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检讨书1.78W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

9月5日上午第三节课,市教研室专家来校听课,我想从新课程的角度,用生成性的教学结构,运用问题发现法,来上好这节课。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我准备上的课文是一篇传统名篇――《游褒禅山记》。我向来不喜欢做课,所以也没有强调预习,只是早读的时候要求他们读了课文,并且放了朗诵录音;我想同学们经过早晨的读,应该对课文有一定的熟悉了,于是按照原来的思路满怀信心地在第三节课走上了讲台。

先是按照惯常安排,徐益安同学讲了一首词,可是准备得不是很让人满意,既没有抄写到黑板上,也没有用幻灯打出原词,同时不能脱稿,同学们只是隐隐约约地听到“为赋新词强说愁”,大多都没有听清楚。我只有皱皱眉头,怎么这样呢,多少次强调要将词句抄写到黑板上,或者幻灯打出,可是他们怎么就是做不到呢?

开始讲课了――

我的第一问题就是“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王安石。”教室一片静默,没有预想的热闹,后来连问多次后,黄恒才拿了一本参考书把王安石的生平念白的一遍,差强人意地对付了过去,可是这依然不是我问题中的“你所了解的王安石”呀,依然是从别人的文本中得出的结论。这让我很吃惊,对王安石的了解是这样的苍白么?可是更让我吃惊的还在后面呢!

看到同学们的为难,我只好把自己准备的资料用幻灯打出来,并简单地讲解了其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没想到的是,讲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的“天”字时候,我随口问了问“天”的意思,竟然无一人知道,这可是我在这个班不止十次地提到过的呀,但是事实是又是一片静默,多方提示都无济以事,偶尔几个人说出自己的理解,都是风马牛不相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心中已经感觉到这场课是失败了,最后还是陆萍怯怯地小声说对了是“自然”,但在这个小小的问题上我认为我已经是失败的了。时间浪费了,下面重要的内容就要被挤兑压缩了。

我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能背诵王安石的一部作品么?全班又是一片寂然,让人心骨寒冷的寂然。同学们往日灵动的思绪似乎全部被冻结了,难道是有老师在听课,怕出错么?看起来又不像。我退而求其次,希望同学们能记得王安石的一句也好呀,可是结果依然令我失望,有一个同学说了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远近高低各不同”;张冠李戴了,前一句是对的,后一句则是苏轼的《《题庐山西林壁》了。这让人哭笑不得。

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讲下来,进入我这堂课的第三个步骤,就是把课文读通,我以为学生有昨天晚上的预习和有一个早读的时间朗读,对这样一篇文字并不很艰深的文章的读通,应该是没有问题(事后了解,今天这个班有5节课有老师听课,除语文外,其他老师都是强调又强调地做了详尽的部署,同学们本来就重理轻文,所以就自然根本没有看书预习了),哪知道读得也是不能尽如人意。就几个断句有问题的句子和几个读错的词语稍微点拨之后,我就进入了这场课最重要的阶段,“请同学们把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探讨”,我感觉这样做才能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精神。但结果依然让我非常失望,在我不断的启发诱导下,也只是寥寥几个人提出了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甚至有个别被点到了名字的同学站起来都不愿意,以至于吱唔以对,真的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40分钟快过去了,下课铃声就要响起来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没有任何哪怕是毫无价值的问题提出来。没有问题提出,这种生成性的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是平时,我当然会叫他们再看书,再个人体味、品读课文,力争读懂而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但是这时候有专家听课,不能一节课什么都不解决,光看书吧,后面讲得再精彩这堂课还是失败的了。于是,我不能也不敢这么做了。就这样在不断的激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下课铃声响了,我环视整个教室,能够按要求写出问题的寥寥无几,因此我只能最后要求他们课后把问题收集起来交我,下节课再来辩难析疑了。

走出教室,我感觉极度失望。这堂本以为可以上得很好的生成式结构的教学课是彻底失败了。不用听课的专家说,我心里已经知道结果就是这样的。听了专家的点评,我对这堂课彻底失败的原因更加明晰:

一是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本以为学生基础差,但总会提问题吧,水平低的就提低水平的问题,浅显的问题呀;哪里料想得到,这个生物班学生的基础水平之差已经超出了我所有的想象了,尤其是文学常识、古诗词识记,今后需要恶补了。

二是同学们对这种自主式课堂教学方式还很不适应,师生始终有隔;加上前面已经上了二堂有专家听课的课,大家进入了思维疲劳阶段,所以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减。

三是本人对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精神理解还不够,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贯彻实施上还有不明了的地方;自主应该是在教师充分引导下的自主,还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了基本的文本阅读问题后的自主?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层次的,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步骤,确立难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标准来安排教学步骤,达成教学目的。

四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够,这有待于以后的培养。学生对自主角色的认同感还待于实践的磨砺才能明晰。

五是机械的理解新课程理论,尤其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缺乏实践的磨练。理论的灰色情调再次露出了他荒谬的悖论色彩,相信学生是主体确实是不错的,但是一个做惯了奴隶的人陡然让他做一回主人,当然会无所适从,甚至会闹出许多笑话来的。老师本领再高,面对一班只是知道抱着手臂、竖起耳朵听的学生,要将新理念贯彻下去,真是神话呀。本应该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把这权力抛去了,就是不提问题;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习惯。从小学到现在,当奴隶已经当成了习惯,要让他们彻底改变这种习惯,多么艰难呀。

这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适应,还要迅速改变教学只是应付各类排名考试的现实状况,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是操之过急了!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2

宋人好发议论,无论是吃饭喝茶,还是穿衣戴帽,亦或是游山玩水,应该是特别是游山玩水,总要考据本源,探究其理,因为他们尚理,所以很多的宋朝诗文当中无不透露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闪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不是在于他的游记过程之畅快、风景描述之精彩,而是在于这篇游记中透过记游而引发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对人生处事的感悟,以及对治学严谨的心得。读来真如和智者对话,启人心智。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六朝时期,至宋时期,内容充实拓展,形式巩固严谨。“记”可叙事、写景、状物,亦可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比如叙事的有《桃花源记》,写景状物的有《小石潭记》,既写景又抒发情怀,阐述观点的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而《游褒禅山记》就属后者,符合宋人考据阐议之性。

《游褒禅山记》全篇一共五段,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属于第一部分,是记游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议论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补叙同游朋友及写作时间。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首先是导语引入,介绍“记”的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第一段采用串讲法,由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重点的字、词以及特殊句式,在讲解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陌生文言语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后第二段给十分钟时间,由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自己去试着理解和翻译,或是同桌合作学习,然后找学生提问,说出自己学习后的困惑和不解之处,最后教师解答。

设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又是另一种景象。本节课上完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反思:一是课堂当中时间的安排分配,除去课前演讲、导入部分,时间已无多,再加之教师课堂的拓展,更有学生自学的时间又耗费不少,所以课堂略显仓促,本想自学完让学生提问,结果由于时间不够,干脆每人一句直接翻译啦;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读,读多久,也是个问题;三是一节课上完,学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没有,也就是所谓的课堂效率问题。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在评课讨论时,给出几点建议和意见,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自学可以放在课下,作为一种作业的形式来完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情,于是想到前些日子中央一台播放的《刘伯承》中,有这样一句话“战争中,时间、地点、任务、敌情、我情是谓‘五行’,‘五行’不明,必输不赢”。我想课堂亦是无硝烟的战争,只有“五行”全明,这样的课堂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课堂时间也就有适当节约,课堂容量亦可加大;针对第二个问题,明确读是必须的,可以在讲前读,讲后作为总结亦可再读一次,视情况而定;针对第三个课堂效率的问题,本节课重点的字词句,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到两个检测题,当堂检测,检查效果。

当然,有好的建议,关键还要看课堂具体的操作,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去弥补,使之更加完善。最后想到,文言文的教学还涉及一个“文”与“言”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二者关系,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后多向其他老师听课学习。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3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现在自己再读,和学生一起赏析,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收获。

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体现宋人游记善于议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这篇文章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本文在写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开头就别开生面,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虽然一、二句也按游记常格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三句以下却愈变愈奇,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才知道这个开头其实是考证,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此一奇。读到这里,读者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要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对比写来,其目的则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从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就是记叙用笔之奇,则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结束总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治学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态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结合,成功才有把握。这样叙议结合,缝合紧密,实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其实运用了“归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总之,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4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现在自己再读,和学生一起赏析,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收获。

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体现宋人游记善于议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这篇文章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本文在写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开头就别开生面,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虽然一、二句也按游记常格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三句以下却愈变愈奇,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才知道这个开头其实是考证,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此一奇。读到这里,读者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要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对比写来,其目的则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从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就是记叙用笔之奇,则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结束总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治学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态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结合,成功才有把握。这样叙议结合,缝合紧密,实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其实运用了“归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总之,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5

《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 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细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就被深深地打动了。故事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令人感动。《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尤其是结尾处巧妙的构思,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揭示了生活中这样一个说法:好人有好报。

课题“爱之链”是有着深刻寓意的,这“爱之链”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要用“爱之链”作文题目,这都值得学生深思,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抓住了一些关键的语句,让学生仔细咀嚼品味。首先我抓住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在你心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事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乔伊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乔伊以前在有困难的时候经常受到别人的帮助。显然,这是一种爱的传递,在这之前乔伊受到过别人的关爱,现在乔伊又把这种爱传给了老妇人。接着,我又抓了课文第10 自然段的一句话“老妇人突然想起了乔伊”,让学生思考:老妇人想起乔伊的什么?此时她会怎样想?又准备怎样做?再抓住第11自然段的“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到老妇人是受到了乔伊的爱的感染,又把这爱传递给了乔伊的妻子。接着又问学生:如果乔伊的妻子遇到了有困难的人,她也会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别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女店主即乔伊的妻子也一定会把这种爱继续传递下去的。学生还从文中找到了佐证——“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可见女店主也深深地受到了爱的感染,她定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的。就这样,爱就像链一样环环相扣,环环相生,没有止境,学生到此也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6

1.从本班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我在课堂开始就从班级买作业本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估一估,让学生感知到作业本的数量大约是40本,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7

北师大版教材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5个5个地数数,并且比较熟练,这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比较轻松。而学生顺利地掌握5的乘法口诀,又为后面学习其它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1、创设情境,让孩子自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课堂的开始,我就呈现了秋天到了,松鼠们在森林里忙着采集松果准备过冬的粮食的情境图。学生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2、以先引导再模仿学习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由于学生没有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采取了直接告知的方法,我用简单、明白的语言让学生清楚的知道1×5=5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表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口诀中的 “一”、“五”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后面的“五“是乘法算式的积。接着,再让学生进行模仿,编2×5=10、3×5=15的乘法口诀。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着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联系,同时也体会着编口诀的一些要领(先编乘数,再编积)和编口诀的一些习惯(积少于10才加上“得”字)。当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后,我再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计算,编写剩下部分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得到了落实。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储备,他怎么能探究出一点什么来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摆正教师角色的定位,需要学生探究的,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究;需要老师指导的,教师也要敢于站出来进行指导。当然,我们并不提倡总是牵着学生走的做法,教学中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很多时候,学生的错误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就肯定会出现“五六三十”和“六五三十”两种情况,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会体会到“五六三十”读起来比较顺口。又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一定会出现“五七三五”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朗读,知道整数的读法里不是这样读数的。正是这样一些简单的对比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自觉地避免以上错误,比老师直接告诉把小的乘数编在前面,积是几十几时不要漏掉中间的“十”等等,效果要更好。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8

(1)这节课内容安排不多,课堂时间充分,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学工具简单,不够形象直观,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理解。

(3)课堂举例较少,未能达到尽可能展示不同的地图材料,拓宽学生视野的要求。

(4)希望同行老师能给我提出意见或建议,使课更加完善,使本人得以提高,这是我每讲完一节课最期待的。谢谢!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9

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美的,作为青年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成熟的。

自从接受这次公开课任务以来,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是忙碌的。我要讲的课题是《兰亭集序》,首先我专研教材,把课文和课下注释反反复复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参反复研究,接着利用电脑查找所有和本课有关的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让同教研组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如此反复几次,才确定下来。回首这个过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为我对这课的内容已了然于心。

新课标要求《兰亭集序》一课时搞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认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会的时间、地点、原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以及流觞的情景,天气好,视野广,人心乐,盛会难得。课文中没有生僻的字词,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这部分的重点设置为朗读、背诵。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齐读、齐背、单独背诵,加强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短时间内紧张起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遗憾的是,由于学生预习时间有限,仅仅把课文内容结合课下注释通了一遍,甚至还有一些个别字词还不大明白,课堂上给的时间不多,达到大面积背诵的目标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赏者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时,笔锋一收,转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产生“痛”和“悲”的感情。对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感情来的有点突兀,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所以我会放慢速度,先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具体语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句说起,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样反复,学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内容了,所谓的难点也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回归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层层递进的如剥笋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师大附中的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一个又一个的回答把问题讲解的很透彻,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借用古人的话感慨“死生亦大矣”。

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暂,死生无常,为何还要进一步“悲”呢?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观”,所以在此插进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当时士大夫的人生观,崇尚老庄思想,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如海上浮萍随波逐流。此时再问“悲”什么就有来由了。通过和古人的沟通产生共鸣,都深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而对当时士大夫“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给予批判,同时暗示自己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悲叹人生短暂,努力大有作为。且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说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就是雷锋也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当时王羲之能发出如此的感慨,不应看做是消极思想,而是积极的,难能可贵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课,怎样把握有限的青春,让生活更精彩。这其中渗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我这样进行教学,满满四十分钟也算是有张有弛。仔细思考,这课还需改进。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础上,再把能体现“序”这种文体的语句从文中找一下,学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就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序”这种文体的定义了。

既然是作公开课,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点,但对于一些细节可能会考虑不周,欢迎各位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让我成长的更高、更快、更强壮。谢谢大家!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0

一年级的孩子总是以他们独特的眼光来观察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他们的想法与大人是不同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来实施教学的:

1、 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突破教学重点。

冀教版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认字与学拼音同步,在课文教学中加大了识字量。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枯燥与乏味的,认起来也相当有困难。在这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我把生字词做成了相应的实物图片,这样,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就把抽象的汉字与具体形象的情境结合起来,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识字,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

2、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可爱,他们都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赏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无心的话语,他们都铭记在心里,甚至都成为他们在家里炫耀的资本。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总有一种期待。

在这一课的课堂上,我就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对其进行赏识激励评价,如:有位同学描述春天的画面:“我感觉下春雨了,小草更绿了,柳树更高兴了,青蛙在水里唱着快乐的歌,咕呱咕呱。”这个孩子能对以前学过的儿歌学以致用,这一点是多么可贵宾,我鼓励他的同时也将这一学习方法介绍给了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每一个得到赏识的孩子他们都充满了自信,别的孩子也表现得更积极了。有时,赏识也是一种教学的契机,关键看教师如何把握, 如:在这节课当中,邱泽华同学读诗歌读得非常棒,那我就奖励他配乐读,同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想象,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3、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感受美,表达美。

《山青青》这首儿歌很美,山青,水青,树青,草青,苗青,田青,鸟儿鸣叫,花儿欢笑,这一切都沐浴在春风春雨里。这么美的儿歌,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感受: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利用画笔,表达画面——入情入境,品味美——载歌载舞,表达美。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课上完了,但大家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1

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2

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体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让学生自我会情感。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奇观的由衷赞叹。进而了解仙企鹅能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心里的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情,读入境。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今天在光小讲了这节课,第一次和孩子们接触,感觉他们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扎实。孩子们朗读课文既准确、流利又有感情。他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

通过学生交流对仙企鹅的了解,先从整体感知仙企鹅,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课文,理解仙企鹅的登陆表演是一场怎样的登陆表演,然后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读,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听出该怎样去读。课堂上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很高。在读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文本。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对仙企鹅登陆表演奇观的由衷赞叹,理解生物钟现象。通过设计海报,在吸引游人的同时也把自己对仙企鹅的那份喜爱表达出来了,拓展延伸了文本知识。在理解仙企鹅的登陆表演是一场怎样的登陆表演时,我预设了好多种情况,可是学生感悟到的太少,可能问题设计的不精确,语言不够准确。

一节课,就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我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找出不足,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4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马上要毕业了,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

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实,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已经是作家冯骥才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5

本节课用的不是本班的学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不熟悉和学生对老师的不熟悉,造成了这节课气氛上的“低落”这节课整个过程进行的非常的顺利,层次清晰,合理的把握好了时间。课后我们展开了教研,认为这节课在对文本的处理上还欠佳,对重点词语“涌”“汇注”“喷吐”“冒”的处理不当,虽然有图片做参考,但是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这几个词语的用法。为此我们对本课的重难点,又展开了讨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让孩子们理解?读中去感悟?他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老师直接讲授?不符合新课改理念。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视频,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来发现这四个词语的准确性。

通过本次校本教研,通过本次活动我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项活动,我对它有了认识,从陌生突然间到了熟悉,我很喜欢这种教学氛围,我认为在这样的活动中会使人成长的更快,更成熟,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样机会多上优质课,也为我校的教学质量有一个飞跃!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6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开始设计好的教学内容,问题都显露出来。同时通过和组内老师的交流,请教。反思一下自己的本节课,自己觉得以下几方面要反思:

一、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的口令有问题,蹲踞式起跑的口令是“各就位、预备、跑”,而不是学生喊得“各就各位、预备、跑”,学生没有统一的口令,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及文书的资料,来正确的表达教学内容。

二、队伍的调动及老师站位。队伍调动的把握,是本节课是否连贯的关键。如果调动的好,就能很好的把本节课串在一起。调动时用一些平时常用的口语,而不是体育教学中的专业术语。老师的站位也非常重要,必有让所有学生看到你在做什么,说什么,而不是只要有大多数学生看到了就可以。有时候也参与到学生中去,积极的调整自己的站位。

三、练习的密度和强度。本节课让学生练习站立式起跑,四个学生一组进行练习,按二十秒练习一组,一个班练完也要近三分钟左右,练习密度和强度太小,效率太低,如果能改成以排为组进行,那练习的次数会更多,练习动作、巩固要领是本节课学生的重点 让学生要有知识“生成”过程,只有通过有效的练习。学生才能较好的掌握动作。

四、自主学习的组织。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学生是课堂活动实施的主角,激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过程我发现几个较好学生,让他们来做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练习。但学生毕竟能力有限,而且口令什么的,基本不会。导致整个小组有瘫痪的感觉,这些小组长学习的能力比较强,但教的能力却不一定强。作为小组长应该给这些学生培训,如口令怎么叫,技术动作的关键。掌握了这些,这些小组长才能发挥作用。

总之,要真正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的效率,还有许多值得我去反思的东西,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我追求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7

《彩色的中国》是一首相对较为复杂的歌曲,要想在一节课内教会学生演唱这首歌,有一定难度,在细节上不能抠得太多,应该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难点的解决上,采用画旋律线的方法,将歌曲的主要部分用线条表示出来,通过画旋律线,使学生熟悉了音调。解决了歌曲的主要部分之后,歌曲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在感情和力度上稍作提示,学生就唱得相当不错了。 浓浓的爱国情贯穿始终,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寓教于乐(“乐”)。 整节课体现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感情的艺术两个基本原则,学生不但得到了审美熏陶,也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需改进的地方:

1、唱歌教学应加入朗读歌词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

2、手语学习环节压缩成一段,可以保证准时下课。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8

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感觉以下几点比较满意: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但在本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分组活动中,个别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今后教学应该多加关注学困生。

2、教学语言应该注意更加规范。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应该只关注回答结果,也应该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用恰当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本节课应该再加大练习量,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本次课初备时,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一起研讨,杨玉芬老师对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在没有实物投影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粘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申卫青教师对我的授课程序进行调节指导。李秀捧老师对学生的探讨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

初备方案发布于网上,又得到教研员王老师、风帆郝老师、列电张老师、我校杨老师、马坊杨老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点评,我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一步加工。

授课后,各位教师直述己见,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注意到学生的活动和参与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授课时,更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运用,加强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19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母亲、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要孝顺自己的父母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王冕的“勤奋刻苦”和“孝敬母亲”这两个方面与文本对话,抓住课文重要语句来体会。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觉得人物语言最能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心理,因此我主要是紧扣语言文字从读到议、到填、再到读,这样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母亲无可奈何的心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舍不得”、“积攒”等重点词语,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咬文嚼字”,从语言文字中感悟王冕买书的不易,从而认识到王冕是个好学的少年。抓住重点段落,紧扣关键词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中,领悟人物性格特点。这样既是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的熏陶。推敲词语,是感悟的有效策略。王冕不仅孝敬母亲,而且勤奋好学,在引导学生体会王冕的勤奋好学时,我抓住重点句:“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推敲重点词,感受了王冕学画勤奋刻苦,我根据学情设计了一项想象说话:三个月里,王冕学画历尽了千辛万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感受王冕学画的艰辛。

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习王冕的一些高贵品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受启发:语文课上,能够感动学生的是真挚的感情,高尚的情操,优美的意境,率真的童趣,当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当老师全情投入,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学生。教师只有细心研读文本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让教师教得应手。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篇20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 、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图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如在熟记口诀时采用了对口今、开火车、手指等游戏,使学生乐记且又记得牢。

3 、以探究式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节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5 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 5 的乘法口诀算式的比较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通过对情景图的提问题与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挑战自我”题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等等。

在这节课中,我还充分利用即时评价,关注第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学的开心,学的轻松。如果在学生列举“生活中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多花一点时间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