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范文一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渐趋完善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体系化的过程。它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国实践中,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理论、政策策略。重新回顾毛泽东同志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们深入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也大有裨益,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同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独创性的统一战线理论。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在漫长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反映了党的统一战线实践的发展,也反映了党对统一战线认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提高。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从党的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是第一个时期。

1920xx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主革命认识不深,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党的一大认为,中共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和排斥的态度,不准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工人运动,在工人阶级中扎了根。不过,中国共产党人很快从实际斗争中,特别是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阶级尽管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正是在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共产党制定当前阶段的革命纲领给予了正确的指导。

中共二大决定同国民党及其他革新团体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中共三大作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决策,同时指出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应保持自己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在1920xx年写的《外力、军阀与革命》和《北京政变与商人》二文中就指出:“惟有号召全国商人、工人、农民、学生、教职员,乃至各种各色凡属同受压迫的国民,建立严密的联合阵线,国民革命才可以成功。在1920xx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分析:“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这些观点的提出加上毛泽东自身早期参加国共合作的实践活动,为他形成统一战线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而这也促成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成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全国大革命的高潮。

(二)1935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第二个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依据,认真吸取历史上“左”右倾错误的教训,总结统一战线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1937年,毛泽东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文章。毛泽东深刻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明确把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制定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毛泽东还论证了大资产阶级参加抗日的可能性,肯定了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政策的转变,把大资产阶级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1938年至1940年,毛泽东陆续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原则和策略方针。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正确指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全国人民为敌,发动了xx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到饥饿和死亡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章中,提出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任务。这个时期,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使全党明确了建立、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是第三个时期

在对内方面: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注意到了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问题。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于l956年提出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完全打消了有些人怀疑共产党执政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实行一党专政制度的疑虑。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此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这里的互相监督,实质上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毛泽东关于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思想,为确立多党合作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提侈乓了理论依据,极大地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倡导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政策,是我国宪法规定了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基础。

在对外方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根据当时国际政治洛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先是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方针,成功地为中国建立和巩固了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而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1955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工商业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中指出,“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要解放整个人类。如果地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不解放,无产阶级本身就不能解放,必须全人类都解放,变成一个新制度,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毛泽东历来认为,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争取较好的国际条件,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l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全面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以此作为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依据,为中国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三个世界的理论指导下,中国改善了同日本、加拿大等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加强了同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在第一世界中,又把苏联作为最危险的敌人,缩小了打击面,扩大了联合面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威望日益提高。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这个理论的实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文化大革命”这样混乱的条件下,取得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同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在联合国恢复了席位等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成就。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一、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在漫长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反映了党的统一战线实践的发展,也反映了党对统一战线认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提高。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二)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

(三)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其政党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1920xx年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就指出“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而, 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讲得最多的,认识更为深刻的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战初期。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进一步分析:“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又强调:“依现实的情况说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对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问题,毛泽东的认识可以说已经深化,即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要坚持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第一,要依靠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第二,要依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并在政治上教育提高同盟者,二者缺一不可。

(四)区分中国资产阶级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不同部分。同官僚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积极的一面进行联合,对其消极的一面进行批评,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并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统一战线工作,逐步实行和平赎买。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通过说服教育,把这个阶级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对其代表人物,给予适当的政治安排。

(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策略原则。对于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对于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有各种不同性质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率领同盟者前进并取得胜利;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在有的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七)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坚固的同盟者。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并巩固了无产阶级同农民这个最主要的联盟,使得统一战线有了牢固的基础。对于农民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伟大作用,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已有过阐发,以脍炙人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代表作。然而在实践上真正实现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者的还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强调这些规律的正确性不但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被证明了,而且在抗日战争中也被证明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强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无产阶级应该同它建立统一战线。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以后,党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两篇文章中,还严厉地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对于大资产阶级, 强调无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同它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并且在有利革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但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不仅依据革命斗争演变的情况阐述了无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而且还制定出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策略。指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是不对的……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 ”“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一定时期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革命就会失败。”

毛泽东统一战线的这些基本观点,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已经作出总结。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已经形成。

抗日战争中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更加完善而达到成熟。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各阶级的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一方面,日本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对蒋介石集团展开了诱降活动,另一方面,面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国民党的仇共、惧共心理也日益加剧。国民党当局政策的重点发生了逆转,反共高潮一浪接一浪。“皖南事变”的爆发,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几乎濒于破裂。在大敌当前,如何处理两党关系、维护统一战线直接关系到抗战能否取得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这时政治上已走向成熟,尤其毛泽东经历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过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而且理论上也日渐完善,他果断提出对国民党采取针锋相对斗争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使其统一战线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完善化。主要表现:

1、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将资产阶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并进一步加以区别。在1940年写的《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还将亲日派大资产阶级与亲英美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与中小地主及开明绅士加以区别,同时对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也作了具体分析。

2、明确提出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把争取中间势力作为发展进步力量,孤立顽固势力的重要环节,进一步丰富了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

3、形成了对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提出以斗争求团结、 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xx的两面政策,与国民党顽固势力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等一系列的辩证思想。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已形成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1948年,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继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同时论述了党实现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和全面总结。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还特别地强调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真诚性和长期性。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又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改造的一系列理论、方针和政策,还提出了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表明毛泽东对统一战线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特点

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一个大的社会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汇合了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力量,如何求同存异,并在统一战线中形成最大最佳的综合力量,去战胜矛盾的对立面,这就肯定要明确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核心力量。由于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最

有前途、最有纪律和最有战斗性的革命阶级,最能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最有能力领导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和民主,因而在统一战线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必然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如果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拱手将领导权让予其他党派或团体,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可能胜利的。?

(二)要善于把握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统战对象,善于平衡各种力量的利益,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战阵营。 统一战线对象不可能永恒不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革命形势,及时调整不同的统战对象,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争取了一个有一个胜利。统一战线内的各种力量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作为核心领导力量就要妥善解决或缓和内部矛盾,不让统一战线阵营内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和内讧,否则各种革命力量就会互相削弱、互相抵消,甚至会被敌人各个击破。

统一战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共同对付当前最的主要敌人。但是,哪种力量属于统一战线中的坚实同盟军,哪种力量属于可以团结的对象,哪种力量属于共同对付的敌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革命形势下,都会有所不同。毛泽东善于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革命形势,及时调整统战对象,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将长期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所以我们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关于“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互相监督”,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四)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不紧关系到巩固和扩大国内统一战线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的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宗教问题,一直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形式,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要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对各国资产阶级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不仅是指经济建设,而且还包括政治原则上坚持独立自主,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以保证我国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同外国打交道,应该有较多的灵活性,把经济贸易关系搞活,但是决不能动摇原则的坚定性。对于外国资本主义损坏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和企图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方向与经济发展的图谋,都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绝不拿原则作交易。应该认识到,各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是相同的,同时又要看到各国资产阶级是有很大差异的,发达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同发展中国家的资产阶级就不一样。发达国家当中,美国同西欧也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度的资产阶级,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他们内部各个不同部分,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也是情况各异的。因此,我们在同各国资产阶级打交道的时候,应当运用毛泽东的统战理论和以往的经验,对各国资产阶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区别,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六)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中国的革命离不开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的建设事业更需要国际统一战线,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势下,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首先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其次需要多方面必要的外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广泛结交朋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巩固国际统一战线。

(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规定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里群策,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成为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方法。

一、把对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总结党的十八年革命经验时,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1]。统一战线在这里被排在第一位,可见毛泽东对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

统一战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中国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正如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的:“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统一战线是党的根本战略,与党的事业息息相关。当党正确地处理了统一战线问题,党和革命事业就发展,就走向胜利。不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只要共产党继续存在,只要党的最终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就必然有我们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了中国的革命力量。并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发展了列宁关于两种同盟者的思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两个联盟:第一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第二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

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深重灾难之中。这种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工人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千千万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才能战而胜之。

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种团结,这个专政就不能巩固。”[3]在中国,工人阶级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阶级。此外,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主要的依靠力量。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统一。

战线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力量去团结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也才能巩固工人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个联盟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联盟,它使工入阶级能够争取一切中间力量和可以合作的朋友,达到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孤立敌人的目的。只有建立和发展两个联盟,才能把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人们团结起来,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了革命力量,使原本并不强大的无产阶级,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对中国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正确认识和区别对待,争取了中间力量,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资产阶级,是关系着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大问题。从第一次大革命以来的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无不与能否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

经过对中国资产阶级的正确地分析,毛泽东科学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他指出:把两者加以区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是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在中国,因为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被人侵略的,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有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革命性。在这里,无产阶级的任务,在于不忽视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革命性,而和他们建立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统一战线。”[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在政治上争取他们,在经济上保护他们,对其动摇性进行必要的批评.争取他们参加反对三大敌人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这就保证了力量薄弱的无产阶级能够集中力量去反对主要的敌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关于赎买和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开辟了通过统一战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这对当时百废待兴的年轻共和国,意义十分重大。邓小平在高度评价这一伟大成就时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5]

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等中间力量的正确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是中国统一战线的巨大成功,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统战理论的一大贡献。

四、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使共产党逐渐壮大。并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的错误和“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的错误都导致了统一战线的严重挫折以至失败,把革命引向歧路。

毛泽东反对“一切团结”和“一切斗争”,确立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提出依靠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分化顽固势力,坚持了党在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牢牢地把握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最终赢得了革命斗争的主动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实行坚强、正确的领导,是中国统一战线的根本特点,也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是中国无产阶级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在统一战线中领导地位的体现和保障。

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再一次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6]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担当起来,成为统一战线的核心。

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毛泽东提出了以下原则: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第二,共产党员要在统一战线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毛泽东说:“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电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7]第三,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并在政冶上教育提高同盟者,二者缺一不可。

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形成了同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原则 我们党与蒋介石国民党的关系,不仅在历史上,而且直至抗战期间都有着深刻的教训。大革命后期发生过一切联合.否认斗争,放弃领导权的错误;土地革命后期又发生了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这些过错和失误给中国的革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和巨大的挫折。

1948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8]正是这种对政策和策略高度重视的态度,使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形成了同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

(一)分化的策略: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这种抓住主要敌人,而不要树敌过多的思想,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中始终注意坚持的重要策略原则。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蒗略原则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和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

1940年3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这两个文件中,捉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就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典型事例歹。

(二)团结的策略: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原则

没有联合,没有团结,也就无所谓统一战线。但是毛泽东认为,和同盟者的联合不是无原则的,而是要既联合又斗争。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说:“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9]在联合和斗争两方面,联合、团结是目的,斗争或批评是手段,斗争或批评是为了团结。 又联合又斗争,就是要把坚持原则性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与同盟者共同前进并取得胜利;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在某些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所必需的。

(三)适度的策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毛泽东总结在统一战线中同顽固派斗争的经验,提出了自卫原则、胜利原则和休战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同顽固派斗争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必要手段。

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实际上是统一战线中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具体化。通过这种斗争,顽固派不敢轻易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进攻,不敢轻易同敌人妥协,不敢轻易举行大内战,同时也有利于中共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范文二

1.1 形成背景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领导阶级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是中国革命中最先进的力量,但是人数少,xx力量异常强大,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实质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它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重大策略,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1.2 理论来源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来源,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包括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 马恩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列宁也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孙中山从宣布新三民主义就开始实行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政策。

2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原理于中国革命实践,在各个革命阶段都建立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2.1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改组后的国民党即是其组织形式。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从1920xx年到1920xx年,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产生或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毛泽东初步阐发了反帝反封建和统一战线思想,提出了统一战线的一些基本观点。2.2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大革命失败以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并巩固了无产阶级同农民这个最主要的联盟,使得统一战线有了牢固的基础。对于农民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伟大作用,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已有过阐述,以脍炙人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代表作。然而在实践上真正实现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者的还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2.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性的阶级矛盾;有军队、有政权的合作;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抗日战争中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更加完善而达到成熟。毛泽东统一战线的这些基本观点,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已经作出总结。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已经形成。 2.4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它是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

3 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方法思想

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广交朋友和自我教育。

第一,坚持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及其广大成员。统一战线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自愿联合。统一战线中各方成员,无论人数多寡、历史长短,都代表和联系着各自的群众,都各有自己的社会历史作用,都享有在宪法范围内的组织独立、政治自由和地位平等,都应该受到尊重。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这种领导主要靠正确的政治主张和自身的模范行动去实现,而不是唯我独尊,盛气凌人,强制人家服从;更不是干涉、包办、代替其他党派、团体的内部事务。只有坚持平等的原则,才能真正互相尊重,实现真诚团结,共同前进。

第二,坚持民主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民主协商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主要方式,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统一战线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主要方法。通过民主协商,完善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民主协商的要旨在于决策前

的充分协商和讨论。民主协商的特点是:尊重各方,照顾少数。协商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使参加协商的各方面人士全面了解有关情况,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酝酿。协商中要从善如流,凡是能够采纳的意见都要采纳,不能采纳的要说明情况和原因。

第三,坚持求同存异,正确对待统一战线中的各种差异和分歧。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我们既要善于求同,又要正确对待“异”。统一战线中有各种不同的异,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异”,无关宏旨、无碍大局,可以存而不论;有的“异”,是非短长还有待反复比较和实践检验,可以长期讨论;有的“异”,对改进工作、减少失误大有好处,与其说允许存在,毋宁说应当欢迎;有的“异”,涉及重大是非、重大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立场,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对于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错误行为,决不能迁就、妥协和退让,要进行必要的斗争。

第四,坚持自我教育,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素质。统一战线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着光荣的传统,也曾受到“左”的严重影响。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统一战线内部必须坚持“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自”、“三不”方针。这是搞好统一战线思想教育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学习与讨论、交流与恳谈、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深化自我教育。同时,还要提倡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

第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策略原则。对于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对于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有各种不同性质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第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率领同盟者前进并取

二是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素质,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及领导。随着科技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事科技统计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综合素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要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负责此项工作,领导要亲自过问统计数据的质量。同时要加强统计人员教育及培训,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素质。

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科技统计调查方法。建立并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以便能对各种科技统计信息作出快速反应,运用各种不同的调查方式如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以及全面报表等多种方法,定期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应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使统计标准规范的统一性与调查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并积极探索适用于现阶段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统计调查对象的调查方法,建立高技术产业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品统计制度,加快建立和健全高技术产业统计制度,尽快研究制定并建立起高技术产业的年报和季报制度。

四是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建立科技统计信息网站,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改进科技统计的数据采集、处得胜利;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在有的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4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现实意义

4.1 统战工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坚决反对右倾投降主义。

4.2 党在建立统一战线时,也不能实行“左”倾关门主义。4.3 高举伟大的旗帜,树立远大目标,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去凝聚人心,团结绝大多数人,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4.4 在做统一战线工作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以一时得失论成败。

4.5 在做统一战线工作时,要从大局出发,不能意气用事,要特别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4.6 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形势的变化去调整统战对象,善于平衡各种力量的利益,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战阵营。

4.7 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关于“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关于“互相监督”,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4.8 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9 要十分重视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4.10 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实行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曾使我们由弱到强,终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今天处于执政地位,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国力大大增强,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相信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统一战线思想策略,正确判断形势,恰当采取措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国内力量,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大业,一定可以获得胜利。

理、加工手段,逐步推广统计报表网上直报系统,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统计工作效率。重视各类统计信息的集成,增强及时发现和揭示科技发展新问题、新趋势的能力,使科技统计充分发挥好信息、咨询、监督的作用。

五是加强科技统计软科学研究。长期以来,科技统计领域存在重调查数据轻数据分析的现象。目前虽已有所改变但还应大力加强。在当前形势下,科技管理和科学决策对科技统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软科学研究能够为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科技发展的取向的预测、科技政策研究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的数量依据。

总之,科技统计是科技管理和科技规划与决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技统计工作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科学制订各项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实现科技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没有科技统计,没有科技统计数据,没有对科技统计基本的数量分析,就根本谈不上对企业科学的管理。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范文三

刘永明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制定"联共"政策的内因》一文,对于进一步研究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形成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刘永明同志在结论部分作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的论断,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并构成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和三大法宝之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是由国民党人最早提出的。结合刘永明同志在《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发表的《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一文关于新三民主义就是新民主主义的论断,可以看出,把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提出的"联共"政策看成是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早期形态,恰是刘永明同志的文章所要阐明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

在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实际上存在着国共两党两种不同的统一战线思想。只有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早期阶段,而国民党人的统一战

线思想不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表现。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有着自己的统一战线思想。当然,这个统一战线思想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由于建党前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因此在一大时曾主张在中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拒绝与一切党派和政治团体建立联系。中共一大之后,在列宁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初步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开始懂得中国社会的前途虽然是共产主义,但当前只能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在制定并通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同时,又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开始产生。

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初议之时,曾经遭到共产党人的坚决拒绝,他们担心加入国民党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平等地位就会倾斜,中国共产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权将受到限制。当国共党内合作已成定局之后,1920xx年11月在共产国

际四大上,中共发言人曾经表示,"我们打算在组织群众和通过宣传说服群众方面和国民党竞争",并对"把群众团结在我们周围"【注:参见郭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第45--46页,三联书店出版。】充满了信心。这表明在确定国共两党党内合作之初,共产党人就有过争取领导权的思想。

众所周知,中共虽然在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时,曾经忽视了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但在三大之后,党内主张无产阶级应处于统一战线领导地位的人越来越多,思想也越来越明确。三大过后仅两三个月,瞿秋白就发表文章强调,无产阶级应当做"中国国民运动的主干","改造国民党"以"造成运动的中心"【注:瞿秋白:《自民治主义到社会主义》,《新青年》1920xx年9月第2期。】。1920xx年11月党的三届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进行讨论决议案》中又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应努力站在国民党中心地位"。这一时期邓中夏等人也反复强调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党的四大总结了建党以来对民主革命的认识和对领导权问题的探讨,明确提出和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并充分肯定了农民的作用,提出了在统一战线中扩大左派,团结、争取中派,反对右派的策略原则。至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已初具形态。中国共产党能在四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统一战线的组织

国民党内,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一再要求限制共产党员的作用,这实际是向无产阶级争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此共产党人当然应该有个统一明确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党内多数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陈独秀也认为,"社会各阶级中,只有人类最后一个阶级--无产阶级,是最不妥协的革命阶级,而且是国际帝国主义之天然对敌者"【注:《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620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这使得党内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达到统一成为可能。

党的四大以后,爆发了席卷全国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这个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时刻,各个阶级都作了充分的表演,这十分有助于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的考察。这一时期,党内许多人如瞿秋白、恽代英、肖楚女等分别发表文章,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至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发表,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已基本认清了在统一战线中各个阶级应处的地位,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初步形成。

这一统一战线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合并警惕资产阶级,为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而奋斗。

孙中山先生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先生在五四运动前的多次反清起义和护法战争中,曾经联合过会党、清军、防营、巡捕和农民起义领袖,并在这些联合中逐步形成了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的统一战线思想。 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俄国在东方寻找国际盟友的行动,使孙中山在对帝国主义感到失望之后,看到了苏俄也是自己可以联合的力量之一。刚刚建立的共产党即公开申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也使孙中山在艰难竭蹶之中发现了新的可以联合的力量。加之陈炯明叛变对他的惨重打击和共产国际与中共领导人对他的热情帮助,促使他在统一战线思想中又加进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内容。

这些新内容的增加虽然表明了孙中山先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革命家气魄,但并未改变他原有的统一战线的核心思想。正如他在确定"联共"政策之后对他的党员所说的那样:"能吸收多一个同志,就可减少一个反对党"【注:《孙中山选集》第539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一方面固然反映出孙中山先生欲联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个统一战线中国民党自然处于领导地位,其他参加者,包括共产党人在内是不可能与国民党份

享领导权的。在"联共"问题上,孙中山把与共产党合作的政策标为"容共",本身就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这既显示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高度,又反映出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思想限度。他所以只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民党的核心力量在统一战线中居于领导地位。

在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受启用,不是因为他们是共产党组织的代表,而是因为他们分别被看作先进的青年。虽然孙中山先生本意并非像有人所说,是为了"以民族主义的观念去感化盲从苏俄的中共党徒"【注:沈云龙:《陈炯明叛变与联俄容共的由来》,《传记文学》第32卷第2期,台北版。】,但他的确是想通过接纳这些先进青年以增强国民党的力量。既然他宣布"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注:司马璐编著:《中共党史暨文献迁粹》第三部第28页,香港自联出版社发行。】,那么他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就会存有戒备之心。他曾对挚友刘成禺说:"虽然共产党员都加入了国民党,你以为,这是真心诚意的吗?我知道,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注:刘成禺:《先久德录》,《国事观刊》第1期,1974年12月。】因此,当国民党右派邓泽如等提交了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一封信之后。他在上面批注道,共产党人"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注:邓泽如:《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自己的组织内接纳了一批立志在将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人物,这种戒备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在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工农是处于被同情和被扶助的地位。孙中山支持过农民运动,甚至表示要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并宣布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但最终都未获得彻底的实施;他也支持过工人的罢工斗争,努力改善工人的待遇,但并不期望工人运动打破经济斗争的界限。这是因为,孙中山认为工农大众属于"不知不觉"的一类人,需要"先知先觉"们去"唤起"和"扶助",而不能作为革命的依靠力量【注:李侃:《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人民日报》1981年9月25日。】。无怪乎曾经对国民党极为热情和信任,以至要把中共的一切工作归到国民党里去做的马林,也不无感慨地说,孙中山"直到临死的时候,从来没有真正吸收群众运动的思想,他接受它,但并不真正热心"【注:《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30--31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既然如此,在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中,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军事实力。孙中山在革命中始终看重实力,辛亥革命前的多次起义都是依靠联络和发动具有现成实力的会党、新军来进行的【注:北酞:《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文物天地》1981年第5期。】。所以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时说:"武昌革命军起,而革命之功于以告成。革命党人以一往直前之气,志身殉国......冲锋破敌,则在军队与会党"【注:《孙中山全书》第1册第27页。】。在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之后,对会党的联络减少了,却把有军事实力的军阀看作依靠的主要力量。因而当陈炯明叛变后,他才那样地痛心疾首,怒斥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尽管如此,当直系军阀曹锟在北京发动政变之后,孙中山又联络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企图建立讨伐直系曹锟和吴佩孚的孙段张三角联盟。难怪曾援助过孙中山国民党的苏俄波波夫上校竟将孙中山描绘为一个旧式的军人,认为他除了使用军事方法、依靠军队之外,再也没有拯救自己国家的其他办法【注:马丁·威尔伯:《孙逸仙,一个受挫折的爱国者》第111页。】。陈独秀也批评他专做军事行动【注:《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616页。】。孙中山晚年虽已打破了对军阀的幻想,决心要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因而成立了黄埔军校,但也没有放弃从新旧军阀中招降纳叛以扩大自己的势力。遗憾的是,这些军阀和孙中山不过是同床异梦,他们根本拒绝与民众结合,更谈不上变成民众的武力,甚至黄埔军校不久也变成了新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

综上所述,孙中山先生在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是以国民党为领导,依靠军事实力,容纳共产党,扶助农工,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

我们应该看到,大革命时期产生两种统一战线思想,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代给中国革命染上的特殊色彩。

本世纪20xx年代初,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这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呈现出更加错综复杂的状态:政治上帝国主义的奴役与民族解放的要求冲突,封建专制与民主自由争斗;军事上军阀混战和革命战争并起;社会思潮上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同行,整个中国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并逐渐形成巨大的革命潮流,但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活动仍在继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还在进行着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新的时代虽然给予新的生命力,但他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而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对三民主义体系作了加工改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孙中山纲领的最高点与中国共产党纲领最低点的重合,晚年的飞跃并未彻底改变孙中山的思想理论体系。他实现联俄容共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但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作

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要在斗争中取得领导权,以便能够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正是由于国共两党各自的最终奋斗目标不同,所以为实现各自的奋斗目标而采取的统一战线思想也就迥然各异了。

由于国共两党有着各自不同的统一战线思想,所以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矛盾,出现磨擦,甚至会形成争夺领导权的激烈斗争。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斗争的激化,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是必不可免的,一些人会向左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真正投身于人民革命的洪流之中,如宋庆龄等;一些人继续坚持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如邓演达等;一些人则与人民决裂,投身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怀抱之中,如蒋介石、汪精卫等。正是由于蒋汪背叛了孙中山的包括三大政策在内的统一战线思想,把国民党变成了实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新军阀联合专政的工具,才导致了国共分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标签: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