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1

假期闲暇时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使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近几十年我国的教育忽视了对国学的学习,《论语》的学习情况也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虽然从事教学工作,对于《论语》也只是看过,却并不理解其意,平时的生活学习也不涉猎。现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学的学习重视起来,学校也开始学国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应该先行,于是我又再次开始读《论语》,可是却觉得《论语》读起来并不轻松,于是采取走捷径读于丹教授所著的《论语》心得一书,读来对《论语》的学习轻松了许多,《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对弟子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一辈子做到一点就够了,那就是“恕”。“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在我们的工作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同事,关爱自己的学生,就是仁慈;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于丹教授在书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著作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对于我来说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宽容去原谅学生犯得种种错误,和学生共同改正错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用征求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各种问题和知识的学习中,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最正确的解决方法。遇事多思考,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不可武断的作出判断。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2

少年时开始读论语,开始的时候情趣也比较高,喜欢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摇头晃脑,先把脑袋使劲的拗过去,再像模像样的拗过来,虽然读了若许年,毕竟年少理解力是跟不上的。由于肚子里有那么几句孔夫子的教诲,闲暇的时候自己便反刍、琢磨。我把那几句耳熟能详的金科玉律推敲了又推敲,琢磨了又琢磨,发现了些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发现了问题,就对《论语》起了兴趣,琢磨《论语》便成了一大爱好。为了更好的体验古圣先贤的智慧,每每有闲暇的时间我便拿起笔,在本子上工工整整的抄写那些名言警句,前前后后竟也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当然,单纯的抄写是不费事的,也花费不了那么多时间,况且对像我这样一个没有那么多闲暇的人来说空余时间尤为难得,我是一边抄写一边琢磨一边体会,另外,我在抄写的时候是怀着一个无比崇敬的心的。生怕自己的不用心把字体写的太丑以至于玷污了圣贤。那样,我会悔恨不已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有了自己的心的体会,而且这是一种前人重来没有提及的体会。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善为人者,不善人之师”,当然,现在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版本的,在这里不做讨论,我姑且战战兢兢的把它翻译为“做得好的人,行为高尚的人,应该作为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行为不高尚的人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见谅,不要过分的苛责我的粗鄙和见识短浅。

《论语》说到底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来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换句话说,《论语》来至于社会生活,来至于俗世。《论语》是俗世的论语,是大众化的《论语》,要在生活中体会,在生活中感悟孔子的智慧。

现在,我们都是把《论语》拿到课堂上,把《论语》摆在大学者、大专家的案头,这是不科学的,《论语》它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俗世。我想,假如《论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或者是“阳春白雪”,那么它也不会流传至今,毕竟“阳春白雪”虽好,还是“下里巴人”更有生命力。

不能不说,我是十分的尊敬孔老夫子的。假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里面的“女子”确确实实是指广大妇女的话,我绝不会认为孔子是圣人;假如“贤贤易色”翻译为“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女子”的话,我甚至会第一个站出来骂老夫子是欺世盗名之徒。

然而,问题可能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离经叛道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背叛祖宗、曲解经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自己的原因,我是不愿说也不敢说的,我只能把问题归罪于外。姑且认为罪魁祸首是达尔文吧,反正他是个外国人,更是个死了的人。我怕活着的人,可不怕死去的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中国那么有市场,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请问,这么赤裸裸的、冰凉的话语,要把道德置于何地。有人说我幼稚,说我单纯,达尔文的粉丝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人要遵从“自然法则”的,没有什么不道德的,是你自己是个“弱者”,活该受到凌辱,活该受到欺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一个社会忘记了道德,到处都是达尔文的拥护者,就不得不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然而,路上摔倒的老太太不会再有人去扶了,行乞的人也只能可怜怜巴巴的瑟缩在垃圾堆里刨食,人与人木然以视,个人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犯法的人越来越少了,表面上看来社会越来越和谐了,其实不然,人与人隔着的不仅仅是肚皮,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看着对方,都怕暗算,都怕受伤。道德为基准的社会,知耻而有所不为,人与人相亲相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责任让这个社会更和谐,那么这个社会岂不是到处都是真善美。

时常听人们说,《论语》是腐朽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自然不仅仅是《论语》,还有《道德经》,《易经》等等,这些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书被贴上了封条打入冷宫转移出人们的视线,仿佛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韪错事的后宫嫔妃。

《易经》当然也不是迷信,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人归为了“三才”,人当与天地比肩!这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比它的作用更大。之所以古人那么重视礼义廉耻就是这个原因。人,顶天立地,为万物之灵,所以我们总要自觉地拉开与动物的区别,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是禽兽的进化法则,中华民族最痛恨的就是禽兽…

可现在不行了,我们视乎在亦步亦趋的朝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靠近。

这时候,从新读《论语》就显得有必要了。《论语》是老夫子对于全体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也是给人类的一个定位,“天、地、人”,三才比肩!作为一个人总要努力的拉开自己与动物的距离。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3

于丹《论语心得》就是要揭示《论语》在今天的广泛意义,是《论语》的古意今解,古语今用,透析《论语》的泛化价值和教育意义。《论语心得》在于“心”,心灵感悟,这种心灵感悟来自于丹自身对《论语》的品读和对人生的感受,而心灵感悟,是需要用心来读来解的,也需要用心与人对话的。于丹教授讲《论语》,不在 《论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的解释作文章,而在《论语》的整体性,直指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 匙。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 亲切,娓娓动听,感性自然,颇多警句,深入透辟,哲理隽永,耐人寻味。于丹用她女性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向我们讲述《论语》的柔柔之美,恬恬之性,拳拳之情, 深深之意,跨越时空,与古圣人直面对话,倾谈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字字句句,发人深省,沁人心脾,变深奥而浅出,化腐朽为神奇。《论语》的深奥难懂,在于丹《论语心得》,则以浅显动人的故事,朴素的语言,妙语连珠,通俗易懂。而且少了许多女性的花拳绣腿,多了许多直言告白,于丹一曲《论语》心得,唱得人心舒畅;一番《论语》感悟,解读的眼明耳顺。于丹《论语》“论剑”,激荡着学者的情真意切,荡漾着女性的细腻温馨。

于丹《论语心得》故事连绵,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有理有据。于丹所述故事,不囿于《论语》和孔子,而多哲理故事,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道出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诠释了“仁爱之人”的气度……每一个故事就是一章《论语》,就是为人的启示,就是处世的经典,读之受益终身。

于丹向我们展示了圣贤的仁爱,透视了君子的道德,崇尚一种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浮躁而闲情逸致,少争斗而宽容和谐;知满足而 淡私欲,晓道德而远邪恶。于丹话《论语》心得,不仅阐释古人的仁德风范,而且穿透今人的心灵世界。于丹《论语》心得,春风化雨,却又震撼人心。于丹《论 语》心得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于丹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告诉了我们一个宏大的宇宙观,全方 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向我们传递着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启迪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安宁的生活态度。

品味《论语》,是一种享受,品味于丹,是一种情趣。读懂古文《论语》显现的是知识的渊博,而读懂于丹《论语》心得则是一次人生的升华。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这是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的。读《论语》不必要字字有解,句句有义,不要把古人的思想想的太复杂,我们可以把艰涩的古语简洁化,把复杂的思想单纯化,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

于丹说:“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 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也就是于丹要告诉我们她的《论语心得》的目的意义就是“《论语》注我”——借《论语》来诠释 自己的生命。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4

于丹《论语心得》就是要揭示《论语》在今天的广泛意义,是《论语》的古意今解,古语今用,透析《论语》的泛化价值和教育意义。《论语心得》在于“心”,心灵感悟,这种心灵感悟来自于丹自身对《论语》的品读和对人生的感受,而心灵感悟,是需要用心来读来解的,也需要用心与人对话的。于丹教授讲《论语》,不在 《论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的解释作文章,而在《论语》的整体性,直指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 匙。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 亲切,娓娓动听,感性自然,颇多警句,深入透辟,哲理隽永,耐人寻味。于丹用她女性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向我们讲述《论语》的柔柔之美,恬恬之性,拳拳之情, 深深之意,跨越时空,与古圣人直面对话,倾谈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字字句句,发人深省,沁人心脾,变深奥而浅出,化腐朽为神奇。《论语》的深奥难懂,在于丹《论语心得》,则以浅显动人的故事,朴素的语言,妙语连珠,通俗易懂。而且少了许多女性的花拳绣腿,多了许多直言告白,于丹一曲《论语》心得,唱得人心舒畅;一番《论语》感悟,解读的眼明耳顺。于丹《论语》“论剑”,激荡着学者的情真意切,荡漾着女性的细腻温馨。

于丹《论语心得》故事连绵,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有理有据。于丹所述故事,不囿于《论语》和孔子,而多哲理故事,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道出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诠释了“仁爱之人”的气度……每一个故事就是一章《论语》,就是为人的启示,就是处世的经典,读之受益终身。

于丹向我们展示了圣贤的仁爱,透视了君子的道德,崇尚一种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浮躁而闲情逸致,少争斗而宽容和谐;知满足而 淡私欲,晓道德而远邪恶。于丹话《论语》心得,不仅阐释古人的仁德风范,而且穿透今人的心灵世界。于丹《论语》心得,春风化雨,却又震撼人心。于丹《论 语》心得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于丹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告诉了我们一个宏大的宇宙观,全方 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向我们传递着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启迪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安宁的生活态度。

品味《论语》,是一种享受,品味于丹,是一种情趣。读懂古文《论语》显现的是知识的渊博,而读懂于丹《论语》心得则是一次人生的升华。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这是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的。读《论语》不必要字字有解,句句有义,不要把古人的思想想的太复杂,我们可以把艰涩的古语简洁化,把复杂的思想单纯化,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

于丹说:“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 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也就是于丹要告诉我们她的《论语心得》的目的意义就是“《论语》注我”——借《论语》来诠释 自己的生命。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5

少年时开始读论语,开始的时候情趣也比较高,喜欢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摇头晃脑,先把脑袋使劲的拗过去,再像模像样的拗过来,虽然读了若许年,毕竟年少理解力是跟不上的。由于肚子里有那么几句孔夫子的教诲,闲暇的时候自己便反刍、琢磨。我把那几句耳熟能详的金科玉律推敲了又推敲,琢磨了又琢磨,发现了些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发现了问题,就对《论语》起了兴趣,琢磨《论语》便成了一大爱好。为了更好的体验古圣先贤的智慧,每每有闲暇的时间我便拿起笔,在本子上工工整整的抄写那些名言警句,前前后后竟也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当然,单纯的抄写是不费事的,也花费不了那么多时间,况且对像我这样一个没有那么多闲暇的人来说空余时间尤为难得,我是一边抄写一边琢磨一边体会,另外,我在抄写的时候是怀着一个无比崇敬的心的。生怕自己的不用心把字体写的太丑以至于玷污了圣贤。那样,我会悔恨不已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有了自己的心的体会,而且这是一种前人重来没有提及的体会。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善为人者,不善人之师”,当然,现在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版本的,在这里不做讨论,我姑且战战兢兢的把它翻译为“做得好的人,行为高尚的人,应该作为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行为不高尚的人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见谅,不要过分的苛责我的粗鄙和见识短浅。

《论语》说到底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来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换句话说,《论语》来至于社会生活,来至于俗世。《论语》是俗世的论语,是大众化的《论语》,要在生活中体会,在生活中感悟孔子的智慧。

现在,我们都是把《论语》拿到课堂上,把《论语》摆在大学者、大专家的案头,这是不科学的,《论语》它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俗世。我想,假如《论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或者是“阳春白雪”,那么它也不会流传至今,毕竟“阳春白雪”虽好,还是“下里巴人”更有生命力。

不能不说,我是十分的尊敬孔老夫子的。假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里面的“女子”确确实实是指广大妇女的话,我绝不会认为孔子是圣人;假如“贤贤易色”翻译为“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女子”的话,我甚至会第一个站出来骂老夫子是欺世盗名之徒。

然而,问题可能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离经叛道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背叛祖宗、曲解经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自己的原因,我是不愿说也不敢说的,我只能把问题归罪于外。姑且认为罪魁祸首是达尔文吧,反正他是个外国人,更是个死了的人。我怕活着的人,可不怕死去的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中国那么有市场,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请问,这么赤裸裸的、冰凉的话语,要把道德置于何地。有人说我幼稚,说我单纯,达尔文的粉丝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人要遵从“自然法则”的,没有什么不道德的,是你自己是个“弱者”,活该受到凌辱,活该受到欺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一个社会忘记了道德,到处都是达尔文的拥护者,就不得不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然而,路上摔倒的老太太不会再有人去扶了,行乞的人也只能可怜怜巴巴的瑟缩在垃圾堆里刨食,人与人木然以视,个人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犯法的人越来越少了,表面上看来社会越来越和谐了,其实不然,人与人隔着的不仅仅是肚皮,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看着对方,都怕暗算,都怕受伤。道德为基准的社会,知耻而有所不为,人与人相亲相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责任让这个社会更和谐,那么这个社会岂不是到处都是真善美。

时常听人们说,《论语》是腐朽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自然不仅仅是《论语》,还有《道德经》,《易经》等等,这些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书被贴上了封条打入冷宫转移出人们的视线,仿佛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韪错事的后宫嫔妃。

《易经》当然也不是迷信,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人归为了“三才”,人当与天地比肩!这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比它的作用更大。之所以古人那么重视礼义廉耻就是这个原因。人,顶天立地,为万物之灵,所以我们总要自觉地拉开与动物的区别,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是禽兽的进化法则,中华民族最痛恨的就是禽兽…

可现在不行了,我们视乎在亦步亦趋的朝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靠近。

这时候,从新读《论语》就显得有必要了。《论语》是老夫子对于全体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也是给人类的一个定位,“天、地、人”,三才比肩!作为一个人总要努力的拉开自己与动物的距离。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6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我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7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

我还从《论语》中明白了仁爱的意义。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时一定是有储备的。英雄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时的人格。仁爱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的涵养,在生死危难关头,使人可以有如此无谓的表现。

《论语》里始终贯穿的“仁、义、礼、智、信”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大爱、小爱、博爱、让我明白了……

两千多年来,《论语》因为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内涵,一直被人们所敬仰,而我却只能了解其皮毛,我想我将穷毕生之精力去解读她、感悟她,我相信她一定还会让我们明白更多……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8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__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9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

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