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心声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检讨书2.58W

心声教学反思 篇1

今天上了《心声》一文,一些学生对文中的人物程老师颇有微词,认为她弄虚作假,不能体察学生的心情,一厢情愿的安排她心目中的好学生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结果险些把事情搞砸了,要不是李京京及时“ 救驾”,她还不知要怎么下台阶呢。我觉得他们说得的确有理。

心声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程老师的做法确不可取。正常课也好,公开课也罢,还是原汁原味的好。为啥要作假呢?虽然她的用心是好的——为了学校的荣誉,但她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也在无意中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程老师的做法我们当引以为戒,不可效仿!老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就要亲近学生,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倍加关怀爱护,不嫌弃他们,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心声教学反思 篇2

美点寻踪环节,我引领学生发现语言美和人情美,语言美主要从修辞和精彩的用词角度挖掘。如“琅琅的读书声从后面追了上来”中“追”字之妙,拟声词“叭嗒”的表达效果;人情美寻踪重点研读回忆爷爷给李京京讲故事及和妮儿摘桑果吃的画面,感受亲情和质朴的友情。并且适时齐读,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评价人物时,采取多层次评析,指出人物的优缺点,并从文中找出有力的依据,让学生回归文本。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现了李京京的胆小自卑,“咽了一口唾沫”的细节被他发现,我及时表扬,坐下后我发现他的眼神里写满了喜悦。

课接近尾声时,一些学生意犹未尽,我的内心也满是喜悦。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就像是一个优秀的导演,总会给学生设计一些精彩,创设特别的情境,入境,入戏。成为有智慧的教师,是我努力的方向。

心声教学反思 篇3

在把握小说情节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把握文章结构,关键性语句一般表现为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时间、地点转换的句子等,这篇小说其实就是四个情节、四个场景,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逐层推进,波澜纷呈。

教学目标是明确的,教学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预设和实践有时相疏,甚至相诡。这节课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问题是课堂氛围较沉闷,举手回答问题的只有那么两三位同学,我觉得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又有意点了没有举手的一位同学,那位同学没进入状态,却“鬼机灵”的说“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学一样的”,我也不便点破。自由发言时,大部分学生也不是那么积极参与。有老师说“亏得你心态自然,有条不紊,不断地启发诱导”我对他说“你可知道我当时心里磨得多苦,差点求他们了!”。评课的时候,有老师安慰我“到了九年级,学生都那样,比不得小学和七年级学生”。其实,我知道这个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这节课上我不会激发学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学中,认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习惯,索性以灌输为主,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方面做得不够。越是学生欠缺的好习惯、好方法,我们越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缺乏长远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最终是苦了教师自己,阻滞了学生发展。当全体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深度思考,才会达到“教得轻松,学的轻松”的效果,客观的说,现在一部分学校、一部分教师无法摈弃“时间加汗水”以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负担为代价的这种模式。在这方面,我是一个徘徊者。

其次,还未能将多媒体完全有效的使用。这主要表现在自己制作的课件达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时候,都是下载别人的,或者下载后略作改动。但是,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的教学。有时候为了用上多媒体,让别人的课件“牵着鼻子走”,受到了局限和约束,反而削弱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心声教学反思 篇4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____,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____,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心声教学反思 篇5

《黄鹤楼送别》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设计时,我准备紧扣“离别”这个主题,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诗句之中美丽的情景,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继而带领学生学习文包诗的文章是如何将文与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提高对文包诗类似文章的欣赏与学习。

一 感受景美

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暮春三月,江边上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样优美的景色,年轻的李白仅仅用了“烟花三月”这简单地四字就将这暮春三月之景描绘的淋漓尽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美,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读,再联系自己曾经观察过的暮春三月的景色进行“入境”,最后通过图片的观察,进一步深化景色,把这种优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烟花三月”。

二 体会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两人应该是个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对朋友的友谊是很看重的,这从我们的资料搜集中很容易看的出来。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资料,这是学生客观地认识到:李白和孟浩然两个人相差12岁,在李白认识孟浩然时,孟浩然就已经是有名的大诗人了。这奠定了李白对孟浩然亦师亦友的情感基础。并且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喜欢游山玩水;而孟浩然虽不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却是一位田园风光的写作诗人,故而也喜欢游历山水之间,所以二人可谓是志同道合。因此当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对分别时,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诗中写到“故人西辞黄鹤楼”,交代的缘由,以及“下扬州”这个遥远的目的地,字字隐含着李白的不舍之情。

同时“烟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时仅仅只是景,丝毫引不起两位热爱自然景色的诗人的欣赏兴趣。这也是从侧面烘托了不舍。“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此时的景色在李白眼里形同虚设,他关心的以及眼中仅仅只是那一艘载有有人的小小帆船,从“依然伫立”“凝视”这些词体会不舍。这让学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对朋友相处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以多种形式的科学的教案和课件为参考,在请教年长教师的各方面意见上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的完善。本节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这节课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一开始,我就用语言展示了美丽的画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一队友人在举杯话别,再加上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如到课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学第三段时,我结合学生声请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展示了两人离别时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学生的对话形式来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并体会话语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随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那一幕,我设置了动画,更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 并以一个伫立在江边上,李白心里向什么的拓展来进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另一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在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诗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学习类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诗词的影响,又能积累诗歌,多媒体让我们的教学受益匪浅。

最后,在我的这节公开课后的语文研讨过程中,我发现先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学生的朗读这一方面的引导,我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比如: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读,以自己的语言告知学生这段话包含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去独处这种情感,所以学生仅仅也只是读,根本没有在心中形成某种我所说的情感。因此,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我更应该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或者去联系某些已经学过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领悟体会出本文中的不舍与敬仰的情感,从而达到朗读的良好效果。

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始了我的教学,所以在听课时会显得我的话比较多,而学生仅仅是围绕我的问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实践机会。所以,在研讨中的话题式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想到既然是新课标教学方式,话题式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并且教师在此过程中会更加轻松,充分发挥着引导学生学习的指路人。

最后,我的总结性的话语没有将本节课很好的与语文的课外联系上。语文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学科。课文仅仅只是一个范例,是让教师去教学生学会类似文章的一种阅读、学习、体会情感的桥梁。所以在这个教学上我没有很好的将“文包诗”这种形式的文章的学习以及体会情感的方式总结性的讲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数学生下次遇到类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综上,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吸取教训,将所学到的教学经验慢慢地转化成为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

心声教学反思 篇6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心声教学反思 篇7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认识”一课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角都是跟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难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令许多老师深感棘手。教学时,我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让学生比一比下面三组中两个角的大小(这里不能显示图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组,两个角的边画的一样长,一个角叉开的大,一个角叉开的小;第二组,叉开的大的那个角的边画的短些,叉开的小的那个角的边画的长;第三组,两个叉开的一样大,一个角的边画的短,一个角的边画的长)。在学生比较第三组中的两个角的大小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二个角大,我未作评判,让他们分别说说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认为第二个角上端两边叉开得大些,我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像也有道理。随即请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学起立,让其他同学来比一比我和这位同学的手臂,谁的粗?在大家一致认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却说是这位同学的手臂粗,并当众将自己的手腕处和学生的上臂处进行了比较,以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处。此时教师顺势而上:你们刚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是比的同一处叉开的大小吗?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时我再将早就做好的第(3)组中的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同一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打比方、说生活中的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触发思维灵感,借助简单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数理。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对于有些难以进行直观演示或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关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数理,同样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_小精灵 儿童网

心声教学反思 篇8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一个新内容。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 的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其次,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不管什么植树问题,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几个间隔。可以根据“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然后再根据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去求出棵树。也可以根数告诉的棵树,用“加一”“不加不减”“减一”求出间隔数,再求出路的总长。

其三,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树问题”,很多同学联想到:公路两旁的路灯、公路中的斑马线、楼梯的台阶、栏杆的铁柱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亚奥让他们学会分析是植树问题中的哪种类型。然后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它。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找到规律进行解决,使他们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从而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一个新内容。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 的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其次,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不管什么植树问题,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几个间隔。可以根据“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然后再根据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去求出棵树。也可以根数告诉的棵树,用“加一”“不加不减”“减一”求出间隔数,再求出路的总长。

其三,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树问题”,很多同学联想到:公路两旁的路灯、公路中的斑马线、楼梯的台阶、栏杆的铁柱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亚奥让他们学会分析是植树问题中的哪种类型。然后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它。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找到规律进行解决,使他们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从而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心声教学反思 篇9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图画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读说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发学生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通过句式问:“你想怎样画风?”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三、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四、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同桌读的对的鼓励他,读的不对的就纠正他,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首先教学内容局限知识面窄。如在作业布置中鼓励他们把“声音、气味”用自己的奇思异想用画笔画出来。再者,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

短短的四十分钟虽然过去了,但这节课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功夫篇,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去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同时从以上的教学点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请教其他老师、看些优质课和教学书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

心声教学反思 篇10

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及时对学生的讨论作出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肯定和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学习成长的欢乐。以此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感。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这样的说话训练,把春天的美景放在了一个整体中去理解和感悟,学生不仅找到了“美点”,还自主归纳了景物的特点,特别是:在赏美过程中,学生还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生成了美的“画面”。在尝到甜头以后,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时候,就进一步关注主问题的设计了。

心声教学反思 篇11

课文中的一些书籍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了解的东西少,所以在第二节课时就比较难上。我就将该部分的内容转为请同学讲讲自己看过的,记忆深刻的书或一篇文章。这样一变学生的热情就来了,一改刚才死气沉沉的状态纷纷举手发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来抢着向同学叙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内容。

有描述樱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则描述蜡笔小新的调皮淘气,有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景色,有的则描述自己家里的可爱的小猫小狗……我看了这样的情形不禁暗暗高兴,不按已定的教案来上课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在另一个方面上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能够将自己所读到的文章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就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课标》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个目标。

但课后还要多引导学生去阅读,特别是阅读一些名著,加深他们的文学修养。像中国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较多,学生看起来较难懂,可以先引导他们去读读简单的儿童版,然后再引导他们读读原著,这就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训练是为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做好准备的,有的同学就做得很好,能够及时的完成,而有的同学却没有完成。从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学是有所思考的去读书,读过之后才有所得;没有完成的同学可能是没有去看什么书或者是看了却没有思考结果是写不出来。看来,不仅要引导同学去阅读,更要教他们如何阅读,读后应做什么。

不足之处:在课堂的导入方面相对来说较难,如第一课时的导入可以换成俗语或谜语来导入如: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书。而第二课时则可以用同学们没积累到的有关书的名言来导入。

心声教学反思 篇12

《莫泊桑拜师》一课主要写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三次拜访福楼拜,得到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成长的风范。课文紧扣课题,围绕“拜师”这个重点逐层叙述,层层紧密关联。鉴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因此,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带着一个总领的问题静思默读,结合关键词语感悟人物形象,再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印象,并从中学习一些写作的技巧,学会表达的方法。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把握了这么几个度。

一、务实和务虚的尺度。

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视频、连接网络、整合生活、拓展阅读,这是语文课堂离开课文务虚的地方,毋庸置疑,这也是体现新课程思想的语文学习,但这些要全在课堂里展示出来很困难。因此,课堂上,我只拓展了一段精心挑选的莫泊桑《养脂球》中关于“马车”的描写,我的用意是让学生体会哪怕一辆普普通通的马车,经过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就能写出它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本质。也同时感受莫泊桑因为“全神贯注地观察马车”而有了收获。

二、主体和主导,谁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是一种互动。说起来明白,操作起来却很难。学生为主体,你就得放手让他质疑,让他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大组交流,这样的课并不好看。教师为主导,步步为营,让学生入套,设计完善了,过程流畅了,又被批评为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想,我的这节课还是体现教师为主导,也考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内化。

三、朗读和感悟的关系。

不管朗读、默读、齐读、指名读,我尽力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如第一个环节,精思默读课文,就化了八分钟时间。随后的悟应该是读的结果,读的收获,悟后再回过去感情朗读。读中生悟,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四、教学环节的疏与密。

这节课的教学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一”、一个问题,课伊始,出示一个总领问题,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品读三次请教,抓关键词句,探讨莫泊桑是个怎样的学生,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有什么收获,给我什么启发。”这样的教学,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二”,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是莫泊桑拜师,前后三次请教的经过;暗线是相机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写作的一些要领,如“勤苦练习,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等。“三”,重点品读三次请教中福楼拜的话。既体现了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成长的风范,又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这应该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课前接触学生只有二十分钟,我还想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一定要切分清楚。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是第一课时的事,漂亮的导课也是第一课时的事,所以直接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而因为缺少第一课时的基石,也由于教学环节设计过于紧密,导致有些环节急急赶场子,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成长。譬如在教学福楼拜的第二次指教时,应充分地让学生读透文字,感受为什么莫泊桑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而福楼拜却认为写的东西很多。应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福楼拜是诱导莫泊桑可以从“马车的装饰”、“当时的天气”和“马车上下坡”等不同角度去仔细观察的,让学生联系写作实践体会平时观察事物也应是多角度的。而不是心想着赶着下一个环节,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发现。总之,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铭记“以生为本”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竭力推崇的新理念。

心声教学反思 篇13

抓住要点,迅速切入。整体把握课文时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带着精选的问题去激情读文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情感。问题设置精当,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进入状态快,参与热情高。视频运用、语句赏析、分角色朗读,都直接服务于对作者情感的更深入理解。授课中,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抓住主要问题,不枝枝节节、牵牵绊绊,这是在整体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但面面俱到难深入。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品味语言这一目标的完成度就不是很高。根据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我设 计了由 老师示范到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对于精彩段落的品评还是有流于形式。尤其是对文中描写段落的分析实在是浮光掠影。

下课的铃声响起,却是我反思的开始。我清醒的意识到教学这门艺术太深奥,我还在门外站立。跨越这道门槛是我一生的追求,决不敢马虎对待。

心声教学反思 篇14

课文记叙了小鹿在家门前种了一丛玫瑰,因为脚受伤而没有看到玫瑰花开的境象。但听到了黄蓉和微风的感谢后,又非常高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在写作特色上,本课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描写,安由浅入深的推理方法去安排的内容。故事的表层,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从而也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结合3月12日植树节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突破文本深层意义。)

本人在教学本课的思想上,力求从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读中感悟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以“读为主线”采用不同的方式读,个人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范读、表演读等。力求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积极的状态,以“读”达到教学目的。(“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会幸福;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这是本课的难点)

结束本课后,本人认真反思与探讨了本课教学的成败,从表层看还是成功的。具体遵循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一、 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情感变化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的新课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读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的朴素哲理。

如、在这一环节中,本人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叙述情节的顺序与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自然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句和表达心情的词句,作为引读的词句。(“春天到”“过了些日子”“小鹿高兴地笑了”等)

二、注重朗读。从读的层次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从读的形式上,根据学生实际,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分别采取了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表演课本内容等。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如、指名表演加深理解,演小鹿者要创造性地表演“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未看到玫瑰花的情景。细心地揣摩小鹿没看到玫瑰花的心情,从中感悟“惋惜”一词的含义。接着又是“黄莺”“微风”的出现,体会小鹿心情变化。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角色体验,体悟到小鹿前后心情的强烈反差。同时,文中“弟弟”的两次说话具有拓展性,“既源于本义,又高于文本”引导学生扎实而灵活地训练。)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去激发学生兴趣,去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深化阅读的有效“灵方”(从动作、表情、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揣摩角色的表情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阅读感悟过程。

四、拓展实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写法”(作者通过“惋惜”与“高兴”前后对比,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当小鹿一朵花也没看到时,鹿弟弟惋惜地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与“当听到……说:“你的玫瑰没有白栽。”)指导学生练习写话时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适当简介对比的种类“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指贬低一个,褒扬另一个。“纵向对比”是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形成对比。本文就属于纵向对比。(紧抓课后问题,共渡难关。如、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

通过以上教学思想,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的学习情绪浓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渴求获知的欲望,作业效果较为理想,本人认为本课的教学是务实的。

总之语文是“情感剧本”只要你去认真探究,教学是不需要“专业的课程模式”的打造,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理念。

心声教学反思 篇15

上周三上午第二节课,我按备课组制定的教学计划,讲授了必修四第三单元的诗歌《锦瑟》。通过课堂讲授,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目标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过程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此我进行了认真、深刻的反思。

在教学《锦瑟》这篇文章之前,我针对教学参考书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上网搜集了大量关于《锦瑟》的解读资料,通过精心整理,对这首诗歌精心做了一份课件,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备课时,我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歌的重点,即大量的用典以及作者所传达出的哀怨情思,通过让学生亲自阅读课文,感受意境。利用假期,我又全面回顾了当时的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情况如下:

一、课堂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在所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模式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多讲,老师少讲。而在这堂课中,我恰恰将这两者颠倒过来。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是我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少了让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虽然知识是传授给学生了,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被动的而非主动。这样学生的记忆就不深刻。要将这种被动化为主动,就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可以先将最后一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这样的话,学生就参与到这个活动的环节中去,畅所欲言,然后我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本来这首诗歌就是有多种解读的,用这样一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对这首诗歌的兴趣。这样的效果远远比我单方面将知识灌输给他们的强的多。

二、课堂中的语言还需要精炼。

在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会反复的强调。因为生怕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将我所说的知识点遗漏掉,所以我在不自觉中就会反复强调,这样又使得整个课堂显得单调,成了教师的“主战场”。所以在总结的时候适可就行。如果担心学生没听进去,不妨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位学生有说的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进行补充。达到一个当堂检测的效果,也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忽略了一个细节:未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

本来诗歌的学习应让学生自己去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以及意境。《锦瑟》这篇诗歌讲究的就是一个意境,传达的就是一种哀怨之情。而这样的一种境界以及情感,如果按照我分析诗歌的内容再将之传达给学生,可能他们能够知道这样一种意境、这样一种情感,但是不会很深刻。我可以先不用管学生是否读懂了这首诗,就让他们反复去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朗读,但似乎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以后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要让学生敢说,要接受学生犯错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班级中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对某个问题能讲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是不爱表达,不愿意在课堂中发言的。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顾虑的第二点就是担心学生站起来说不上什么,时间浪费掉了,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我只顾及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让学生锻炼的过程。应包容每一位学生。学生一天两天是不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准。这在于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需要我给他们每个人锻炼的机会。也许一开始,学生站起来是说不到,也许更害怕自己说错,害怕说的不是标准答案。这时候应该要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用微笑和包容心去接受学生,一步一步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慢慢地向好的趋势发展,让其在不自觉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我知道这不是很快就能实现的,需要很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耐心,我想我会努力做到的。

以上的这些,是我在教学《锦瑟》这堂课中存在的不足。曹校长给我的点评,每一点都很到位,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我会虚心接受并努力改进,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反思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次作业。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力军”,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高效课。

作为一名新工作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经验全无,在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面,迫切需要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尤其是听了曹校长的细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校长的建议都体现出对我这个年轻教师的关心和帮助,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关怀下,我会快速成长,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