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精选15篇)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1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精选15篇)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记得关心自己的亲友,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亲戚及新老朋友多点问候,多点联系,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他们,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彼此间关爱与温情传得更远,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国中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2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3

《孝经》教会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了《孝经》,我受益匪浅。

孔子说:“百事孝为先”。《弟子规》里也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读到这里,我想起平时我对妈妈的种.种不好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平时我对妈妈总是呼来唤去的,我以为妈妈生了我,就要为我服务,什么就得依着我。于是就连一点点小事,我都要妈妈来做。本来洗碗筷、打洗澡水等这样的家务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却不做,全部要爸爸妈妈为我做,他们对我百般依顺,我对待他们却完全随着性子。有一次,我被作业难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妈妈来叫我吃饭时叫了我好几声我都不理他们,最后才凶巴巴的对他们吼道:“我心情不好,别来烦我!滚!!”爸爸妈妈不但不生气,还温柔地安慰我。现在读了《孝经》,学了《弟子规》,再想想老师说过的话“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错了!我已经长这么大了,还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一点点小事情都愿意去做,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

我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古人说“有错就改不算晚”,我决心“亡羊补牢”。从今以后我一定以孝为先,好好对爸爸妈妈,不会再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不会再乱发脾气了,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一给予一点关怀,用我们的爱心,真心去帮助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充满爱,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4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5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__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6

近日读到一篇报道: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节目后.在一个月内受到500多封的来信.竟有90%的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掩卷长思,如鲠在喉.父母殚精竭虑,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岂不可悲?即使我的声音得不到真切的回应.我仍要大声呼喊:请孝敬我们的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帮父母出谋划策,培养了我们睿智的头脑;帮父母干家务活,锻炼了我们健壮的身体;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使我们的心肠仁爱;体谅父母,忍让父母,使我们的心灵坚忍。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早点注意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四年前那场夏令营里的较量或许是另外一个结局了。那场较量林法的大讨论,不只讨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应讨论“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那些“小太阳”们能在家中从孝敬父母的小事中得锻炼,他们能在夏令营里臭态百出吗?

四年,多少个昼夜,或许长得已经使人淡忘那个惨痛的教训:四年,弹指一挥间,或许短得还未唤醒睡熟的国人。炎黄子孙,你真的就甘心这样了吗?

都说下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是中国的脊梁。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的人,怎能去效忠祖国母亲?更何谈为一国之栋梁,挑民族之重担?

孝敬父母已经不只是一种家庭美德,更关系到一个人,一代人以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我们岂能等闲视之!让我们再读一部孝敬之经吧!这不仅是对父母重叹德国诗人海涅之所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对体会爱的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心无价,唯在心灵深处才能感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的体制怎样的变幻,中国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我们无法体会母亲在一天天衰老,从黑发到白发,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得粗糙的脸,岁月将这份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上。

有人说: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将不再需要父母,甚至会认为他们很烦。有时候看看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你很难再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他们盼望着子女能早点回家,可是他们的子女却不知在哪里彻夜狂欢,古人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扬名后世彰显父母也被遗忘了,只有个人主义的安逸和享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有时候我总是看着这个有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纵横马路的城市发呆,总是在发问自己:这个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钱塞给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在钱堆儿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带着爸爸妈妈,游完国内,游国外,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等你把钱挣到手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牙还能咬得动那些好吃的吗?等你有时间了,想带着爸爸妈妈去周游世界,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

父母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他们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应该是与子女们其乐融融的相处!他们所缺的是在他们难于动身时的一个代步,在他口渴时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时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一次次问候,儿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每周按时和父母聚在一起……这些都是老人内心所渴望的!

父亲节的时候你给爸买条鱼,工作再忙,你也要亲自给送去,爸会乐得嘴都合不上的;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妈买一双袜子,亲自给妈穿上,她眼睛里也会含着泪的……

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给爸妈去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就希望年老时子女能惦记着……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枝叶繁盛的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宗族、群我,传承了代代的伦理之爱,稳固了人类生活的秩序。

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你的关爱会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的。然而“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间最温馨、最美好的敬老乐章吧!让歌声在广袤的天地间永远回荡!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8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有着传统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们的一生。

同学们,当我们手拿《孝经》时,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一个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生活中的痛苦,让父母感到温暖。吃东西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父母,看父母吃过没,让父母尝尝。做每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永远都应该先为父母着想,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体会到我们的孝心,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永远都那么美丽!

爱——父母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朋友的爱,师生间的爱,地球大家庭的爱,这些爱重叠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形成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甜甜蜜蜜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为什么?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当父母辛苦一生,操劳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把我们养大成人后,他们慢慢的老去后,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特别需要爱,特别需要呵护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对的是寂寞、孤苦、无助与凄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们更应该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9

自从三年前接触到孝经后,就一直都喜欢听孝经,也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许多孝经的影响。最近又受邀要去带国学夏令营,首先就想到要给孩子们学习了解孝经,故今天也做了一些作业,选编了一些相关资料信息如下,一起来学习了解。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力集中地论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生长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要领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划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怙恃,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怙恃”,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品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凭据差异人的身份差异划定了行“孝”的差异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黎民,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医生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怙恃”。《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分析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生长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要领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划定。以显怙恃”,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凭据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历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卿医生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医生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怙恃”。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执法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执法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孝经》在恒久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未来”的经典,对流传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10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11

通过参加由东方智慧研究学院董老师主讲的“孝立人生”专题巡讲的学习,以及公司组织的“学国学,访书院,登麓山,较力量”的户外活动,我个人对“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认识,并更深一层次的体悟“感恩”。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了数千年下来的言行与礼仪,“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感觉孝与顺是连接在一起的,简单地认为孝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平时注意与父母长辈的沟通,即使有些事明显不那么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尽可能的“顺”着他们的意思来,而不是先用心去帮忙分析后再提出更合理建议。通过这几次对孝文化的学习,我重新认识到,孝并不意味着万事“顺”,而是要“敬”。

以前听过个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个国家有个习俗,当人老了就要被遗弃到深山里去,任其自生自灭,有个大臣不忍心这样遗弃自己的老父亲,在自家挖了一个地道,把老父亲藏在里面。后来,这个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打败了。战胜国的国王对这个国家的国王说:“我有两个问题,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我们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们全国的人都杀掉!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区分两只蛇的性别?第二个问题是,两匹长着同样颜色、一样大小的马,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失败的国王答不上来,就在全国悬赏征答,可是也没人能够答得上来。这时,那个大臣问他的老父亲,老父亲说:“这不难回答。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地毯上,四处爬动的是雄性,静止不动的是雌性。给两匹马喂点草料,母马会把草料推向小马。”于是,大臣把答案禀告给国王,两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这个国家因此得救了。当得知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亲时,国王非常震惊,为了感谢这位大臣的老父亲,国王下令撤消了遗弃老人的习俗,命令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也是在做人。企业的各项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个制度本身没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断地改进,需要人去具体执行,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在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和执行制度的时候,制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应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违犯制度,制度本身并不能够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过事后对人的惩罚处理来体现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业发展前期,在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人的这种自发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觉性,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企业氛围。而“孝”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引导、规范每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问题,教育企业员工从德的方面去规范、要求自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开始。

我们金光华正处在企业发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业要发展靠老板头脑,中等企业发展靠制度保证,大型企业的发展是靠文化传承引导”。一直以来,公司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沉淀积累。到如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训的学习文化等等。

在现阶段,我们金光华的企业孝文化已经基本成雏形,包括去年年会时的主题之一“感恩”,其实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即是一种美德,一种感恩的心态!更是为作社会成员之一的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升华思想境界的内在动力,是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环境的必要条件!“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作为子女,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是她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培育成人。同样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谁负责,感谁的恩,绝不是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必须站在公司这个层面来思考和回答。我们在“孝立人生”学习到的感恩词“感谢天地的恩赐,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领导的栽培,感谢老师的教诲”。毋庸置疑,感恩公司、报效公司,忠诚履行责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这是永远不变的公司魂魄,是公司传承发展的血脉,也是做为企业一员的我们的处事根本。因为个人的进步、理想愿望的实现,并不只是单独依靠个人努力或是某一个人的帮助就能成功,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

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为,必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毕其一生干事业,才会作出大贡献;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赖,少一些顾虑,少一些羁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责任是公司赋予的,对外所展现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业,而不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更需要“谨言慎行”!以当得起企业对自我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甚至怨恨,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学会心怀感恩,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感恩,人才会真正快乐起来;若一个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来,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工作的推进及完成相信也很难达到满意效果。人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谢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孝与感恩,让我们一起用孝心与感恩之心,收获别样的人生!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12

自从三年前接触到孝经后,就一直都喜欢听孝经,也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很多孝经的影响。最近又受邀要去带国学夏令营,首先就想到要给孩子们学习了解孝经,故今天也做了一些功课,选编了一些相关资料信息如下,一起来学习了解。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孝经》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13

本周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的《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恶心,孔子就用一个“孝”字来帮助天子格除这种不好的习气。因为一个好皇帝必须是和百姓心连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恶心,怎么心连心?那天子是之尊,谁有本事让他格除这样的习气?就只有用他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来唤醒他的爱、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恶心。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子跟母亲的关系没有距离,是“亲”,很亲切,跟与大地的关系一样;但是跟父亲是有距离的,那是“敬”,跟与天的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天子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那跟百姓就相亲相爱了。第二个,天子这样做,为全国人民做出榜样。上行下效,全国人民就都会效仿。那样人民的良心都打开了,不就是万众一心了吗?

末学觉得王老师的智慧开解妙就妙在无论你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你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你看,这里的表面上是在说天子,好像与一般的老百姓无关。其实,老师一推展开来,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这把钥匙了。怎么说呢?因为王老师在讲解《开宗明义章第一》的时候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如一社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市、一个省。那这里的“天子”当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一把手了。是不是当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样的习性?有傲慢心、好恶心?这么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对照自己了。

比如一个班主任,回到家还像班主任一样教训丈夫,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这个不顺眼,那个很可爱,这就是好恶心。那如何去掉这两种心呢?还是得回到根本,要培养自己的“孝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没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在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就不可能有“爱、敬”之心,所以处理问题往往就不顺利。因为“悌道”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找到了“孝道与悌道”,才有可能“泛爱众”。才有可能爱护、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烦恼,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这其实呀都是孝心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怎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么对应过来,做为班主任,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家长、学生,刑于班级”。那为什么我现在对自己的父母懂得爱敬了,还是无法完全刑于班级呢?那我觉得就是因为“亲爱我,孝何难?”我父母都那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影响力就不那么强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亲,还总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而让母亲如此恨自己。他的这种孝才是“亲憎我,孝方贤”,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领悟透彻了,就应该是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别人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拓宽心量。那教学生与别人的父母有什么关系?把学生教好了,学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学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学生不好教,怎么办?我就抱怨他们的父母吗?那如果学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养得品德优秀,那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呢?老师不就可以下岗了么?你会说,我们在学校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啊。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是教孩子知识技能,那不用我们教师,电脑就行了。而我们教师最关键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如果不传道,不解惑,光是授业,那就有辱教师这门神圣的职业了。那即便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传道了,学生还是难教,怎么办?那还是我们的德行不够,感动不了别人,这时候就想想“亲憎我,孝方贤”。给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还是不听话,家长也不理解,那这个时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缘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爱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而不是厌恶他,也没有丝毫地怨恨家长,那我们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颗清净心了,这样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断除自己的烦恼,第一是要从孝道入手,完全打开自己的良知,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良知、家长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为教师的本分,就是要敦伦尽分。不然总觉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额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着回报,得不到回报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与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会白废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关键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为了别人说你的好你才行善,这样的果报会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明因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应该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运不公,抱怨老天爷,老天爷就可能还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因为如果不这样,你还是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嘛。

很长一段时间,我带着孩子们学习《孝经》的同时,一边在听着《太上感应篇》的讲解,如今大德老师建议我多读读《了凡四训》,我觉得这些学习对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觉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静下来了,看到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渐渐更加柔软起来。我想真正清净心现前,智慧也就会现前了。这些先贤的教诲真的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让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纠结、很多挣扎,我发愿我会一直当个好学生,老老实实地一直学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学本周学习《孝经》第二章的心得体会,领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批评指正,惭愧末学鞠躬感恩!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14

“孝”字——老与子的结合,老在上,子在下,字其本身就体现了华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即是:晚辈孝敬长辈。《孝经》是我国国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为人们讲述亲情间的孝道,更为那些为民、为商、为官的人树立了德行的标杆。

孝之父母。从小时候有记忆开始,我们就听长辈讲过孝道的故事,例如:远古帝王舜的孝感动天,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董永的卖身葬父等等,也许那时候是懵懂,但时至今日,作为青年人我们对这些故事的感触会颇多,我们理解的孝之父母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反过来讲,我们80后的青年一代,又有几个能脱离父母的帮助,他们为我们攒钱买车,买房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现在的我们虽做不到物质保障,但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提供精神保障,也许仅仅是倒一杯温水的小动作,也许是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也许是放假时回家陪他们唠唠家常,也许是陪他们逛逛街,也许……,这些貌似不起眼儿的小事儿,会为他们带去欢乐,这何尝不是一种孝?但现实中真正能做到了青年人少之又少,我们总以各种理由搪塞他们,总用工作当做自身的挡箭牌,去逃避,去回避。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拒绝与他们接触的机会,更不要说我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物质条件,就没脸见父母,他们需要的往往是精神支柱大于物质基础。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只有孝之父母的人,才有资格去谈为民、为商、为官的孝。否则,无论是哪行哪业的人,孝对于他们来讲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而言。

孝之国家,其实就是一种德行。我觉得孝之国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优势最大化。作为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应如孝经主张的那样 即: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所谓立身行道,我的理解则是在工作中应该保持平常心,戒骄戒躁,虚心像前辈学习,对长辈要用尊称,敢于奉献,改掉80后原有的惰性,勿因学会知识而好高骛远,勿因懂得比他人多而沾沾自喜,勿因他人升职而嫉妒,勿因受到批评而怀恨在心,我认为这是孝之国家的德,行究其根源就是付之行动,用微笑迎接每一天的工作,行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行,如同排水人孝之“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行不够,可以补;德不行,很难补。我们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在“行”上,可以勤能补拙,而在“德”上, 我们不应该蛮干,应科学统筹,即有德才有行。通过对《孝经》的学习,我们应该在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上有一个全新认识,切实弄清自身的欠缺,防止因自身的把握不当而致使在工作中失全、失真、失误,从而进一步加强排水人对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的准确判断,运筹帷幄,为排水事业的明天添砖加瓦。

孝之父母,孝之国家。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无论你身在何处,国学无国界,应多多研读《孝经》这样的著作,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素养,为后人树立榜样,代代相传。

孝经心得体会作文 篇15

20xx年11月9日至20xx年11月11日本人在山东省泰安市接受了为期三天的《修身、齐家、治企之道》(《孝经》)课程学习,现就本次学习的一些内容和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谢谢!

本次课程是由马孝文马老师主讲的,课程伊始,首先讲到:宇宙浩瀚,无穷无尽,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还很有限,而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懂得感恩!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我们又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帮自己解决问题呢?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提升智慧,解决生活中一些无法解决的烦恼,也就是求得一种“和谐”。

生活中有三种不和谐:

1、人跟自己不和谐;

2、人与人之间不和谐;(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

3、人与自然不和谐。

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要从我们自身寻找原因,那就是“私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

学习需要聆听、思考、力行,最重要的就是“力行”!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即“私心”,就要在生活中力行,练习保留好的品行,改掉坏的习惯,而这种练习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因为《孝经》中有云:“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做不到的事,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更是无从谈起了。

这种练习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吃饭”,以下介绍学习期间就餐的要求:①人到齐才开饭;②用餐落座长幼有序;③坐姿端正手端碗;④餐前感恩(感谢天地的阳光雨露、感谢国家的恩惠护佑、感谢父母的养育深恩、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大众的辛勤付出);⑤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为长者夹菜);⑥食不言、不浪费、不掉饭菜;⑦饭后打招呼“我吃好了,请大家慢用”。用餐卡上有两句话“碗小天地宽,桌上乾坤大”,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吃饭”也是一种修炼,第一筷子夹给谁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代表的是深层次的道理,也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

前面提到练习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也就是说:“孝”是人修身的起点,所以我们要首先学习《孝经》。

“孝”的含义:爱、敬。繁体的爱字“爱”可分解为“受”字中间有一颗“心”,意为: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另:字可以简化,爱岂能无心!)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生活中仅仅是给父母送钱送物,还不能称其为孝,《论语》中有云:“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所以我们对父母不但要爱,还要敬,这才是孝!

生活中,我们只有从练习对自己的父母“爱、敬”开始,才能延伸到练习对他人的“爱、敬”。学会做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假装不虚伪,(中医中有一种理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其中“思伤脾”即包括假装虚伪地待人接物,属于人与自己的不和谐。)自然而然地做到“爱、敬”,其他人才会回报给你同样的尊敬,心情舒畅,才能和谐。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这里老师提到了一个概念“上贵之相”,即:其坐也如介石不动、其卧也如栖鸟不摇、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峰自耸、言不妄发 行不妄躁、喜怒不动其心、荣辱不易其操、万态纷措于前而心恒一。这与我们正在学习的《弟子规》中一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个人认为“上贵之相”是在行动和思想上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弟子规》是最基本的要求,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做的还很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下面老师讲到了三个基本的问题:

一、为什么学《孝经》(动机、目的)?

因为“学贵立志”(非立欲)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学习什么时候都不为晚,要活到老学到老,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诉我们,高学历、高智商、高年龄等都不代表高素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什么(内容)?

经→史→子→集(学习顺序很重要,因为先做人,再做事;先知礼,后效行!)

1、经:揭示亘古不变的归路和原则。(道)

2、史:案例,兴衰存亡。

3、子:知识、技能。(术)

4、集:诗词歌赋等陶冶情操的内容。

三、怎么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学一句,懂一句,做一句

后面老师讲解了《孝经》原文,其中讲到孝养父母的四个层面:

①养父母之身;②养父母之心(事亲以欢心为本);③养父母之志;④养父母之慧。这四个层面目前自己做的还相差很远,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力行,因为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积极地面对,勇敢地前行!

通过本次学习,本人对自己在力行方面有如下要求:

1、锻炼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有伤,贻亲忧。)

2、多干家务;

3、同父母讲话要和颜悦色;

4、谨言慎行;

5、多读书。

总之,此次培训是本人第一次参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感觉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了解了一些学习的方向,未来还要继续深入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进一步认知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力行,当然首先要从对父母行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