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中庸》读者品读心得和感受(精选5篇)

《中庸》读者品读心得和感受 篇1

《中庸》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读者品读心得和感受(精选5篇)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

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庸》读者品读心得和感受 篇2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中庸》读者品读心得和感受 篇3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我是个对传统文化,国学经典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自小到大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也比较多。上个学期凭着对国学的热情而选了王文凯老师的传统文化与协同力培养,感触良多,并自觉受益匪浅。本学期又再一次选择了国学经典之一——《中庸》 记得第一次课上,蒋老师就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完了整篇将近四千字的《中庸》,背诵时犹如行云流水,口齿清晰,几乎没有打断的地方,令我十分敬佩。由此更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的兴趣。蒋老师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尊贤,说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那些有知识有文化即所谓贤能的人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因为这部分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动力,一个国家的成败取决于此,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是因为尊贤而兴,整个宋代甚至做到了不杀一士。而明代以明初开始,朱元璋杀功臣,朱棣诛方孝孺十族,清代更是盛行文字狱,因此,从明代开始,中国就逐渐衰弱了。说的近一点,文革十年,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肆批判,把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从神坛上请下来,让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信仰,行事处世没有了准则,再来看看今天中国人的道德素养,当时的做法是多么的无知不言而喻。我们今天一再强调复兴民族文化,却也只能感叹:“非一日之功。”再来说说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即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所理解的“中”就是和谐,不一定是不偏不倚,但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在这里蒋老师还提到了一个“方圆之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内方外圆。我们对外处事要圆,圆了才能滑,才能行得更远,为人处世若是过方,那必将与他人产生许多碰撞与摩擦,人生也必将产生更多的挫折。“内方”又要求我们内心要正直,我们在圆滑处世的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原则,伤天害理,泯灭人性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內圆外圆不行,这将是对社会的一种危害,内方外方亦不行,这样将很难实现自身的发展。

蒋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领导力的内容,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上学期王老师之讲的《传统文化与协同力培养》两者切入点不同,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的不同途径。其中,蒋老师提到的一点就是,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首先应该管理好自己,自己都管不好何谈管理好一个团队。这让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是否管理好了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上课认真听讲是否做到了,写作业时保证不玩手机是否做到了,打铃前五分钟进教室是否做到了,为自己制定的计划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了,对待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了,和别人交往时是否真心对待他人的……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每天都应该自我反省找不足,管理好自己。又有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有一番作为,首要任务就是管理自己,部长,班长,主席,都不例外,若是之后进入了社会,这是需要着重学习的。为此,蒋老师还提到了坐在教室里一名特别的学生,他是一个公司的老总,身价过亿,事业有成。可就是这样一个成功人士,依旧没有忘记学习知识,学习中国文化经典,先进的思想。要管理好一个公司是需要智慧的,而这些智慧,经验,古人们早已帮我们总结得比较精练,简短的文字,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现在很多领导人,学者,都在反复强调文化经典的重要意义不是没有根据的,那个老总每次都坚持上课就是个活生生的实例。蒋老师的还有一点做法令我十分欣赏,即从来不点名,平时分白给大家。我想这并不是不负责任,这恰恰是种自信的表现,不强求学生都喜欢听自己的课,课上得好自然有人主动过来听,自己上课的风格与魅力自然会吸引大家每次都提前半小时来背书。最后,这门课也已经快要结束了,我的确从这门课收获可不少,对我这一生来说都将是个不小的精神财富。

《中庸》读者品读心得和感受 篇4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这句话,明白了不应总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里肮脏,那里黑暗,其实道永远应该装在心中,而肉身则要受些苦难和历练,跳出来看世界,就会心怀慈悲,哪个人不是可怜种呀。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时间都是最好的时间,君子在何时都应该安然自得。因为他知道这就是这个世界,这就是本来面目。

所以,身在何处都可以修道。小隐隐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廷。

人生不过是了悟道理的过程而已。

《中庸》读者品读心得和感受 篇5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