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书信 > 检讨书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精选7篇)

检讨书1.79W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1

对本学期的教学反思: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精选7篇)

高二生物是高中生物的衔接部分,但高二生物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二生物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生物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二生物,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二生物学习任务。

高一生物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简单,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理论性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生物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高一生物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二生物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生物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二学生难以适应。

要搞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1.高二生物教师要了解高一生物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高一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生物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高二生物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3.讲清讲透生物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生物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生物思想的建立与生物方法的训练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二生物学任务。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2

在课堂上我非常紧张。平时很少紧张的我此节课却是紧张异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但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此课备得还是不够充分的,也有前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的压力。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

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既让最后的拓展环节——对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 没有了针对性,也让学生觉得失望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的学生收集资料时真的很是用心。

也有教学环节的混乱: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灯片做的时候还是很有条理的,原计划在学生们说出举了斑贝的例子来说明危害的时候就有相应的幻灯片展示。可是由于紧张却漏了,然后讲到后面的问题时却又没有点击超链接,结果就出现了原来应该展示的图片。只好又反过头来再提斑贝的危害。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3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这个观点源于我自己以前学生时代学习的经验,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关于仿拟的修辞。仿拟并不作为中考要考察的修辞,而课堂上把仿拟作为了本课修辞的一个小重点了,是否喧宾夺主。

其实我的课堂上我很喜欢这样一些小修辞,或者说是一些知识点上的小细节。这些东西或许不会考,但是却是很有趣的东西。学生平时自己也会仿一些古诗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仿拟。而它用得恰当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说它不会考,但是可以运用在作文之中;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些小的甚至是对考分无意的知识上。

我们要的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考分。套用一句常说的话,素质提高了,分数自然就高了。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4

在本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我们初二语文组组织了一个同题课的公开课活动。我很有幸地加入开课的教师之列。所选课题《生物入侵者》。

课文已经上完了,从备课时到听其他老师的课和我自己上课以及最后的组内讨论都给了我不少的思考。那么我就自己的课来谈一谈吧,也许不成熟,但是却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首先,说一说备课时对教学思路的设计思考。

因为我是三位老师中最后一位上的,前面两位老师的发挥特别是朱老师的出色表现给了我不少压力。在他们二位开课以后,组内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课堂的教学做不到全面灌输,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虽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课,但是围绕的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都应该在语文这一特定知识内容上;自读课文应该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是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

针对这几点共识,我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语文知识,而不至于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课。而且课前我们的讨论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其次,设计中还有“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加以培养,并且对自己的资料加以整合”。设计这个目标是因为在一些综合性学习课中,我的学生往往很会寻找资料,但是却不会对这些资料的有效性加以鉴别,也不会对这些资料整合归纳分类。虽然对资料收集的培养应该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训练的,但是我觉得此课趣味性较强,而且学生也在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老师上过此课了,而听课的都是同一批老师,我心里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两位老师不一样。否则一样的课程容易让人乏味。

这样的设计想法,现在来看的话,实在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别的老师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鉴,借鉴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吗?而且这样的思考是为开课而设计,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让学生得到知识,学到知识。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所以在设计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对说明方法作用其实经过一个多单元的说明文学习,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虽然我的目标针对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师所说“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学生如何知道把握这个“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课来谈说明方法和修辞的话会就全篇来谈,但是我刻意没有这么做,我把说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来讲,而修辞的内容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虽然我不认为这个刻意求新的设计不好,但是在课堂实施时没有把握好,反而让学生乱了方向。学生没有按我设想的来“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寻找,而是如以往一样在全篇当中寻找答案,而我却没够做到好好引导,也因此有一些慌乱。

再来说一说我的课堂教学吧。

首先由“入侵”导入,让学生抓住“外来”和“灾害”这两个特点。接着整体感知寻找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接着进入课文,先探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径”的意思;朗读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讨论探究有哪些说明方法;朗读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寻找当中的修辞手法和其表达作用,重点在一个新的修辞——“仿拟”上。最后拓展探究,怎么对待生物入侵者,学生的搜集资料中有很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防”与“治”两个方面归纳资料。

我无法说这节课上的还马马虎虎,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是失败的,或许不用这么严重的词,但是“糟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首先,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我的紧张上。平时很少紧张的我此节课却是紧张异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但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此课备得还是不够充分的,也有前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的压力。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既让最后的拓展环节——对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没有了针对性,也让学生觉得失望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的学生收集资料时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学环节的混乱: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灯片做的时候还是很有条理的,原计划在学生们说出举了斑贝的例子来说明危害的时候就有相应的幻灯片展示。可是由于紧张却漏了,然后讲到后面的问题时却又没有点击超链接,结果就出现了原来应该展示的图片。只好又反过头来再提斑贝的危害。

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是我的语言却出现了很多语文老师不应该有的失误,要么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听了很茫然,要么有些用词不当,甚至有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什么词了,句子就说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有能够表达好。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及他们的表达作用,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在小组讨论中,有老师就指出了我让学生找出了说明方法,但是这里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方法,学生大而化之我也就这样马马虎虎过去了。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没有向一些教学理论向靠拢,只是个人对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算来只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痕迹,离厚重的脚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课后讨论时候提出的几个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这个观点源于我自己以前学生时代学习的经验,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二,关于仿拟的修辞。仿拟并不作为中考要考察的修辞,而课堂上把仿拟作为了本课修辞的一个小重点了,是否喧宾夺主。

其实我的课堂上我很喜欢这样一些小修辞,或者说是一些知识点上的小细节。这些东西或许不会考,但是却是很有趣的东西。学生平时自己也会仿一些古诗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仿拟。而它用得恰当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说它不会考,但是可以运用在作文之中;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些小的甚至是对考分无意的知识上。

我们要的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考分。套用一句常说的话,素质提高了,分数自然就高了。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5

在本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我们初二语文组组织了一个同题课的公开课活动。我很有幸地加入开课的教师之列。所选课题《生物入侵者》。

课文已经上完了,从备课时到听其他老师的课和我自己上课以及最后的组内讨论都给了我不少的思考。那么我就自己的课来谈一谈吧,也许不成熟,但是却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首先,说一说备课时对教学思路的设计思考。

因为我是三位老师中最后一位上的,前面两位老师的发挥特别是朱老师的出色表现给了我不少压力。在他们二位开课以后,组内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课堂的教学做不到全面灌输,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虽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课,但是围绕的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都应该在语文这一特定知识内容上;自读课文应该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是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

针对这几点共识,我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语文知识,而不至于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课。而且课前我们的讨论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其次,设计中还有“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加以培养,并且对自己的资料加以整合”。设计这个目标是因为在一些综合性学习课中,我的学生往往很会寻找资料,但是却不会对这些资料的有效性加以鉴别,也不会对这些资料整合归纳分类。虽然对资料收集的培养应该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训练的,但是我觉得此课趣味性较强,而且学生也在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老师上过此课了,而听课的都是同一批老师,我心里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两位老师不一样。否则一样的课程容易让人乏味。

这样的设计想法,现在来看的话,实在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别的老师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鉴,借鉴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吗?而且这样的思考是为开课而设计,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让学生得到知识,学到知识。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所以在设计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对说明方法作用其实经过一个多单元的说明文学习,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虽然我的目标针对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师所说“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学生如何知道把握这个“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课来谈说明方法和修辞的话会就全篇来谈,但是我刻意没有这么做,我把说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来讲,而修辞的内容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虽然我不认为这个刻意求新的设计不好,但是在课堂实施时没有把握好,反而让学生乱了方向。学生没有按我设想的来“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寻找,而是如以往一样在全篇当中寻找答案,而我却没够做到好好引导,也因此有一些慌乱。

再来说一说我的课堂教学吧。

首先由“入侵”导入,让学生抓住“外来”和“灾害”这两个特点。接着整体感知寻找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接着进入课文,先探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径”的意思;朗读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讨论探究有哪些说明方法;朗读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寻找当中的修辞手法和其表达作用,重点在一个新的修辞——“仿拟”上。最后拓展探究,怎么对待生物入侵者,学生的搜集资料中有很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防”与“治”两个方面归纳资料。

我无法说这节课上的还马马虎虎,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是失败的,或许不用这么严重的词,但是“糟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首先,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我的紧张上。平时很少紧张的我此节课却是紧张异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但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此课备得还是不够充分的,也有前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的压力。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既让最后的拓展环节——对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没有了针对性,也让学生觉得失望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的学生收集资料时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学环节的混乱: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灯片做的时候还是很有条理的,原计划在学生们说出举了斑贝的例子来说明危害的时候就有相应的幻灯片展示。可是由于紧张却漏了,然后讲到后面的问题时却又没有点击超链接,结果就出现了原来应该展示的图片。只好又反过头来再提斑贝的危害。

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是我的语言却出现了很多语文老师不应该有的失误,要么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听了很茫然,要么有些用词不当,甚至有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什么词了,句子就说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有能够表达好。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及他们的表达作用,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在小组讨论中,有老师就指出了我让学生找出了说明方法,但是这里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方法,学生大而化之我也就这样马马虎虎过去了。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没有向一些教学理论向靠拢,只是个人对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算来只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痕迹,离厚重的脚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课后讨论时候提出的几个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这个观点源于我自己以前学生时代学习的经验,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二,关于仿拟的修辞。仿拟并不作为中考要考察的修辞,而课堂上把仿拟作为了本课修辞的一个小重点了,是否喧宾夺主。

其实我的课堂上我很喜欢这样一些小修辞,或者说是一些知识点上的小细节。这些东西或许不会考,但是却是很有趣的东西。学生平时自己也会仿一些古诗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仿拟。而它用得恰当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说它不会考,但是可以运用在作文之中;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些小的甚至是对考分无意的知识上。

我们要的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考分。套用一句常说的话,素质提高了,分数自然就高了。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6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__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高二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7

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是我的语言却出现了很多语文老师不应该有的失误,要么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听了很茫然,要么有些用词不当,甚至有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什么词了,句子就说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有能够表达好。

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及他们的表达作用,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在小组讨论中,有老师就指出了我让学生找出了说明方法,但是这里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方法,学生大而化之我也就这样马马虎虎过去了。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

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