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检讨书1.99W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 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新课程标准》 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 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教学思路:《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习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习用“是( )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习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中共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习“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习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习,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3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年级孩子接触到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儿歌。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课文可读性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边读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学这一块,做到教会学生按照笔顺规范写字,并且教给学生“加一加”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但是由于教师的担心以及“操办”过多,没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也就说,方法是教了,没有让学生运用起来。

2、语文课是用一篇篇的课文教会学生说话、写话。

所以,在学习课文这一块,我采用一些图片,让他们图文结合,直观的去理解,同时让他们看图说,看图背,让他们感觉到课文中的文字其实就是我们说出来的话,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为他们今后说话、写话打下基础。

3、拓展训练:填句“( )是( )的家”;换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渐进,先帮孩子们提供资料让他们说,再到他们凭空想象说句子,最后把句子换个说法,这样由浅入深的做法,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孩子。

4、在本课教学中,我的设计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养成远比 好成绩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后的总结处,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吗?”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这节课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对学生的引导语不够简洁不够儿童化,导致他们在接收新任务的时候总是不怎么反应得过来;再者,教师,对孩子的信任不够还会出现轻微的“操办”行为。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5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 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新课程标准》 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 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教学思路:《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习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习用“是( )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习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中共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习“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习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习,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6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8

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于本课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以“__是__的家”的这个句式说话,并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试着写一两句。从而达到学生熟记成诵并能掌握诗歌句式的目标。

教学本课,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课内容来看,学生对本课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有兴趣,但对最后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总结,又是升华。我也是借助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来突破难点的。

本课结束后,我感觉到,像一年级学生学习这种应背课文时,先可以由老师适当指导理解,然后再读课文,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又能降低学生背诵课文的难度,学生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再运用形象直观的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得以很圆满的完成,重点难点也能轻松突破,效果不错。

本课的设计较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练习说“__是__的家”时,是否应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还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她们积极调动头脑中的已知,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不断实践、研究。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9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

1、课前导入没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如:当学生说按平均分时,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分行不行,老师急着代学生回答。

2、探究解题思路时,学生汇报过程太过仓促,没有充分的给学生思考、汇报的时间。

3、课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题的改变要有科学性,不能随意。如:氧和氢的比不能随意改变。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0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公民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们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如在教学中出示:学校买图书的分配问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答。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1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2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女娲这一神话人物不怕危险、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充满神秘感,通过让学生简单说说知道的神话故事,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中悟情,“读”贯穿始终,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感受。如第一节后四句要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在教师引读时对“熊熊”等词进行解读,突出悲惨的景象。

3.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3

《哪吒闹海》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东海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本篇神话故事是学生众所周知的,特感兴趣的文章,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我将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能力上面。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了以指导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1、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通过齐读解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总结为三个: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哪吒是怎样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会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理解“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 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引导学生可以用语气,也可以用手势来加强朗读表现力,但一定要让听的人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感悟出“闹”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归纳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水到渠成。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有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边读边思考。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渎,圈画出关键词语,弄清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哪吒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由学生自己评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描写哪吒机敏、果断的一系列词语要读出气势来。这样安排,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同时,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学习第三自然段,自学第五自然段。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弄清哪吒闹海是为了整治恶人,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进一步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让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如“跳进”“取下”“摆”“掀起”“摇晃”“机灵”“一闪”“躲过”“气冲冲”“举枪便刺”等,强调这些词语也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的记忆,复述课文时能尽量运用书上的原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复述。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4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诗的创作也不例外。对为儿童来说,任何抽象的理论,他们都不兴趣。最吸引他们的是色彩和声音。丰富的色彩使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声音撩动着他们的耳膜。

本节课的教学把童诗的欣赏与仿写结合在一起进行。为了丰富学生的诗歌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执教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运用乐曲引发学生想象

伴乐朗读,把学生带进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容易使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经验,构建起关于所读诗歌的具体形象。

二、运用图片引发学生想象

美是诗歌的生命线。可以说没有美就没有诗了。本节课所呈现的图片绚丽多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色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彩印象,又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了热爱生活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

课堂氛围较活跃,学生踊跃发言,会说能说。在仿编诗歌这一环节,学生睁开了诗意的眼睛,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尽管作品稚气,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们那一颗颗火热的心。遗憾的是诗歌练习格式后三行的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得有创意的表达无法实现。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5

这个案例出示的这一段话,要让孩子们抓住“萦绕、反复揣摩”这两个词语,体会卢诺尔曼大胆想像,敢于实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精神。我没有提出这两个词来讲,而是通过“自主探索,读、悟、说、”这一系列环节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发挥创造性,而让课堂这一点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一、读。通过自己读来体会、感悟,最后又带着体会和感悟去读,这些不同层次的读,远胜于枯燥乏味的一遍又一遍地读。

二、悟,说。三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许还不够,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学生也许只能想到一点,但通过“说”,互相交流看法,就能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分析、解决问题。而在“说”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相互点拨,加上平时生活经验积累,学生能进入创设的情景,妙语连珠,给了老师一个惊喜!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特别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其次,说前组织小组讨论,建立信息交流网,打破课堂教学信息单向交流的封闭状态,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这样就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思考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参与学习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的创新能力,我引导学生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探讨问题,最后提出:“你们心中有什么美好的想像,如果有,该怎样去实现呢?”从而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发明创造认识。

词、句和段的训练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而怎样把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

标签:反思 教学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