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欢庆》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检讨书1.69W

《欢庆》教学反思 篇1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欢庆》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

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欢庆》教学反思 篇2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欢庆》教学反思 篇3

《欢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本诗共两句8行,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而要将这么美的画面输送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光是口头传授是不够的,低段教学应该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因此本课我运用了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拓展延伸,给花儿图色三个环节。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环节中,我在学生每读一句的同时就出示相应的图片,看着栩栩如生的图片,与课文内容非常的贴切,学生都会发出“哇”的声音,朗读的欲望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站起来看着精美的图片读出句子来。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兴趣高涨,学得也非常认真。

给花儿图色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为了给祖国妈妈献上自己的礼物,都专心的画着自己的画,那神态非常投入。在完成画的同时给自己的礼物也附上一句诗,锻炼了学生的模仿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孩子虽然理解了每一句话的含义,但是从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体会。所以在读的过程中用不上感情。以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指导,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的能力。

《欢庆》教学反思 篇4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欢庆》教学反思 篇5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一幅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课文所描写的画面,我想对于没有任何形象积累的城市学生,相对来说,阻碍了学生对于诗歌所写诗句的理解。而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本课实现了三个 “开放”:向课前开放,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庆的资料,不仅加深了对国庆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向课内开放,在课堂上引进国庆节的有关资料和诗歌中出现的自然景象图片,以课件的形式出示,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向课后开放,为祖国妈妈准备一份生日礼物和祝福卡片的实践活动,体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又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诗歌的语言感受和内化。

本诗的朗读教学重在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朗读,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朗读的兴趣,产生朗读的激情呢?在教学时,除了让孩子们看生动的影音资料外,老师进行示范朗读外,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诗朗诵。进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诵的方式吸引学生。

首先,我让学生进行练习,先达到熟练,流利在此基础上,才请了四位朗读较好的学生上台,分给他们一人一句朗读的任务,然后最后四句则是齐读。在各自明白了自己的朗读任务之后,我组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本诗的朗诵。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

《欢庆》教学反思 篇6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

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欢庆》教学反思 篇7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欢庆》教学反思 篇8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创设实,美,情,趣的教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

另外,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并配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十三亿孩子"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十三亿孩子"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学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老师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中国的十三亿人口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学生对"十三亿孩子"的了解才能达到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欢庆》教学反思 篇9

一、教学背景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篇幅短小,生字不多。但是低年级小学生对国庆节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所以上课时候我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情景。我们班学生爱表演,好表现,乐于阅读,所以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

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和有感情朗读课文。我在识字教学时主要采取随文识字,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由文中的句子,到文中的词语,最后到换环境识字,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汉字具有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根据构字特征,有多种识字方法,用熟字加偏旁组合记字,用形声字特点记字,用联想的方法记字,将熟字加加、减减、换一部分记字……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也是难点。作为教师不应只教给学生几个字,而是让学生掌握识字的规律,找到识字的方法。如本课的7个生字,其中5个很好记忆,但是“奏”和“曲”,学生的回答和我的预设大大的不同,“奏”我想的是减一减的方法,把以前学过的“凑”去掉两点水就是“奏”。 “曲”字学生说得非常好,是我没想到的。由此我想到了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大胆创新,就会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识字规律,真正具备驾御汉字能力,打好语言基础。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识字只有我们把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落实好,才能为学生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朗读课文时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读为主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做到有层次、有目的性,针对诗歌的特色熟读时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领读,齐读等,让朗读变得有滋有味,给每一个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感悟,感悟各族人民为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在指导背诵时,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使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这节课学生们的朗读是充分的,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了诗歌当中,注重借助图片引领学生想象。在全课结束之前,设计了对祖国妈妈说句祝福的话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我还出示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照片的当时的讲话录音,唯一遗憾的是播放录音时效果不太好,学生笑了,我有些急躁了,这说明我还缺少教育机智。通过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再次感受全国人民欢祝祖国生日时的激动和喜悦,我还利用课件展现了诗歌中出现的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课堂上主要采用同桌互读,同桌之间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朗读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

三、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

以往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都是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朗读课文,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由我朗读课文,学生欣赏画面想象的环节。学生在我朗诵之后还送给我一片掌声,我真的很激动。

四、存在的不足

上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上完后静下心来反思,觉得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识字教学环节,教学生字的时候学生掌握的不扎实,教学时没有针对课文中的词语搭配进行相应的练习等。

《欢庆》教学反思 篇10

《欢庆》的重难点是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出层次,读中感悟各族人民为母亲过生日的情景,从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在揭题解题之后,我就引导学生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在课堂快要结束,学生的感情得以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这是朗读的主线,也是情感升华的主线。

在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分出欢乐和乐曲时,我就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朗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大海会奏什么样的歌曲,你能唱一唱吗?并在欣赏图片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仅仅通过课件图画展开想象是不够的,还可以适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找到有田野、枫林、蓝天、大海为祖国欢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为什么?学生们各有所爱,但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又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田野上会有哪些果实,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是飞翔的鸽子,你会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诗歌。这节课中,孩子们的朗读是充分的,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投入到了诗歌当中,到最后,他们能脱口而出:花园献上美丽的花朵,小溪唱起动听的歌曲……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虽说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几处让人很想鼓掌的精彩,但也有让人深感遗憾的地方,比如说写字的指导不是很到位,后进生没有很好地激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做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

《欢庆》教学反思 篇11

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 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 ” 并配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 “十三亿孩子 ” 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 “ 十三亿孩子 ” 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学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老师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中国的十三亿人口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学生对 “ 十三亿孩子 ” 的了解才能达到形象生动。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我要不断向老教师请教,学习,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欢庆》教学反思 篇12

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欢庆》教学反思 篇13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是一篇略读课文,放于本单元的最后。对于本文我设想让学生自行赏析。最初设计如下: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展现威尼斯美的语句加以分析(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去思考)——归纳威尼斯的美——理解作者为什么用蓝蓝来修饰威尼斯这座城市——再读语段——拓展:描绘江南水乡。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首先,教了这几年的书,依旧没有处理好取舍的问题。书本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始终不舍得放弃,总想能面面俱到。这可能是自己潜意识中还是对自己的学生不是很放心,其实有些问题他们自己讨论思考后也是能解决的,只不过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一些。学生的的思考可能不够周全,不够深入,语言表达不是很完整、规范,而我的大包大揽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同样也抑制他们的思维。这可能是我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教学预设了环节,教学时面对出现的意外总是下意识地让学生往自己预设的环节靠拢,有时过度的引导掐断了学生的思维,也显得课堂文气不通。自然要引导,教师的用语就偏多了起来。或许教师侃侃而谈的时候很有成就感,但学生很有可能在走神,这就有损课堂的达成率。

再者,威尼斯是一个旅游胜地,除了建筑外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人墨客笔下的威尼斯更是绚烂多姿。与其就本文而学本文,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给学生介绍几篇同是描绘威尼斯的作品,拓宽他们视野的同时也加强课外知识的引入。

最后,对问题的预设忽略了发散性的思维,如“为什么作者用蓝蓝来形容威尼斯?”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找出“天蓝地蓝城市蓝”的语句时,可让他们思考形成的原因,竟而过渡到人的和谐幸福。引导学生自行发挥,注重他们思维的火花,抓住细处扬课堂亮点。

语文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机智的地方,教师除了熟悉课文外更要能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织网,让他们自己撒网捕鱼。

《欢庆》教学反思 篇14

《荒芜了的花园》是冀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启智于身边”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他们各持己见,却没有一人去行动,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开始从“所见”——杂草和荆棘生长和“所闻”——蟋蟀悲鸣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接着抓住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丽的池水、美丽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勾勒出过去花园的生机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园的荒芜寂静;最后,几个人细细地讨论、悉心地讨论、滔滔不绝地讨论和两次辩论,但谁也未付诸行动,结果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事无成。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出示: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请大家想一想,这篇寓言故事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吗?

有的学生答:“之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因为A、B、C君他们心动而不行动,只是在那里干讨论,不干真活。

有的学生答:“之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因为他们的决心够,行动不够!他们看到了这座荒芜了的花园,下定决心要把它整理好,于是开始讨论,从黎明讨论到傍晚还是没有行动。就像有时候我们告诉爸爸妈妈、老师好好学习,但是总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有的学生答:“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一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他们只会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从来不去考虑别人的想法,甚至不会把别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为他们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用我爸爸的口头禅来说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还有的学生答:“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做。”

孩子们的回答令我感叹!孩子们有时真的值得我们刮目相看了。

《欢庆》教学反思 篇15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欢庆》教学反思 篇16

三月二十四日参加了包河区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评比大赛。通过这几年的外出听课,知道咱们包河区现在是新人辈出,许多年轻的老师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可是在教学方面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鲜明的特色。知道自己应该是这次参赛选手中的老大姐了,也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并无任何特长,可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生活能够多一些色彩,也为了抓住这“青年”称号的尾巴,还是鼓起勇气参加了这次比赛。

应该说在接到课题后也精心地备了课,并且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试教。当时就有老师说前半节有点儿拖沓,造成后半节时间不够,目标不够明确,显得有点儿乱。针对试教存在的情况和几位老师给我提出的新的建议,我又把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可还是担心时间可能会很紧张。我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的《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希望通过自己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知道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且能够熟读课文,初步感知阿联酋人民为了改造环境所付出的艰辛。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新招,只是希望踏实而扎实的进行教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可是在卫岗小学上完了这节课后,感觉实际效果和自己预料的相差很多。

应该说卫岗小学的四一班的孩子还是很配合我的。让他们自己预习课文时,都在认真的读书,完成预习任务。让他们回答问题时,不管是自己主动举手的,还是我随意点名的,都能够立刻站起来并且大声地回答,课堂上,没有孩子违反课堂纪律。可是,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十分对不起他们,因为占用了他们一节课的时间,还是不能指导孩子们熟练的诵读课文,甚至还有部分孩子生字词读得都不是太熟,感觉孩子们在一节课之内没有学到什么,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反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己的设计不够合理,每一步的目标不够明确,造成花了时间但效果不明显。比如教学生字词的时候,分三组把生字组 成的词语和能体现课文主要内容的词语一起出示,让学生自读,指名读,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练习用词语说话,说出每组词语蕴含的画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花了很多时间,可是没有很清晰地体现出生字词教学时应该有的音、形、义的教学过程。

二是有些过程设计太繁琐,耽误了很多时间,可是课后回想起来是可有可无的。比如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先是和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又让他们看了一组阿联酋人民的服饰和舞蹈照片并进行解说,然后根据课题“沙漠”和“绿洲’,又让学生看了沙漠的照片,读了一组有关沙漠的词语,并且谈了绿洲应该是什么样。等导入结束进入正题的时候,我一看表,都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了。什么都想给学生,却丢失了重点。

三是对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预料不够。让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有这样一个预习任务,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题,我希望的是大部分孩子能够利用字典或是手中的参考书独立解决难理解的词,句和不了解的课文内容。我在了解孩子们平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问的几个孩子大部分都说根据字面意思猜测,只有一个孩子说可以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他们只想到理解词语意思这一个方面。当我问他们有没有带字典或是参考书时,没有一个孩子带,我只好说就把老师当活字典吧,有问题可以问老师,但是在预习过程中问的学生极少,这样这一部分的设计就落空了,而当时我还是按原来设计的那样进行,没有立即改变方法,可见对学生们的预料不够,还缺少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四是备课还是不够充分。在问孩子们通过预习解决了什么问题时,有一个学生说开始不知道“迪拜“是一个词,而把句子读成我们到迪/拜访问,后来才知道迪拜是一个地方。我猜测学生们可能弄不清“阿拉伯”“阿联酋”“迪拜”三个地点的关系,便想在黑板上画这三个区域的结构图。可是,首先我不知道阿拉伯的地形图该怎样画,只好画了一个大椭圆,也不知道阿联酋的地形图,就又在大椭圆里画了一个小圆形,接着又不知道迪拜应该在阿联酋的什么位置,只好又在小圆中随意地点了一个点。画完后觉得这样的“简笔画”简直是拿不出手。其实在备课时我都看到了有关的内容,可认为用不上,都没有细看。如果记住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看到清晰而准确的图形了。

总之,上完课,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地去探索。一节课,带来的不仅仅是深刻的反思,还有不断学习的恒心和锐意进取的决心。

《欢庆》教学反思 篇17

这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曲调富有浓郁的民歌风格,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生动,富有童趣,抒发了在温馨家庭中孩子甜美生活的欢乐心情。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上进行了上移五度的旋律摸进,病分别运用了富有弹性的顿音演唱效果,欢快的情绪,即刻在我们面前浮现出一个长有小酒窝、甜美欢笑的可爱儿童的形象。第三乐句出现了八分休止符和带装饰音的相间的间奏,在形象与情绪上更显天真活泼,“爸爸也喝”、“妈妈也喝”真实地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而掩饰不住内心喜悦心情的流露。歌曲的结束句重复了第四乐句,在尾音上以高八度出现,使全曲在舒心欢笑的歌声中结束。

这节课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歌曲《小酒窝》,本来主题童年就和小酒窝有些联系,我就根据教材从幸福的童年引出可爱的小酒窝。并且把歌曲想象成一组解读幸福的密码。当我说同学们的幸福都住在酒窝里时,他们都笑了,还互相指点着看,课堂氛围就一下子活泼了。

在初步接触这首歌曲的时候,我对里面 “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成天价笑呵呵咿呀咿子喂。”的这句歌词特别喜欢,我们 每个人都有小酒窝,也同样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所以在教唱本首歌曲的时候我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以生为本,观察每个学生,把他们的小酒窝个个指出给同学们看,并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生理现象,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漂亮的小酒窝,而且小酒窝的大小也不一样。

同学们找了好多个人上台展示她们的小酒窝,呵呵!挺漂亮的酒窝。也为我们学习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起码孩子们知道了用什么感情去演唱,在接下来的学习歌曲中,孩子们表现的很积极,很快这首歌曲就已经掌握,都在迫不及待的等着回家炫耀自己的小酒窝呢!唯一不好的是我没有照顾好没有小酒窝的孩子,以后的注意了!

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他们对美的感觉。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总是尽力想让学生学得快乐些。

现在的三年级没学过谱子,所以他们要学唱一首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起作用了。 如:这首歌的开头两句是一个同旋律的级进,我就采用听一听,找区别的方法,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并且把歌曲中的注意点难点都放在里面,学生再唱时就不会犯这一类的毛病了。

现在缺乏经验和这方面的见识是我最大的问题,有时课堂应急不够机灵,出现无法自然衔接的现象,这些都有待我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积极探索,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欢庆》教学反思 篇18

《路旁的橡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到本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几天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今天讲了《路》的第二课时,虽是自读课文,但我还是着重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重点放在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树》,感觉有点散,碎片多了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好象有点过,那么一条路为了一棵橡树,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隐藏了不少交通隐患呀。也许有了这种想法,没有和课文的意图合拍,情未动,上起课来,没味道。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请学生读,“你读得可真有气势。”“仿佛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橡树,比六层楼还高呢!”朗读评价语的确能起一定作用,学生在我的评价下,读得挺不错,再请学生动笔圈圈,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橡树的高大?学生说到了挺立、粗壮、结实,像哨兵一样。最后齐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导学生去看路了。圈词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树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难道这棵橡树的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吗?如果只是这样,为这棵橡树而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处,挖掘更深的内涵。为什么把橡树当作草原的哨兵?狂风怒吼着,橡树……除了狂风,还可以说说噪音,黄沙。

接下来,我请学生思考: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朗读4、5、6三段后,学生说这棵树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学生就是一个舍不得。如果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还可能想象到没有了树,空气不再那么清新,风沙迎面扑来,人们睁不开眼来,鸟儿无家可归……想到这,他们的心情将会多么难过,多么沉重。 最后,我请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决定,工人们的做法,你怎么看?”学生说到的都是:这棵橡树太美了,他们真善良,虽然学生说到了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但是感觉有点牵强。如果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问学生:工人们和工程师保护的只是这一棵橡树吗?学生联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欢庆》教学反思 篇19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对祖国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画教学在小学内较难开展,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很难掌握。在中国画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一、认真观察,提高学生的兴趣.

中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竖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分多、少会产生浓墨、淡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名词,如运用中锋、侧锋、勾线、点厾等。

二 、以中国画的笔法墨法练习为根本,感受笔墨情韵,变枯燥为乐趣。

中国画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创造过程中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真正具有效果,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转化成智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度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第“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同时,欣赏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实际练习时,要让学生认识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笔墨情韵,如,学画金鱼,用笔要洒脱飘逸,用笔清淡,才能给人活泼、轻松的情趣。画藤蔓时用笔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劲流畅。用墨时浓时淡、时干时湿,这样画出的线条才能如烟云舒卷,具有丰富的内涵。

三、以临摹为手段,掌握基本表现手法,激发学习欲望。

中国水墨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中国画的临摹要临著名画家的优秀绘画作品,俗话说得好,“学其上上,得其中中;学其中中,得其下下。” 临摹著名画家的作品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步。刚开始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要与小学生的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并且学生容易学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丽的花朵植物、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等。因为小学生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其次,临摹也要有法有变,初始临摹,教师要示范重点,要求学生边临摹边思考,找规律,以加深理解,后期临摹,要在欣赏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技法上的收获,又要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中国画的欲望。

四、展示学生作品,给以评价。

为学生提供提供一个平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保持对国画的兴趣,耐心倾听学生所表现的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心世界,并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听学生心中的语言,了解学生在每一个作品中所表达的体验,不随意下定义“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等注重学生情绪体验。

《欢庆》教学反思 篇20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二、三岁的小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今天教学这首古诗,对于中班幼儿要求背诵并不难,能作过多的要求。于是,教学中关键重点引导小朋友体会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珍惜粮食。为此,我从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感受“辛苦”来展开教学活动。

1、让小朋友感受“辛苦”:幼儿教学要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所有的教学活动不能凭空开展,一定要在幼儿获得初步的 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他们做弯腰姿势保持五分钟来感受“辛苦”,他们个个都觉得累。这种亲身体验比凭空解释效果好。另外,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粮食,特准备了水稻,让幼儿进行实物观察。看到幼儿脸上摆出好奇和惊喜,我别提有多高兴。我讲解了水稻的生长过程到收获,再到稻谷变成米饭的漫长经历以及期间的农民伯伯的付出等,小朋友们都听得很认真,并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2、看图了解“辛苦”: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实现早期阅读教学的自主化、个性化。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时,我不作任何要求,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在他们充分交流的基础,再让他们举手发言。有个孩子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蔡均易,他说:“我知道这是夏天,很热很热的,我外公去种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图上有太阳的。”这时,妞妞也说是夏天,我也要她说明理由。她说:“那农民伯伯都流汗了。”我便问:“农民伯伯这么热,还在干活。那你们觉得怎样的太阳好一点?”这一问,激发了孩子热情,课堂就热闹了。在孩子们讨论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对比春天与夏天的太阳。孩子们就更加了解了农民伯伯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劳动的辛苦。

3、以朗读感受“辛苦”: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师生合作读,引读,范读等,让幼儿从朗读中体会劳动的辛苦。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种表示劳动艰辛的句子,我作了重点引导。更是提醒他们中午用餐时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面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孩子们爱惜粮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不足之处,在看图讨论和观察实物水稻的环节花得时间太多,留给朗读的时间就不够了。所以,朗读指导不很到位,应该分为两课时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