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礼仪 > 礼仪知识

中华礼仪有哪些特征

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中华礼仪深深地影响,也受益,那么中华礼仪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礼仪有哪些特征,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中华礼仪有哪些特征
中华礼仪有哪些特征

第一是“敬”。敬,是礼的核心。《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礼,无非就是为了表达敬意罢了。人与人互相尊重,才能形成和谐关系。两个人见面,我觉得你一定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嘛。然后,我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把内心的敬意表达出来,让你感受到。当然,我希望你也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我。这种友好的互动方式就是礼。于是,我们之间就有了更高层次上的尊重与平等。礼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形式,表达敬意的方式,另一个是表达敬意的内核。有人讲,我们不要这种虚头巴脑的形式,我心里有就可以了。我说不行,没有形式,内涵就没法表达。天安门升旗了,你躺在那里,说我心里很爱国。可是谁会相信你?如果没有形式,内核就成了游魂,没有地方可以安顿。相反,如果没有内核,形式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形式。所以两者都不可缺少。

第二是“净”。洁净,是文明人的特色之一。古代家里来了客人,酒具、茶具事先都要反复清洗的。客人来了,还要当他的面再洗,以示郑重。去见尊贵的客人前,要沐浴。唐代政府规定,官员每10天都要沐浴一次。前几天,一个学生来见我,浑身臭气,似乎已有一个月没洗澡,很失礼。此外,我们把自己房间里打扫得很干净,楼道卫生就不管了,至于街头、马路,那就是大垃圾箱、大痰盂,随意糟蹋。环境是我们共有的家园,人人都要爱护。

第三是“静”。安静也是一种修养,噪音有碍健康。我去日本,有意识地分别选乘国航与全日空,发现两者的重要区别是安静与否。全日空上的乘客几乎都不说话,非常安静;国航的乘客则是相反。日本的高铁与普通的火车上也是如此,乘客要么看书,要么看风景,或者闭目养神,基本上都不说话。如果手机响了,他会弯下腰轻声说:“对不起,我正在车上”,到列车停了,再跑出去打电话。这样做,就是怕打扰周围的乘客。列车属于公共空间。如今的中国人好热闹,无论在哪里说话,都旁若无人,只顾自己快意,所以环境很嘈杂,在中餐馆里,吃饭都吃不安稳,甚至干杯时,把酒杯在玻璃桌上敲。外国人来华,对此很头疼。我有一位广东肇庆的朋友开个餐厅,提倡安静用餐,很有成效,400多人的餐厅里面,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觉得非常舒服。

第四是“雅”。在中国语言里,文明与文雅,可以说就是一个词。文明人一定举止有度,进退从容,谈吐文雅,就是《论语》里说的“文质彬彬”。

中国人的文雅,往往含有哲理在内。比方说,我们中国人讲辈分,对长辈、平辈、晚辈的用语和动作不能一样,对客人和尊长要用敬称、敬语,对自己或者自己一方要用谦语。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曾国藩一生谨慎,低调自守。有一年他立了战功,慈禧重赏他,他马上给家里写,说天下的好处不可能都给我们曾家,我们一家得朝廷的好处已经太多,如果我们不低调,在乡亲面前狂妄自大,就会招灾引祸。他说:“斗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人手概之。”这句话是从《管子》“斗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天之概无形,乃假人手概之”来的。“概”是什么意思?我小时候到米店买一升米,米店的伙计用笆斗盛了米往升里倒,升里的米倒满后堆成了尖。于是,伙计会用一根木片把升上部溢出来的米刮平,然后再卖给你。这根木片就叫“概”。为什么概?因为升里的米太满。如果人太满了,天就会出来概你。天自己不会动手,他会借别人的手来概你,例如借中纪委的手。前两年,有一位孩子狂呼“我爸是李刚”!这就太满了,结果他爸很快就被概了。所以,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谦。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 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 “止欲制乱”而制礼。

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

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中国礼仪的发展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 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 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 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0xx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0xx年)

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对礼仪非常重视,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 “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把“礼”看做是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4.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20xx年)

在我国长达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5.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道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革,现代礼仪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量的礼仪书籍相继出版,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火红。人们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讲文明、讲礼貌蔚然成风。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标签:礼仪