晚餐,饭后,老师和学生轮换朗读文章,直到几乎所有人都睡去为止。在阅读之夜,学生们能够感觉到阅读的体验和看电视不太一样。第二天早上,就会有学生向老师借这本书,迫不及待想把它看完。这种方法虽然在我们不住宿的学校没有实践过,但这种理念是有的。每当我想给班级的孩子推荐图书的时候,我都会先在读书课上由我读给学生听,读到关键时刻就不再读,这样有很多同学课下会主动来借阅这本书,而且课下这本书也会成为他们讨论的共同话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成功地引导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的经典图书,比如《夏洛的网》、《狼王梦》、《稻草人》、《一百条裙子》等。

对写作的引导:多写、多读不但能让人文思顺畅,也是让人喜欢上写作和阅读的最佳途径。激发孩子对写作的兴趣有很多做法,比如:编墙报、写班级日记、表演自己写的剧本、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通信,或者与其他城市学校的学生通信,或者班级自己出版一本书,等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让学生“自选文章”,朗读给大家听,然后借助打字机,印制出版自己的文章,甚至可以在学校节日的时候出售。平时我评改学生的作文时,对于写得好的文章总是在文章末尾得一个“选”字,表示文章写的很成功,被老师选出来读给大家听,每次读的时候我总是嫌学生的声音小而自己代劳去读。看来以后还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优秀文章然后自己读给大家听,这样会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文章的欣赏水平,并激发写作兴趣和动力。另外,我们班里有一台电脑,上课的时候用课件的时候才会用到,闲置的时间较多,看了书中孩子们借助打字机印制出版自己的文章,我也想让班里的同学试一试。学生们可以在课下借助电脑来打印自己的文章,然后全班进行汇集编总,制作封面、封底和目录,最后打印成册。在这个学期的“六一”儿童节上,也让学生试着销售自己制作的班级文集。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知道自己的文章会被同学和更多的读者欣赏,这将让他们更有动力和信心,在写作时也能得到更多的乐趣。

对“精英”的定义:《海伦娜的奇迹》一书中除了像上面两点很实用又很新颖的教学方法的介绍让我耳目一新外,关于“精英”教育的理念更是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本真——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

海伦娜中学的不少孩子来自贫穷的移民家庭,甚至还有一些连工读学校或少管所都不肯收的问题少女。然而,从这里毕业的孩子,不论是在职业生涯,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成了众人眼中的精英。那海伦娜中学是不是精英学校呢?作者坦诚:如果从每一科成绩都能得到“优良”这样的标准来定义“精英”,那海伦娜学校不能称之为精英学校。坐在海伦娜学校教室里的,绝大部分都是中等程度的学生。作者对精英学校的理解是这样的:当一所学校能够引导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建立其稳定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时,这所学校就做到了它可能做到的一切,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时,不论在职业上,还是在众人眼中,都是一名精英。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力都达到优秀,但是我们可以使原本优秀的同学保持优秀或更优秀,使原本良好的学生达到优秀,使原本及格的学生达到良好,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学校和老师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给学生环境——创造读写环境;给学生帮助——让学生从最基础处提高;给学生舞台——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对自己充满自信;给学生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鼓励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步提高,让每个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这也是我最朴素的教育梦想。

去年任教六一班,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班中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优秀。但是到六年时,我发现两极分化开始严重,学习优秀的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自暴自弃、消极落后、对自己放松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心存梦想,不懈努力。记得很清楚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文含义深刻,具有引导意义。于是在语文课上我给学生朗读了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对比生活对比自己说一说其中蕴含的道理。通过读这篇文章,孩子们懂得了:不要管别人的嘲笑和讥讽,相信自己,心中怀有梦想,并朝着梦想不断努力,终有一天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这朵花也行是国色天香红牡丹,也行是路边野花小雏菊,但是,花儿没有贵贱,只要开花就是成功!除了让孩子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我还调动一切力量给予学生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他们也有自尊心,他们不是不想学习好,只是由于很多原因导致现在的学习成绩差。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帮助——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经常和他们谈心,帮他们找出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然后联系父母,鼓励周围的同学来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梦梦就是这样一位同学,她在最后一个学期的表现最让老师欣慰和同学们震撼。她在最后一个学期对自己的要求和学习上的进步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更加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就能进步。六年级毕业的时候班级中的学生差距缩小,最重要的是,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理智的面对自己,规划自己,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升入中学后,无论是第一次考试,还是期中、期末的考试,他们都捷报频传——无论是全市第一名还是班级中默默“无名”的同学,我认为他们拥有了“自信”,他们能够不懈努力,将他们每个人最大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他们自己的成功,也是教育的本质,更是我最大的教育梦想。

我想,书中无论是关于阅读的重视,还是关于写作的引导,以及作者其他一些优秀的做法,这都是源于作者有一个“梦”,一个关于教育改革的梦,一个关于学生最好发展的梦,一个关于教育本真的梦。因为有梦,所以作者创造了属于海伦娜的奇迹!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做为一个最基层最普通的教育人,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具有一份朴素的教育情怀,拥有一个关于教育的梦想。读了《海伦娜的奇迹》一书,我更坚定了我的教育梦——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3

我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感受颇深,让我得以领略名师的风采,了解了他们真实的常态课堂,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精彩的课件演示、火爆的课堂气氛,当课外辅导员的时候,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但后来冷静思考,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所以我常常思考,我的教学中少了什么?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课堂?一些疑惑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这本书讲述了8位名师的经典课例和课堂教学的艺术,各有各的课堂风格,有追求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抬起头、往下看的,书写课堂人生到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应华龙老师;有把孩子带入数学乐园,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美丽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对学生一视同仁,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中受益,得到不同发展的田立莉老师,这些名家经典典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范例,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笔记和心得,我将从书籍介绍、名师经典案例举例分析及其心得体会、各名师经典语录等方面进行叙述。

一、书籍介绍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根据8位老师的课堂特点分至8个标题“刘可钦:追求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每个标题下都有画外音、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解读五个模块,本书主编是雷玲,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名师经典课例回放及其分析

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课例,我将其中的几个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受益。

这8位名师我最想要说的是刘可钦老师,因为我本身也很喜欢常态教学,在我几次的课堂模拟或课外辅导员中讲课,大部分偏向于常态教学,但是很多的教学手段、方法、课堂操控方面都比不上刘可钦老师,所以很是钦佩她。

人们常常说:听刘老师的课,如沐浴春风,让人感觉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如品绿茶,余香萦绕,之前我还对这些话有所怀疑,但是读过此书后,那些说辞并不觉得夸张,刘老师的课,用的是普通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媒介、“并不高明”的教学设计,为什么能达到“生命课堂”的境界呢?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只要刘老师往教室里一站,并不发话,学生似乎就受到一种感染。这种感染,就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刘可钦有“一种作为教师的气质”,“这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当然,这种“气质”这种“境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与刘老师再教育教学中的长期积淀密切相关。刘老师的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刻意的套路。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课堂和教育故事,仔细品味刘老师与众不同的“大家风范”,并从中寻觅一些“高招”和规律。

刘可钦老师常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镜头回放1.“是谁引起了我们的争论?”

(一次,刘老师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大多数学生根据主题图的情景都列出了203,并交流了方法,这是,刘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男孩还是高高地举着手。)

生:(用手指着自己的列式20+20+20=60)因为每捆小树有20棵,3捆就是20加20加20,等于60棵。

生:(小男孩刚说完,一个孩子就马上站起来发言)你是对的,但是这样太麻烦了。

生:这和前面的差不多,一个是乘法,一个是加法,乘法要简单一些。如果有10捆小树你就用10个20相加吗?(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

(那孩子立刻就显得尴尬,局促起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刘老师俯下身对着他。)

师:你应该说些什么?(孩子还是局促得很)你的对吗?

生:当然对啦!(非常小声)但是我的太麻烦了,没有这个(指着乘法算式)简单。

师:是啊,这种方法对吗?(“对”全班齐答。)当然是对的啦!(边说边画了一个大大的红钩)只是不简便。好,快感谢大家对你的帮助。

(孩子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向全班同学鞠躬敬礼后,很体面地回到了座位上)

这样的例子在刘老师的课堂上还有很多。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藐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收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刘老师不回避这些问题,他会抓住这些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

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形成崇尚真实的表达交流的课堂文化。所以,刘老师说:“课堂上,我们首先应该让孩子说真实的话,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为重要。”

刘老师经常拿一些例子来引导青年教师。“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的更好?”“嗯,你说的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这样的言语,传递给每一位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第一个发言的孩子又有何感受呢?表述不太好的同学还能有参与的机会吗?“谁能比他说的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恰恰忽略了第一个孩子的心情,孩子不是我们表演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要关注的,恰恰更应该是那些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孩子。

我觉得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或者“同学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评价后再鼓励:“谁还能读出这样的感受?”这时,孩子们关注的不是谁读得好,而是怎样能读出感受。教师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帮助学生回答好,而不是“谁比谁说得好”。

我们练习讲课的时候,在课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样答才合老师的胃口。

而刘老师主张在课堂上要尽量少问“为什么”,将之换为“你是怎样想的”、“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同样是发问,但是作用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学生可能会因怕回答有错,而遮掩一些真实的想法。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的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正是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

我们在学习专业课程中学到,在小学课堂上应该经常充斥着“嗬,你真棒”、“哇,好样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但是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却并不多见类似的夸张评价,有的只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相匹配的引导性评价。我们可以将刘老师的评价语言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联系的:“好,明白的孩子请你坐正,我就知道。”“完成了的孩子坐正了。我们来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节奏。”……类似的评价,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提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训练。

另一类评价语言是与教学内容和过程密切相关,启发学生思考的。“谁听明白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每到关键处,刘老师的这些语言巧妙地将学生推向了课堂的前台,智慧地把自己隐藏在了课堂的背后,这样的课堂相对而言控制要少一些,更多的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让每位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彰显了刘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镜头回放2.将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做得不同寻常

(口诀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口诀的巩固和记忆部分更是如此。一次,在口诀编制后的巩固教学中,刘老师不经意间的几个小技巧,令学生兴趣盎然。)

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下面,我只哪个我们就读哪个。(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节奏快。)

师:好,下面自己念,一分钟,念熟了!

【规定一分钟的时间,适度的紧张和压力有助于促进学习】

师:停,口诀终究不能写在黑板上的,应该写在哪呢?

生:(孩子们想了想说)书上。(有孩子哈哈大笑)

生:脑子里!(这个孩子的发言立即找来一片注视的目光)

生:噢,脑子里!(孩子们恍然大悟)

师:好,要写在脑子里。那我们就把它擦掉。(随着擦的节奏让孩子齐读:“一二得二——”)

师:擦完了,可谁装在脑子里了?(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好,我们一起背一遍。

【一个简单的“擦”和“装”字,让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有了情感,有了生气、活力】

师:嗯,不错,再给一分钟时间,闭着眼睛独立地背,把它们背熟。什么才叫背熟了呢?脱口而出。因此,在背的时候注意发现秘诀,待会儿交流。

(孩子们都闭上了眼睛大声地背诵。有的孩子记不住,想了想后睁开眼睛偷偷地看了看黑板上的乘法竖式继续闭眼背。)

师:有什么秘诀?

生:口诀的第一个数字除了第一句是一外,其他的都是二开头。

生:口诀的结果从上往下看每次都多了2.

生:从下往上每次都少了2.

生:二七就是两个七,7加7就等于14.

……………………(孩子们纷纷说着自己的发现)

【如果此前的记忆还是“死记”的话,这里就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巧记。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想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把握和记忆。】

师:好,我们明白了,那我们把算式也擦了?

生:擦了!(答得很干脆)

师:好,这次我倒着擦,你们倒着背。

(学生随着老师擦得节奏背诵:“二九十八,二八十六……”)

【又是一个“擦”字,但是倒着擦,孩子们倒着背。这样一个小小的策略变化,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师:现在认为自己能背的有谁呀?会背的的孩子请站起来!(孩子们都站起来了,虽然有几个孩子有些勉强。孩子们很整齐地背诵了一遍。)

师:不错,我们夸夸自己。会夸自己吗?(孩子们还不好意思地相互看了看)“以后哇,觉得自己做得很棒可以夸夸自己。怎么夸呢?我教大家一个方法……”

师:谁不仅会正着背,还会倒着背?

(陆续地有十来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热情地伸出大拇指表示鼓励。接着又有几个孩子受到鼓励站了起来。孩子们背诵的速度明显地比较慢,显得有些吃力,但还是很准确地背诵下来了。刘老师表扬说,能站起来就是好样的,正当有孩子准备坐下时,刘老师阻止了他们。“我们应该会表扬他人。”刘老师接着教给孩子们表扬他人的办法,并鼓励孩子们在以后上课时可以鼓励别人和自己)

刘老师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技巧”在课堂上非常受欢迎,效果非常好。更重要的是,这些“小技巧”,与耗时的大情境相比,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受学生喜爱,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效率很高。

关于刘老师的课堂课例还有好多,我只是筛选出以上两个课例分享给了大家,书中刘可钦老师的好多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大凡听过刘老师课的老师,都觉得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课堂——气氛火暴,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听刘老师的课,如沐浴春风,让人感觉清新自然。刘老师曾经也追求过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但现阶段的她,更注重的是在常态的教学中,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影响学生。

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如果在以后我们的教学课堂中,使用刘可钦老师的常态教学再加上辅助的多媒体设施,我想这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刘可钦老师教学感悟(列举2条我喜欢的):

享受做教师的幸福

要微笑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享受成长的快乐。

要做一个激情与理性融于一身的老师

要有感召力、影响力,教师的工作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沟通能力,如果没有激情就很难动之以情,扶之一心;如果缺乏理性就很难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因此,应该激情与理性并存,热情与真诚同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简单的说教,主动用儿童的眼光与孩子交流。

作为未来的教师当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时,我感觉任重而道远。这本书中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做为未来的老师我一直在努力,通过对他们课堂的学习,使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如何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在读书中,让我得以领略名师的风采,了解了他们真实的常态课堂,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我感觉很充实,领悟了一些教育的真谛,感受着教育的神圣。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4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和这部《百年孤独》,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正如最初杨修向我推荐这本书所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的,而书是本很具亲和力的书。

全书的脉络非常的清晰。一口气读下去,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意大利乐手克列斯比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杀,读到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且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读到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会悚然惊觉,经过了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写到这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八年的悄没声息的创作磨练将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厚积薄发不可抑制。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的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个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她偶尔会透露一些宿命的迹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但是,这些宿命的暗示却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无论你是否努力去抗争都摆脱不了的绝望和痛苦。读着读着,你会被这种悲观的念头击溃,会傻傻的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切的命运都没法改变,难道这样就不要活了吗?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当我终于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我需要面对阳光来证明自己其实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虽然走出去之后,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但仍然觉得很幸运,真的是一种解脱,从恶梦里惊醒的感觉,一种逃离死境的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

乌苏娜是第一种孤独者——天使。她勤劳善良,是母亲的化身。她的孤独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独》这作品还有一丝亮色,让我对世界不曾完全绝望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个老妈妈身上闪光的品质。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变瞎之后仍掩饰这一点,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孙子,打得他满街乱窜;也能够去牢狱中探望造反的儿子,虽然对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却毅然偷偷捎给他一把手枪。她招待儿子的死敌,一位政府的将军在她家里吃饭,因为她觉得这将军人品好,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痛骂奥雷连诺上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骄傲的宣称只要他敢杀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来亲手打死。我非常喜欢这个总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一个人回忆的老人,因为她真正充实独立。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伟大的孤独者。

乌苏娜的大儿子霍.卡迪奥是第二种孤独者——野兽。他的孤独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感情也最为炽热。当他的弟弟奥雷连诺上校问他――当时他们都只有十来岁――爱情的奥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迟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亲的对抗中选择了随同吉普赛人的逃亡。然而,数年之后,他结束了流亡岁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蛰伏在他憎恨的孤独之中。当孤独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时,当孤独已经渗入他的血液时,他竟然无法离开这种孤独了!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坚强不屈的因子,也许由于孤独把他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他获得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独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党人,想拉拢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奥雷连诺坚定的说:如果一定要选择,他宁愿选择自由党,因为他发现保守党人是骗子,操纵选举;他的朋友是自由党,为了发动暴力革命决定采取暗杀行动,准备杀掉他身为镇长的岳父,奥雷连诺便天天拿着火枪守在岳父的门口保护,因为他坚信“这是屠杀,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简单的行为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也流淌着桀骜不逊的因子。当政府军开始残杀无辜时,他主动纠集了21个年轻人发起了暴动。许多所谓的评论家评论说奥雷连诺是鲁莽的发动了战争,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爆发绝对是必然。因为孤独的宿命只有三种,第一种是乌苏娜那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对她而言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第二种是象阿玛兰塔那样生活在孤独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郁闷中可耻的堕落和变态;最后一种就是象奥雷连诺上校这样充分的燃烧,为了不变质而毅然燃烧。其实他何尝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尝不懂得人生的没有意义,在他和朋友马克斯上校交谈时就悲叹过自己在革命里没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宁愿去寻找一个假想来让欺骗自己。这个假想,对尼采来说,是美学和艺术,是希腊悲剧里的酒神,对奥雷连诺上校来说,是战斗,是推翻政府,是让工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的结局如同上天注定一样走向毁灭。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又从偏离的轨道上强行拉了回来。然而,这个时候他的重新孤独,和早年的孤独却有了极大的改变。早年的那份孤独,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如今的这份孤独,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

但是我自己的阅读时的朴素感受告诉我自己,有许多孤独者,并不是不懂得爱情。那个意大利乐手,为失去而孤独,而自杀,他难道是不懂得爱情吗?在这个家族情欲淹没一切的漩涡里,他是一个异数。他的死那么美,“手腕上的静脉已给刀子割断,两只手都放在盛满安息树胶的洗手盘”,连马尔克斯都被他的自杀而感动,写下这么美丽的自杀场景。其实奥雷连诺上校也不能说不懂得爱情,他对雷麦黛丝的爱,那么深沉,“使他经常感到痛苦。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仿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

在阅读之后,我所能够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断,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爱情如此伟大,最终战胜了一个在家族中延续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独感。“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些微的一些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感原来产生于忘却,如果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孤独。

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感原来产生于忘却,如果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孤独。从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世纪弥漫着的孤独感是可以战胜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记忆的忠诚来实现,记住我们大家生死与共的命运,记住这个世纪来无数加在我们和祖辈身上的灾难,唯有记忆才能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永不孤独的传说才成为一种可能。

马尔克斯是乐观的,在刻骨铭心地写就了布恩蒂亚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后,他仍旧满怀信心地认定团结的可能性,爱情的可能性,他让马孔多这个孤独的小镇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后来马尔克斯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198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文学风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现实主义也借此书开山立派。

《百年孤独》一部不可不读的好书,我们打开它吧,让它对我们诉说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乐。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5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她又说:“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有过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触过孩子的人也知道,儿童喜欢重复进行一件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孩子讲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复让成人生厌。但是儿童不这样,儿童是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也听,后天也听,十天半个月他老听这个故事,不让换新的。儿童从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是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觉训练也经常是这样。如果他今天摸这个瓶子,他会不断地反复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这个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上对。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他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们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纸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如果这个时候用文字告诉孩子“瓶子”,这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和机会要把握好。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像,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使现实充满了意义,使概念生成过程是完整的,从而使概念密切结合于现实,这个原则使儿童发展起驾驭现实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儿童就会使这个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说儿童今天经验了“瓶子”,又经验了“圆”,有了这两个概念,儿童就会把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儿童刚刚开始说“妈妈,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长串一长串句子说出来。这就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这些概念连接起来,由他自己来组织,不依靠成人。

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有时当我说“给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说:“那照你这么说,农村的孩子应该发展得很好,因为没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滩野地里玩!”这里的问题在于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幼儿院来了一个孩子,他在农村长到四岁。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他叫牛“肉肉”。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就跟老师说:“他在农村,他本来应该知道这些概念的。”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他在农村接触过这些东西,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概念正确表达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得很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一个老师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那么这个老师就没有做到“用一种方法把孩子的内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个事物上”。因为她同时给孩子指示了很多东西:衣服、颜色、穿衣服的这个人……

如果你用色板给孩子解释颜色就不同了,那是一个隔离出来的实物。儿童看色板的时候,他的视觉能排除任何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而单独感觉这一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你问:“这是什么颜色?紫色,它的准确名字叫紫色。”如果你是用色板给孩子这样说紫色,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们幼儿院开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还有我们那个教具也是紫色的……”这个过程显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儿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这一概念一旦建立,儿童就会把这个颜色使用在任何一个物品上。如果你用花教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

蒙特梭利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点要求是: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之间的概念的联系。也就是说?我拿出这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

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指示颜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话,儿童会把语词暂时存在记忆中,等待抽象的机会。这个过程可能很长。

儿童可以通过名称建构他的意识活动。比如,儿童对球体的认识可能来自于皮球,也可能来自于球体(教具的一种),也可能来自于圆月等,当成人说到球体或圆时,儿童可以通过记忆,在思想中把名称和物体联系起来。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个准确而具体的概念,当儿童不能指给我们这一物体,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儿童还没有将名称和物体产生联系的能力。让我们学着等待儿童的这种心智状态的来临吧。

蒙特梭利说:“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错误,老师便可以唤起和这一物体概念相关的活动。”这个“错误”指的是,儿童是否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前不久,我对六岁的儿子说:“你一生追求什么?”他说:“玩!”我说:“我指崇高的理想。”他问:“你说什么?”我说:“真、善、美怎样!”他说:“打针的针吗?”我心想:“我不能说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说:“真实的真!”他哈哈大笑说:“你为什么不说真理的真呢!”“真实”、“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发展。也就是儿童完全掌握了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加入另一个内容。

当我们给孩子讲生物链时,我们讲到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腐烂之后的动物如何滋养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会马上说:“噢,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大孩子会说循环。甚至一个小孩子,他不断用手比划着,想表达什么,画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这时我们只说“循环”。把这一词汇同他的大脑的概念配上对就足够了。

蒙特梭利说:“关于将孩子所学的概念一般化的问题,即把这些概念应用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我并不主张在一定时间,甚至在几个月内上这样的课。”儿童如果将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对环境的自发的探索过程中一般化,这是一个内在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时间,有的儿童可以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这是个认知的延迟问题,不仅儿童,成人也有。当你告诉儿童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儿童一年都不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环境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就说出来了,并领悟了它全部的意义。有的孩子是当时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时候你以为孩子没有掌握,其实他已经接受了,只是他还没有使用而已。

我儿子四岁时,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对色基本上认识了,但从不对我谈起,似乎对色一无所知。前不久,我孩子突然开始对我说:“妈妈,你看,这个颜色是浅粉色的。这个颜色比这个浅色深一点,是深粉色的。”一天到晚总给我说,我也没在意。说多了我才感觉到,逻辑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组是三元色,第二组是间色,第三组是从深到浅,有七块深浅不同的色)他已经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概念一般化了。

关于蒙特梭利教具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我们的色板大都是木头做的,中间一块板子,两边是白色的。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头在感觉上不一样,塑料的很轻,你拿一下木头和塑料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很漂亮的木头,一块像方砖一样大小的木头,你一定会捡起来。如果是一个塑料块你很可能不去捡起来。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们做了成人,我们已经不太能说清我们更原始的感觉了。但我认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质可能跟自然的东西相通。儿童喜欢摸木头的东西,确实,就我们感觉,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话,它有可能给孩子产生一种玩具的感觉,非常有可能。有的木头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来是很有重量的。有时候孩子抱不不动,贴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来抱。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个感觉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刘老师拿了一块木头,像书那么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我儿子看见以后就要了来。结果那块木头在那一周就“吃香”得不得了。幼儿院的孩子一般不强制拿别人的东西,但那块方木块例外。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儿,一回头方木块准就不在了,立刻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那个孩子一不留神,又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晚上辛辛站在门口大哭,说:“我的木头让琪琪拿回家了。”我说:“什么木头?妈妈再给你找一块。”“不!就那块木头,就那块木头!”后来我问刘老师,他说:“是我们工厂的一块木头,我觉得特别好,摸着特别好,我就给辛辛了。”我对儿子说:“你不要着急,妈妈明天给你拿来。”

第二天,那个木块又出现在幼儿院里,一个传一个。后来我就问:“这个木块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刘老师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说:“木头很奇怪,尤其那种‘言林术’,拿在手里的感觉妙不可言。”至于这个“妙不可言”妙到什么地步我说不出来,但是我们的老师都有感觉,刘老师说他“极喜欢摸”。这就让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说,一个小孩子摸葫芦,上课摸,睡觉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别人把他那个葫芦硬是给砸了。这当然就破坏了孩子对这个葫芦的感觉能力。

这个木头块那段时间成为孩子们的黄金块,它传了很久,我儿子为它哭过好多次,一个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6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无论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党外积极分子,或者是一名工作学习上积极上进,勤勉认真的普通劳动者,都应该做到对党对人民襟怀坦白、忠诚、老实、积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和人民而甘愿抛弃个人的利益和得失,同危害党和国家利益的不良倾向做坚决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有益的人。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9月,当时,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正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党采取了一系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如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争取共产党和革命抗日团体的合法地位;争取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独立,改苏区为边区,改红军为八路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等等。随着策略的变化,党的活动范围扩大了,随之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是当时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的表现,也是我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从未经历过的,为了适应这种环境,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党必须首先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以便增强党的战斗力。然而,在当时,存在于党内和革命队伍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倾向,严重地妨碍了党和革命队伍的高度统一。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以此来警示全党同志。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是非常及时的,因为我们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蓬勃向上的政党,如果发现不良倾向而不加制止的话,那将后患无穷,因为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如果任其泛滥的话,不仅会侵蚀党的肌体,更会危及党的生命。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可以说,毛主席的这一论述真是太对了,从1921年建党开始,我党就开始了积极的思想斗争,也正是因为积极的思想斗争,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纠正了党内的“左”倾和“右”倾错误,使中国革命的这艘航船一次又一次地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行驶着,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从此,我党拥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并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党内的思想斗争,才使我们党从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的阴影中重新振作起来,要想使革命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没有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是不行的。

那么,要想进行党内思想斗争,就势必要“得罪”一些人,而在这个时候,作为共产党员本身,就不能切不开面子,认为都是老熟人、老战友、老同志和老朋友,而不去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如果要那样做的话,势必要危害党的事业,同时也危害到个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试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如果不及时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党恐怕早就不存在了,因为,如果要是按照陈独秀的那条道走下去的话,那就是向国民党缴械投降。这样做的后果,我不说,相信大家伙也能明白。再有,如果不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及时地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的话,那我们能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并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来吗!可以说,我党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党,就在于它能及时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使之更加成熟。但是,这思想斗争势必还是要得罪人,不过,这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革命的需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做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做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是啊,如果毛泽东同志当时要是顾忌到当时党内中央领导层内都是自己的老同志、老熟人、老部下,而不去同他们进行党内思想上的斗争来纠正他们的错误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党还能存在到今天吗!答案只有一个,那时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妨碍革命事业的发展,如果大家都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话,那我们也就不可能有今天了。这国家大事是如此,那基层单位的小团体也是如此,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在一个基层单位或者一个班组,如果我们这些基层领导者们要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老好人的话,那么我们这些基层单位、基层组织还能搞得好吗?答案只有一个,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只有心中装着这个集体、这个组织,那么这个人办起事来才能具有原则性,才能避免自由主义的发生。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可以说,毛主席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太一针见血了!有的人发现别人某些方面做得不对,却不当面指出来促其改正;或者对组织工作以及制度方面有某些看法和建议,当开会过程中当领导叫大家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时,他却沉默不语,一言不发。而当散了会以后,他却对此大放厥词,横加指责;这种人心中啊可真是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而只剩下自由散漫了,如果这种人在一个集体中任其发展的话,那么对集体的危害可真是太大了。说到这儿,我还是要说这无论是碰到什么人和事儿,或者是自己对这些人和事儿有什么想法,都要襟怀坦白地将其讲出来而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无论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普通群众我们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无论是对于什么人和事我们都要做到知无不言和言无不尽,而不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因为只有“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才能使我们这个团队保持旺盛的青春和活力,也才能保持其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斗志,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更加蒸蒸日上。

另外,在一个团体内,必须要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步调一致。试想,在一个单位、一个团体内,如果人人都是自由散漫,对领导的指示不服从,不执行,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这个集体不就成了一盘散沙了吗!如果要都是这样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又怎么能早日建设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呢!所以说吗,这个人利益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要服从集体利益,因为这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这大家搞不好,你这个小家也得跟着受害;基于此,我们决不能做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种人,因为这种人对于我们这个党、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危害极大。另外,他这么做,最终也还是害了自己,弄不好还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再有,“革命的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对自由主义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描述。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样,在一个单位里,一些人不是想着怎样把工作干好,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而是每天走东屋串西屋地到处传播某些小道消息,什么张三长、李四短、某某领导怎么怎么地等等吧,这样不但自己所负责的那一摊子工作没有干好,相反,还弄得整个单位人心涣散,不少人没有心思好好干工作。你说照这样搞下去这个单位还能有好吗?还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吗?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自由主义就是“一种腐蚀剂”这句话说的可真是太对了,可以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六十多年前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反对自由主义依然十分重要。因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名公民,如果不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摆正道了,那么,你就无法摈弃头脑中的那些自私自利的思想,更无法树立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而要彻底消除头脑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就必须要从根儿上去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由主义的危害,从而彻底地抛弃它并树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好思想和好作风。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可真是说道问题的点子上去了,大家伙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个人利益第一,其他都认为是次要的,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又如何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人民又怎么能够早日过上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呢!所以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抛弃自己头脑中的个人主义,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有益的人。而要抛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并从此与之决裂,就要很好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正确的思想占领和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中的一员。由此,我想起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生前所说过的一句名言“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句话说的很对,也很形象。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头脑中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还恋恋不舍的话,那么,你又怎么能成为一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持之以恒、不懈奋斗,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呢!

文章写到这儿,我要说,这通过通读毛主席所著的《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我才真正认识到了这自由主义可真是害死人。因为它不仅能使人的思想受到毒害,受到腐蚀,而且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团体的健康发展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干啥就要像啥,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在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一点上,作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做,以便使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诚、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一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7

——《毛泽东自传》读书笔记

近日刚好读到了关于我们伟大的党员领袖毛主席的《毛泽东自传》,发现在以前的时代,那时候的小孩子,真的好懂事。毛主席在6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家里做农活,开始耕种了。毛主席家里那时候相当于中农,毕竟是农民,所以他可能会比较了解农民在当时所受的压迫。过着那种吃了一餐不能保证下一餐的生活。所以他才有那种热血激情去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拯救那些正在饱受压迫的无产阶级。

如果要说到某一个人,他解放了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当时有五亿多人,这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至于你问我对他有什么印象,我说他既是一个伟人,又是一个普通人。

他的分析(指三个世界划分的论断)是正确的。发达国家自然不同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们如此珍视你们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珍视毛主席、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和其他的同事给予我们的帮助,因为中国也是个发展中国家,并且依然是,但却给了我们那么多帮助。因为中国的领导毛泽东知道我国需要帮助,在我们困难的时刻,给予我们极大的援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极大的财富,他们什么也没有,他们把所拥有的奉献出来与我们分享。

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

毛泽东没有死,他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远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当然,他为中国及其八亿人民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毛泽东也是一位崇高的世界领袖。他对当代局势发展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

今天,全世界都哀悼毛泽东的逝世,但是到明天黎明,都将起来歌唱颂扬他不朽的赞歌。我的思想和感情,像我的同胞一样,极为悲恸沉痛。这位人物的谦虚和幽默,他的光荣和伟大,他的英勇和胜利,将永垂青史。毛泽东的名字将永远是穷人和被压迫者的伟大而正义的事业的同义语,是人类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的光辉象征,是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胜利的标志——“是幻觉还是梦境?日出雾散,是梦还是醒?”我们巴基斯坦将永远怀着敬意纪念不朽的毛泽东。

现代社会变化很快,很多国家元首都被人忘记了,只有少数人仍被人所知。例如法国的戴高乐将军,法国人却知道他,敬重他、那么在中国,毛泽东也是一样。另外,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并不体现一种哲学思想。他们只是解决一些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军事等等。法国人却认为毛泽东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并且努力地把它付诸行动。这正是我们对政治的认识。我们在1789年进行的大革命,正是为了一种哲学思想。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也正是使中国走向一种哲学,即给予中国人民最大的权力和最高的地位。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记录的污点吹毛求疵,而缄口号不提当时的成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深恐提及后者便会被视为对前者的辩护。然而,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即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就等于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护。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毛泽东思想并不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因素的首要作用的前提下,毛泽东思想的确具有重视精神、意识、觉悟作用的特点。例如1936年毛泽东在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时就说过:“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他又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第一,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引起中国思想界发生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来重新考虑中国问题。他们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使之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只能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和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特殊规律的伟大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毛泽东思想就是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而产生并形成其科学体系的。

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不可能产生、形成和发展。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另一位美国学者迈斯纳则说,几乎像毛泽东本人支配着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一样,毛泽东的幽灵也还支配着新时代的政治意识。他还认为,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的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的工业革命,8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就无从说起。英国前首相卡拉汉也认为,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是对毛泽东无以伦比的纪念。早在七十多年前,中国人所熟知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就说过,毛泽东是一位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前苏联汉学家费德林也写道:也许我们还要经历更多的坎坷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获得了西方乃至于世界的尊敬。20xx年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暨诞辰103周年。这一年,在毛忌日的9月和生日的12月,西方许多国家的主要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大型系列纪录片《Mao:ALife》。该片主要取材于英国广播公司前驻东亚记者菲力普·肖特撰写的同名毛泽东传。

该片指出,对毛这样极其伟大的人物一生中的种种政治举措,决不能简单地下对或错的结论。毛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在他之后变得更加强大的事实,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美国军事作家约本·海默评论毛泽东时说,是谁能够把一个如此贫穷的国家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是毛泽东。他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和外部的压力下,取得了远远超越华盛顿的伟大成就;他让一个贫弱的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不怕苏联,更加不惧怕我们。我的国家美国,请你永远记住这位伟人:毛泽东。

当我们离毛主席越来越近,对毛泽东思想看得越来越透的时候,就要坚定毛主席倾注一生的是正义的事业,就要坚信失败了不代表不能成功,很难实现不代表要放弃努力,现实纷繁复杂而另人沮丧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美好理想和美好心灵。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革命多不是一朝就能成功的,革命者也需要多次的锤炼才能更坚强更有战斗力;民众也不是一次革命都能觉悟的,他们需要多次洗礼才会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权利。到那个时候,鲜红的太阳必将照遍全球!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8

这个原因同文章的结构(structure)——也就是句子的组织顺序有关(不管句子本身写得是好是坏)。如果某人写出的文章条理不清,很可能是因为其表达思想时采用的顺序与读者的理解力发生了矛盾。对读者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再了解 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中概括出来的,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就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在这种金字塔结构中,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是纵向的(vertically)——即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上的思想的总结;也可以是横向的(horizontally)——即多个思想因共同组成同一个逻辑推断式,而被并列组织在一起。

首先表达的主要思想将使读者对作者这样表述产生某种疑问,而主要思想的(金字塔结构中的)下一个层次上的思想将对此问题作出回答。通过不断地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读者就可以了解文章中的所有思想。对文章所述思想作出的疑问/回答式反应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没有国籍和民族的差别。人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有以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幸运的是,人们弄清自己思想所需要用到的结构也是金字塔结构。因此,写作者在强迫自己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后将发现,准确把握自己的思想也有助于其本人写出条理清楚、意义明确的句子。本篇的主要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读者最容易对金字塔结构作出反应,以及组成金字塔结构的子结构之间如何互相关联;介绍了如何利用以上知识确定需要写入文章的思想,以及如何为这些思想确定清晰的相互关系;细致地分析了序言部分的逻辑,并澄清了演绎和归纳这两个容易令人混淆的概念。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其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基本上,大脑会认为一同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举个例子,古希腊人向星空眺望时,看到的是由星辰组成的各种图案,而不是散乱的星辰。这个例子证明人脑具有将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特点。

你可以通过检查你的思想是否以金字塔结构相互关联,从而预先确定你是否正确地建立了文章的结构。具体地说,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文章结构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于同一范畴。

3.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因此,如果某组思想中的第一个思想是做某件事的一个原因,那么该组中的其他思想也必须是做同样一件事的其他原因。如果某组中的第一个思想是某个过程的一个步骤,那么该组中的其他思想也必须是同一过程的其他步骤。检查你将思想进行分组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你是否能够用一个复数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根据这一方法,该组中的所有思想都可以被冠以"建议"、"原因"或"问题"、"需进行的改变"等名词。思想的种类没有限制,但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于同一范畴,都必须能够用一个复数名词表示。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有四种可能的逻辑顺序:

—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结构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 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你所选择的逻辑顺序反映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如果思想的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那么这些思想的逻辑顺序就是论证/顷序;如果思想按因果关系组织,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时间顺序;如果是对某种现有结构进行评论,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结构顺序;如果按类别组织思想,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重要性顺序。

金字塔结构包括的一些子结构能够加快你发现思想的过程。这些子结构是:

★ 主题和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一般的文章都是一维的(one-dimen-sional):一个句子接着一个句子,在纸面上基本呈现出纵向向下的结构。但是这种文字的纵向延续却掩盖了一个事 ,即思想是位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的。根据这一事 ,大主题下的任何思想都同时与文章中的其他思想发生着纵向及横向的联系。纵向联系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建立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的兴趣了解你的思维发展。

综上所述,金字塔结构的巨大价值,就在于迫使你在理清你的思路时,对纵向的疑问/ 回答式逻辑关系在视觉上清晰化。你所做的每一个表述都应当引起读者的疑问,而你也必须在这一表述以下的结构层次上横向地对读者的疑问予以回答。

★ 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当考虑在下一结构层次上如何表述时,必须保证你的表述能够回答在其上一个结构层次的表述所引起的疑问,同时还必须保证表述符合逻辑。也就是说,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既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在组织思想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项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也就是说,第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进行的表述;第三个思想则说明了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因此,演绎性思想组合具有以下形式:

l 所有的人都会死。

l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l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你需要概括演绎性思想组中的论述,以提高一个抽象层次。你的概括主要基于最后一个表述: "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归纳性思想组中的思想仅仅因为你能够用同一个复数名词(支持的原因、反对的原因、步骤、问题,等等)表示它们而互相关联。归纳论述方式的形式是:

l 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l 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l 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为了提高一个抽象层次,你需要判断以上句子的共同点(即:都是针对波兰的战争行为), 并得出一个推论。你的推论可能是"波兰将受到坦克入侵"或类似的思想。

★ 序言的讲故事式结构

但是,除非引发这种疑问/回答式对话的句子与读者具有关联,否则这种疑问/回答式对话也 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保证出现这一关联的惟一办法,就是使这个句子直接回答你发现的 业已存在于读者头脑中的某一问题。

因此,为了保证你的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你必须使其能够回答读者头脑中业已存在的某个问题,或者是读者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短暂的思考后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文章的序言部分可以通过追溯问题的起源和发展来确定这一问题。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必然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应当按照典型的讲故事模式发展。

了解了纵向关系,你就可以确定某一层次上的思想组必须表达哪种信息(即:必须回答针对上一层次思想提出的疑问)。了解了横向关系,你就可以判断,你组织在一起的思想是否以符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了这种信息(即:是否 于正确的归纳或演绎论述)。更重要的是,了解读者最早提出的问题,将确保你组织起来的思想与读者有关联(即:文章中的思想有助于回答读者的初始问题)。

我将"思想"定义为"向读者发出新信息并引起读者疑问的语句" 。(人们一般不会阅读他们已经了解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说,表达思想的主要目的就是向读者传递新的信息。)

因此,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必须在作者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引起读者疑问之前,避免先提供对该问题的回答。

金字塔结构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迫使你只有在读者需要的时候才提供相应的信息。

你可以利用你知道的这些知识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构建文章的金字塔结构。

自上而下法

1.画出主题方框

这个方框就是你的文章的金字塔结构最顶部的方框。在方框中写出你将要讨论的主题,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要讨论什么主题,否则请跳到步骤二。

2.确定主要问题

确定文章的读者。你的文章将针对什么对象?你希望文章写完后能够回答读者头脑中关于该主题的什么问题?如果你确定了主要问题,请写出来,否则跳到步骤四。

3.写出对该问题的回答

如果尚不清楚,请注明你有能力回答该问题。在最顶部方框填入 1、你准备讨论的主题。 2、你准备回答的读者头脑中已存在的关于该主题的问题。 3、对其的回答将回答与序言部分对照

4、列出"情境"

5、列出"冲突"

6、以上回答会引起的新问题。

7、确定以演绎法或归纳法回答 如采用归纳法,需确定可用于概括的复数名词。组织支持以上观点的思想

8、在此层次上重复以上的疑问/回答式对话过程。

你需要证明,现阶段你能够作出关于该主要问题和回答的最清晰表述。具体做法是:将要讨论的主题同"情境"结合起来,作出关于该主题的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表述。首先,关于该主题的什么表述肯定不会引起读者的疑问呢(因为读者知道这一表述,或者根据以往的事 很容易判断该表述的正确性)?

自下而上法

可以按照以下"三步走"的过程自下而上地组织你的思想。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论。

但是,你必须采 自上而下法或者自下而上法。我已经 力使你了解一般性的思维方法,但是在具体应用时会遇到各种可能,出现问题也是难免的。对金字塔原理的初学者 经常提出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回答:

1.一定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一旦你着手将思想变成文字,它就似乎戴上了最美丽的光环,令你感觉"字字珠玑",甚至使你不愿意进行必要的修改。因此,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把整篇文章都写出来,因为你稍后就可能很容易地想出文章的结构。一旦你的思想变成了文字,你就很可能会觉得写得不错,而根本不管你的思路 际上是不连贯的。

2.将"情境"作为构思序言部分的起点

3.不要 略对序言部分的思考

4.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部分

你不应该在文章的正文部分才告诉读者过去发生的事情。正文部分应当只包括思想(即:因能够为读者提供新思想而引起读者疑问的表述),思想只能以逻辑方式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在描述一些通过分析发现的因果关系时,你才可以在正文部分列举读者已知的信息。

5.序言部分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怀疑的内容

6.如果可以选择,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使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9

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我们一生永不厌倦的“事业”吧!品读文字之美,畅享读书之乐,书香的世界,我们心之所向!

20xx年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我们都知道最初的读书日是为了纪念大文豪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这一天是他们的辞世纪念日。时至今日,读书日仍然独具魅力,为世界所重视。读书于我,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因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的警言训导,更是因为源于自己内心对美文的呼唤。徜徉书海,一字一句都可以把生活中那些平淡的辰光换成无边享受的时刻,也许只有那句“最是书香能久远”才最能表达我爱读书的心声!

还记得上大学的第一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 张欣老师兴致盎然地向我们介绍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和《苏东坡传》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 of SuTungPo》)。而后在写作课上, 李娟老师引用了再精彩不过的总述:“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慈悲的微笑,也许这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在怀着惊叹的心情读完这段精辟的文字时,我已被林语堂先生的文笔折服了,自然也对他笔端下的苏东坡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老师也极力推荐我们去看《苏东坡传》(即《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对于好书,我总是无法抗拒,自是奔向图书馆一睹为快。那种遇好书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情,我们都真切地体味过,也许,此时书的最好价值才尽现,读书也便成了快乐的真谛!

在两度品读《苏东坡传》后,对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平易、真诚,一袭简单的长袍,却尽显大家风范。首将“humour”译为“幽默”,令人叫绝!称他为“幽默大师”,最为相称。我深羡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赴美入哈佛大学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学成后的林语堂先生教学写作同时迸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对外教学的第一人,对外汉语专业的我也就更加痴迷于其人其著,他用英文写成的《武则天传》(《Lady Wu》)、《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t of Living》)、《风声鹤唳》(《Leaf in the Storm》)、《浮生六记》(《Six Chapers of Floating Life》)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去阅读。

“既洞察人间宇宙人情学理,又能从容不迫以诙谐,是虽无幽默之名,已有幽默之实”,苏东坡即是如此。诚如《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最爱的一本英文著作,于我亦是最爱!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阅读的完美盛宴。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千年之前的一代文学巨匠苏东坡的人生,在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对苏东坡的尊崇和喜爱之情。在书中,林语堂先生率性地袒露“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一个诗人,完全是出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高尚,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我忍不住要为这份真诚和可爱而鼓掌。而译者也保留了原著中众多的幽默色彩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跟自己的心走,选择喜爱的作家、诗人,或浅读几行文字,或写寥寥几笔感想,都觉得读书有无限的美好!就让我们沉浸于由饱满的情感而著成的书中,走进苏东坡,和他一起走过坎坷多舛却也豁达快乐的人生旅途。

全书共分为四卷,卷一:童年与青年;卷二:壮年;卷三:老练;卷四:流放岁月;共有二十八章,并有原序(怎一个“精彩”了得)和译者序。通读全文,我相信我们会为苏东坡的宦海浮沉而感慨,为他的至情至性而动容,为他的绝妙诗词而倾倒!

苏轼出生于北宋四川眉山的一个“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小城,父亲个性倔强沉稳,母亲程氏性情和顺,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天资聪颖,二十一岁的苏轼便高居榜首,不负父望。学而优则仕的他初涉宦海,却适逢王安石倡新法。面对新法带给百姓的苦难而反抗无力的苏轼只能无奈地自求外放,调至杭州做一名通判。

“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着他的心神,也轻触着他的文思灵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此时的苏轼官小无力,但并不失意消沉,或与妻儿泛舟湖上,或登山游庙,不负西湖的美意,清新精粹之诗自是呼之欲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似乎能够想象他吟诗时潇洒的神情。

多情的杭州总会发生许许多多的美好。在苏轼的一生中,歌妓、和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他(她)们的故事让人看来兴味十足,而主角苏轼最是“迷人”。于歌妓,他尊重并欣赏她们的才情和技艺,也会欣然地参与歌妓的宴席,面对她们的求诗,总会报以热情,从不躲避。“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如此细腻地描写女子的抒情诗,至今读来都觉得情调丰满,画面丛生。于和尚,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佛印,他和苏轼的斗智情节总是妙趣横生。苏轼好像天生就有一种神奇,总能用智慧和勇气把生活过得多彩多姿,自在无比。

时隔约十七年后,当苏轼再度回杭州的为官时,他所做的便是造福千年的疏浚西湖,兴修水利,建立并完善杭城的供水系统,也绝妙地利用挖出的泥土筑成了苏堤,而“三潭印月”这一创造性的设计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苏轼在风景设计上的才华。“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让自然美的西湖显得更为别致,真美留香,传之世界!苏轼曾有一半坚信他的前半生是住在杭州的,可见他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淡去了太多的美好,而似乎唯有杭州仍执着地保留着苏轼如此多的印记。飞逝的是时间,但留下的却是苏轼深深地和杭州融为了一体,已成为了这边风景独好!

慢慢地品读《苏东坡传》,我们仿佛和苏轼一起在旅行,一直行走在曲折起伏的路上,移城换景,情态百变。在他杭州任期满后,便被调至密州做太守,相比天堂杭州,密州是十分穷困的县,百姓穷苦至食不果腹、孩童饿死尸葬道边,凄惨之景让苏轼挨着最难过的时光,但他并不因此沉郁,而是竭力去抚养受饿的孤儿。困境让苏轼有了更为安详平和的心境,也更趋向于他所向的陶渊明的静澄恬淡。“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好”,正是在最为沮丧穷苦的密州,他写出了最绝妙的词——为思念子由而做的,人称“中秋词,自东坡词一出,余词俱废” 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永留传!后来也为了子由写出了《沁园春》,“渐月华收练,晨光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更有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望云楼》“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等等。就是这样地出人料想,苏轼一路漂泊流离,一路诗歌酬唱,快意人生!

在进入徐州成为太守之时,已有丰富阅历的苏轼才开始真正谱写的人生的乐章。之前韬光养晦的他现为练达、充实、活跃的干练之才,他为徐州的百姓兴建工程,根治黄河水患,如鱼得水般地施展行政之能,此时的苏轼不是个文官,恰似一位战士,和百姓拼搏于抗洪救灾的第一线,此中,他也便成了百姓之友。苏轼不论处于何地都努力地真正做到“有德于民,嘉惠一方”。

也许真是性格使然,“真纯”的苏轼如他自己所说,遇到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即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的他惬意地成为了一个农夫,在城东的坡地手扶犁耙,自由耕锄,“东坡居士”也就应时而起。多面性的苏东坡在黄州渐显爱建筑的本性,诗意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是他永恒不变的追求,乐天派苏东坡要为自己建一个舒适的家,筑水坝,建鱼池,种水稻,寻良种,劳有所获时他便欣然于做菜,东坡肉,独家秘制鱼,东坡汤等等。如此轻松达观的苏东坡被贬谪于此,很难说是一种惩处或是政敌的报复,于他,这实在是一种享受!

黄州时期的苏东坡经历得太多,不尽言说,“不以物伤性,不以谪为患”,随遇而安,他的处世哲学已有太多的精进。他不耽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如书中所言:“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诗人总是对月夜情有独钟,对美酒迷恋不已,对自然美景感触独一,加之有同道之友的相伴,月夜泛舟,吹箫弄笛,豪放超脱。情之所致,前后《赤壁赋》便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露,引得古人今人几多遐想和感悟。也许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始到工”,身处黄州的苏东坡似乎才情盎然勃发,不似于之前讽刺诗那么尖锐,“黄州词”透着一种畅快淋漓之感。“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高昂豪情;“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婉约动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然潇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波澜壮阔 ……绝妙诗词举之不尽,我叹为观止!

“此心安处是吾乡”。旷达高吟的苏东坡再次被无情流放,贬至琼崖海岛的他已是暮年,那时的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条件艰苦之极。只是“参透人生穷达”的苏东坡却安之若素,他的达观人生哲学不允许自己失去快乐,比之从前更应多份诙谐幽默!如当地无药医病时,他便对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总能以微笑面对悲景,以顺处逆,这看似简单,但当我们自己亲身去做时,才会发现简单处却蕴藏着奥秘,需我们用一生去求索。

“苏东坡——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先生的高赞最为贴切。他的被人赞为“天地奇观”的词、“天工与清新”的独创文人画、行楷皆善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也许“旷古奇才”都不足以表述他!

正如爱苏东坡的人们所说:“每每读到有关苏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读《苏东坡传》,读他的人生观,读他的品性,读他的诗词,读他的幽默,读他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也读他这个时代的文人政客的雅趣逸事 ……一点一点地走进他绚烂多彩的世界,里面有太多的你意想不到!

也许我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正如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所写的那样“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在他如此之多光耀千古的诗词中,我最喜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要经过多少人生风雨才会有的顿悟和超脱呢?文章传之天下,仕途历经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给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注释!

在杭求学的我们是幸福的,品读《苏东坡传》之时,可以邀好友畅游西湖,饱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之景,也走进苏东坡纪念馆,看他洒脱的神情昂首天外!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自己喜爱的书,让自己的心不再荒芜!就让我们走进“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也走入书中去经历别样的人生故事,感受那些落泪和笑颜,也收获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0

迄今为止,我将杰克韦尔奇这本书读了三遍!

第一次读《赢》是在负责焦作区域时通过电子书看的,对于当时带领3人的小组获得了一些理论指导!

第二次读《赢》是在东北鲁豫销售公司侯总在公司年会上推荐所有主管必读书目之后买了本书,读了两周,读的很细,也做了很多读书笔记!

第三次读《赢》是上个月全国总裁来豫,并在我买的这本《赢》上签名之后我又读了一遍,因为抱着如何在20xx年带好6人推体系团队的目的而读的,因此,心得体会自然有了更深入一些,收获也大些!

经典的书籍,如同酒一样,越放越香,越品越醇!

诚如作者在本书扉页所言,本书是献给那些热爱商业生活、渴望把事情做好的人,献给那些每天一醒来就期盼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可以说,我就是这样的人!

杰克韦尔奇在书中提到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其中重复较多的有6条:

由最好的选手组成的队伍能赢,因此你要发现和留住最好的选手;

不要思虑过头,以致延误行动;

不管你处在什么业务部门,都要不断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要感染他人;

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做受害者;

保持快乐!

全文在第一部分,提到了杰克韦尔总结的一些经营哲学,包含四条原则:

认识到强烈的使命感和切实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经营和管理的任何环节都绝对需要保持坦诚的态度;

发挥业绩评估的力量,建立精英化的组织;

让每个人都得到发言权和尊严!

关于使命与价值观。

一个常被谈及却很现实的话题,可以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概括:“没有制度的文化史口号,没有文化的制度是镣铐!”

如何确立企业使命,启示就是要回答“我们的业务如何才能赢”的问题!目前我的岗位职责使命就是通过专业系统的管理动作推动涂装体系的发展,进而达成辅料业绩!有效的使命需要在可能的目标与不可能的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它既要给大家一个清晰的方向,以赢得商业利益为导向,也要让人们充满壮志雄心,感觉到自己是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

确立使命始终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除了最终需要对此负责的人之外,企业使命的确立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授权给其他人!而在一个团队创建初期,更应该建立团队使命!

价值观则是人的行动,是具体的、本质的、可以明确描述的、不能留给大家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目前无负责的推体系项目,我们的价值观就可以是“不断寻求和推行最佳实践经验,无论它们来自何处。”

同时,任何金科玉律,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那么其用处也会大打折扣!

关于坦诚。

缺乏坦诚不仅是商业生活中最卑劣的秘密,也是持中庸态度的中国人的固有弱点。缺乏坦诚精神会从根本上扼杀敏锐创意、阻挠快速行动、妨碍优秀的人们贡献出自己的所有才华,它简直是一个杀手!

业绩反馈面谈,是一些公司中必做的科目,也是凸显坦诚的最佳的方式,能够与下属或上司进行面对面的坦诚的业绩反馈谈话,无论对下属还是对上司帮助都很大!从今年我带的第一位团队成员开始,我每个季度的首周都要抽出半天时间,与下属做季度访谈,与她一起回顾一个季度来的收获与成长,一起思考她工作中的不足和缺点,并共同制定改进方案,最终我们再一起展望下个季度的成长重点。通过这种定期的坦诚面谈,我对她了解更进一步,也能看到她的阶段成长,更能帮助我的项目提升效率,收效很大!20xx年,我的团队成员扩充至6人后,这种定期的业绩反馈面谈更需要坚持下去!同时,我觉得这种定期的业绩反馈面谈还需要找我的领导进行,通过他的视角,来看我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以使自己也能不断成长。这个计划,这个月就能执行!

坦诚,我能做得到!我必须做到!

而作为主管,还要努力营造坦诚的氛围,对于坦诚的行为,要不断地激励它、赞赏它、时刻谈论它,你自己还要活力四射,甚至夸张地将这种精神展现出来,证明给大家看!目前,微信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个平台,做好坦诚精神的普及!

关于考评。

关键点在于公平和有效,在管理工作中,一个真正有推动力的,那就是有鉴别力的考评!

杰克韦尔奇通过建立一个考评标准,将一个部门内的所有员工划分为20%的最好者、70%的中间者和10%的最差者,并将这种考评制度称为区别考评制度。区别考评制度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对业务的管理!20-70-10的比例划分中,最具挑战性的是保持中间70%的能动性和工作激情,对这部分中坚力量的管理方法更多的是培训教育、积极反馈和周全考虑的目标设定!

要对企业的业务领域或生产领域实施区别考评制度,就应该建立一个公司里人人都能理解的透明的体制,大家可能不喜欢它,但是他们必须了解它,并根据它来指导公司的运作!

区别考评制度如果没有被合理利用,最终被公司政治所腐蚀,就会成为毒瘤,将那些怕老板马屁的人与不会阿谀奉承的人区别开来,为了规避这种腐败的区别考评制度,必须在公司中建立一套坦诚的业绩衡量体系---有清晰的期望值、目标和时间表,以及一个稳定考评的评价程序!

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推行区别考评制度,必须循序渐进,让区别考评制度成为一个管理的最大推动力。区别考评制度偏向那些积极向上和性格外向的人,请示了那些害羞和内向的人,并忽略了他们的其他才能,而这个世界也偏向那些积极向上、性格外向的人,这类人的影响力也最强!这对于管理他人和管理自己都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于发言权和尊严!

关注企业中的每一个人,目前公司盛行的研讨会,是一种尊重企业员工的好方式,通过积极引导、匿名建议和投票定规则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公司策略的制定中,进而减少策略执行的阻力!

关于领导力

“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而在你成为领导之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这是杰克韦尔奇关于领导力最经典的阐述,因此,先做好自我管理,才能做好管理他人!

一言以蔽之,领导力只是关于如何带领别人做事的正确程序!在以前,你只需要做自己的工作,现在,你要学会做别人的工作!

领导有时要处理日常的一些平衡,既要保证每个季度的业绩,又要去做5年以后对公司的事业有利的事情。个人看来,完全可以采用20/80原则,即用80%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当下,用20%的时间关注未来,以此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才能培养起大的格局观!

关于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杰克韦尔奇给出了几条建议:

提升团队: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团队,把同员工的每一次会面都作为评估、指导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机会!敢于造梦:让员工不但要怀有梦想,而且还要拥抱它,实践它!利用SMART原则使得每天的行动符合梦想和预期,并反复强调共有的梦想,如“推体系因你我而不同”。梦想是领导者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元素,但它不过是一张写了字的废纸,除非你能经常同员工进行交流,并以奖赏来强化它,只有这样,梦想才会从纸上跳出来,进入企业的生活。

与众人行:深入员工中间,向他们传递积极的活力和乐观精神!走动式管理是一种很好的区域管理方式,特别是市场推广工作!

坦诚仁爱:以坦诚精神、透明度和声望,建立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担任领导并不意味着给你授予了王冠,而是给你赋予了一项职责,使其他人身上最好的潜质发挥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你的员工信赖你,假如你能表现出坦诚、守信和实实在在的品质,那么他们会的!我会始终铭记这句话:”领导意味着一种职责“

敢于担当:有勇气敢于做出不受欢迎的决定,说出得罪人的话!过分强硬的要求会招致别人的抱怨和反抗,但是在充分听取意见,并把自己的想法解释清楚的基础上,你必须向前走,不要踌躇徘徊,也不要期满哄骗,做一个原则性强的领导,开始较难,但长期来看,你必会赢得众人尊重!

用人也疑:以好奇心,甚至怀疑精神来监督和推进业务,要保证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带来员工的实际行动。有时候,主动出击去”骚扰“别人,闯入别人的舒适区域,才能推动业务的发展,进而解决一个个问题!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没有让员工采取相应的行动,那将依然,没有价值可言,因此,把握每一次发言的机会,将发言变成行动力!

以身作则:勇于承担风险、勤奋学习和成为表率!”以身作则不是说服下属的重要理由,而是唯一理由!

及时激励:学会庆祝!庆祝也是需要学习的,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怎能缺少对成绩的庆祝呢?你需要尽可能多地抓住庆祝的机会,让工作变得多姿多彩!

作为领导,必须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以下三类活动中:

必须作评估,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工作,支持和提拔那些表现出色的人,把那些不合适的人员调开!

必须提供指导,引导、批评和帮助下属,提高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

必须树立员工的自信心。用自己的语言告诉身边下属他的与众不同,向员工倾吐你的激励、关心和赏识。自信心能够增强员工的可塑性、冒险精神和超越梦想的勇气,是胜利队伍的助燃剂!即使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信心的人,也要把握住每个时机,持续不断地鼓励他们,习惯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作为开场白!

关于招聘

要使得企业能”赢“,没有比找到合适的人更要紧的事情了,世界上所有精明的战略和先进的技术都将毫无用处,除非你有优秀的人来实践它!人才时核心竞争力!

在人员选育方面,杰克韦尔奇的4E+1P经久不衰屡试不爽!

第一个E是积极向上的活力(Energy),它是有所作为的精神、渴望行动,喜欢变革,我相信,积极向上的活力是可以传染的!

第二个E是指激励别人的能力(Energize),有人说管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激励就是不断地拿胡萝卜做诱饵,不断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激励别人并非只会做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需要对业务有精深的了解,而且掌握出色的说服技巧,创造出能够唤醒他人的氛围!

第三个E是指决断力(Edge),即对麻烦的是非问题作出决定的勇气,有决断力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评论,即使他并没有得到全部的信息,也需要作出果断的决定,敢于拍板!

第四个E是执行力(Execute)即落实工作任务的能力,也是最直接决定业绩高低的因素,它意味着一个人要知道怎样把决定付诸行动,并继续向前推进,最终实现目标,其中还要经历阻力、混乱,或者意外的干扰,赢才是最终结果!

最后一个P是激情(Passion),一种对工作有一种衷心的、强烈的、真实的兴奋感。

关于人员管理

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提升到组织管理的首位!

采用一套严格的、非官僚化的业绩评价体系!即制作一份简单明了的ABS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一页纸管理!

创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积极对待与周围群体的关系

与惰性抗争,不要忽略中间70%的群体,而是把他们看作组织的心脏和灵魂!

尽可能设计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清晰地展示出各种关系和责任!

关于变革

人们喜欢熟悉感和程式,养成了依赖性。这种现象完全是根深蒂固的,只能归结于人类的本性!

关于变革,杰克韦尔奇提出了4条准则供参考:

在每一次发动变革运动时,确立一个清晰的目的或指标!

招募和提拔忠诚的追随者,以及能适应变革的人,即强有力的执行团队!

清理并去除反对者,即使他们有不错的业绩也在所不惜!

利用意外的机会!

任何一次变革,都可以将关系人分为10%的支持者、70%-80%的观望者、20%的反对者,主管要做的就是将支持者放在关键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影响观望者向支持者转变,用一切手段打压乃至开除顽固的反对者!

每个成功的领导者都能影响别人做出改变,他总是给员工一种超越自我的提醒,不但要明白自己的现状,还有明白自己将来的前途!

关于危机管理

处理危机管理不是听天由命式的,而也是有章可循的!

第一,假设问题本身要比表现出来的更糟糕。

第二,假设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秘密,每个人最终都会知道一切事情的真相。

第三,假设你和自己的组织对危机的处理将被别人以最敌对的态度描述出来!

第四,假设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有关的和事会产生变化 !

第五,假设你的组织将从危机中挺过来,而且会因为经历了考验而变得更强大!

工作和生活难免会犯错,犯错不要紧,关键是不贰过,而能做到不贰过,个人以为最佳前提是在首次犯错中吸取教训并予以避免!

预防危机的三种方法如下:

第一种方法是严格控制。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良好的内部管理流程。

第三种方法是建立诚实、透明、公平以及严守准则和规章!

危机,危中有机,必须利用每次危机,尽最大可能挖掘每一次危机的价值,并且有机会就同别人分享它!

关于战略

战略的定义,战略,从简单角度而言,就是一个行动纲领,需要根据市场波动情况经常进行审视和修订!那只是一个重复的操作过程,并不像你原来相信的那样高深难懂或者生死攸关!“如果你想赢,那么在涉及战略的时候,就要少点沉思,而敏于行动!”--杰克韦尔奇如是说!

杰克韦尔奇制定战略的三步骤:

第一步,为你的生意制定一个大方向上的规划--找到聪明、实用、快速、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办法!

第二步,把最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落实这个大的规划!

第三步,不断探索能实现你的规划的最佳实践经验!

战略其实就是对如何开展竞争的问题作出清晰的选择,不管你的生意有多大,自己有多雄厚,你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

当思考战略的时候,要考虑反大众化的方向,要尽量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离不开你,把精力放在创新、技术、内部流程、附加服务等任何能使你与众不同的因素上面!

一旦有了最好的实践经验,每个人都有可能模仿,但是最后赢的公司要做两件事:模仿并改进!

有一个小故事是一女神同事,她老公给她送饭,没说话放下就走了。

新来的男同事问 : 那是谁?

她 : 送外卖的。

问: 没给钱?

她: 不用给,晚上陪他睡一觉就好了。

男同事沉默了,第二天,给她带了四菜一汤的午饭,整个办公室轰然大笑......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在浅层观察表面后就盲目复制别人的商业模式,你不知道人家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关于预算

关注增长率甚于达成率,与自己的过去比,与竞争对手比!

在制定预算时,所有人都应该关注一下两个问题而非其他:

第一,如何超越去年的业绩?

第二,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如何战胜他们!

关于成长

在商界,最令人

激动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旧事物中开创新事物!

一些公司在启动新项目时常常有三个常见错误:

第一,是没有给新项目足够的投资,特别是对于业务第一线的人员,必须奖励直接产生业绩推动新项目发展的关键人物!要将最好、最有进取心、最有活力的人放到新业务的领导岗位上!

其次,他们对新项目的前景和重要性宣传得太少,事实上,很多人不但没有为新项目的潜力欢呼,反而保持秘而不宣的态度。很多新项目必须由领导带动,夸大宣传新项目的潜力和重要性,并将支持者推上舞台中央!新项目,很多时候,需要拉拉队持续和大声的助威,而今的微信平台和自媒体终端为主管做拉拉队提供了可能!

最后,他们限制了新项目的自主权,应该给一个项目主管充分的自主权,允许其犯错误,并让新项目自己成熟起来!作为主管,要在支持、监督和束缚一个新项目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

而在自己负责新业务时,通常会发现自己没有从总部获得足够的资金,也没有得到最好的人手,你需要竭尽所能地战斗,有时还要面对旧有业务与新业务之间的资源争夺,必须小心翼翼!

你应该直接去找高层人士,向他们申诉自己的要求,并且亲自打造人员队伍,在公司内核公司外搜寻好的候选人,亲自去感召他们,为了得到最好的人才,要不惜挤破脑袋!

接下来是渲染,你要知道这是柄双刃剑,你需要它来争取上层人物的支持,但是当你得到支持之后,将必然引起同事们的嫉妒,特别是,当原来不起眼有没有利润的部门得到了大比例的公司资源和关注的时候,有着丰厚利润的老牌业务部门绝对会感到不满,他们相信,自己才需要更多的资源,并且这比花在那点危险的小生意上更有价值!

他们的态度可能让你不快,但你绝对不能让公司里支持您的任何人遭到失败,要认识到,对新业务的敌视态度是自然!即使他们让你不愉快,也要闭口不言,这种谦逊会帮助你处理好与同僚们的关系,也许很快,你就需要他们的支持!对于老主管应有的谦逊与尊重!

最后,关于自由度,事实上,你总是期望公司给的自由度要比自己现在所得到的还能多一点!要想得到自由度,最好的途径就是用自己的表现去争取它,如果你做事尊重规则,你就可以很快得到自由!

关于精益

六西格玛是一个品质改善计划,它的宣传和执行可以改善顾客的产品体验,降低你的成本,培养更好的企业领导!

在通用电气看来,六西格玛不是关于平均数的问题,而是关于方差或波动的问题,并且要在你与顾客的界面上进行改进,为了改进方差,六西格玛要求公司拆解自己的整个供应链、销售链以及产品设计,其目标时消除一切可能导致浪费、无效率或由于你的不可预测性而导致顾客恼怒的因素!

大体而言,六西格玛有两项主要的应用:首先,它能用来改进日常、相对简单的重复性任务的方差,适用于不断发生的行为,其次,它可以用来保证大型的复杂项目在第一时间取得顺利进展!

关于职业生涯

感受生活只能向前看,而理解生活只能向后看!

理想工作的界定,就是你热爱它,至少是热爱其中的某些部分,工作能让你感到兴奋!

晋升需要运气,但三分靠命运,七分靠打拼!

要想获得晋升,要交出动人的、远远超出预期的业绩,在机遇来临的时候,要敢于把自己的工作责任扩展到预期的范围之外!不要麻烦你的老板动用政治资本来帮助你!

动人的业绩,就是超出预期的业绩!要想获得晋升,必须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采取大胆和超出期望的行动,通过树立新的观念,采纳新的流程,那不但会提高你自己的业绩,还会对你所在的部门甚至整个公司的业绩作出巨大贡献。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让你周围的人都能干得更出色,让老板更有面子,不要只是做那些期望之内的事情!

如果说超出别人的期望是获得晋升的最有效的办法,那么破坏你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组织里面当刺儿头!

关于职业发展

第一,在处理与下属的关系时,要像对待老板那样认真;

第二,在公司的主要项目或者新项目上早点做出成绩,吸引大家的关注。

第三,要学会寻找和利用良师益友,因为谁是有帮助的师友从表面上看不出来。

第四,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且感染他人!

第五,不要让挫折把自己打垮!

以上五点,我都在做,也都做出了一些成就,还须继续努力!

关于老板

伟大的老板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老师、教练、盟友,甚至灵感的源泉,或者集各种角色于一身!这也是我的奋斗目标!

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第一,你的老板最关心的事情是竞争力,当然他也希望你能快乐,但那只是因为你的快乐能够帮助你的公司赢利,实际上,如果他的工作做得好,他就可以让你的工作变得更有吸引力,使你的个人生活显得不那么拖后腿!

第二,绝大多数老板,都非常愿意协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如果你能给他出色的业绩,这里的关键词是“如果”。

第三,老板们很清楚,公司手册上面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政策只是为了招聘的需要,而真正的平衡是由一对一的谈判决定的,其背景是一个相互支持性的企业文化,而不要总是强调“但是公司说···”

第四,那些公开为工作与生活的矛盾问题而斗争、动辄要求公司提供帮助的员工会被当作动摇不定、摆资格、不愿意承担义务或者无能的人,或者以上全部。

第五,及时最宽宏大量的老板也会认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问题!

掩卷思考,《赢》是一本很经典的管理者必读书目,值得一读再读!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1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变。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次去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心底的那份惨然和惋惜尚在,却多了几许释然,并不再过多地执着于因那些巧合误会所导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若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凄寒,那么两年后我不仅感受到全篇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也更执著于其中几许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两年后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为女子,翠翠却真是特别的。她不应仅仅只是爷爷疼爱的对象、男子梦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难消逝的情结。再读时,我不再指责她的懦弱隐忍,而是喜欢她的活泼率真,也爱她的含蓄。因为这才是每个这样年纪的女孩子心中最纯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再品与翠翠有关的章节,我看到了两条线索推动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最明显的一条自然是三年的端午节,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一年的端午节由翠翠的回忆带入,与茶峒山城一样,他与傩送的初遇仿佛也是静止于时光中的美好。黄永玉曾以此为题材作过木版画,画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间却有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的画面即使只是最简单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万紫千红。即使后来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里也没有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在顺顺吊脚楼上避雨,那个场景在电影中拍得十分温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鸭和尖角粽子,船总与爷爷间关于翠翠婚事若有若无的谈论,不仅再次体现了地方人情之美,也为下文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契机。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纷踵而来,然后走向最后的终局。这三年的端午节对于翠翠的意义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显的体现地。

不过不同于两年前一直认为的爱情,再读时我却对那两个男子的感情产生了小小的质疑。也许是着墨不多的缘故,天保和傩送的感情仅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纯真美丽,是区别于其他女子的特别,也正是这份特别吸引了他们。可从始至终我都觉得他们只是把翠翠当成一件最美好的东西那样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争,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实想要的在这一块纯澈的水晶之外,还是一个节俭持家的女子。但愿这只是我对男子的偏狭。

可是翠翠,在这时却真的初尝到爱情的甜蜜,焕发出少女的光彩。她会在骂人后听到对方名号时“心里又吃惊又害羞”,沉默一个晚上,也会在爷爷提到嫁给天保时又羞又气地掐断话头。而在面对爷爷正式讲起求婚时的心念更是如电般瞬间即是百转千回,她的心会轻轻地跳动,会即使不知所措也装作从容地等待爷爷的决定。而当心上的事落空时,此刻的心理描写犹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她的惊愕和极度失望,以及妄图掩饰的心理过程,在看似随意的动作中暴露无遗。其后面对爷爷的泪水,她的心中又烦又乱,想哭又觉得没有理由哭。就是在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过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并非不愿去大胆争取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对爷爷的顾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这种人之常情,却恰恰是当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读再读,才能体会个中情味。当读到另一条暗线时,才蓦地惊觉,翠翠走过的路,难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过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将翠翠与“新娘”二字联系在一起,有年少无知时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窦初开后追看花轿的好奇。她会欢喜会红脸,会爱听取茶峒歌声的缠绵,也会为一片云一颗星而孤独凝眸。看到这里,现在的我会抬头微笑,无论上天赋予了女子多少种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绪纵横旖旎情思当皆如是。所以当全篇最后一次在爷爷的葬礼上出现“新嫁娘”这三个字时,才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哀凉。梦起之处,梦终之时,翠翠就这样以痴痴站立的方式无声地回应了自己年少梦想的如此终结。面对至亲的离去,至爱的离开,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若说前面的娇羞含蓄引人怜惜,那么这时她的默然更贴近我的灵魂。

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语人生。我想没有经历过青春的甜酸凉薄,大概也不能懂《边城》。就好像当年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边城的民风淳朴,边城的珍贵难寻,当时的自己却只是不以为然。作者的语言的确很美,平淡如水却自有芬芳,景物描写引人入胜,但是否就真的是独一无二?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怀疑。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自己,越发怀念起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黄昏带着薄薄的凄凉。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就永不再得。所以怎能忘记那山,那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洁净和自由,她的故乡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远方。面对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同样面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己一个希望。只是语序的不同,但又未尝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应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曾经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2

努力,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绝佳的姿态。慢慢长大,慢慢变得迷茫,慢慢觉得活得空虚,后来开始寻找一种状态来让自己填补空虚,百转千回,后来发现,只有努力。《飘》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南方种植园的代表塔拉庄园的故事。

她,思嘉。华丽的出身,高傲的心态,一如既往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任何东西只要想就可以无所不得,从来没有被告知,生活还可以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样子呈现在自己面前,它甚至可以那样的悲怆,那样的艰难,她也从来不曾理解什么叫做绝境,什么叫做绝处逢生,不知道还有一种境地,在那里,只能靠自己,别无选择,不知道那一望无边际的红土地,甚至于塔拉庄园的每一捧红土,对她有何蕴意。经历过苦难方知只有家园是永恒不变的,也只有家园,在她孤立无援的时候,可以无条件的收留她,然后毫无保留的让她汲取力量。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那里有她最爱的母亲艾伦;有她拥有爱尔兰血统的豪爽的父亲,那个永远爱她,并深深以她为荣的血性男子;有为她倾注心血的嬷嬷,那个肥胖黝黑的仆人;有两个骄傲的如花的妹妹;有上百的黑奴;成堆成堆的棉花……但在南北战争之前,至少在十二橡树村的野宴之前,她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在她的心目中,只有艾希礼,那个给她梦幻光环,并给她留有一丝希望的美男子。思嘉没有办法不去想他,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饿肚子的片暇也是一样。在她心目中,他就像诗一样美好,越是捉摸不透,便越是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就像她曾经妄图吸引十二橡树村所有的青年英俊男子一样,一样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

她一直都在努力,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但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拥有批判她的权利,更何况多数人还是喜欢她的,我喜欢她,喜欢她一直在坚持自己,一直敢想敢做,一直不低头的执着,更喜欢那绝佳的努力。

一次鲁莽,未被压抑的冲动砰然爆发,因为艾希礼的拒绝,她陷入前所未有的耻辱,瑞德的出现,更让她觉得以往的骄傲全都破碎了,一句“你不是一个上等人”,奠定了二人情感的基调,也促成了她,奥哈拉小姐与查尔斯荒.唐的令人发笑的婚姻,战争迫在眉睫,而让她与媚兰生活在一起,也成了最大的折磨。她,媚兰,艾希礼的妻子,思嘉想念的人竟是眼前这个时刻把她想象成善良女子的人的丈夫。瑞德对媚兰的经典评价:“高尚的女人靠的不是美貌,伟大的女人靠的也不是衣着”,在瑞德心中,媚兰是自己见过的近乎完美的人。

后来的思嘉,迫于生计,可以把一切都抛掷脑后,守寡如何,穿丧服又怎样,任何流言的侵扰都挡不住她心中对跳舞强烈的渴望,而瑞德正好投其所好,两个人就这样在亚特兰大引起轩然大波,与战时的大环境多么的格格不入。

我不会结婚,除非在我没有其他办法征服一个女人的情况下。如此的狂妄。他,瑞德,以一个投资商的姿态,把人们心目中无比崇高的爱国一类的伟大品格,贬的一文不值,即使在别人夸赞他偷渡封锁线运进人们所需商品的功劳时,也会直率坦言自己只是为了利益:“在一个城市崛起和毁灭的同时,总有大笔的钱可捞”,他活得,始终真实。习惯性的恭敬地弯腰表示对人们无比的尊重,然而他越是这样,便更加显示出他的不屑,他对所有的人以及他们拥护的主义,统统表示出的不屑。于是有了爱盟人士对他猛烈的抨击,仿佛越是这样,他活得越是快活。

是战争就会寓意苦难,它会让一个刚强不摧的人,霎时被击打得遍体鳞伤,经由权利和金钱所拥有的一切,被毁灭得彻彻底底,不见踪迹。北方的军队打到了亚特兰大城,人们纷纷涌向城外,无援的思嘉,因为曾经对艾希礼有过承诺,而这承诺,让媚兰成了她逃命的牵绊,在这极端危险的时刻,瑞德的笑脸和思嘉的慌乱,又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他没有任何牵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亲人是欢迎他的。调侃,戏弄,勇敢,认真,专注赢利,经营以自己的思维维系的生存规则,这便是他,而这也是思嘉百思不得其解的,这是怎样一个人,竟然以这样一种姿态在道德的底线边缘骄傲地活着,自得地活着。只有在面对他最尊敬的媚兰时,他才没有以往令人讨厌的表情。思嘉本以为在逃命的路上还有一个瑞德,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她却忽略了瑞德一贯的令人捉摸不透的作风,面对长长的逃命旅途,他选择离开思嘉,让她们自己赶往塔拉,说出的理由让思嘉震惊,他要去参军,去挽救那个所谓的自己并不拥护的主义,明知会败,依然前行。

思嘉一行在塔拉的遭遇,使她第一次学会了承担,学会了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同样是为了生计,思嘉在第二次结婚后,带着对艾希礼的念念不忘,有了第三次婚姻。

婚后的瑞德和思嘉,没有了往日嬉笑挑逗的兴趣,他感到自己错了,之前一度夸大的婚姻的作用,婚后令自己无限度的失望,他将爱转移到女儿身上,倾注了近乎所有。邦妮任性,挑逗,爱爸爸胜过爱妈妈,为了她,瑞德做出了之前想都不会想的事,不知道多少次向以前自己得罪过的人低头。

女儿的死,彻底颠覆了瑞德的希望,媚兰的死,彻底摧毁了艾希礼,当思嘉面对茫然的艾希礼时,她终于明白,自己一直爱的不过是艾希礼头上梦幻的光环罢了,她带着无比清醒的头脑狂奔回家,面对精疲力竭的瑞德,她道出了自己之前一直都不清楚的爱,然而她得到的是冷漠。他害怕,经历过太多的谎言太多的欺骗,他已经没有力气和精力再一次面对被欺骗的风险,于是离开,于是只剩下思嘉自己,独自梳理一直以来凌乱错落的思绪。

乱世佳人,并非乱世成就佳人,而是佳人经过乱世的历练,展现出了更加凄美的故事。故事太长,于是我们往往忽略了理性的判断,只是任由思绪飘荡,一味感性地评价人物。

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美好的塔拉庄园里的生活,若能持续,或许思嘉也会过得很好。我觉得我们应该拥有一个精致的人生,你可以不很在意衣着,也可以偶尔马马虎虎,但我们在面对时过境迁时,面对迎面而来的苦难时,一定要有足够迅速撤退的动作,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处在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修炼一个怎样的自己,面对伤害,面对不理解,没有必要死缠烂打,把自己的弄得遍体鳞伤,要知道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不会挽回什么,这世界不会因为一些人对你苦大仇深表现出的同情而对你更加温柔,要想别人善待你,你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善待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多么悲壮,没有人会看这些,所有的能通过你的悲壮得到的东西,除了同情不会有其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礼物,如果我们无法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礼物,那就不要轻易走进别人的生活,不要让自己活得很累,同时连累了他人。

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的商人,他在战争中始终屹立不倒,他头脑冷静、机敏,能清醒的认识到北方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必将代替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的趋势。但这样清醒的认知并没有让他悲伤怀旧抑或消极颓废,而是极富冒险精神的在战争的危机中寻找商机。他看准一切时机,夹缝中求生存,大发战争财。

或许,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所需求的,正是白瑞德这种危机中寻机遇,夹缝中也能求生的精神。

20-年,可以说是整个酒店业的寒冬年。在整体市场一片萧条的危机中,旅业公司自主管理的老牌五星级酒店京瑞大厦没有因循守旧,更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借助危机对固有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营出路。京瑞人紧追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迎合新兴消费形式,尝试以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为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全新的经营模式吸引了大批依赖网络媒体的新客源,开创了京瑞新的经营方向,开拓出全新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京瑞人分析市场环境,大胆改变多年的营销侧重方向,严格控制低价旅游团队的占有量,将营销重心向商业散客和会议市场转移。基本形成了以网络、商业散客、会议市场为核心,以旅游团队为补充的客源结构。使得京瑞大厦的市场占有率等各项竞争指数稳居区域内前列。京瑞大厦正是靠着这种在危机中不消极、不放弃,不断开拓创新寻找机遇的精神才能在行业寒冬中逆势增长。

曾经像也一直像思嘉一样,我在心中都会默默藏一个带有光环的影子,疲劳的时候,那个影子可以给我力量,有了那个影子,我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只要我愿意。随着成长,影子在不断变换,一个破灭之后又有另一个,总之,心里的那个位置一直不曾空虚,也许终有一天我会让那个位置彻底消失,也许那样会更好,但何苦现在要强迫自己呢,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地成长,活得越来越像真实的自己,才是自己。

思嘉始终以一个努力的姿态存在书中,也存在在我的心目中,看到过很多书中的人物,最喜欢的却始终是她,一个始终向上的努力的姿态,是永远都不会失去色彩的。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3

这就是卡夫卡。冷静、深邃、迷人。

一个好作家知道怎么写开头。

“一天清晨,格雷戈尔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

开头第一句就设立冲突,这个开头潜藏了多少即将爆发的能量?

他为什么变成了甲虫?他以后怎么生活?变成了虫子他心里怎么想的?其他人变了没变?这是个科幻故事?或者青蛙王子的童话故事?他在地球上还是某个虫子星球?最重要的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卡夫卡开创了这么吸引人的开头。

既然开头写好了,也简略介绍了虫子的外形,就要开始规划交代读者心中这几个问题了:为什么变成了甲虫?他心里怎么想的?他以后要怎么生活?这到底是科幻还是童话还是魔幻故事?来看卡夫卡是怎么写的。

“我出什么事了?”他想。这里开始写他变成了虫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我们变成了虫子,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打量周围环境,确定是不是在做梦,然后大叫一声跑出去。

卡夫卡写的这个虫子,第一反应也是打量周围环境,他的房间没变,墙上也挂着他的美女图片。确定了这不是梦,是不是应该大叫着跑出去看看了?

可是卡夫卡是这么写的——“如果我再继续睡一会儿,将所有这些蠢事忘个干净,这样会不会好一些呢?”然后格雷戈尔挣扎着想翻身继续睡。结果他的虫子腿太多了没办法翻身睡觉。

人物个性就是从这里开始确立的。正常人都想赶快跑去出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却满不在乎,还想睡觉忘记这些不愉快。他活的很麻木,自己身上什么变化都无所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天啊,我选了个多么累人的职业啊!”——卡夫卡把他的麻木无所谓性格的原因介绍出来了。他躺在床上竟然在想工作,后续开始很大篇幅的抱怨工作待遇差、老板恶劣、快要迟到了、单位不轻易请假。这简直和我每天朦胧睡醒想的一模一样。从这里可以说明作品风格不是科幻,也不是童话。

开始进入故事情节,第一节内容很简单,发现自己变成虫子——无法起床——公司代理来找他——他挣扎起床开门走出房间——吓跑所有人——父亲一脚把他踢回房间。

第二节故事,妹妹开始给他送吃的——妹妹打扫他房间——妹妹和母亲一起搬走他房间的家具——他不能忍受搬家的乱糟糟状况,跑出来吓坏了妈妈——父亲回来追打他,他被吓晕送回房间。

第三节故事也简单,他发现家里的房间被租出去了——妹妹给租客拉小提琴——他跑出来想和妹妹说话——租客被他吓坏要退租——妹妹建议他必须离开——他返回房间,死了——收拾他的尸体——全家展望新生活。

他三次跑出来吓人,这三次故事情节分成三节来写,结构工整,视点始终集中在格雷戈尔上,按照顺时序逐步发展,没有倒叙闪回等等技巧,言语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这是卡夫卡的一个写作特色,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他三次跑出来吓人是层层推进的,至于为什么要跑出来吓人,每一节都用了不少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是格雷戈尔独自在房间时的所思所想,用白描刻画的比较详细:

第一节心理描写主要是关于他的工作。令人厌倦的工作,但是迫于生计和家庭,不得不跑出来继续面对这份鸡肋差事。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而强加克制的话,我老早就辞职不干了,我会到老板那儿去把心底话一吐为快。”

“怎么我就这么命定得到这家公司干活,在这儿出了最小的差错马上就会遭受最大的怀疑。难道所有职员全都是无赖?难道在他们中间就没有一个忠心耿耿的,早上几小时没有为公司干活就受尽良心的折磨,并真的是下不了床?”

有了这些心理变化,他就跑出来准备去上班了,结果当然是吓坏了所有人,并被赶回房间收场。第一节完。

因为吓跑了公司代理,已经丢了工作,他的所有想法就是现在丢了工作,他的家人该怎么办,家人怎么生活?所以第二节主要描写就是他的家庭。

“我们一家过的是多么平静的日子啊。”他打量着自己为家人买的房子,思索着。

“可是,如果现在这一切的安静、富足、满意都可怕地结束了,那可怎么办呢?”

“总的结论是,目前他必须镇定从事,要有耐心,要极端体贴家人,使他们比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状况下不得已给他们造成的烦恼、难堪。”

“维持生活的钱得去挣,而父亲虽还健康,但年龄已大,他有五年没有上班了。”

“难道让老母亲去挣钱?她患有气喘病,在屋里转一圈就累的不行。”

“难道让妹妹去挣钱?她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孩子,至今为止受着宠爱。”

因为塌懂得这些生活的苦衷,他再次从房间里跑出来想见见母亲,并给母亲一些安慰。可是母亲被这只虫子吓晕了,父亲回来追着他满房间跑,他也被父亲吓晕送进自己房间。第二节完。

第三节的心理描写很少,侧重在他观察家人,在他丧失挣钱能力后都有了哪些变化:

“父亲穿戴整齐地坐在他的位子上打瞌睡,好像随时准备去上班,在家也在等着上司的吩咐似的。”

“父亲为银行的小职员跑腿买早点,母亲为陌生人的内衣出命卖力,妹妹随着顾客的命令在柜台后跑来跑去。”

他的心理描写:“有时候他想,等下一次门开的时候,他要完全像以前一样管起家中的事。”他依旧这样愿意承担责任并爱着家人。

但是最终因为妹妹拉小提琴激起了他心中对妹妹的思念,他第三次跑出去,吓跑了租客,最让他伤心的是,他听见了妹妹对父母说的话:“它必须离开,这是唯一的法子,你只有设法不去想它是格雷戈尔,可我们一直相信它是,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不幸。但它怎么会是格雷戈尔呢?如果它是格雷戈尔,他老早就会明白,人和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的,他就会自动走掉,虽然我们会失去一位哥哥,但是我们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并且会怀着敬意纪念他。”

他最爱的妹妹伤透了他的心,所以他这次主动返回了房间。

“他满怀爱意和感动地回想着家人。他认为自己应该消失,这想法可能比妹妹还坚决。”

他就这么死了。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那好,”他父亲说,“现在我们可以感谢上帝了。”

“随后家人一起坐上电车,到郊外去,他们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他们发现,仔细想想事情并不算糟,因为三个人的工作都相当不错,特别是以后还会有发展。”

变形记的情节,不仅仅是主角变成了虫子,其他人也在“变形”,他的公司代理同事,家人,对他最重要的这些东西,都随着他的变形而一步步变化,直至他的死亡。

但是这样的故事,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里,总会有人写,某个人生活平静,干着微不足道的工作,挣钱养活全家老小,和家人其乐融融,忽然有一天得了场大病,下不了床,他的家人原来依靠他挣钱生活,现在家人开始逐渐改变,对他整天躺在病床上也慢慢有了看法,从最初希望他恢复,悉心照料起居饮食,到失去耐心敷衍义务,最后丧失任何希望,再也不管不顾他的死活,家人开始忙着各寻出路,这时他听到家人希望他痛快死去。最终他被家人抛弃,躺在病床上逐渐饿死。他死后家里生活虽然不如意,但只要大家继续努力工作,总还有希望把日子过好。

这样简单的故事很多作家都可以写,而且肯定也出版过,但是为什么卡夫卡写的最好呢?因为卡夫卡把人写成了虫子,不是简单的几笔漫画式的写法,笼统地把人变成虫子就完,而是工笔细描的写虫子的动作,虫子想吃的腐烂食物,虫子倒挂着爬墙的行为习惯。

“他朝天仰卧,背如坚甲,稍一抬头就见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块块弧形硬片,他那许多与身躯比起来细得可怜的腿正在他眼前无助地晃动着。”

“他身躯的左侧像是一条长长的、紧紧地绷得很不舒服的伤疤,他只能一瘸一拐的用那两条细腿走路,此外有一条腿在上午的事故中受了重伤——只有一条腿受伤,简直是个奇迹——他毫无力气地被拖着走。”

“他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纵横交错地爬来爬去,他特别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这样可以更轻松地呼吸。”

这些句子,字里行间读不出戏谑与黑色幽默,几乎没有修饰词,笔触严肃详实,卡夫卡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写虫子的生活与烦恼——怕光、怕吵、倒挂着才舒服、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等等,使读者不得不相信这不是玩笑,这是事实。想象奇特而能使想象读起来变成严肃冷峻的事实,这是怎样的功力!

读者开始时只是抱着读奇幻故事的心态在读,并不真的相信人变成了虫子,而读到后来,卡夫卡对这只虫子的生活刻画越来越详尽,密不透风的描画,细节越描越多,越来越立体,读者甘拜下风,不得不心服口服的承认格雷戈尔真的是一只虫子!

荒诞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笔写人变成了一只虫子,而是这只虫子逼真可见。想象独特还需好笔力支撑,才能把这个无聊生厌的世界描绘的荒诞离奇又真实可见。

冲突式开头、想象奇特、笔触严肃朴实,这些特色使得卡夫卡已足够流芳千古,然而要举世无双,这些还不够。

假设我们要模仿卡夫卡写一个故事。

开头引爆冲突——警长观察一个房间,正中躺着一具尸体,墙上鲜血四溅,保险柜门开着,里面空空如也。

情节是某个无恶不作的变态杀手,在夜晚会变成一只蚊子靠动物血液维生,他没有一点人性,因为贪恋钱财,禁不住诱惑走进深渊,杀人无数,满城谜案重重,最后警长终于破案,将他绳之以法。虽然作者恨透了这个杀手,下笔毫不留情,极力渲染他的嗜血、冷酷的性格,又向蚊子一样来无影去无踪,大家都厌恶此人,但要让结局表现人间还有一丝温暖与希望,在他下葬的时候,就不能写大家都希望这个变态杀手死了也不得好死,诅咒他永世不得翻身之类的宣泄,或许可以写在他的葬礼上听到有人朗诵某句诗:

“我们绝不向恶投降,但斯人已逝,请宽恕他的罪过。”

但是这样的写作风格,整篇都在渲染变态杀手有多可恨,忽然结局加这一句诗,显得很做作,那怎么写才能使结局厚重又不做作?

我看一部关于食人魔的电影,食人魔的儿子被杀了,他抱着尸体,对着镜头悲怆地仰天长啸,观众就知道他要报复了,好戏即将上场,同时,观众也带着一丝同情与理解看食人魔开始报复计划。金庸写四大恶人,臭名昭著,可是结局却给四人机会自己解释他们恶的根源,他们都曾被抛弃、被欺骗、被利用、被伤害。三国演义刻画曹操,起始是个逆贼形象,直到他临终交代后事,却不忘吩咐女眷日后生计着落,一句脉脉温情,使逆贼顷刻转型成枭雄。

要给人物一个机会自己解释他的苦衷和情非得已,留机会给他展示心底残留的一丝温柔。

所以上面的故事,不能让别人在杀手死后读一首诗就完,要让警长发现他的旧书信,在葬礼上念给大家听:

“亲爱的丽萨,我生于幽暗,从不曾看见光辉,世界遍地肮脏虚假,我活着卑微,唯有你给我安慰,你要尽快恢复健康。愿你祥静如昨。”

但是这样的结局大逆转,一个变态杀人狂升级成为女友健康不惜盗窃杀人,赴汤蹈火无所畏惧的英雄,并不能使人彻底信服,怎么办?

下笔留一分。不要到结尾才想起人物还有一分的善意。把这一分善意分成若干小份让它贯穿文章始末。卡夫卡就是这么写的。格雷戈尔的家人虽然恶,然而恶也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从家人出场开始,卡夫卡就在写恶的同时,混合着一点点善。

“妹妹轻轻的带着担心的声音:“你是不是不舒服?需要什么吗?””

“母亲声泪俱下地喊起来了:“说不定他病的很厉害,而我们还在折磨他。””

一家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在想格雷戈尔如果丢了工作,他们会没办法继续生活,可是他们也真心实意的关心格雷戈尔,毕竟是家人。

妹妹和母亲在格雷戈尔变成虫子后,都保留着许多的善良,只有父亲,一直是个冷酷的角色,然而冷酷里,卡夫卡还写出了一层悲哀:“他在沙发椅上越坐越往里靠,看看母亲,看看妹妹,说:“这是什么生活呀,这就是我平静的晚年呀。””

回到前面的变态杀人案,要写的非常好,不仅仅需要高潮迭起,吸引读者,还要让那分善意贯穿全篇,从杀手杀第一个人开始,写他双手开枪时不经意的颤抖了一下,好过写他看着那些钱瞪红了双眼咬牙切齿,到高潮,已经杀人如麻不再回头,写他换子弹的时候低声祝福女朋友健康,好过大篇幅描写子弹飞射鲜血淋漓。

如果只是描写大场面大情节,人物扁平,恶的像魔鬼,善的像天使,这样的故事,酣畅淋漓的读完,过几天就忘了,转头埋进下一本书,故事不同,但还是相似的人,善良的人没有丝毫歹意,邪恶的人看不到一点善念,读完了,又忘了。

即使写一出简单的家庭故事,也要写出家人的善与恶。人无完人。好作家不以好人坏人贴标签刻画人物,他们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即使写人变成了虫子,还有人格存在。

一鸣惊人爆点十足的开头,脑洞大开奇幻有趣的想象,朴实冷峻的笔触与情节,下笔留一分善意,这些共同组成了卡夫卡,公子世无双。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4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9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渔夫在海上捕鱼,经过了8天,他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马林鱼的心脏。在返回的途中,老人与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反击。当他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老人与海》的内容很简单,海明威选用了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句间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朴素的尊严。“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初读起来十分简单明了,但是细究下去,会发现简单的故事具有难以穷尽的内涵,具有极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下面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永不屈服的灵魂——《老人与海》赏析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下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9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渔夫在海上捕鱼,经过了8天,他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马林鱼的心脏。在返回的途中,老人与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反击。当他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老人与海》的内容很简单,海明威选用了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句间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朴素的尊严。“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初读起来十分简单明了,但是细究下去,会发现简单的故事具有难以穷尽的内涵,具有极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下面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永不屈服的灵魂——《老人与海》赏析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下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书中的老人曾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正是海明威借老人的口告诉读者的本书的主题吧,我想,从此看来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令人折服的现实主义佳作。

当我们翻开书的扉页,就好像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里面尽藏着珍贵的古器,诉说着曾经的伟岸勇毅,使灵魂洗礼在充满力与美的殿堂中。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却展现了一个世界。小说内容十分丰富,含义深刻,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读后令人回味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我的航行究竟结果如何,但作为一个不被击败的人,你看那太阳总是要落下去的,但是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信仰可以是一个人,如同《幻城》;信仰亦可以是一句托付,如同母亲对你的关照。我们曾有那么多的理想像吹泡泡一样接连破灭,但仍剩下对生活与生命的信念。去相信吧,如同没有被欺骗过一样。

纵使老人一次次失败,他从没有绝望过,那份淡定,平息了一切波涛。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书中的老人曾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正是海明威借老人的口告诉读者的本书的主题吧,我想,从此看来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令人折服的现实主义佳作。

当我们翻开书的扉页,就好像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里面尽藏着珍贵的古器,诉说着曾经的伟岸勇毅,使灵魂洗礼在充满力与美的殿堂中。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却展现了一个世界。小说内容十分丰富,含义深刻,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读后令人回味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我的航行究竟结果如何,但作为一个不被击败的人,你看那太阳总是要落下去的,但是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信仰可以是一个人,如同《幻城》;信仰亦可以是一句托付,如同母亲对你的关照。我们曾有那么多的理想像吹泡泡一样接连破灭,但仍剩下对生活与生命的信念。去相信吧,如同没有被欺骗过一样。

纵使老人一次次失败,他从没有绝望过,那份淡定,平息了一切波涛。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5

我在阅读海男的长篇小说《县城》到一半的时候,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这是一部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顽强的抗争的小说。”然而,当你通读了整部小说之后,你也许会用另一些比较简单明了的内容来概括这部小说,即它只是描写了与一个生活在县城的普通家庭的成员有关的爱情和婚姻而已,从父亲与张阿姨谜一样的关系,到我与李路、咖啡商人和简的爱情,当中发生的种种是与非、曲折与舒缓的情节变换,都是大部分在谈论爱情和婚姻。这似乎会让人感到灰心,因为这情情爱爱的纠缠与纷扰,虽则是情世中不可避免的俗世生活,但是它显然无法勾引起我们阅读它的兴趣,我们只把这些情爱关系当成庸俗的情爱关系。

但是在这部小说中,爱情与婚姻只是它的表面文章而已。这部小说的核心,在我阅读完整篇小说之后看来,有三个组成部分。其一,是海男对人生中所有发生的意外的大彻大悟。在小说的首页里写着一句关于托马斯·品钦的话:“一个人一生中所遭遇到的意外超过他所能予以承认并保持神志正常的速度。”我觉得这句引言是支撑起小说中的故事源源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根基。顺理成章、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源,是发展的本质。但是意外、巧合总是掺杂在根源与本质中而发挥作用,引导着事件向我们无法预知的,料想不到的方向推进,以一种环环相扣的形式展现跌宕起伏、平缓或湍急的事件。如海男在小说中写下的:“所有猛然间向我们的肉身袭来的幸福的证据,悲哀的颤栗,灾难的震撼,都是贯穿在我们生命中难以逃离的时间之镜,它像一面镜子在照着我们的卑微和我们佯装在脸上的自尊。”我认为这段话是小说的核心之一,是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海男要向读者说明的事情,而且她认为那是我们无法逃离的,因为它是命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我们的任何抗拒与反叛都将注定是卑微与徒劳的,我们的行为似乎只能够改变事件行进的方式,却无法改变其结局。当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忽略了托马斯·品钦的话在小说中的作用时,我一度以为串起所有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线索是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引起故事骚动的县城的流言和谣传,那些关于哥哥罗华与心爱女人的流言,关于“我”与李路的流言,关于姐姐罗果与张羊的流言,关于弟弟罗果吸毒的流言,流言还绕着丁兰、咖啡商人、简、父亲、张阿姨、小丫、桃子、杨琼飞和副院长等等生活在县城的人物而飞舞。所以可以说,流言制造了故事,而故事又反过来刺激了流言的产生与运转。

其二,小说的第二个核心部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抗争。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理想?在这部小说中,一开始县城就是现实,许多人生活在现实中的县城,而八十年代的喇叭裤、收录机、自行车、高跟鞋和电影院以及在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出现的代表着时髦摩登的事物就是理想,因为这些事物给予人美好的向往与情感,那也是理想带给人的向往与理想。后来省城是理想,许多人物向往着省城,“我”与波兰大货车司机李路开赴理想所在地省城,省城生活着父亲与张阿姨,简与咖啡商人都生活在省城。而后,当姐姐与哥哥在县城这个现实世界里受到爱情与婚姻的挫败之后,他们同样向往省城生活,姐姐罗果转让了县城的服装铺与医院的外科医生幽居在理想省城,弟弟罗敏与林莎也在省城开了茶馆,哥哥罗华为了拉近与杨琼飞的距离于是在省城开了照相馆。人在困境中,在悲伤时,在绝望里总是容易产生希望,产生美好的理想,这是支撑人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之源。但是,理想总是不尽人意的,在省城同样有来自县城的困扰与骚动,理想同样不可能不受现实的影响与制约而存在,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顽强的抗争,这其中需要人付出多大的决心与耐力,人可以忍耐理想一次一次覆灭与重建,可以心平气静地面对冷酷与冰凉的现实世界,这其中的精神考验与磨练是巨大的,也是困难与艰巨的。可以说,我们是这样生活下来的,即一边幻想着美好的星空,一边脚踩着深陷的现实土壤。而当我们做够了理想的梦后,我们又重回到县城里去了。

从县城到省城,从现实到理想的穿越途径,在小说中,存在两种方法。其一是旅馆,“一座小县城太沉闷的原因,使我们的目光与旅馆相遇,也许只有住旅馆里的男人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旅馆在这里成为从现实通往理想的桥梁与纽带,在旅馆里经常发生偷情,偷情是县城式婚姻生活之外的一种理想爱情形式;在旅馆里发生艳遇,艳遇演绎了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橘红色的梦幻般的爱情故事。其二是旅途,“旅途给人带来的是一种陌生的情绪,所以,不能获得自由的人通常会把双臂伸向旅途,那个够不到的地方,才是舒展身体和自由的理想之所。”往返于县城与省城之间的旅途就是一种穿越现实与理想的方法,小说的开始“我”陪同姐姐到张羊所在的小镇偷拍奸情的旅途与最后简在巴黎向“我”发出旅途之邀,分别是通向现实与走向理想的旅途。

其三,是关乎人性的探究与思考。这一核心部分探索得更深入、揭示得更彻底是出现在小说的中部部分,“我”作为姐姐的同谋,陪同姐姐去过张羊所在的小镇,并在后来目睹姐姐与张羊幸福的留影,也陪同姐姐去过县城郊外舞厅与张羊所在的地区并躲在衣柜里,都是为了撞破张羊与女人偷情的背叛,通过这些婚姻冲突与情史秘史的演绎,作为人性研究的“我”洞破了张羊狡黠和好色的人性与姐姐长久的怀疑和动荡不安的人性。在经历了爱情与婚姻的背叛之后,“我”又窥视到了姐姐报复形式的“无所谓”的人性,这种报复式的人性引导她与男人偷情并且洋洋自得;在弟弟罗敏的瘾君子生涯里面,通过捆绑弟弟的行为,作为人性研究的“我”,了解了弟弟罪恶的人性,因对丁兰的语言保证与目睹肖瘦田的脱胎换骨,也唤起了“我”赎罪自己的人性。人性在罪恶与忏悔之间来回摇摆,动荡不安,经历了一次次的冲击与自赎,弟弟与林莎最终选择了坠楼身亡为人性作一次补偿和了结;而“我”,仍然得在县城与省城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面对丁兰与肖瘦田之间经历人性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验。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海男具有一个诗人的才情与特质。小说中的一句比喻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月就像一轮圆盘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上。”自我开始认为海男具备诗人的才情与特质之后,我就觉得她应该用非常煽情的文字来形容这个明月,因为我认为诗人都有这样的才情,但是海男没有这么做,她是用平实朴素的文字比喻了明月,所以从这里我改观了,我认为诗人只分两种,矫情的和平实的。对于矫情,我认为就是诗人的特质,因为诗歌除了意象,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矫情的文字或者说矫情的诗人总是容易煽起读者的情感。更能体现海男的诗人才情与特质的地方是文中两次提到芒果,而且与芒果同时出现的总是激情。我认为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意象与所附予意象的情感;另外她关于“肉欲”的煽情的引人浮想翩翩的描述更是将人的情感推向极致,你的身体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肉欲”关系,但与赤裸的粗俗的色情小说描述又截然不同;再有,“我直奔我生命的县城,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它既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的成长地”,有人说:“诗人的使命就是还乡。”海男关于毒品源头与上述这段话的形而上的看法也证明了海男诗人的身份。海男的作品中流淌着诗歌的灵魂,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从中采摘出许多句子独立出来成为一首首好诗歌,比如:“我们离开时,彼此都带着创伤,语言伤害了我们的身体,我那落入河底的湿湿的肉体。”有一点嘲讽或有趣的是,当我读完《县城》整部小说之后,我竟然在小说的开端页面里翻出一页关于海男的简介说明,其中说道:海男著有诗集《虚构的玫瑰》,而在这之前我从未曾了解过海男的作家身份背景,也没有注意到这一页,《县城》是我阅读的海男的第一部作品。

海男在《县城》中流露出的思想是悲观的。其中有关托马斯·品钦的话的核心部分就是悲剧意识之一;关于情节安排比如弟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瘾君子的生涯也是悲剧意识之一;“所有人世间的一切我都注定要去经历,比如婚姻。”这是悲观的宿命论。小说的最后与小说开始互相呼应,是一种感伤的呼应,“我”穿越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再次穿起喇叭裤之时,发现时代不同了,已经是物是人非的世纪了,一种跨越世纪的悲凉不禁涌上心头来了。我们经历纷扰的诸多世事之后,会发现时间改变了所有的一切。县城仍然是县城,县城仍然代表现实,我们又回到县城来了。在小说中,海男的内心又变现得是矛盾的,她看起来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对爱情持有敬畏与崇拜的理想主义思想,她认为婚姻之外的情史秘史,每一次艳遇与偷情带来的爱情都是理想的,但最终我们又从其作品中读到,能够拯救爱情的不是理想,能拯救爱情的还是现实。

总之,《县城》是一部体现了因缘注定的事物发展、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恒久的抗争主题和人性的罪恶的小说,正如海男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磁场”一样,这部小说对读者也产生了磁场效应。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6

做班主任的,总感觉自己有很多的欠缺,却不知道如何去弥补。今夏认真研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起初我是抱着完成学校的任务的态度去看的,可当我阅读以后,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

捧读《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是如春风拂面,惬意非常。

书中第一章就写到:“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寻找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登过三尺讲台的人都知道班主任苦,班主任累,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啊!自己做了班主任之后,体重减轻了,脸蛋变黄了,皱纹变多了,脾气变差了,种种迹象表明:班主任不是那么好当的!李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答案: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很难,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更难。我们班主任早来晚归,可以说事无巨细,但有时,还出现难以预料的难题。所以,我们常常会埋怨班级工作的烦琐和复杂,感慨工作的忙碌和不值,确实是有多少老师愿意做班主任?书中李教授写到:“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他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成长的奥秘所在。”他把无法预料的麻烦看成教育的魅力,成长的必须,这是怎样一种境界!如果说过去我还对自己的全心投入和得到有过不满的话,那么当我怀着感受教育魅力的心态,开展工作时,我觉得一切的麻烦并不是那么面目可憎了。记得两年前刚接新初一,面临着班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压力(男生是女生的两倍),我不知在心里抱怨过多少回,因为男生的调皮好动是出了名的,值日也不如女生自觉,总是状况不断,被扣星也是身不由己。给我的管理带来的麻烦真是从未间断过,我牢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我坚信每个学生,无论多么调皮甚至捣蛋,他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都是可塑之才。于是我通过多种渠道唤醒他们的自信,制定最近目标,不断地刺激学生们有持续地学习动力,所以今天,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班上学生无论好差,没有放弃学习的。我们班从刚入校的不被看好,到现在成绩已名列前茅。我在与他们的斗争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如果说,成绩的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功利和虚荣,那么注重情感投入,宽严有度,抓住教育契机,做足文章,才真正让我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做一名班主任的幸福感。就拿这次校运会来说,由于我班两名男生在校内闲逛,让我们班与精神文明班擦肩而过,我自认为是一个包容心很强的老师,我的教育理念是,无关乎原则,可以“视而不见”,允许学生犯错,但不逾距。实际上换平时,恐怕这点违规我私底下说服教育就可以了,可是,这是一年一次学校活动,是对外证实班级管理的机会,我两天以来的形影不离和我自感两天以来我们班上的学生良好表现都被一票否决了的委屈和心痛,让我禁不住的在总结会上声音哽咽,当时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了群情激奋,大家纷纷指责“肇事者”,我强烈感到肇事者的无地自容,似乎一场战争就要开始,我调整情绪,从我个人的期望讲到全体的付出到班级的荣辱最后到正确对待犯错同学的态度,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讲话时我感受到学生从未有过地认真和专注。在事后的周记中,王丹阳这样写到:原本我打算放学后找人把他们打一顿,但是杜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让我认识到什么是宽容和爱,我会永远记住。许多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们失去了荣誉,但我感觉我们班凝聚力更强了。就连我们班最调皮的王磊还在这次周记中写到:虽然我是老师眼中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我绝不会给班级惹事,不会让一颗星因我而扣。自此一个月了,确实我们班没有扣过一颗心。经过这次,我更加认识到抓住教育契机,把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经过几年的磨砺,学生们确实也一次次感动着我,让我真切领悟到“惟有班主任,才能真正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真正领略到“人学”的美丽。”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我们班有一名学生8,他刚进班时,对我充满期待,表现特别积极,我也一视同仁,可不久我发现他每一节下课都来找我,而且重复同一个问题,被很多人认为有点弱智,还常常中午在我刚休息后打电话,我感到反感了,电话我故意不接,他找我我也推辞没时间,他也意识到我的冷落,渐渐与我疏远,刚开始我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直到一次,看到他的周记,我意识到我错了,他是需要关心的弱者,我口口声声说要爱每一个学生,可是我做到了吗?那天我给这位学生立即回复了一封长信,有自责有期待,当周记本发下去以后,我不一会儿就看到他从未有过的兴奋,我知道是我的回信起作用了,他还激动地向我询问他的笔名起的好不好。自那以后我有意识地赞赏他,发现他自信多了。老师有时一个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可以唤醒也可以扼杀一个纯洁的心。我不住地提醒自己“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包括我在内,相信都不愿接手一后进生多的班级,而李老师却把后进生当作科研对象来研究,提出在转化后进时享受教育的魅力。让我再次被他的教育思想所折服。他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填“报喜单”,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推荐好书……“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如获至宝。我也采取过如师徒结对,对手竞赛等方法,但我做的远远不够。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试想一下:全国的校长当中(包括副校长)有几个是做了行政工作后,还主动要求当班主任,又是甚至是三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不当班主任心里不踏实啊,不回到学校工作自己不舒服啊!

的确,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我深深知道: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 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李镇西老师的这样几句话:

1.神秘的命运之神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到我的生活中,让我永远都和童心为伴,与青春同行,因此,我要对我所有的学生说-----你们是我永远的青春礼物!!

2. 惟有班主任,才能真正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真正领略到“人学”的美丽。

3.用童心报答童心,这就是我献身教育的原动力.

4.享受职业,赢得尊重,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

5.班主任一定要胸襟开阔,不要斤斤计较,同行之间要互相欣赏互相敬佩,只有生活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我们才会幸福.

6、我的教育理想:为现代化中国培养真正的公民!

7、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

8、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9、教育杂感所需要的,首先不是写作能力,而是思考习惯。

每次读起这些句子,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他与他学生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他班级日记里朴实的话语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邻家大哥哥在讲述。 “做最好的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个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7

《比较宪法学》这部著作是作者1985年在武汉大学讲授比较宪法学时以其讲稿为蓝本著成的。当时法学研究工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倡导下刚刚起步,我国宪法规84年虽修改不久但亟待探索的问题仍有很多,作者看到了问题所在,并以介绍西方宪法及其相关理论的方式来推动我国宪法学的改进,并对所有学者给以启发。当然每个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现实体现,《比较宪法学》存在于特定的时代下也不可能例外。时至今日,以我们这个时代为背景,就可以明显的从视觉和感觉上体会当时宪法学发展的气息。时代虽然不同,这并非说以往的著作对我们没有用武之地。必竟任何事物都是时间与空间的集合,没有历史的存在就不会有现在的改革,更不会有未来的发展。在细细的品味下,至少我从这本书中获益非浅。

乍一问读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好像真的无从说起,本来作者的一部著作就是个思想、观点、内容、结构、方法等等基本要素的集合体。自己原有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与作者所有的,与著作主题相关的阐述发生反应,或碰撞而思考,或结合而吸收。而这种磨合依然是整体不可分割的,并非因各个要素客观上的分类而独立,它一缕缕缠绕在一起貌似乱作一团,但细细梳理开又会发现它们是有机组合的一个系统而规律的整体,这也就恰是读书笔记的功用所在。

二、写作内容

《比较宪法学》其内容正如其名所显示的一样,是关于宪法学理论的研究,是一部80年代的关于宪法学理论的综合介绍性的著作。作者立论的主题是宪法学,但并非纯粹是我国的宪法学理论,而是同时从比较的角度对外国宪法学理论加以引用。作者将宪法学理论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宪法学的原理,另一部分是宪法学规范。在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有关宪法的基础性理论,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宪法的分类、宪法的结构、宪法的原则、宪法的实施与修改。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关于宪法中的一般规范,如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与结构形式等国家制度、经济制度、公民在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基本权利、以及代议机关、行政、司法和国家元首等国家机关、最后还介绍了与宪政密切相关的政党制度。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几乎涵概了全部宪法学的基础理论。

作者将主题范围从某一领域扩展至全世界,对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的宪法学理论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作者的这种介绍并不是对各个其他国家的宪法理论进行独立地介绍,而是在宪法学的主要的法律范畴内进行了对比介绍,像读者展示了外国的宪法理论,其视角是广阔的,但其切入点并不宏观,且更容易理解。作者以宪法理论的主要法律范畴为落脚点展开介绍,并在每个法律范畴的板块内进行了对比研究,将主要国家关于特定范畴的宪法规定,比较地展示给读者。诸如关于人民主权宪法基本原则,作者对比了美、法、苏联等国的相关规定;三权分立原则,作者对比了典型的美国分权模式,以立法为重心的英国分权模式和以行政为重心的法国分权模式;国体这一范畴上,作者比照地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瑞士的委员会制、法国的具有议会制特点的总统制;选举制度上作者对比了多数选举与比例选举、一轮多数盟与二轮多数联盟。这是横向上的比较。纵向上,关于国家的概念作者介绍古代亚里士多德、近代马里亚维里、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观点;关于宪法的分类作者介绍了1884年英国法学家蒲莱士成文与不成文宪法分类方式、刚性与柔性宪法分类方式,以及后来的民定、钦定和协议宪法的分类方式;关于政体作者也纵向列举如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地、洛克、孟德斯鸠的等从古至今有关政体的解释;作者的比较是逻辑且全面的,是流畅且广泛的。正是这种横向与纵向交织地介绍才把宪法学规范的各个范畴综合与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比较角度

就比较角度而言,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比较角度。有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宪法之比较,有大陆法系各国宪法的比较,也有英美法系各国宪法间的比较。《比较宪法学》以宪法的范畴为切入点,通过对宪法的法律范畴的阐述,在每个宪法范畴内将两大法律类型——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进行比较。当然作者选取的国家有其典型性,比如美、英、法、德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社会主义宪法。以两大类型的宪法规范作为比较的角度是贯穿整书的脉络体系。当然在某一特定的范畴内,在对比两大类型法律的同时,每种被引用类型的宪法之内也存在相互对照。

这种以国家类型作为宪法的比较角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前沿性。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所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核心,几乎所有领域,所有层面,所有的阶层都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受其影响。同样,马克思主义在法律领域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也影响我国当时法律学者的思想和理念,这本著作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将两种国家类型即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对比较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显而易见的。从作者对宪法的定义“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根本法。” 从作者对宪法基本原则三权分立的立场“它本身却又受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为社会主义宪法所采用”;在宪法的修改上“宪法必须因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修改”;从作者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规范加以批判的态度上,“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关于国家性质的规定与实际脱节,表现为宪法规范和国家性质的实质间的矛盾”“只要国家宣称它保护全部私有权,并对私有权进行各种帮助和袒护…….它就是帮助资本家控制贫苦农民和工人阶级的机器,它的阶级专政的性质就不会改变.”;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两种不同历史类型国家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同是司法上的平等权,但因其代表和反映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的平等永远不可能走向立法上的平等” ,“这些国家所保护的私有财产的重点不在于生活资料,而在于生产资料,它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从宪法原理到宪法规范到公民基本权利,全书的三个板块无处不体现着“阶级分析作为一切出发点”那一时代的个性特色,其比较的角度也显示这本著作的时代先进性和前瞻性。

四、方法运用

从方法的角度上,除了比较、列举的方法,最主要也是值得我日后加以注意和强化运用的是历史论证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发展的渊源和根据,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历史便是其存在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同时不言而喻地证明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公法上的任何原则与制度上的发轫,必有时代背景为其造因,俟时移势异,人民就敏感的改弦更张,以求适应。”作者在将宪法进行比较的同时运用历史论证的方法向读者说明了某种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更直观地进行理论论证。如作者对三权分立宪法原则的介绍,“近代分权学说是由洛克所倡导,由孟德斯鸠加以发展和完成的。洛克在他所著的《政府论》下篇中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各联盟权。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中分国家权力为立法权,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有关民事法规的司法权三种。”并进一步阐述“三权分立赖以确立的事实根据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论根据是和社会契约相结合的近代自然法学派学说。洛克反对无限权力的群主制,认为如果君主全权独揽人们的权利,受到君主的侵犯便无处申诉,不能获得公正的裁判。但他不主张彻底推翻君主政体,认为英国人民不肯轻易放弃旧制度、”“洛克和孟德斯鸠都信奉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学说,洛克认为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自然权利享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孟德斯鸠也承认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的存在并且认为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和平寻找食物、爱慕、愿过共同社会生活的四条自然法原则。”作者对某种制度的现时存在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发展变化的介绍也是运用历史论证方法的变化形式。如通过对三权分立在美国的表现形式,在以立法为重点的英国的表现形式,在以行政为重点的法国的表现形式的介绍,以及对三权分立在不同方面发展变化的介绍。“阶级间的分权含义已经消失,增添了地方分权色彩,政党政治影响逐步加强,行政逐步扩大”都是其历史论证法的充分体现。如作者对代议机关的产生和发展进程的介绍,包括议会是由中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等级会议发展演变而来的,人民代表机关由马克思从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产生的。再如责任内阁制的产生和演进过程。作者介绍宪法法律范畴大都以历史发展为顺序,从资本主义类型和社会主义类型的角度进行了比较,体现其论证理论的严谨和逻辑。当然作者所运用的方法不仅于此,列举实证等其他方法都有所体现,如对西方关于主权的各种理论“人民主权与君主主权并存论、国家主权论、主权否定论、国民自治精神说、法律主权论、法律主权与政治主权融合论。”

作者运用的方法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是富有系统和组织性的而非杂乱无章的,这是一部好作品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需要学习的方向,所以就向我在上方所说的具有时代特征著作并非不能为现代加以借鉴和学习,并非不能对真正学习的人产生启迪。相反,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论著的方法正是我们所欠缺并且急需加强和学习的。

五、逻辑结构

《比较宪法学》的方法的运用使论证的内容系统,使作者的论证更有说服力,而结构的系统、逻辑和有序使论证更有层次和脉络,从而更易理解作者的思路走向。从《比较宪法学》的结构上看,整体上是以传统的论证结构加以阐述,从宪法的基本原理到宪法规范,从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到具体的国家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一般到具体,由总到分,体现出在内容安排上的系统、逻辑和有序,从而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事实上不论是宪法的基本原理和宪法的基本规范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它们都是宪法学有机组成部分,也不是说先有基本原理再有其他规范,先产生宪法的基本原则,再发展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和具体、总和分只是相对存在的,结构上的前后并不是时间序列安排的,也是有主次之际分,重点和非重点之别的。相应的,作者这种体制上的安排实际上是和宪法文本的安排体制大体相同的,尤其是我国的宪法文本。从宪法的基本原则出发,如我国宪法第二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专辟主权每一章就宣布人民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美国虽然没有特别明确宣布人民主权原则,但在开篇序言就宣告了“我们美国人民为。。。。。特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与国家制度规范的安排上,两者的先后顺序在各国的宪法都有表现,且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我国宪法文本对两者的安排是先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后规定国家制度,最后规定国家机构。本书的结构体系和我国宪法文本的结构如出一辙,这也体现了当代宪法学者著作体系安排传统。

六、立意观点

作者对各国的宪法的介绍视角是富有时代特色的,方法是多样且统一的,运用历史方法,通过对宪法范畴产生、演变、发展的介绍,并在介绍的过程中加以对比,系统且层次分明的,有整体有分支。而在立场和观点上,就我们今天看来也是极具前瞻性的。如作者对公民迁徙权的介绍,迁徙自由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雇佣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德国宪法、日本宪法、意大利宪法也都有明确的规定,美国宪法中虽然没有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但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承认了美国公民这一人身自由。自我国75年宪法删除公民迁徙自由这一权利以来,学者对此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作者在公民基本权利一章对迁徙自由权的肯定为我们日后在这一论题上的学术交锋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再如作者对环境权的阐述,认为公民应该有获得合适生活环境的权利,作者通过少数几个国家对环境权的规定,在当时环境权还尚未成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的情况下,对公民环境权发展的预测,足见其眼光的长远和对问题思考的深度。

总结

《比较宪法学》虽然是一部介绍性著作,除了扩展现有的知识面,而且给了我一点转变性的启发,书中介绍的各国宪法学理论都其有所在时代的特征,宪法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的理念说明宪法学理论随着时间而潜移默化的改变,虽然宪法理论在每个国度发展的程度不同,即使宪法理论在发展程度相似的国家其现实内容和操作形式也有明显的差别,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世界,东西方宪法发展不论在其形式上还是在其实质上都在各自发展进步基础上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融合,这可能也是全人类追求人民权利实现最终价值目标所决定的。

宪法形式价值也随着上终极目的价值的要求而变化,从对阶级意志的强调到对人权的强调,从消极的人权保障到积极的人权保障,无不透视着人类与自由的贴近。宪法也不单纯地从限制国家权力的角度被动保障人权,而调整为规范国家权力而使善的一面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宪法也不仅仅被动地扩展公民的基本权利,而积极地赋予公民“争取权利的工具”去实现权利。宪法是万法之首,是母法,是根本大法。不仅因为其是统治阶级的集中体现,是体现国民的公共意志,更是因为它是人权保障的精神根基和源泉,是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到根本关系的法律。而且其他法正是相当近期的宪法激励的产物,诚如树歪则影不正,宪法规定如果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找不到平衡点或所谓的平衡点实际上是仅代表某一利益阶级而非全体人民意志,而有所偏差的话,那么由宪法和宪法所调整的基本关系所演生的一系列法律关系,根据宪法精神、原则指导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和抽象行为都将根据母法这一平衡点所确定的偏离航线的方向而与真正的目的价值越走越远。相对地,宪法确定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博弈之基,确实明确了权力行使的终极价值目标和其不可逾越的界限,不论现实与理想间差距会有多大,至少我们朝向确定的方向努力会少走很多弯路。这就要求我们打破闭关锁国和固步自封而应该海纳百川、集思广义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宪政道路。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8

《孙子兵法》被世人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余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影响甚广。《孙子兵法》十三卷,谈用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环环相扣以制敌,蕴含了多条行军打战的黄金准则。战国时韩非就说过,“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皆有之。”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并赞叹不已。身为中国人,我们自然更应该研读先贤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读罢此书,我想做的工作是:基于自己的理解,重新将其归纳整合;其次是讨论《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结合当今普罗大众对此书的看法,提出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一.《孙子兵法》讲什么

(一)练将,治卒

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

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

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交通通讯并不发达,而战争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法令的传达往往是不及时的,并且君主对战局的了解也不如将领清楚,这就要求君主要赋予将领指挥作战的自主权。

孙子还提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也就要求君主在任命将领时,要综合考虑将领的各方面素质,做到任人唯贤。

第二,治卒。其实《孙子兵法》并没有侧重讲怎样训练士卒,就算涉及到了,也是间接地讲。比如,《军争篇》就提到“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作战时能够以金鼓,旌旗一耳目,想必离不开平时对士卒的训练。“行军篇”也讲到“令素行以教民”,这便要求将领平日便要对士卒严加训练,做到“令行禁止”。

但也仅此而已,孙子没有细致地去讨论怎么挑选士卒,训练士卒,但是行军打战,“人和”可是重中之重,这个缺漏也许算是《孙子兵法》的一个不足吧。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戚继光也谈行军作战,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他结合实战经验所创立的建军学说相当具体细致。我们看看《纪效新书》,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诸兵种的协调行动,都介绍得再清楚不过,务求实效。

(二)作战的流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好将,治好卒,我们再来谈在战场上如何厮杀。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孙子兵法》所提到的战争流程,也就是战争开头的筹措工作,战争进行中的具体应对方法,和战争的最高目标。

1.战争未开,谋略先行。孙子所提到的,战争还没开打便要先做的两件事,一是定计,二是蓄势。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打战之前,要是将领对战局没有全盘的规划,那么军队就像是无头苍蝇,找不到制敌制胜的突破口。再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藏于九地,动于九天”,先要做好防守工作,使自己处于攻不破之境地,再等待时机,打败敌军。

2.《孙子兵法》集中讲的便是战争行进中的战略问题。个人认为,孙子的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机变”。其实,就算有哪一步兵书写得多好多厉害,将领也不可能单单凭借纸上知识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为将者脑子要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机变,就是在了解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以曲为直,以患为利,以进为退,综合采取火攻,用间等战术。同时,要对敌方的行动有较为准确的估测。《行军篇》里有段描写极为精彩,“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真可谓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从《孙子兵法》看来,作战的最高目标有二。一是速战速决,二是全胜。作战篇讲到,“兵贵胜,不贵久。”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是劳民伤财,士兵的征集,物资的供应,不仅虚耗国库,还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战事拖得越久,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久越重,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全胜”,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提到,“全国为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同从汉字学看“武”是由止戈构成,孙子严格说来并不偏爱战争,甚至是想避免战争。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就是消耗资源(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是不战而胜。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不同,我们古人讲求的是“慎战”,希望能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较少的人员伤亡去换取战争的胜利。所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战火一开,战场上便少不了“马革裹尸”的残酷景象,而且,火力开得越大,对占领区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战后的修复更是一个难点。

二.《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爆发的战争,多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爱好和平稳定,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生性凶悍。姜戎在其著作《狼图腾》中提到,“农耕民族可能早已在几十代上百代的时间里,被粮食蔬菜农作物喂养得像绵羊一样怯懦了,早已失去炎黄游牧先祖的血性,猎性无存”。不谈文明的发展程度,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

《史记》对匈奴人有描述:“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因为生存的地理环境使然,北方游牧民族要同残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包括自然灾害和野兽袭击。我看完《狼图腾》后的一个感觉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身体里涌动着的是狼性的血液,甚至是妇女还有小孩,他们在与狼作战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勇气和力量都是惊人的,那里的人们才真可谓“全民皆兵”。

相比起游牧民族的“全民皆兵”,农耕民族的特点却类似“散兵游勇”。农耕民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他们与外界的交换活动是很少的,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就算不富裕,也至少是平和有序的。因为长期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内,他们几乎没有“国家”的概念。也因此,林语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者所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人们更是觉得“天高皇帝远”。古代中国人的这一特点跟我们的邻近国家日本相比,根本是截然相反。我看过一本介绍日本的书,名字是《菊与刀》,据这本书介绍,日本天皇在国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天皇尽忠,报效皇恩在他们看来是最为光荣的事情,也是理所应当的义务。中国儒家也讲“忠”,也注重君臣之道,但是老百姓对君主的顺从是压迫式的,日本国民对天皇的爱戴是发自内心的,是源于他们的义务观。对国家,对君主的认同感的不同,造成了古代中国农耕民族的“散”,也是日本虽为弹丸之国也敢侵略中国的一个原因:日本人好战,而且热衷于为天皇而战。既然农耕民族的特点是“散”,那么这样的民族如何来作战,怎样抵御外侮?这时就需要有作战的“谋划”了,需要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优秀将领,《孙子兵法》所讲的实战的策略对于指挥农耕民族的作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了。

三.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1.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相提并论

大家应该都熟知宋襄公治军所闹下的笑话。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处处礼让楚国军队,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去攻打楚军,最后宋军溃败。孙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日趋剧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的时代。战争指导者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逐步认识到“诡诈”,或者说是“战略”,是作战中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于是,孙子突破了春秋前期以前崇尚和遵循“周礼”,讲究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的作战观念,提出了“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战争指导思想。

提及《孙子兵法》,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兵者,诡道也。”再加上孙子在“用间篇”里谈论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间之事的厉害,所以很多人对这本兵书的印象便是:教人如何出“奇”招,凡言兵即可用诡。但是,一支正规的军队打战不可能仅仅靠着一些“奇招”“险招”。“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而“正”是战争中所遵循的最实用,最基本的战略,过分强调“奇”,可能会使军队疏于日常正规的攻守,不够重视估量整体的军事实力,而存在对战争的侥幸心理。像“空城计”等计谋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起作用而不被敌方识破的。但是偏偏有些人把《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借刀杀人”,“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上屋抽梯”等计谋也一并归入《孙子兵法》名下,使得一部兵书摇身一变为一本“小人”书,专门教人如何使诈。用一个“诡”字来定义《孙子兵法》显然是有偏颇的。

戚继光也反对这种错误观点,他说:“此‘诡’字,非诡诈于心之谓……所谓诡其形以示敌,非在我治兵为将,存心制行,发号施令,俱要诡也。今人行检奇怪,即依附曰:‘兵者,诡道’,将事该如此。呜呼!”

2. 《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有人是这样批评《孙子兵法》的,“兵法类比艺术,纪效新书之类的就是素描写生的基本功,孙子兵法是啥?讲了一大通艺术的分类原理,其实绝大多数只能培养一批眼高手低的庸才。”其实,这样的批评也是有原因的。比方说,《孙子兵法》之《计篇》讲“多算胜,少算不胜”,那么如何落实这个战略的规划?《形篇》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那么,如何做好攻守,攻是如何攻,守是如何守?《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也就是说,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能够像管理人数很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属于军队的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够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是由于旌旗鲜明,号令严肃。问题是,如何调派部队?如何组织编队成团?士兵如何识别军旗各种颜色进而接受命令?《虚实篇》里讲“形兵之极,至于无形。”那么主攻和佯攻的兵力怎么分派?遇见不利情况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也因此很多人看了《孙子兵法》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打战究竟该怎么打。我们很多人就算看了《孙子兵法》,也不知道如何上战场杀敌。似乎,孙子谈兵法,与赵括纸上谈兵没什么不同。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孙武是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而缺乏实战经验?

关于描述孙武用兵打战的文献确实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仅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所提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下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介绍《孙子兵法》十三卷的书大都把这个故事作为前言来介绍孙武这人。《史记》一书接着说,“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场战争名为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所以说,一口断定孙武是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回到问题上来,“《孙子兵法》当真不如一卷训兵书吗?”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孙子兵法》是写给谁看的?假若它是为一般的将领,一般的士卒而写,那确实,不如看司马穰苴所写的《司马法》,宋朝的《武经总要》,《行军须知》来得实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更是将练兵用兵之法描述得一清二楚。不过,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及,《孙子兵法》是孙武初次面见吴王,给吴王看的。这本书的高度,是战略的制定者,战略的决策者以及他们的参谋人员才有必要读的,士兵和一般的军官,读孙子兵法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们看待战争的角度和视野,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孙子兵法》所提炼的原则是颠仆不破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把军事问题抽象归纳到了哲学高度。其它的兵书,多是从养兵练兵,队形,纪律,组织等多方面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阐释分析,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孙子兵法》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它的价值绝对是不可小看的。因此,称《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孙子兵法》采取了“舍事而言理”的方法,从宏观上揭示了军事活动的一般规律,语句高度凝练,但在具体应用时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认为,要想研读《孙子兵法》,还需要涉略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一类的兵书。戚继光特别注重从实际出发,把经典理论著作中的思想与实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所写的兵书堪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而且更进一步融入自己的实战经验。研究戚继光这类具体而微的兵书,了解练兵作战的具体操作,对我们理解《孙子兵法》所高度概括的战争基本准则有很大的帮助。

3.对《孙子兵法》热的冷思考

诚然,《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讲为将之道,五事七计等军事谋略,里面还包含了儒家的“仁”的思想,辩证法等哲学思想,这部兵书在当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还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今泛起一股国学热,我们都大谈特谈对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孙子兵法》可算是被“用”得相当彻底。现在各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孙子兵法》与商战,应该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了,不仅是国人尊崇,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一书对于指导商业竞争确实有所助益。但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怎么还有人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文教学,图书馆工作,秘书工作,篮球竞赛,炒股,乃至税务稽查工作,都统统与《孙子兵法》沾了边。看来《孙子兵法》还真是光辉普照全球,照耀万物?把好好的一本兵书当成了万金油,这里抹抹,那里抹抹,难道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表现?不是吧,这只会让一本军事宝典变成了一块狗皮膏药。

香港著名评论家梁文道曾提到,对经典最经典的解释是:“没多少人读,但是人人都谈的书。”《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很多人都大谈特谈,却没有从头到尾认真看一看,以致于对其存在误解。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它的战略高度也许是今人也达不到的。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19

超越,是让人跃升到另一种新的境界,知识的进步是一个更新的过程,当然人脑也要一直不断的学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上人才济济,尤其像现在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口偏高,越有知识才能的人也就越容易被公司企业录取,有真才实学的人就不怕被别人挤下去。

前几天读了中国台湾作家刘墉文集中的《超越自己》,这本书是作者的独子考入美国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学校第一年,作者写给那个怯生生年轻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导他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此借鉴作者的人生哲理。

我爱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它非常能教育我们怎样去超越自己。这本书的前言说: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是外来的,而是我们自己!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忧郁、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为没有更高的理想;我们不敢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我们未能突破,因为不想去突破;我们无法发挥潜能,因为不能超越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的经验。在幼儿期,没有人逼我们学走路,我们却试着自己站立,不断跌倒,不断站起,不断试步,终于能从爬的阶段,进入走的时期。然后,我们对走走也不满足,又要学习跑。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在能跑、能跳、能写之后,那原先所具有的、不断超越自己的冲力,竟渐渐消失了呢?因为这是上天设计的,让我们有了谋生的能力之后,就少有那继续超越的想法。也就这样,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安安静静地作为一个"凡人"。只有那少数的人会说:"我们不要做一个普通人,我要超越!超越我那看来有限的自己。"于是,在这种不信自己办不到的愤怒和努力下,他们将自己提升了,且随着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超越,为人类的历史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在书中,作者强调: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每个人应该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得先肯定自己。常常觉得自己很没用处而看轻自己,在家中也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是感到连一点事都做不好,因而伤心、难过,往往使自己摔的很惨,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吧,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越挫越勇,勇于挑战才会拥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和回忆。在人生这条路上,自始至终都和你竞争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应该从小就会看重自己。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冲破人生冰河的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书中的第一偏当中提到了作者儿子上学途中所会经过地方都是纽约最乱,也是最常发生强暴,抢劫,杀人的地下铁,作者告诉他的儿子上学的这段路就好比是人生所要走的路一样,陆上潜藏著许多的危险,未知,但这条路就像是一个布满毒蛇猛兽,危机四伏的森林一样,不过要是不走过这条闭精的道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书中也提到了幽默感在于生活上的重要性,它可以使你的人际关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它也代表一个人的智慧,机智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胸襟,宽宏的肚量能够接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如果我们能有效的运用幽默感,那我想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不断的欢笑。

作者说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公平的,但有的人的时间永远不够用,但有的人不但时间够用,而且甚至还有很多剩余的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于已经上高二的我来说,如何好好的运用一天之内所有的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必须优先解决的一个问题,作者提出了四个非常好的方法提供我们供做参考,第一,决定事情前的急重轻缓并排好优先顺序,免得该做的是没有做完。第二,用较多的时间做需要花长时间做的事,用较短的时间来处理一些锁事。第三,以速度争取时间,将争取到的时间集中为较大的。第四,如果可以的话,在同一时间内做更多的事,史时间多元化。我也得从以上四点中多多的学习了。书上还说绝对不能安于现状也不可以太自满,因为成功的荣誉是短暂的,若不从现在开始准备为了下一个成功,当你失败的时候只会遭人白眼,因为古人说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别人只会看见你的成功,鲜少人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同情你。

看了这本书,我仔细地想了下书的内容,很久很久以前,父母创造了他,这样,他就应该创造另一个自己。创造他自己的风格,创造他自己的前途,创造自己的自己。那么,他就拥有了向生活跨出第一步的权利。随后,他也学会发现在这条道路上,有着不可计数的强敌,当他正绞尽脑汁想着如何与这些对手较量时,他似乎忽略了什么人?其实,在这条道路上由始至终都与你竞争的强敌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必须从小学会看重自己。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冲破人生冰河的人——一个生活中的勇者!

"你不能失败"是本书中作者教导他独子的信件之一。作者引用西方哲学家赫伯特的话:"一个人如果二十岁时不美丽,三十岁时不健康,四十岁时不富有,五十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残酷得甚至不能给予失败者一点同情心。

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失败的经验可以成为成功的踏脚石,一个从没失败过的人,一遇到难关就没辄了。所以一旦确立好了目标,就要勇往直前的、不怕失败,未来是由自己创造的,结果也是有自己创造的,要成功,就要将失败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已知的环境做进一步想,对未知的环境做退一步想。"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进是让人喜悦的,但后退未尝不是。前进要知道自制,不要到时候连后路也没有,后退是为了能够在重整出发所留下的,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预留了后路,还怕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吗?

这封信的内容让我本身也有了忧患意识,在我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激起思绪的浪花,使我日渐麻木的心振作起来,让我想到这个社会是不断变迁和飞速发展的,做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如果不能适应这个社会这个大环境,技术上新的要求等等,就是一种失败。就必将被时代前进的步伐所抛弃。好比作者所比方的:"马断了腿,当然还能活!但是身为一匹马,不能跑了,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对于我来说,必须成功,必须把全身的精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态度决定一切;做为一名学生必须成功,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理想,在自己专研的技术上有所突破,在新的技术领域学到更多的东西来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为父母的女儿,必须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他们是我精神上的支柱,是我的全部。我更加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强烈的责任感。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豫,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此不思进取。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因此,具有忧患意识,掌握正确方法,人生就会走向成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这就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体现。

有人说刘墉是个谜,他的书没有太多畅销的理由,却往往是书市上畅销榜的冠军。有研究刘墉的人做了这样的解答:他的书中不乏许多励志和心理辅导性的东西,却总是研究凡人的心理时提出许多不凡的见解。因此,我喜欢刘墉的书,也都受益匪浅。他的文章句句深刻的人生哲理,笑后会流出眼泪的幽默,殷殷叮咛的书信,告诉读者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如何对待纷杂的社会,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接受别人的爱。告诫年青的孩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惰性,克服依赖心理,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生存自保之道,并寻求进一步的突破,使自己走向成功。

作者提到了他在创作这本说的时候,他的朋友来到了家中拜访,并看了他的稿子不够有说服力,应该站在更多立场去想,作者起先很不以为然,但是后他又重新把稿子全都看了一遍,自己也发现这些个稿子的确有必要重新改过,于是作者放弃了前面二十几篇的稿子全部都再重新改过,终于完成了这本「超越自己」,后来这本书月卖越好,从这件事中又可以了解一件事若要达到更好的境地就必须不断的修改,最好是能够重新来过。

书上还说绝对不能安于现状也不可乙太自满,因为成功的荣誉是短暂的,若不从现在开始准备为了下一个成功,当你失败的时候只会遭人白眼,因为古人说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别人只会看见你的成功,鲜少人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同情你。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有用方法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感谢老天,让我能看到这本难得一件的好书。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0

我有一本魔法宝典,有了它,可以让我的心胸变得宽阔起来,不再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不再为一些小挫折垂头丧气。这本宝典的名字就叫《波丽安娜》,这是一本很少人知道,但一个世纪来在西方国家销售一直不断的文学作品。自从问世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可爱的波丽安娜已经成为美国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形象之一,“波丽安娜”一词在美语中代表了快乐的意思。

这本书的主人公波丽安娜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她失去了双亲,唯一的亲人就是波丽?哈林顿姨妈。波丽安娜带着她的愿望和笑声来到了波丽姨妈家,波丽姨妈是整个农庄最富的人。但波丽安娜一开始生活得一点儿也不好:波丽姨妈不许她提所有有关她爸爸的事情,讨厌她撞门的声音,让她睡在小阁楼……一切总是不顺心。可波丽安娜对于姨妈的批评一点儿也不烦恼,总是笑着说我很乐意,我很高兴,好像波丽姨妈整天在表扬她似的。其实这是爸爸教她的一个“快乐游戏”的功劳。

小时候的波丽安娜生活在妇女慈善会里。当波丽安娜想要一个布娃娃,却从慈善会募捐箱里拿到一根拐杖时,她哭了。可爸爸安慰她说:“你应当为我们的身体都很好,不需要拐杖而高兴。”从此,波丽安娜经常玩这个快乐游戏,已经很熟练了。

读着波丽安娜的故事,我回忆起了暑假里的一件小事。一天下午,我在做作业,妹妹来到房间里,对我说:“姐姐,我要去玩,你陪我去吧。”这正是我做作业做得最紧张的时候,如果我去玩,作业就要拖到明天完成了。我头也不抬地说:“我没时间,去找舅妈玩,别来烦我!”“不,我喜欢你,就要你陪!”妹妹又一次请求。我甩甩手,不耐烦地说:“我不会陪你去的,你去找别人吧!”妹妹不说话了,两眼直直地看着我。大约过了5秒钟,只见妹妹张开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大颗的泪水一滴一滴从她的脸上滚了下来。这时,妈妈闻讯赶了来,一边安慰妹妹一边对我说:“妹妹比你小,你要让着她点。走,陪妹妹到下面玩。”我无奈地放下笔,陪妹妹下去玩。等到妹妹回杭州了,没人陪我玩时,我发现了《波丽安娜》这本书。我迫不急待地读完了这本书,想想这件事情,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妹妹住在杭州,来一次不容易,要我陪她玩是喜欢我,我却认为是无理取闹,真后悔。波丽安娜告诉我,“快乐游戏”是让你知道凡事都有另外一面,只不过它在事情的底部。找到了这快乐的一面,你就会觉得这事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我的“快乐游戏”也玩得可以。比如说妈妈买错了我想要的背包,但我能得到另一种漂亮的背包,这不值得高兴吗?妹妹把我的书撕破了,我能从中知道我书存放的位置不对,这不值得高兴吗?数奥考试,我得了88分,至少说明我没有全部做错,即使全部做错了,我也还能再复习、再考,我要为这高兴。

看了《波丽安娜》这本书,我发现我学会了谅解、宽容、开心……心胸开阔起来了,很多事都能容忍了。这本书的力量很大,只要你读了它,你就发现自己变了。换一个角度去发现,说不定你的收获会更大。

读完《波丽安娜》,我感到无比的快乐。

波丽安娜,一个快乐的小女孩,任何事在她眼里都那么值得快乐。因为她,姨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因为她,“怪人”显得和蔼可亲;因为她,病人改变了坏脾气;因为她,全镇人改变了看待“生活”的方式.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波丽安娜是怎样改变波丽小姐--她的姨妈的。

波丽小姐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女士。波丽安娜才来到她家几天,就犯了她几乎所有的禁忌:拥抱问好的方式遭到拒绝;因为没有纱窗,她打开窗户通风带进了苍蝇受到谴责;她的教育程度也不能让姨妈满意……但在和波丽安娜相处的时间长了,波丽小姐渐渐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快乐地“生活”。

让我们再来看看,波丽安娜是怎样改变彭德莱登先生的。

彭德莱登先生本是小镇上有名的“怪人”,上街从不跟人打招呼,也没有人敢跟他打招呼。可波丽安娜每次碰到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友好地走上前去和他打招呼:“你好,先生。天气很好吧!”一句问候,展开话题。渐渐地,波丽安娜成了彭德莱登先生最好的朋友。彭德莱登先生变得热情开朗了。

波丽安娜还把快乐带给了病人。斯诺太太因为脚受了伤,要长时间躺在床上。她的脾气也因此暴躁起来。波丽安娜知道了,迫不及待地到了斯诺太太家,送她吃的东西,教她做快乐的游戏,帮她扎头发。做这些事,波丽安娜乐而不疲。斯诺太太因为好久没人陪她说话了,所以天天盼着波丽安娜过来。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游戏和它的玩家》。

当小镇上的人知道波丽安娜出车祸时,他们个个情不自禁的来到波丽小姐家,叫波丽小姐转告波丽安娜一些令人开心的事,希望波丽安娜能快乐起来。

每个人都多么关心波丽安娜呀!因为平时,波丽安娜是大家的开心果,引导大家往好的一面想。有付出就有收获,大家都希望波丽安娜快点好起来,再把欢乐洒满整个小镇。

波丽安娜也改变了我。

看了《波丽安娜》这本书,我也暗暗下定决心,以后对每件事都持乐观态度。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温州的中山公园玩。等了好久,妈妈都还没来。我和爸爸决定去书城看看。走了十几分钟,妈妈打电话来了:“我已经到了,你们在哪里?”我们听了,马上往回走,我和爸爸一起说:“幸好我们还没有走到书城。我们可以少走几步了!”爸爸又说:“我们现在开始学习波丽安娜了!”说完,我们便哈哈大笑起来。我想:虽然多走了十几分钟的路,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步锻炼身体呢!

还有一次,下雨了,我没带雨伞。我退一步想:哈,虽然没带雨伞,我也可以暂时用帽子来挡雨啊,这样我就不会感冒了。这时,我又想起了波丽安娜。

我觉得《波莉安娜》这本书很好看,中间真实地写出了波莉安娜是怎样面对自己的困难,怎样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的磨难,并且帮助别人消除内心阴影的成长过程。

波莉安娜虽然才十一岁,却在一次车祸中受了伤,但是她勇敢地用微笑承受一切,不仅用她爸爸教的“快乐游戏”,缓解自身的痛苦,还努力开解身边的人,让他们改变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开朗高兴。即使波莉小姐对她那么不友善,可波莉安娜也能平静对待,最终通过快乐游戏让波莉小姐渐渐成为大家喜欢的人。

自从波莉安娜来到小镇,整个小镇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象约翰-潘-德莱顿这样的古怪人,都在波莉安娜的影响下,乐观向上,他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后,重新赢得了爱,与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波莉安娜》之前,老师跟我讲过:这本书改变了所有美国人,让他们知道遇到困难,怎样从容地去解决。“波莉安娜”一词因此在人们心里具有了乐观向上,充满爱心的含义”;小主人公的游戏也被称做“天使游戏”。我读了以后受益非浅,我想用实际行动改变我的生活。

小女孩波莉安娜丧失父母、身无分文,只能同脾气怪戾而冷傲的姨妈一起生活,但她偏偏能在每一个困难与打击面前欢天喜地地去发现快乐,并诚心诚意地去享受这快乐。她的热情与欢乐不仅没有使自己被严酷的现实所压制,同时还深深地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让整个小镇度都重新获得了生机,让么每个人都真心诚意地喜欢上了她。

作品以单纯的童心和乐观、健康的精神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来自生命本质的、元气十足的“快乐”,给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尤其是那些正身处艰难时期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与慰籍。

读了这篇小说,我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我觉得波莉安娜对人生非常乐观,无论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变成快乐。而我呢?遇到困难就退却,向困难低头,总是把困难抛到后面。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就把它留下来,先做别的作业,结果做完了别的作业,却把“困难”忘做了,最后总免不了老师的一顿数落……有时我实在被“困难”逼得迫不得已,才绞尽脑汁,终于克服了“罪魁祸首”―困难。

同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张海迪大姐姐的故事。她五岁时患脊椎病,胸以下部分全部瘫痪,可是她却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与病魔!我敬佩她们,我要学习她们,我今后也不会向困难屈服的!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1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近期我阅读了部分书籍,其中郑洁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也能在书中找到我要的答案。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

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在我们的意识中,教书匠总是板着脸、苛刻严厉、毫无生气的那种,有时在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书匠吗?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

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

其实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还曾记得,在教师节时,我们班的五十几名学生,有的学生是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来鲜花、水果,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有的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们关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做一名教师真好。这也就是郑杰老师所说“相互取暖”吧,知道别人很冷,知道别人的处境,才会设法给别人一点温暖,自己在给别人温暖时也会受着别人的温暖。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

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

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参与课改,不要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如果我们都能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

然而,从我们的现实情况来看,似乎有点儿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至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回忆上学期我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父母的心》,如果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度来说成功的。

但是,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教学是吃力的、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很投入尽兴的。是什么原因呢?现在想想就是忽视学生的情感。其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激情中体验教学,在宁静中思考教学,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学的本质美,才更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学效果。

幽默是爱心与智慧的结晶,数学课整体上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如果上课时有点儿幽默感,这样的老师,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如果能在有趣中不知不觉地引导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一定是好的。你、我怎么知晓自己的可爱之处呢?不妨像郑杰老师所说的那样:“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试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和眼睛,他们欣喜的表情和欣赏的眼光都会告诉你的。”

教书匠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而作为教师,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何况,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们何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名和谐教师呢?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我们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相信心会越来越年轻、笑容会越来越灿烂!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郑杰老师说“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啊,“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教师大多是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和谐教师”。年轻的特级教师贲有林,正因为每天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才编辑了62篇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集。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甘于“有限作为”。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长和发育的,教师应该给予持久的关注和等待,要悦纳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反对“立竿见影”。我们在学生身上取得的'显性“成绩”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强力和果断在学生身上“打造”出什么,“催生”出什么。甚至有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小学教师吧。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2

《红楼梦》读书心得

《红楼梦》,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水浒传》读书心得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女情。

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西游记》读书心得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

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3

《领导梯队》这本书很有意思,因为每个人都能在中间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够对号入座,看到自己的过去,甚至预见自己的未来,相信每个人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我仅从研发中心、技术研发部、我个人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的感悟。

《领导梯队》是一种领导力发展阶段的理论学说,类似于发展心理学中各家对人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尽管《领导梯队》中明确了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需要经历哪些阶段,但这些阶段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没有个体发展阶段那么密切,如果能够快速转变自己的观念,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历练,70后,甚至80后成为首席执行官都有可能,因此《领导梯队》它的实操性和指导意义更强。

《领导梯队》中,虽然将管理人员分为7个层级,6个发展阶段,但不同的企业并不是严格按照对应的层级来安排人员,尤其是如今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就意味着在许多公司并没有7个层级,那么对每个层级的要求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例如,即使你在某家企业处于一线经理的岗位,但你仍可能需要具备部门总监的领导力。下面,我将以自己为例,提出我所在的层级、需要的工作理念、领导技能、时间管理(我认为工作理念最为重要,最先阐述),以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被任命为研发中心的协调人并协助管理技术研发部的日常事务。年初立项的时候,领导并没有给我分配很多研发项目,我能感觉到领导有意想让我多做一些管理工作。虽然没有直接的说,但是我想人并不是在某个岗位上才要承担某些责任,而是当你主动承担起某些责任的时候你才会被放在这个位子上,而且这个时候的研发中心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角色去做一些工作。现在看了《领导梯队》这本书,我想这应该算是一次工作理念的转变吧。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要给自己定位,找准自己的方向,哪些事情要管,哪些事情要抓,哪些事情要放,在做事之前,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按照《领导梯队》的模型,我应该处于一线经理的位子,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按照目前的情况,我仍需要做一些个人贡献者的事务,以及掌握一些部门总监的技能。不光是自己的定位,我还要帮助团队找到部门的定位,让成员知道自己的责任,我把今年的技术研发部定位为“战略执行者”、“产品创造者”、“形象塑造者(专业形象)”,明年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两项,就是“变革引领者”和“知识传递者”,技术研发部能不能挑起这个担子,发挥更大的价值,今年是打基础的一年,对大家都非常重要,甚至对研发中心的未来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找到了个人和团队的定位之后,就要调整自我的工作理念。我清楚地知道团队的力量,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团队,技术研发部才能得到发展,研发中心才有存在的价值。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每个人都能说团队重要,但是你是不是真心想去发展一支团队?我觉得与其担心辛苦培养的人才流失,不如担心留在部门的不是人才。有些人会认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想说能被饿死的师傅是停滞不前的师傅,是早晚会被淘汰的师傅。技术研发部从我做起,所有人都要无私地去带人,教人,去辅导,因为我们都必须具备一颗开放的心态。如果你的下属无法掌握你掌握的技术或能力,无法完成你正在从事的工作,得不到上级的信任,那你就永远无法去做更重要的事,获得更大的成长,因为在上级没有找到可以取代你的人之前,你就永远要做手头的工作。所以我们要帮助下属提升能力,获得上级信任,对下属,对你都有好处,是共赢的关系,不是竞争的关系。一个人的格局是要让今天的你超越昨天的你,可以是无限的超越,不要把自己的最大能量限制住,让下属去逼迫你成长,不要想着一劳永逸,要有不断进步的自信和决心。如果一个人能够转变工作理念,让自己更开放,不管他身处在哪个层级,他都是自己的领导者,都会具备领导力。

除此之外,要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团队意识,这个也要从我做起,接到的任务,不管合不合理,是不是你应该做的,既然到了你手上,你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因为我们在团队中一直灌输这样的理念,你不代表你自己,你代表研发中心,如果你把事情做砸了,别人不会说是你没把事情做好,会说你研发中心不行,你有没有这个勇气让研发中心所有人帮你背黑锅,所以现在我们部门的人做事会有压力,会有责任心,团队成员间也会互相帮助,会有向心力,觉得我们是荣辱与共的。

另外,研发中心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也非常多,和集团产品部、市场部,各分子公司的销售、顾问,应该说很难找到和我们不相关的部门。对于各部门你是否能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到了年末的时候,各个分子公司都会来协调人,我们也很累,也有很多的任务,怎么去平衡好这些关系,也是一个考验。首先,我要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所以研发中心的每个人都希望各个部门都很强,都很厉害,我们要齐头并进,要共同成长,所以我们也会尽力去协调时间,做好支持性的工作。

在工作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部门中总有一些人是你自己挑选的,可以说是你一手培养的,你是否能平等对待所有人,而不是偏向所谓的“自己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讲究“尊尊”和“亲亲”,就是长幼有序,差序格局,这些在领导的传承上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例如作为基层管理者,有些人是自己招进来的,就变成了自己的嫡系,你有没有“亲亲”的想法,对于别的部门转过来的人,你是不是另眼相看了,这样优秀的员工就会灰心,会觉得没有希望,甚至不专注于把事情做好,而是开始学会拍马屁,或者建立自己的小团队,培养所谓自己的人,风气就坏了。如果只用和你亲近的人,时间久了,一个部门的人都同质化了,这样也就危险了,因为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我们要的是“和而不同”,要能讲实话,能把风险说出来的人,做研发的千万不能藏着掖着,产品有风险,我们要说出来,内部讨论,想办法把问题解决,办法总比问题多。

在领导技能方面,其实对一个初级管理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团队中树立你的威信,尤其是一个新组成的部门,大家年纪都差不多,智商也没有特别高,只因为你早做一年研发就要听你的?显然这不是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我也时常在想,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能够领导比自己技术好的人,要能够吸引最好的员工到你的团队中,到底依靠的是什么?我可以找一个很牛逼的技术,让大家都信服于我,但是知识经验技能太容易被更替,那些吸引人的优势显然在冰山以下。我隐约感觉我要看得更远,更有大局观,控制自己的情绪,具备同理心,正直诚信,勇担责任,客观审慎。最近我看到了一个词,或许能够概括出之前我做的一些努力:“开放意识”。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开放意识”是一种大有裨益的注意力,它指的是你能够广泛地注意到周遭发生的事,但并不沉溺其中或者被细节牵着鼻子走。在运用开放意识的时候,我们不会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做任何评判、批评或抵制,只是单纯地感知一切。保持开放意识的人虽然能注意到这些人,但不会受其干扰,而且他们能注意到更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在开放意识上,我还做的远远不够,还要做很多努力。

关于辅导和培养,我的一般做法是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放任自流,不过这里也有个度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就总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管得太多,别人会觉得你太罗嗦,不信任他,如果支持太少,又会觉得没有归属感,没有成长,特别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员工,对这些特别敏感。所以既不能“过之”,又不能“不及”。这个度也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基础差一些,那你就说的多一些,但这个说什么也有讲究,如果时间允许,我一般不会告诉他们任何在百度或者谷歌上找的到的知识,在这些地方能够找到的东西你来问我,说明你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或者说你想走捷径,对我有依赖,那不行,我会说,那些东西你自己去查,如果你问的是经验、技能,是冰山下的东西,我很乐意跟你分享,我希望你是自主的独立的,有主观能动性的。好在技术研发部的同事都还是很好学的。现在技术研发部成立将近一年,已经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人才梯队,明年入职的新员工都会安排老员工来做带教人,要提高老员工的管理能力,这对他们做好研发工作很有好处,一个没有领导和管理经验的人如何为企业管理层研发针对性产品和服务呢?一个靠悟性,当然也要靠经验,要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同身受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管理者的难处。有些员工可能会对管理人员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做管理就能指挥别人干活,自己就能轻松下来,等他们真的带人了会发现,指挥别人干活比自己干活更累,因为你要对结果负责,所谓的授权就是看着别人把自己擅长的事情搞砸,还要耐心的指导,你能做到吗?

对于任务的分配,也首先要对下属的能力水平有了解,给他们的任务最好要略高于他们的能力水平,需要他们努力一下才能完成,但又不是遥不可及,不能拔苗助长,如果是遥不可及的任务就要辅导,要给资源,不能“见死不救”,不能让下属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事实上,我们现在有些项目是超出能力范围了,那就只能鼓励大家,共同探讨,突破自己。

对于团队氛围的打造,我们既要紧张也要活泼,关键是要激发工作热情、管理情绪,调整心态。研发工作要求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每个研发项目都不同,同样的知识结构不可能胜任所有研发项目,因此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因此我们尤其要强调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能力更多地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上。我们的团队是“开放、分享、合作、学习”。我想任何人都有善和恶的一面,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好的氛围和好的环境,把大家善的一面激发出来,所以团队氛围一定要好。当然,我在部门管理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我在与同伴进行分享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是在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另外,还有代际差异的问题。当高层开始面对80后的时候,你已经开始面对90后了,你做好准备了吗?《领导梯队》中说,“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方式,一线员工获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大量信息,他们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去创新,影响运营结果和服务客户。但由于一线经理的“半军事化”管理理念,员工们不会利用这种自由。今天,员工希望获得过去被认为是少数人才知道的信息,希望可以参与到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同时,他们也希望在工作方式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既需要知道也需要自由。”确实如此,新生代员工对于自由的渴望的同时,又需要适当的指导,因为当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能力自豪,而当事情不那么顺利的时候,他们又希望把压力释放出去,这时候没有系统的培训和适时指导就成为了理所应当的借口。因此,有限制的自由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而一线经理在这件事上,除了要有极大的宽容去承受员工的指责,同时又要帮助员工去改变心态,让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中的优秀者也会成长为一线经理,适当的让他们了解你的处境,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培养。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于一线经理来说,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员工,90后员工已经与80后员工有较多的差异。他们更盲目,又更自信,对于挫折也容易产生情绪,如何管理他们,成为又一大挑战。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4

在今年十月份期间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阅读了《呐喊》一书,虽然还了解甚少,但愿意尝试着对其中的底层群众略加分析。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14篇白话小说。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外表看似癫狂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形象,作者通过描写狂人癫狂的,看谁都仿佛要吃人的变态心理,实质上是为了反映当时看似充满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和家庭制度实质上就是“吃人”。本文中的狂人在我看来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封建战士形象,他具有很严重的疑惧心理,走在路上赵家的狗看他两眼,他便怕了起来,对于赵贵翁和七八个路人的眼色甚至是一伙小孩子,都认为是与他有仇,要害他,当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时狂人更是从顶上直冷到脚跟,内心还产生了“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的奇怪想法。不仅如此,当他吃鱼和医生来给他治病时他都疑心那时想要害他。,然而当我读到“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段时,我才明白其实狂人在看似癫狂的外表下反应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将他变得如此疑神疑鬼?读完全文答案十分明了狂人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压迫和剥削,在严格的封建背景下人们非但没有反抗的意识反而一个学一个相互压迫,这就是所谓的“吃人”,在狂人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其次我要说的是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孤高自傲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可他十分迂腐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只会死读书,因此读书虽是改变孔乙己命运的唯一途径,但他却不能考出地位。这就注定了他只能与短衣帮地位同等,孔乙己的迂腐着重表现在他不懂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的出路是不大的。当短衣帮揭开他考试不中的伤疤时,他只好“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此时孔乙己的痛苦难堪与众人快活相映衬,喻含了孔乙己悲凉的命运,他凄惨的经历非但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反而只能成为众人的笑柄。文中多次描写了孔乙己悲惨的境遇,如文中写道“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中提到了众人的嬉笑声表现出了世态炎凉,我读到这儿不禁心寒。文章对孔乙己的肖像也刻画的入木三分。他沧桑的面容暗示了孔乙己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常遭到欺凌侮辱。在我的心目中孔乙己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在他迂腐麻木的性格外表下实际上有着一丝善良。文章侧面描写短衣帮对孔乙己悲惨生活视而不见实质上是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批判了封建社会民众爱心和同情心的缺失。文章最后写了一句看似矛盾的话,既用了大约又用了的确,实质上暗示了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死无疑的悲惨下场。

我第三个要分析的是阿Q,阿Q的人物形象看似简单,实质上是多重人格的拼凑,对于我来说最熟悉不过的便是阿Q精神了。在我个人看来阿Q精神就是一种自欺欺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以当众人眼中的小丑为骄傲,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他表现出一副强者姿态,如阿Q面对小尼姑和王胡时。但是他一旦面对有钱有势的地主少爷时,他是当面不敢吭一声的,但是事情过后,他总会在背地里骂上两句,并欺负一下其他人或者找些东西撒气。这就是阿Q精神的具体体现了:当阿Q被赵家少爷打后,他暗自说到现在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了。一句话便完全转变了阿Q的心情,他居然得意起来了。其实阿Q心中很清楚他的社会地位是远远不及赵老太爷的,而且人们对赵老太爷的尊重远远大于对他的尊重。可就是这一个巧妙的心理暗示让他完完全全转变了心态。让他觉得自己仿佛高人一等。类似的例子还有阿Q与王胡战败后,调戏了小尼姑,赢得众人的喝彩,顿时所有的遭遇和不快全都抛至九霄云外。阿Q其实是《呐喊》中底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不学无术,到处惹事生非。只不过他的人物性格被夸张和加以突出。阿Q异于常人的一点就是他善于把握时机,当革命热潮刚刚掀起,而大家都在犹豫时,阿Q已经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派,虽然他并不了解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革命的目的很简单讨回之前所受的屈辱。阿Q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有骨气的真正的人。面对比自己有权势有力量的人,包括他之前非常鄙视的王胡在内,他都会低声下气显出一副奴才相。

我还需要做简要分析的是作品《药》中的人物。他们是农民阶级的典型代表。《这篇文章写了老栓的儿子之死,却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的支持,革命没能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令人寻味:革命者夏瑜和华小栓的死有什么关系?文中多次侧面刻画了华小栓的人物性格,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活力的典型封建家庭孩子的形象。文中有以下一些描写:“小栓——你坐著,不要到这里来”;“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通过小栓母亲的几句命令就刻画出了这样一个无思想无主见的小栓形象。至于革命者夏瑜,他则和小栓完全相反,他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对推倒封建制度充满了希望,敢于奋斗,敢于献身。只可惜他没有认识到革命的观念并不能深入农民心中,最终落了个被人害死的悲惨下场。对于小栓的父亲,他是一个麻木,愚昧,不懂得革命的意义之所在的封建农民的形象。革命者为了他们的自由和幸福而献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而他却用馒头蘸着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的儿子治病,愚昧的群众不但不能理解支持革命者,反而认为革命者的牺牲是可以从用钱买来享用的!作者这样巧妙的安排情节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如此不仁不义之人,断了子孙也是天经地义。

《故乡》中的闰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年少时活泼机灵,是个人见人爱的小英雄,可是当数十年之后当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己经不是之前所认识的那个闰土了,作者用了大量的语言和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木头人。作者在表示悲哀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愤恨和不满。在文章最后作者寄希望于下一代,并希望他们能不要重复自己的路

至此我要详细分析的人物就告一段落了,当然《呐喊》中还涉及到了其他许多底层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就是一个勤劳,朴实乐于帮助他人,敬岗敬业的人民公仆形象,其实这对当今的社会现状有很大讽刺作用。在现在这个世界中,碰瓷,讹钱等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人人都有文中车夫所具备的那种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精神,那么我想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很快就会被杜绝。除此之外《风波》一文中的九斤老太,九斤嫂,赵七爷也是典型的底层农民形象。譬如赵七爷,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可是大家伙却对他尊敬有加,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七斤辫子的有无成了这篇文章的线索。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如九斤老太的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从前的——,是这样的么?从前的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这句话,从而描绘出了封建社会农民保守性以及狭隘性。《社戏》一文中塑造了一些朴实热情好客的农民形象。如六一公公,阿发,双喜等,都十分大方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好东西。这如果要是放在现代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5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一>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安娜体态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以及作品人物,特别是对安娜本人的命运,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一百年来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二>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叹赏时,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的结局痛心疾首。如此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过是真挚的母爱与情爱,这个正当的生活权利,却被冷酷无情的贵族社会分裂并对立起来,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奢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 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当然不止卡列宁一个人,而是整个上流社会。恩格斯分析《人间喜剧》的形象时指出:“在贵妇人的生活里,对丈夫的不忠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和她们在婚姻上听人摆布的方式是完全适应的。”(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脱西怂恿渥伦斯基追求安娜,渥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视为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伪善的莉蒂亚自诩为“社会的良心”,淫荡无耻的培脱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虚妄无能的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剧内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曾对渥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她渴望渥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妇。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渥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渥伦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愈是复杂,深刻,尖锐。她一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会儿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会儿又失望得那么可怜;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永远充满了惊涛骇浪,她爱得那样深切,却又爱得那样痛苦。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如此一个丰满凸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了作家笔下一种永远惊人的艺术力量。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表现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一个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安娜的命运,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6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详细介绍。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第一 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终。我们只当是他们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之故,岂不知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使然。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去了意义。运气好的抱抱孙子外甥,运气不好的连孩子都没得抱,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陶老师建议大家“在精神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座辉煌的宫殿”,要“提前为60岁作准备”,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地迎接另一个精神生命的诞生”。这是从教师自身的幸福需要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每两年一次的评聘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丢人现眼外加经济损失,没办法只得求爷爷告奶奶。再例如进城这件事,也是脱关系走门路,耗神费力。如果我们能潜心读书,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让“文化不断为你增值”,那你就会成为你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虑那些职称啊,职务啊,调动啊等乱七八糟的事,还会有“更上一层楼”的快乐体悟。更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这是从教师的生存必需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第二 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陶老师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书应有所选择,经典能不断滋养人的精神和心灵;而非经典的书不但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损害和破坏已有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读书要“有舍有得”。舍弃那些三流的“下品”,选择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吗,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涂着蜂蜜的《圣经》,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能历经磨难而不垮,处身包围而不败,与热爱读书至关重要。是经典滋养了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犹太伟人,成就了以色列这个特殊的国度。俄罗斯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著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机)时手拿书刊,可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读书不够5册,这就是现状。如果教师还不喜欢读书,或读下乘之作,则何益之有?我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想这好书就应该是经典。

那么什么是经典?陶老师认为经典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经典无国界: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无年代,不管是现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古代的《古文观止》;经典无新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名言至今仍光芒万丈。经典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当我们每天都用经典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那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灿烂。

第三 教师怎样读书?

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恐怕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沈红旗,于漪,还是教坛新星韩兴娥,苏静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

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用陶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有句古话叫作“尽信书不如无书”。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只能算得上是传话筒录音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做报告我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句话,而有的人做报告,对于我们的耳朵和神经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为什么?因为有的人只会“把别人的东西罗列了一下”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显得死气沉沉,没有色彩。假期中我们听了几十场报告,这种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书中的内容因为有了我们的参与和酝酿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为“没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行走,难以抵达心灵的深处”,也就难以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脉之中。

读书心得3000字大全 篇27

一、 班主任素质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建构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者,是拥有实践智慧的德育研究者,是主题班会的发起人和策划者、引领者,活动有没有现实意义,开展得是否生动、活泼,达到的效果如何等等,都和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有关,班主任的思想、素质有多高,学生就能走多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通俗地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主题班会的开展,需要班主任具有良好的素质。它涉及身体素质(体力、精力),心理素质(智力、非智力)和社会素质(文化、道德、经验、机遇)等方面。

具体地讲,班主任素质包括学习与研究能力,精神境界与心理健康,教育智慧和机智。学习与研究能力指深广的知识修养和刻苦自励,“一专多能”,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去指导学生实行全面发展。精神境界与心理健康指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丰富的感情,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和合乎逻辑的分析判断力。教育智慧和机智指班主任要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观念,牢固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主动教育的教育氛围;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协调能力,要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善于沟通的能力。

另外,班主任要在平时生活、工作、学习中融入青少年元素,充分了解、体会、体验、感悟学生的思想、爱好、情趣,从而真正走进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

在主题班会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遵循活动的主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要采用开放的活动控制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引发和鼓励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活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以真情感染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适时、恰当的评价,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提升精神境界。

二、 确立主题

主题班会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必要活动,它可讨论思想品德问题,也可以讨论班级工作,还可以让学生谈认识、交流思想、介绍经验,开展表扬与批评。开好主题班会,首先要确立与策划好主题。主题的策划,具有导向性作用,它将确立班会的发展方向,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确定主题之前要思考的问题。

1、符合学校、班级的当前实际和学生当前的心理需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时间性、针对性,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点和奋起点。

2、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自主性,适合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

3、广泛发动全体学生,在主题设计、活动开展、效果展示等阶段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达到培养学生干部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5、达到群体教育的目的。

(二)、具体可设置的主题。

1、明确常规管理:遵规守纪,做个守纪守法的学生

2、竞选班干部:今天我选我

3、学会交往:学会洞察他人,学会宽容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与人合作。

4、学习经验交流:

5、感恩教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回报社会

6、习惯养成教育:习惯与人生

7、克服不良情绪,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8、成长的烦恼:把握青春,拒绝早恋

9、安全在我心中:

10、诚信、节俭教育:

11、理想与前途教育:成功触手可及,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12、肩负起人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自我责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理

角色责任——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社会责任——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把握今天,努力学到真本领;开创明天,在时代伟业中展现人生的价值

13、过一个安全而有意义的假期:

……

(三)、主题的确立与策划

主题的确立与策划,主要把握好三个原则——教育性、针对性、计划性。

1、确定教育目的,富有教育性。

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自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主题的确定与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决不能只追求活动形式,走过场。例如,针对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或错误,可以组织“我的学习目的是什么”、“以优异成绩向祖国汇报”等主题班会;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以组织“我的人生我做主”、“生命的意义”、“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等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如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学法交流”、“学习让人如此快乐”的教育;(3)“创三好、比贡献”教育, “五讲四美”教育,爱集体教育、爱劳动、比贡献教育等。

在确立和策划主题班会时,必须思想明确,知道主要是解决什么思想问题,应该怎样贯穿教育性,达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认识。只有这样,主题班会才有实效,才不会流于形式。

2、结合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

主题班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主题的确定必须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思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思想发展的脉络,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练、策划、组织,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初一、高一开学时,学生因为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给学校中的新教师、新同学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因而表现就比较好。作为班主任,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地对学生们进行点拨、引导,组织诸如“珍惜学习的好时光”、“告别过去,重新开始”、“我爱我的班集体”等主题班会,使学生的心头升起理想的光华,使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要做到有针对性,班主任必须善于搞好调查研究。作为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风气、健康状态、舆论、班风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摸清学生状况,抓住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促使学生的思想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针对部分学生成绩突然下降的情况,班主任应该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原因,然后召开“改进学习方法,和时间赛跑”的主题班会,使同学们在讲座和交流中明白苦学和巧学要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的道理。针对班级学生交往不当,影响思想、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可召开“我的青春我做主——爱情向左,我向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当前的主要任务,珍惜青春大好时光,珍爱自己。针对学生进入高三时的迷茫和紧张,可进行“走进高三,超越梦想”的主题班会,解决学生当前的心理困惑,从而轻松应对高三及高考。

3、认真确立主题,做到计划性。

主题班会必须有计划性,有严密的序列步骤,不能随意而发。教育性、计划性二者是统一的。首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一个总体方案。其次,对所在学期的班会活动有一个总的计划。第三,对组织的每一次班会要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如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采用哪些内容和形式,达到什么教育目的等等。有了计划,主题班会就会目标明确,进行顺利,才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三、 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加以组织、实施

班会的形式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要不拘一格、丰富多彩,要充分做好发动、准备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班会的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统一起来,融为一体。

1、主题班会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阶段。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思考,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参加新颖活泼、知识性强、富于幻想的活动,而对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不怎么感兴趣。因此主题班会必须适应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多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

例如:要进行“可爱的家乡,我为你歌唱”的主题班会时,我就在会前组织学生搞家乡调查,查阅有关家乡的历史和现状,访问老人、采访当地政府等,然后让他们把调查所得拿到班会上交流,会上,有的同学改编唱出家乡的风光和历史,有的朗诵赞美家乡的诗词、美文;有的介绍家乡伟人的艺术成就和地位;有的用小品形式来介绍家乡的名称由来和特产;还有的同学设想家乡城市的建设规划和进程……这样,同学们面前就展现出一幅幅家乡的美丽画卷,同学们在活动中深受鼓舞,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而自豪,也坚定了自己早日成才、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信心和决心。

2、不拘一格,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开好主题班会,除了要有好的主题之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样和生动。主题班会可以有如下一些形式:(1)主题报告会;(2)演讲和竞赛;(3)座谈和辩论;(4)野外活动;(5)社会调查成果汇报;(6)文艺表演;(7)技术操作,实物交流;(8)经验介绍;(9)团队心理辅导等

班会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不能搞一种死板的模式。只有多样化,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满足他们求知、增长才干、抒发思想感情、关心时事政治和走向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受到教育和锻炼。

需要强调的是,应该根据主题班会内容的需要,选择发挥最佳效果和最富教育意义的形式,以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智慧的启迪、人生道路的选择发生影响。

3、充分做好发动、准备工作。

凡事“不打无准备之战”。充分的准备才能使班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准备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教育、提高学生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精神(心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每次活动都应由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各尽所能,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挖掘潜力。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使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准备、组织、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既是主持者、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由老师包办代替。

四、要善于深化主题的巩固成果

班主任除认真考虑主题班会的选题、组织形式外,还要认真考虑主题如何深化和成果如何巩固,怎样让学生进入并保持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搞好主题班会的总结,并在总结中善于“借题发挥”,点到实质,“举一反三”,以教育多数学生。同时还要搞好“追踪教育”,以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

1、要善于总结、集中和提炼。

做好总结是主题班会中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主题班会中,学生的认识有时并不是一致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时还有分歧,甚至有些发言还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看不到本质;有些仅凭个人好恶来判别事物的善恶,美丑、尚缺乏客观的标准;有些发言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而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要利用总结来启发、诱导和点拨,使同学们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召开班会的目的,认识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总结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给以集中、分辨、提炼和升华,使学生的认识有提高,行动有准则,前进有方向。

2、要善于“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是班主任必须掌握和经常运用的手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当适时的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有一次,我对两个学生的座位作了调整,事后有不少同学提出了换座位的要求,而且多数是成绩较好的同学。由此,我布置了“由座位说开去”的主题班会,并列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要求人人都要写发言提纲。我提出的问题有:我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哪个更重要?歧视差生产生的后果会不会对你的学习带来影响?你知道怎样珍惜同学之间的缘份吗?如果你来编排座位,你将怎样满足人人都渴望理想座位和理想的同桌的需要等等。班会以后,学生们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白了集体的兴旺是每一个同学学习利益的保障,每一个同学是班级的一份子。事后不仅再没有同学要求换座位,还有些学生积极要求和成绩较差,纪律较差的同学同座,以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借题发挥”还指在班会总结中,班主任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使主题班会发挥出多种教育作用。

3、要做好“追踪教育”,巩固班会成果。

要使主题班会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决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班会后要进行“追踪教育”。

一是在主题班会活动之后,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促其升华。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

二是班会做出的决定,班委会要认真监督执行,并付诸行动,从现在做起。例如,在召开了“我为集体做了些什么”主题班会后,就要及时表扬那些关心集体利益,为集体做了好事的同学,给全班同学树立好榜样,也为他们更进一步提供动力;对于差的,要帮助其找到突破口,批评指正他们的不足之处,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改进、发展方向。只有这样,主题班会的成果才能发挥出它的效用。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求知、做事、做人。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三实精神”的指引下,需要用心地思考、全面的管理、长期的坚持。任何一种班级管理理念和班级文化都应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的,主题班会只是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要期望一次主题班会活动就能让全班学生收获很多,改变很多,但如果每一次主题班会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改善态度系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那么这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