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精选14篇)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记得初中时开始看红楼梦,高中和大学又看了两遍,这首卷首语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所透出的“无奈、悲凉、宿命、超然”的意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虽然每看一次红楼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但从小说的艺术成就来看,红楼梦的巨大魅力的确跟它的悲剧意蕴有密切关系。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精选14篇)

《红楼梦》体现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并且文中的人物也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悲剧。悲剧来源于哲学,将人的本质作为最本质的问题,是人对自我意识的发掘,哲学的归宿和出发点是人,悲剧的归宿和出发点也是人,《红楼梦》将人作为描写的目的,是其悲剧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内容。《红楼梦》通过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人世的巨大痛苦,展示了人们通过减少生活的欲望而获得的解脱。但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解脱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觉察自身的痛苦;第二,观察别人的痛苦。例如,贾宝玉的解脱就是一种悲壮和悲剧的解脱,将生活作为立足点,将悲剧的苦痛作为基础,最终成就人世的解脱,这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

《红楼梦》之所以为悲剧,主要就是其中塑造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红楼梦》的结局就是悲剧人物在经过漫长的痛苦挣扎后最终放弃了生活的欲望,从而在精神世界上得到了解脱。《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目睹了大观园中的生命走向痛苦与绝望,并深刻感受到个体在悲剧命运中的渺小,最终他在悲剧性的人生中寻找到解脱的方式,放弃了世俗的享乐与美好。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更大的悲剧体现宝黛之间的爱情,由于人物性格以及命运的不同,黛玉与宝玉最终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们在痛苦的挣扎过后,终于找到了解脱各自痛苦的方式。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甚至于整个大家族的兴衰,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是因为人内在的问题,在通过痛苦的经历之后得到解脱,这是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西方的悲剧思想相融合的体现。小说从无功利的、人性的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避免了外部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干扰,将人作为本体进行结构和剖析,对人性进行道德评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悲剧的固有性和深刻性进行揭示,让读者有振聋发聩的感受。这其中所蕴含的的美学和哲学观点,正是对人生的关怀,对人生意义和人的问题的阐释。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反封建倾向的、寻找生命家园的伟大作品,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作者通过他写了一个叛逆者的美好人生和理想的破灭,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毁灭美好生命、美好感情、美好人性的罪恶。作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它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是深埋在作品深处的寻找生命家园的意识和情怀,是作品情节流露出来的生命和人生的悲剧精神。作者不但在作品中写了如梦的人生,写了人生中种种美好东西的破灭,还写了梦醒之后不知路在何方,这是小说《红楼梦》最具悲剧意蕴的所在。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2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 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

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

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3

谁不是要面子的呢?就连憨湘云也是一样的。大概自己知道身上的大衣不合身,湘云面对黛玉的冷嘲热讽并未正面应对,而是笑着介绍自己里面的打扮。但是,气显然是受下了,湘云黛玉二人有了过节。直到后文,宝玉 几位一起烤吃鹿肉时,湘云才借故发作。

【原文】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 ”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些,以完此 劫。”

此刻一起吃鹿肉的有宝玉、湘云、平儿、宝琴、凤姐等人,黛玉见状取笑她们是花子,这倒并不出格,原不该有什么反弹,岂知这句话点燃了湘云的愤怒,她选择了这个时候回击黛玉,以消先时之气。湘云的回击一共是 三个意思:

1。“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名士,穿什么都无所谓;

2。说是你们,其实就是“你”,实指黛玉假清高;

3。“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意思是,一会比试比试。

好湘云,倒也不自卑不怯场,真是憨憨的好性情。

宝钗出面打了个圆场,免得冲突激化。

事情至此看似结束,其实不然。

姐妹们的日常絮语可能倒也罢了,像如此程度的言语冲突,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应该算是比较严重的冲突。还记得凤姐向贾母她们描述宝玉黛玉之间生气模样的情节吗?湘云和黛玉的这场小小冲突,一定会有人报告到贾 母王夫人跟前的。

口无遮拦的朋友们,大少送你们两句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4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5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6

《红楼梦》,乃是一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文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曹雪芹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大小人物,而其中占大多数的女性角色,最后无一不是悲惨凄凉的结局。在这诸多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冰清玉洁、才貌双全的贾敏之女——林黛玉。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留给众人的印象——温柔娴静、体弱多病,与那外向泼辣的王熙凤形成鲜明对比。宝黛初见,两人都甚觉熟悉,宝玉评价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总结来说,就是贾宝玉觉得林黛玉病弱娇美且聪明颖悟。

“病弱娇美”这点,我们应是在上文已深有体会,而“聪明颖悟”,则在《红楼梦》中多有体现。第三十八回中,黛玉、宝玉、宝钗、贾母、凤姐等人在藕香榭喝酒吃蟹赏桂,湘云取了诗题请各位创作,而后交给李纨等人评判。李纨曰:“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即林黛玉)为魁了”,并赞她的诗:“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魁夺菊花诗,也就是说她竟将薛宝钗也比了下去,虽有许多人觉得黛玉与宝钗一般聪慧,但我个人认为黛玉略胜一筹。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能有如此多才的女子是很少见的,但即便林黛玉天资聪颖、自命清高,无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受尽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夜,泪尽而死,仍落得了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7

宝钗一向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能够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向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99zuowen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此刻,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正因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应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正因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潜质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正因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正因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正因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但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向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正因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向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但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必须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8

我听一个老师说,看了红楼梦,写作能力会大大提高,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儿子要看《红楼梦》,帮她买了一套成人看的,他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看,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又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9

最近迷上了红楼梦,以至于连看了两遍,总的算来,这是第三回看了.第一遍的时候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还不懂事。光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就让我晕头转向,真正谈得上读的,是最近读了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五读红楼梦不要作评论.如此说来我是没有评论的底气了.兴趣是的老师透过最近的拜读。心里还是有些写文字的冲动,还是写出来罢!免得憋坏了自己.且不作为什么评论,只当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吧.

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宿命总是难免要掺和一下.古代的爱情也好,美也罢,似乎都有离合,悲欢,都有残缺但一切。都难逃宿命.西厢房的张生与莺莺约出了梁祝的十八里相送,送出了千古传诵;.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不完整的社会百科,这种不完整,结局不免扑朔迷离。于是有红学诸位的争论.但在判词中又似乎都有宿命的交待.

红楼梦中人,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

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

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离家投亲而母亲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史湘云将其比戏子她恼人晴雯不开门她恼人.最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看小说原著也好看央视87版电视剧也好都不免让人落泪.尤其是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让人读了心都跟着碎了.《葬花吟》真实地展露了林妹妹充满痛苦矛盾而又追求高洁、至死不渝的内心她的壮美与崇高油然而生.

在我看来,一篇好文章的感染力应如涓涓溪流,有始流不息的坚韧,如绵绵春雨,有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十年,二十年之后反而日渐清晰。说一千,道一万。自己喜欢,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林语堂说“读书一定要找与自己气质相近的。这样书才会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0

一本红楼,承载了多少悲欢离合;一曲红楼,道出了多少缠绵悱恻;一剧红楼,演绎出了多少泪水叹息……雪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或似傻如狂、或弱风拂柳、或温婉慧黠……但这各色的栩栩如生之间,我独独钟情于那泪水漪漪的黛玉。

那是一位如水的女子,三生石前,她受神瑛使者之甘露,得已幻化成人形下世为人,仅为了报答昔年雨露之恩,但在那位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面前,她流尽了一生的泪,还了一生的泪,最后等待她的结局却只是香消玉殒。

永远忘不了在那沁芳闸边,黛玉扛着药锄为花儿叹息,以花灵自比,潺潺的流水边,她吟出了"花谢花飞花漫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诗句;看着漫天飞花,她笑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花瓣的簇拥下,她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看到这里我不禁要落泪,或许黛玉早已猜到了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自己最终的命运是那落花绽放尽头无奈的凋零。

人人都道“宝黛之恋”,我却对此说法深恶痛绝,黛玉只有一个知音,就是宝玉,可宝玉的红颜知己却有无数,或许在他心中黛玉的位置比之其余人要高一些,可这却无法掩盖他处处留情、花花公子的本质,为此,黛玉的眼泪才会流不尽、用不完,这样的关系绝不能称之为“恋"。在我看来,若是把红楼比作一个世界,那么黛玉便是尘世之外的人,她的配偶并未出现,她就像一个世界中必不可少的过客,出现时惊为天人,消失时寂静无声……

黛玉是高傲的,初进贾府,她不曾与其他人过于热络,只和宝玉玩笑,很快贾府中人对她便有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但这一点却是红楼其他女子所没有的;黛玉是敏感的,一回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精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了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嘲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读了这么多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女子是如此敏感和骄傲,度量也是如此之狭小。但是谁又会注意到黛玉心中的彷徨、隐痛和无助呢?父母双亡的命运,寄人篱下的处境,心机深沉的亲人……这种.种怎能不令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女害怕、伤心,怎能不令她的心灵遭受折磨而变得扭曲!在这样一位少女的眼中,无论她的眼前事怎样的姹紫嫣红、百花争艳,最后被她看在眼里就都成了叹情悲命的契机。

封建的旧社会是如此的不公,初篇写道贾母看到黛玉进门就搂着“心肝宝贝、心肝肉儿”地叫,但在黛玉玉陨之时,身边却只有一个紫鹃,贾母众人在前院热热闹闹地办喜事,完全把黛玉弃如敝履,事后还假惺惺地来处理后事,我看到这里不禁要拍板叫骂。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黛玉无时无刻不在受伤,她几乎要拼劲全力才能坚强地走下去,这样一段人生,这样一位女子,怎能不让人怜爱、同情,和她一起悲哀、流泪。

“宝玉,宝玉,你好……”这是黛玉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香魂一缕随风散。但我们能从中感到她今生今世的痛苦与绝望,追求与幻灭,留恋与牵挂……

她的美、她的才、她的悲,完美地演绎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纤纤女子,完美地诠释了红楼所要展现给世人的全部。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1

在初读《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有哪一种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

读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

在《红楼梦》中,最美好的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爱情。从小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美好。然而,因为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林黛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他的。”所以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因为贾母与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薛宝钗嫁给宝玉,使得这段爱情被无情地扼杀,最后他们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局面。

而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先生的惊世才华,那凄凉柔媚的葬花词,即使是百炼钢也能变成绕指柔。“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这使我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我是个感性的人,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呢,难道门当户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难道权利和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连自己最疼爱的亲人也要出卖?我不懂,但我只希望宝玉和黛玉能在天堂相遇。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2

今天读红楼梦,感受颇多。

谈起黛玉,更多的是心疼。

在贾府,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但是实际上自吹自擂。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看来,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很喜欢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然是“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是这样,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始终是不喜欢。太过于圆滑,在我看来就是虚伪。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3

《红楼梦》是一本很玄妙的书,让人百读不厌,从不同角度去读,总会有不同的收获。也许是这个原因,让这本书遍布大千南北,老少皆知,人人皆爱,成为了中国的骄傲,必读的经典。

作者曹雪芹翻阅历史,绞尽脑汁编写了这本书的前80章,是那么绘声绘色。高鄂又续编了后40章,却不如曹雪芹的80章动人。不过人们通常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有两位――曹雪芹和高鄂。

我最欣赏书中的贾宝玉了,他心地善良,叛逆多情。得知金钏跳井自杀后,认为是自己造成的,在默默地自责,对金钏充满了抱歉,却不知是王夫人要将金钏卖出才自杀。他不给自己找借口,不推卸责任给别人,默默地认为是自己错了,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尽管不是他做的。回想起那件事,我真后悔……

由于我是课代表,数学老师布置给我一个任务,让8给组长收齐导学案,并交给我。我向八个组长通知了,下午第二节课下课才交了2个组,我心慌了,读后感这次匆匆忙忙去催。这又收了3个组,临近放学又去催,一共收了6个组。老师第二天问我情况,我吞吞吐吐地回答:“收了六个组,还……还有一个组没交。”老师严肃的反问:“你怎么不去催啊!”我把责任都推卸给那两个组长:“我早上就跟他们说过了,他们到下午都不收起来。”老师看了我一眼也就草草了事了。我好羞愧,就这样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明明是我自己不及时去催,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难怪它这么出名,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它带给了我太多太多,我爱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的去回味这本书。

学生寒假《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4

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